•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廖邕邕. 博士.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 之關聯性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Associations of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with Achieving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and Health Body Weight among Adolesc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as Example. 研 究 生:鄭 宇 翔. 撰. 中 華 民 國 一O五 年 一 月.

(2)

(3) 致謝 研究所終於畢業了,在研究所的四年中,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雖然 過程不是非常順利,也非常辛苦,但能如期畢業實屬非常開心之事。 在此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廖邕老師,不僅在研究之路上啟發了我許 多想法,讓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也會在平時跟我討論生活中的大小事, 分享人生的喜樂與悲傷,能夠在研究所遇到亦師亦友的老師實在非常幸 運,衷心謝謝廖老師用心的指導。此外,也要謝感謝論文口試委員-李景 美老師、曾治乾老師,給予許多研究上詳細且精闢之建議,並提供了許 多寶貴建議,使本論文能更臻完備。 謝謝好同學容瑜,花了許多時間幫忙跑統計數據及修改文句;哲緯同 學總是在我困在泥沼時適時的出現,把我從黑暗之中拉出來;若蕎小姐 在我寫論文時,總是陪伴在我身邊。此外,好友陳力豪老師、林口國中余明興老師、王淑玲老師、陳淑芬老師、許嘉瑋老師等人的扶持與鼓勵, 使我能有動力完成本論文,在此致上由衷的感謝。 最後,要謝謝父親從小到大,努力栽培我成為有用的人,並能夠貢獻 所學,為社會盡一份心力。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我最敬愛的父親,以告慰 先父在天之靈。 鄭宇翔 謹誌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一O五年 一月 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調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學生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 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性。本研究使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所公 布「健康促進學校-健康體位」公版問卷,採學生自填式作答,並利用身 高體重計測量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研究對象為 104 學年度新北市某國 民中學九年級學生,共發出 459 份問卷,回收 445 份問卷,回收率為 96.9 %,有效問卷 424 份,有效作答率為 95.3%。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 22.0 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和推論性統計,並以邏輯斯迴歸為統計方法分析「動 態通學」與各變項之關聯性。結果如下:. 一、每週使用動態通學、混合通學及靜態通學的青少年,分別佔 30.4%、 56.1%及 13.5%。 二、性別、年齡、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與動態通學 無關聯性。 三、每週達到國內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比率為 73.8%,每週達到國際身體 活動建議量的比率為 39.6%,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達到國內每週 210 分鐘及國際每週 420 分鐘的身體活動建議量,但動態通學與身體活 動建議量無關聯性。. II.

(5) 四、青少年過輕、標準、過重及肥胖的比率分別為 5.0%、69.3%、10.6 %及 15.1%,健康體位與性別及母親教育程度有達到顯著相關,且 男性比女性有高的機會體位過重及肥胖,但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無 關聯性。 對於實務工作,建議學校應採取積極行動以提高學生動態通學之比 率,培養女性學生執行身體活動的知識及技能,並加強男性學生健康體 位之概念及自我監控之能力,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對於未來研究,建 議擴大選取研究對象之範圍,增加研究變項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 深入探討動態通學對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影響,瞭解不同階段 及地區的差異性,並作為未來學校單位推動動態通學之參考。. 關鍵字:青少年、動態通學、身體活動、健康體位. III.

(6)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body weight among adolescents. In 2015, a total of 459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were recruited, with 445 completing the survey (response rate of 96.9%). After data cleaning, 424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answer rate of 95.3%).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The precentages of students to adapt active commuting , mix commuting and passive commuting to school were 30.4%, 56.1%, 13.5% respectively. 2.The background factors like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3. The precentages of students achieving Taiwan’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was 73.8%, and 39.6% met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Boys were more likely to achieve Taiwan’s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than girls. The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4. The prevalence rate of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5.0%, 10.6% and 15.1% respectively. Body mass index status wa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nd parents’ educational level. Boy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overweight compared with girls. The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health body weight. IV.

(7) For schools, it is suggeste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engage in 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girls, and to increase the knowledge and self-monitoring skills of healthy body weight in boys. Futu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target on large study sample, to examine more study variables on this issue by using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in different region.. Key Words:Adolescet, Active Commucting,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Health Body Weight. V.

(8)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 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動態通學 .................................................................................... 11 第二節 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 ..................................................... 16 第三節 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0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59 第一節 個人背景因素之現況 ................................................................. 59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青少年動態通學之關聯性 .............................. 61 第三節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關聯性 .......................... 66 第四節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之關聯性 ...................................... 77 VI.

(9) 第五章 討論................................................................................................ 84 第一節 青少年動態通學之現況描述 ..................................................... 84 第二節 個人背景因素與青少年動態通學之關聯性 .............................. 86 第三節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關聯性 .......................... 89 第四節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之關聯性 ...................................... 9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95 第一節 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7 參考文獻 ................................................................................................... 100 附錄一: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名單 ............................................................ 119 附錄二:青少年動態通學對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位之關聯性調查問卷 ................................................................................................................... 120. VII.

(10) 表目錄. 表二-1 身體活動與健康 .............................................................................. 22 表二-2 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 .................................................................. 30 表二-3 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 .......................................................... 35 表二-4 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 ................................... 38 表二-5 國中生健康體位相關研究 .............................................................. 41 表二-6 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之關係 .......................................................... 45 表三-1 調查樣本性別分布情形 .................................................................. 49 表三-2 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 ................................... 54 表三-3 研究目的、研究假設及統計方法 .................................................. 58 表四-1 個人背景因素分布情形 .................................................................. 60 表四-2 個人背景因素與動態通學、混合通學及靜態通學分布情形 ........ 63 表四-3 個人背景因素對通學方式之多項式邏輯斯迴歸分析 ................... 64 表四-4 個人背景因素與身體活動建議量分布情形 ................................... 70 表四-5 個人背景因素對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 72 表四-6 身體活動建議量與動態通學、混合通學及靜態通學分布情形 .... 74 表四-7 動態通學對國內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 75 表四-8 動態通學對國際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 76 表四-9 個人背景因素與健康體位之分布情形 ........................................... 79 VIII.

(11) 表四-10 個人背景因素對健康體位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 81 表四-11 健康體位與通學方式分布情形 ..................................................... 82 表四-12 動態通學對健康體位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 83. IX.

(12) 圖目錄. 圖三-1 研究架構圖 ..............................................................................48 圖三-2 研究流程 ..................................................................................55.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動態通學對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之關聯 性。本章共分五節,分述如下: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 「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 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多數學生的求學生涯中,每天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時間在校園中度 過,以學校為基礎推動校園健康促進是促進學生健康的一個良好的方 法,在學校推動健康促進,可以讓學生健康的成長,並可以提昇學生的 學業成就。教育部在 2001 年開始推動「學校健康促進計畫」 , 2004 年教 育部與國民健康署共同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並在 2008 年拓展至 全國,使得參與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的學校總數達 3000 所以上(教育部, 2010),可見政府對於學生健康程度的重視。 雖然教育部推行健康促進學校已經行之有年,但根據最新的「臺灣營 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國家衛生研究院,2011)中發現,國中生男女肥 胖的盛行率為 14.7%,而衛生福利部於 2012 年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國民 健康促進─減重推動成效」中也指出,臺灣兒童有四分之一有過重及肥胖 的現象,是亞洲國家中最嚴重的(衛生福利部,2012) 。根據許多國際性 研究中發現,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肥胖會因為年齡的增長導致成年期肥胖 1.

(14) 的風險(Guo, Wu, Chumlea, & Roche, 2002;Singh, Mulder, Twisk, van Mechelen, & Chinapaw, 2008) ,而成年期肥胖將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第二 型糖尿病與高血壓(Daniels, 2006;Reilly et al., 2003),並且會直接或間 接增加成年期肥胖所導致的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蘇秀悅、成必筠、 祝年豐,2014;Biro & Wien, 2010)。因此,慢性疾病的預防必須從兒童 及青少年的健康體位著手。 影響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的因素中,除了過重及肥胖外,另一個很重要 的因子是身體活動。所謂身體活動,指的是藉由肌肉骨骼活動間產生能 量的消耗,而身體活動量就是在特定時間內所累積的身體活動。在過去 研究青少年健康的文獻中指出,青少年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增進許多身 體上的機能,例如:心肺功能、免疫系統及骨骼肌肉系統等。身體活動 除了可以增強生理機能外,還可以減少身體上的疾病,如:降低冠狀動 脈性心臟病、降低血壓與減少肥胖等(吳姿瑩、卓俊伶,2005;Armstrong, Green, Reeves, Beral, & Cairns, 2015;McAuley et al., 2014;O'Donovan et al., 2014),而國外研究也發現規律運動在認知及腦部的發育有正面之影響 (Hillman, Ericson, & Kramer, 2008) 。因此,教育部積極推動學生的體適 能計畫,在 1998-2003 年進行「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也就是大家 所熟知的體適能 333 計畫,計畫中建議學生每週至少運動 3 天,每次運 動至少 30 分鐘,每次運動心跳率約每分鐘 130 次。在 2004-2007 實施「推 2.

(15) 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目標是逐年降低學生過輕與肥胖的比 率,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到 2007-2011 年辦理「快活計畫」,建議高中及 大專院校學生每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每週累積運動達 210 分鐘。2014 年 開始實施「學生每週在校運動 150 分鐘方案(SH150)」 ,希望學生在校時 間,除體育課程外,每週應達到 150 分鐘以上的體育活動(教育部體育 署,2015),同年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也公布了「國人身體活 動建議量」 ,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週至少進行 210 分鐘的中等費力以上身 體活動,如果體能狀況許可,可以再加上至少 90 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 來促進自身的身體健康。 雖然政府極力提倡規律運動來提升學生的身體活動量,但根據教育部 體育署「102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 (教育部體育署,2013) 中顯示,全國國中學生課間每日規律運動 30 分鐘的比率約只有 59.5%,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下降的趨勢,到了大專院校每日規律運動 30 分鐘的 比率只剩下 45.5%,進一步分析資料後發現,國中學生每週運動時間達 210 分鐘的比率雖然有 80.6%,但在寒假期間降為 55.6%、在暑假期間降 為 69.5%,顯示國中學生每週持續運動的比率減少,甚至在暑假期間每 週運動 210 分鐘的比率比國小學生少了 11%(國小為 80.8%) ,由此可見, 身體活動量不足將會是國中學生健康上的一大隱憂。. 3.

(16) 學生除了在學校安排的體育課程、課間時間及課餘時間可以進行身體 活動外,動態通學(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也是一項增加學生身體 活動量的方法。所謂的動態通學可以定義為利用身體活動的方式驅動交 通工具,進而抵達目的地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包含走路、跑步、騎自 行車、溜直排輪及划船等方式(Shephard, 2008) 。國外研究發現,動態通 學可以提供規律的身體活動量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Djurhuus, Hansen, Aadahl, & Glümer, 2014) ,雖然動態通學對於學生減少身體質量指 數的因果關係有待更進一步研究(Heelan, Donnelly, Jacobsen, Mayo, Washburn, & Greene, 2005) ,但有研究指出從事動態通學的學生有較低的 身體質量指數(Rosenberg, Sallis, Conway, Cain, & McKenzie, 2006) ,因此 各國的政府機構都在積極推動動態通學,不僅可以增加身體活動量,減 少慢性疾病的危害,也利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舒緩壅塞的交通,對 於環境與人體健康都有正面之影響(Goodman, Brand, & Ogilvie, 2012; Smith, Norgate, Cherrett, Davies, Winstanley, & Harding, 2015)。 根據文獻分析,學者傾向把動態通學定義為使用走路與騎自行車的方 式來往返學校(Flint, Cummins, & Sacker, 2014;Gordon-Larsen, Boone-Heinonen, Sidney, Sternfeld, Jacobs, & Lewis, 2009;Sirard, & Slater, 2008) ,本研究採用大部分學者的定義,把動態通學定義為走路及騎自行 車上下學。國外現在已經有許多文獻在探討學生的動態通學對於身體活 4.

(17) 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間之關係,但是在國內研究中討論學生通學方式對 於學生健康方面的論文卻非常有限,目前僅有 3 篇論文發表,第一篇是 彭鍬穩(2005)所發表的「高中男生通學方式、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 能之比較研究」,第二篇是陳佐誌(2009)所發表的「國小學生步行上學 相關因素之研究」 ,第三篇是潘美香(2010)所發表的「通學方式及坐式 生活型態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而國內並沒有針對國中生的通 學方式對於青少年健康之影響進行研究。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國中生使 用動態通學方式進行上下學與其身體活動建議量與健康體位之關聯性進 行研究。. 5.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項: 一、 瞭解青少年動態通學、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現況。 二、 探討青少年個人背景因素與動態通學之關聯性。 三、 探討青少年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關聯性。 四、 探討青少年動態通學和健康體位之關聯性。. 6.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青少年動態通學、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現況為何? 二、 青少年個人背景因素與動態通學之關聯性為何? 三、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間之關聯性為何? 四、 青少年動態通學和健康體位之關聯性為何?. 7.

(20)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提出下列之研究假設:. 1. 青少年個人背景因素與動態通學之間有顯著相關。. 2.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之間有顯著相關。. 3. 青少年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之間有顯著相關。. 8.

(21) 第五節 名詞解釋 一、 動態通學(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 動態通學是利用身體活動的方式驅動交通工具抵達學校的一種 交通方式,包含走路及騎自行車到達學校。一周通學次數皆使用走 路及騎自行車為動態通學;完全沒有使用走路及騎自行車為靜態通 學;其他為混合通學。 二、 國中生(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本研究國中生是指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就讀新北市某國民中學九 年級學生。 三、 身體活動建議量(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本研究所指身體活動建議量,是採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13)所公布「健康促進學校-健康體位」公版問卷,透過學生回 憶過去 7 天身體活動情形,分別測出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身體 活動及走路活動量總和。國內標準是每週達到 210 分鐘以上身體活 動量,國際標準是每週達到 420 分鐘以上身體活動量。 四、 健康體位(Health Body Weight) 本研究所指健康體位,是利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來判斷學生的體重是否為過瘦、標準、過重及肥胖的方法,公式為 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BMI = 體重(kg)/身高(m2)】 。 其過輕、正常、過重及肥胖標準依衛生福利部於民國 102 年所公布 之「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 9.

(22)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探討動態通學與國中生身體活動建議量及健康體位之關聯 性,選取新北市立某國民中學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九年級生為研究 對象,因此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新北市立某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 二、本研究所探討的背景資料、動態通學、身體活動量、健康體位等研 究變項,僅限於本研究工具所涵蓋的範圍。 三、本研究採橫斷性研究,只能得到其相關性,並無法分析其因果關係。. 10.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所需,參考相關國內外文獻後,分為三個小節進行 探討,內容包括:第一節「動態通學」;第二節「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 議量」;第三節「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 第一節 動態通學 動態通學(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可以提供規律的身體活動量, 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Djurhuus, Hansen, Aadahl, & Glümer, 2014), 因此各國的政府機構都在積極推動動態通學,不僅可以增加身體活動 量,減少慢性疾病的危害,也利於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舒緩壅塞的交 通,對於環境與人體健康都有正面之影響(Goodman, Brand, & Ogilvie, 2012;Smith et al., 2015) 。本節將針對動態通學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一、動態通學的定義 「動態通學」對國人而言是比較陌生的用詞,但在國外的文獻使用 上相當普遍,芬蘭學者 Vuori, Oja, & Paronen 在 1994 年已經使用動態通 勤來進行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要探討上班族的通勤方式對於身體健康 之影響,但是對於學生使用動態通學的相關文章,直到 2001 年美國學者 Tudor-Locke, Ainsworth 及 Popkin 的研究中才開始出現,主要研究目的也 是探討通學方式對於學生健康之影響。國內研究很少去探討學生使用動 11.

(24) 態通學方式上下學對身體健康之影響。 動態通學可以定義為利用身體活動的方式行駛交通工具,進而抵達 目的地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包含走路、跑步、騎自行車、溜直排輪及 划船等方式(Shephard, 2008) 。但由於物理環境、便利性與安全性的考量, 大部分文獻中的動態通學定義為使用走路與騎自行車的方式來往返學校 (Flint, Cummins, & Sacker, 2014;Gordon-Larsen et al., 2009;Sirard, & Slater, 2008)。 二、動態通學對身體的健康效益 加拿大學者 Larouche, Saunders, Faulkner, Colley 及 Tremblay(2013) 回顧 68 篇關於動態通學的文章中發現,使用動態通學的學生可以提高他 們的身體活動量,但對於促進身體組成與提升心肺適能的證據不充足, 另一篇回顧性研究中也有相同的結果(Lee, Orenstein, & Richardson, 2008)。為了確實釐清動態通學對於健康之影響,Larouche, Faulkner, Fortier 及 Tremblay(2014)以 1016 位 12-19 歲的青少年為研究樣本,結 果發現走路或騎腳踏車的青少年有高的身體活動量,可以減少身體質量 指數、腰圍及總膽固醇,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以及有更高的醣 化血紅素(glycohemoglobin, HbA1c)和更好的握力。Goldfield, Adamo, Rutherford 及 Murray(2012)在研究中發現,肥胖的青少年透過騎乘自 行車的有氧訓練,不僅可以增強身體意象(body image),還可以增加社 12.

(25) 交能力與提升學術表現,但同樣對於促進身體組成並沒有幫助。 以休閒活動聞名的美國對於動態通學也有不少研究,Drake, Beach, Longacre, MacKenzie, Titus, Rundle 及 Dalton(2012)以 1718 名高中學生 為研究對象,發現動態通學每週至少 4 天,可以降低肥胖的風險;Arango, Parra, Eyler, Sarmiento, Mantilla, Gomez 及 Lobelo(2011)的研究中也發 現透過動態通學可以預防肥胖。而德國學者 Landsberg, Plachta-Danielzik, Johannsen, Lange, & Müller(2008)雖然發現每天動態通學可以增加身體 活動量,但動態通學本身對於減少身體質量指數與體脂肪並沒有幫助, 原因是要把通學的距離考慮進去,如果動態通學的距離越長,還是可以 減少體脂肪。另外,瑞典學者 Chillón 等人(2012)發現騎乘自行車的學 生會比被動模式與走路的學生有更好的體適能,丹麥學者 Ostergaard, Kolle, Steene-Johannessen, Anderssen 及 Andersen(2013)的研究中也同樣 發現,以騎乘自行車的方式通學會有更好心肺功能與肌肉適能。 我國對於動態通學的概念雖然比較晚,但也有一些學者針對學生的 通學模式進行研究,彭鍬穩(2005)以新竹市某高中 2 年級的男學生為 研究對象,發現以走路、騎乘自行車方式通學的學生,在肌力、肌耐力 與心肺適能方面皆優於乘車的學生,陳佐誌(2009)以臺中市某國小 5、 6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走路上學的學生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潘美 香(2010)以屏東縣 3 所國小 5、6 年級的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同樣發 13.

(26) 現以走路、騎乘自行車方式通學的學生,在柔軟度、肌力、肌耐力與心 肺耐力方面皆優於乘車的學生,顯示以動態通學方式對於兒童與青少年 的體適能有正面之影響。 三、青少年動態通學之現況 動態通學對於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與促進身體健康有正 面的效益。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倡導動態通學的概念,鼓勵學生走路或 騎自行車上下學。在加拿大全國性調查中發現,使用動態通學上下學的 學生比率只有有 22.1%(Bookwala, Elton-Marshall, & Leatherdale, 2014); 在美國隨機撥號研究中則有 47.2%的動態通學比率(DeWeese, & Ohri-Vachaspati, 2014);在巴西聖卡塔琳娜州的學校進行 10 年 (2001-2010)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動態通學的比率持續上升,從 21%上 升到 32.7%(Silva et al., 2014),數據顯示動態通學的比率相當高。雖然 動態通學在世界上是一個趨勢,但隨著區域的不同,情況也會有所改變。 在義大利中部的佛羅西羅內省,發現動態通學的比率不到 20%,而使用 私家車為交通工具的比率卻高達 52.8%(Falese, Federico, Manzo, & Capelli, 2014) ,雖然美國公立小學有實施「走路上學公車(walking school bus)」的計畫,即由成年人帶領一群學生走路上下學的方式,但一份郵 寄問卷的調查中發現,有實施走路上學公車計畫的學校只有 6.2% (Turner, Chriqui, & Chaloupka, 2013) ,顯示動態通學的措施有待加強。 14.

(27) 在我國,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2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 (教育部體育署,2013)的資料顯示,臺灣國中學生走路上學的比率為 28.2%,騎自行車上學的比率為 20.9%,也就是臺灣國中學生動態通學的 比率高達 49.1%,但仍然有 34.8%的學生是家長使用私家車進行接送。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到了高中的動態通學比率下降為 20.6%,而學生轉 而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比率為上升為 37.4%,可能是就學距離增加的結 果。另外,根據「高雄市教育局交通安全資訊網」 (高雄市教育局,2015)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高雄市的國中生走路上學的比率為 31.4%,騎自行 車上學的比率為 29.4%,也就是高雄市國中生動態通學的比率為 60.8% 高於全國平均值(全國平均值為 49.1%),原因在於高雄市政府在 2009 年實施「幸福鄰里減碳走廊-鼓勵學童走路上學」 ,設置 106 條社區通學 步道,進而影響學生動態通學的意願,此一措施值得其他縣市借鏡學習。 四、小結 動態通學是目前上學方式的新趨勢,包含走路與騎自行車,不僅可以 增加身體活動量來促進學生身體健康,還可以減少過重及肥胖率,降低 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另外,動態通學有利於減少碳排放量並舒緩交通, 對環境保護也有正面之影響。因此,政府機關要提升學生身體活動量與 進行環境保護,動態通學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15.

(28) 第二節 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 身體活動是指人體透過骨骼肌的收縮,造成關節角度發生變化,進而 產生能量消耗的身體動作(教育部,2009a)。換句話說,只要是藉由肌 肉骨骼的活動產生能量的消耗,就可以稱為身體活動。對於青少年而言, 身體活動可以是體育運動、家務勞動、遊戲、學校或社區的玩耍、交通 往來、娛樂、體育課或有計畫的鍛鍊等(WHO,2010)。身體活動對健 康帶來許多好處,不僅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生率,還可以提高生理和心理 的健康程度,減少因活動量不足導致肥胖的負面結果(黃元玉,2009), 可惜國內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確實有明顯不足的現象。本節收集青少年 與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身體活動與健康 在過去研究青少年健康的文獻中指出,青少年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增 進許多身體上的機能,例如:心肺功能、免疫系統及骨骼肌肉系統等。 運動除了可以增強生理機能外,還可以減少身體上的疾病,如:降低冠 狀動脈性心臟病、降低血壓與減少肥胖等(吳姿瑩、卓俊伶,2005; Armstrong et al., 2015;McAuley et al., 2014;O'Donovan et al., 2014),國 外研究也發現規律運動在認知及腦部的發育有正面之影響(Hillman, Ericson, & Kramer, 2008)。. 16.

(29) (一)身體活動與心肺功能 Andrade, Britto, Lucena-Silva, Gomes 及 Figueroa(2014)以 33 位 6-17 歲患有中度哮喘的兒童及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分成實驗組(n=14)與控 制組(n=19)進行為期 6 週、每週 3 次、每次 20-30 分鐘的有氧訓練, 運動強度維持在最大心跳率的 70-80%,比較有氧訓練介入對於哮喘改善 的狀況,雖然研究結果發現有氧運動對於患者的血漿因子(plasma cytokines)沒有變化,但可以促進患者的最大呼吸壓力(maximal respiratory pressure) 、功能容量(functional capacity)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與無哮喘天數(asthma-free days)。一份系統性的回顧研究包含 16 篇論文與 516 個哮喘兒的文章中也發現,有氧運動確實可以增進心肺適 能(cardiopulmonary fitness)(Crosbie, 2012),且青少年接受耐力訓練來 增加尖峰攝氧量(peak oxygen uptakes)的效果會比成年人好(Armstrong, & Barker, 2011) ,另一項加拿大研究也證實青少年在身體活動、心臟能量 代謝(cardiac energy metabolism)及尖峰有氧能力(peak aerobic power) 之間是有關聯的(Banks, Wells, & McCrindle, 2014)。我國學者蘇昭銘、 黃誌祥、許志強、吳文鴻(2011)以臺中市某國中 2 年級生為研究對象, 參與課後活動每週 3 天以上及每週 1 至 2 天者,心肺功能明顯優於未參 與課後活動者,顯示從事高身體活動的青少年,對於提升心肺功能有顯 著之影響。 17.

(30) (二)身體活動與免疫系統 運動免疫學(Exercise Immunology)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早期 研究結果已經顯示,長期且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並且可以讓 人體遠離上呼吸道感染的威脅(Nieman, 1994) 。一項以 8 位年齡介於 15-18 歲的高中女生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指出,1 小時的越野訓練(cross-country training)可以增加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白血球與 血小板的數量(Nemet, Eliakim, Mills, Meckal, & Cooper, 2009) 。另一項美 國研究發現,只要 3 分鐘高強度的運動就可以增加青春期男孩的白血球 (leukocytes) 、淋巴細胞(lymphocytes)及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的數量(Boas, Joswiak, Nixon, Kurland, O'Connor, Bufalino, Orenstein, & Whiteside, 1996)。 (三)身體活動與骨骼肌肉系統 Waugh, Korff, Fath, & Blazevich(2014)以 10 位男孩和 10 位女孩(年 齡為 8.9 ± 0.3 歲) 為實驗對象,進行 10 週、每週 2 次的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發現實驗對象在課程結束後,肌腱強度有顯著增加。另一項研 究是在學校課程實施每天 60 分鐘的身體活動並且持續 3 年,研究對象為 223 位兒童(年齡在 6-9 歲) ,發現從事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兒童具有良 好的肌肉平衡、良好的姿勢控制與降低骨折的風險(Detter et al., 2014)。 Nogueira, Weeks, & Beck(2014)以 151 位前青春期的女孩(pre-and 18.

(31) early-pubertal girls)為對象(年齡在 10.6 ± 0.6 歲)的研究中發現,每週 實施 3 次、每次 10 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可以增加骨骼的強度與促進 代謝。國內學者林麗娟、塗國誠(2004)以 20 名 15-20 歲的健康女性為 研究對象,發現長時間且規律從事高的身體活動量,有助於女性提高骨 質密度。 (四)身體活動與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隨著生活與飲食型態的改變,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發病年齡有逐漸下 降的趨勢。一項美國的調查研究,在 18-24 歲的青壯年人口中,超過一半 的人有一個以上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冠狀 動脈粥狀硬化的徵兆(Arts, Fernandez, & Lofgren, 2014)。一篇加拿大研 究,以 304 名 14-18 歲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進行不同形式的有氧訓練或 阻力訓練,發現以上 2 種訓練都可以降低受實驗者的體脂肪率和腰圍, 以降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尤其同時結合有氧訓練與阻力訓 練的成效更加顯著(Sigal et al., 2014) 。我國學者陳益民(2007)分析 15 篇國內外關於運動與心律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之影響的文 獻中發現,如果從事長期、高強度或耐力型的運動訓練,可以增加心律 變異度,並減少心臟相關疾病的風險。 (五)身體活動與血壓 偏高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源頭,而高血壓也是 19.

(32) 造成冠狀動脈性心臟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良好的血壓控制可以避免 許多生活習慣病( lifestyle related disease)的發生。國內學者林瑞興與方 進隆(2000)以 22 名安靜血壓偏高的專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成 3 個組別,並且介入 12 週不同方式的快走訓練課程,發現快走訓練可以有 效的降低血壓。一篇智利研究以 13 位兒童(年齡介於 10 ± 1.9 歲)和 13 位青少年(年齡介於 14.3 ± 1.5 歲)為研究對象,介入 60 分鐘騎乘自行 車訓練(車速小於 15 公里) ,發現 60 分鐘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也可以有效 的降低血壓(Á lvarez et al., 2013)。蔡孟書、吳英黛、高宓憶(2008)整 理國外 9 篇關於運動介入影響青少年血壓變化的文獻中也發現,運動介 入對於降低青少年血壓的效果非常好。 (六)身體活動與肥胖 環境的快速變遷,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機械化,連帶著飲食和 生活方式也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飲食方式轉變成快速且高熱量的速食, 生活型態也改變為久坐不動的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 ,因此也 增加了許多青少年慢性疾病的風險(Jain, Pant, Chopra, & Tiwari, 2010) 。 在拉丁美洲研究中,調查 991 位年齡介於 14-18 歲巴西青少年與 933 位年 齡介於 11-17 歲阿根廷青少年,發現巴西青少年腹部肥胖率為 32.7%,阿 根廷則有 11.1%(Moraes et al., 2014) 。雖然目前青少年肥胖率居高不下, 但可以透過增加身體活動與飲食的規畫獲得改善,一項美國研究中發 20.

(33) 現,在學校 3 年的課程中介入增加學生的身體活動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 可以明顯改善學生的體重(Cadzow, Chambers, & Sandell, 2015) 。我國學 者陳錦偉、黃朝嘉、薛永和(2007)年調查澎湖縣某高職的學生中發現, 肥胖組的學生在身體活動量方面有較低的表現;蕭偉成、張瑞泰(2013) 回顧國內外有關於青少年身體活動量的文獻中也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越 高的青少年,其身體活動量則越低。 (七)身體活動與學業表現 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兒童及青少年腦部的結構與認知能力發展得非 常快速,且透過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大腦的認知能力(Hillman, Erickson, & Kramer, 2008) ,也可以幫助學習及提升學業成績(Scudder et al., 2014) , 另一項研究的結果發現,有氧運動可以縮短兒童的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 、更好的自制力(inhibitory control)以及更佳的專注力(Scudder et al., 2014) 。在臺灣有許多家長會擔心過多的身體活動會耽誤到學業上的 表現,但美國的一項研究中指出,把部分學校學科課程改為運動課程, 不僅不會降低學業成績,反而還會提升學習效率及課業表現(Sallis, 2010) 。我國學者王中邦(2013)的研究發現,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對 學業表現可以提供更高的助益,另一位我國學者吳漪涵(2011)的研究, 雖然無法直接利用身體活動量來預測學業成績,但適度的身體活動與學 業成績有關。表二-1 為身體活動與健康的相關研究。 21.

(34) 表二-1 身體活動與健康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巴西. Andrade 等人. 33 位中度哮喘患者. 有氧運動可以促進患者的最大呼吸壓力、功能容量、生活品質與無哮喘天. (2014). 6-17 歲. 數。. Crosbie. 516 位哮喘者. 有氧運動確實可以增進心肺適能。. (2012). 回顧性文章. Armstrong 等人. 21 位青少年. (2011). 8-18 歲. Banks 等人. 10 位健康人. (2014). 13-24 歲. Nieman. 長跑運動員. 澳洲. 英國. 加拿大. 美國. (1994) 以色列. 青少年接受耐力訓練來增加尖峰攝氧量的效果會比成年人好。. 青少年在身體活動、心臟能量代謝及尖峰有氧能力之間是有關聯的。. 長期且規律的運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並且可以讓人體遠離上呼吸道感染 的威脅,但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反而會使免疫系統能力降低。. Nemet 等人. 8 位高中女生. (2009). 15-18 歲. 1 小時的越野訓練可以增加腫瘤壞死因子、白血球與血小板的數量。. 22.

(35) 表二-1 身體活動與健康(續)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美國. Boas 等人. 33 位青少年. 3 分鐘高強度的運動就可以增加青春期男孩的白血球、淋巴細胞及自然殺. (1996). 9-17 歲. 手細胞的數量。. Waugh 等人. 10 位男生 10 女生. 進行阻力訓練後,肌腱強度有顯著增加。. (2014). 8-10 歲. Detter 等人. 223 位兒童. 從事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兒童具有良好的肌肉平衡、良好的姿勢控制與降. (2014). 6-9 歲. 低骨折的風險。. Nogueira 等人. 151 位青少女. 高強度身體活動,可以增加骨骼的強度與促進代謝。. (2014). 10-12 歲. Sigal 等人. 304 位青少年. 進行不同形式的有氧訓練或阻力訓練,可以降低受實驗者的體脂肪率和腰. (2014). 14-18 歲. 圍,以降低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危險因子。. 林瑞興等人. 22 位血壓偏高專科生. 快走訓練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 英國. 瑞典. 澳洲. 加拿大. 臺灣. (2000). 23.

(36) 表二-1 身體活動與健康(續)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智利. Á lvarez 等人. 13 位兒童、13 位青. 60 分鐘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 (2013). 少年. 蔡孟書等人. 回顧性文章. 運動介入對於降低青少年血壓的效果非常好。. Cadzow 等人. 4000 位學生. 在學校的課程中增加學生的身體活動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可以明顯改善學. (2015). 3-12 年級. 生的體重。. 臺灣. (2008) 美國. 美國. Hillman 等人. 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大腦的認知能力。. (2008) 美國. Scudder 等人. 有氧運動可以提升學業成績。. (2014) 美國. 美國. Scudder 等人. 397 位學生. (2014). 2-3 年級. 有氧運動可以縮短兒童的反應時間、更好的意志控制以及更佳的專注力。. Sallis. 把部分學校學科課程改為運動課程,不僅不會降低學業成績,反而還會提升. (2010). 學習效率及課業表現。. 24.

(37) 表二-1 身體活動與健康(續)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臺灣. 蘇昭銘等. 648 名國中二年級生. 參與課後活動每週 3 天以上及每週 1 至 2 天者,心肺功能明顯優於未參與. (2011) 臺灣. 臺灣. 課後活動者. 林麗娟等. 20 名 15-20 歲的健康. 長時間且規律從事高的身體活動量,有助於女性提高骨質密度。. (2004). 女性. 蔡孟書等. 回顧性文章. 運動介入對於降低青少年血壓的效果非常好. 618 名高職學生. 肥胖組的學生在身體活動量方面有較低得表現. 回顧性文章. 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對學業表現可以提供更高的助益. 117 名高職學生. 適度的身體活動與學業成績有關。. (2008) 臺灣. 陳錦偉等 (2007). 臺灣. 王中邦 (2013). 臺灣. 吳漪涵 (2011). 25.

(38) 二、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 2010 年出版的 「關於身體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中明確指出 5-17 歲的兒童和青少 年每天至少要累積 60 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其中也說明每天 的身體活動量超過 60 分鐘將會帶來更多的健康效益,而且大多數的身 體活動應該要是有氧活動,同時每週至少要進行 3 次高強度的身體活 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等。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積極進行身體活動的 兒童及青少年具有更高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力與肌肉力量,也可以減少 體脂肪、減少心血管疾病與代謝相關疾病的危害,並增進骨骼的健康與 減少憂鬱的情況。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在 2008 年建議美國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要從事中等到費力的 有氧身體活動至少 60 分鐘,且每週至少要有 3 次以上費力的身體活動, 而身體活動還要包含每週 3 次的肌肉增強運動與每週 3 次的骨骼增強運 動,重要的是這些身體活動必須要適合兒童及青少年,並且要多樣化與 有趣。針對體重過重的青少年,美國學者 Adams 等人(2009)建議每天 要走路 10000-11700 步,才能符合青少年每天 60 分鐘中等費力的身體活 動量;美國學者 Tudor-Locke 等人(2011)同樣建議 12-19 歲青少年每 天也要走路 10000-11700 步,才能符合每日的身體活動量。 26.

(39) 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在 2012 年公布了最新的 兒童與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他們將兒童定義為 5-11 歲,青少年定義 為 12-17 歲,而二者的身體活動建議量基本上是一樣的,希望兒童及青 少年每天能從事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至少 60 分鐘,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每週至少 3 次,骨骼 肌肉的增強也是每週至少 3 次,制定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建議量就 是希望孩童能促進他們本身的健康、在學校的表現可以更好、長得更強 壯、維持健康的體重、增進自我效能(self-confidence)與學習新的技能。 加拿大學者 Colley, Janssen, & Tremblay(2012)將身體活動的行為具體 化,建議 6-19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要走路 12000 步來符合每日 60 分鐘身體活動量的需求。 澳洲衛生署(Department of Health)在 2014 年將兒童定義為 5-12 歲,青少年定義為 13-17 歲,二者的身體活動建議量也是一樣的,都是 希望能每天能從事中等費力以上的有氧身體活動至少 60 分鐘,並且希 望是多樣化的有氧運動,另外也建議每天可以多運動幾個小時來獲得更 多的健康效益。除了身體活動量的具體建議之外,澳洲政府還希望兒童 及青少年可以改變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ur),建議每天使用電子 媒體(electronic media)的娛樂時間不要超過 2 小時,並且盡可能地減 少坐下的時間。 27.

(40) 在臺灣,教育部非常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因此在不同階段都積極推動 體適能計畫,在 1998-2003 進行「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也就是 大家所熟知的體適能 333 計畫,建議學生每週至少運動 3 天,每次運動 至少 30 分鐘,每次運動心跳率約每分鐘 130 次。在 2004-2007 實施「推 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目標是逐年降低學生過輕與肥胖的比 率,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到 2007-2011 年辦理「快活計畫」 ,建議高中及 大專院校學生每天至少運動 30 分鐘,每週累積運動達 210 分鐘(教育 部體育署,2012) 。教育部體育署於 2014 年開始實施「學生每週在校運 動 150 分鐘方案(SH150) 」 ,希望學生在校時間,除體育課程外,每週 應達到 150 分鐘以上的體育活動(教育部體育署,2015),同年衛生福 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也公布了「國人身體活動建議量」,建議兒童 及青少年每週至少進行 210 分鐘的中等費力以上身體活動,如果體能狀 況許可,可以再加上至少 90 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來促進自身的身體 健康。國內僅就身體活動的地方加以論述,並沒有在久坐行為上提供具 體的建議。 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是指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還能舒服地對話,但 無法唱歌,這類活動會讓人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 會流一些汗;費力身體活動是指持續從事 10 分鐘以上時,將無法邊活 動,邊跟人輕鬆說話,這類活動會讓身體感覺很累,呼吸和心跳比平常 28.

(41) 快很多,也會流很多汗(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0)。目前評估身 體活動量的方法非常多,常見的方法有:(一)問卷法,如:Bouchard 等人(1983)所研發的 3 日身體活動日誌(3-d physical activity log, 3-d PAL) 、Sallis 等人(1985)所研發的 7 日身體活動回憶問卷(7-d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PAR)、Telford, Salmon, Jolley 與 Crawford(2004)所研 發的兒童休閒活動研究調查(children’s leisure activities study survey, CLASS) 、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 (二)直接觀察法,如:兒童體能活動表(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form, CPAF)、錄影方式(video tape) ;(三)儀器測量法,如:心搏率 監測器(heart rate monitor)、加速度器(accelerometers)、計數器 (movement counters)等(陳優環、蔣立琦,2006;陳敏弘、蘇蕙芬, 2007)。表二-2 為統整各國政府單位及學者對於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建議 量。. 29.

(42) 表二-2 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 國家. 作者(年代). 年齡. 類型. 頻率. 強度. 期間. 總時間. 步數. World Health. 5-17 歲. 身體活動.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6-17 歲. 有氧.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Adams 等人. 11-16 歲體重. 走路.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10000-11700. (2009). 超重青少年. Tudor-Locke 等人. 12-19 歲. 走路.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10000-11700. 6-19 歲. 走路.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12000. Organization (2010) 美國.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08) 美國. 美國. (2011) 加拿大. Colley 等人 (2012). 30.

(43) 表二-2 青少年身體活動建議量(續) 國家. 作者(年代). 年齡. 類型. 頻率. 強度. 期間. 總時間. 加拿大. Public Health. 5-11 歲. 身體活動.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12-17 歲. 身體活動.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5-12 歲. 有氧.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13-17 歲. 有氧. 每日. 中等費力以上. 60 分鐘. 420 分鐘. 兒童及青少年. 身體活動. 每週. 中等費力. 210 分鐘. 費力. 90 分鐘. Agency (2012a) 加拿大. Public Health Agency (2012b). 澳洲.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4a). 澳洲. Department Of Health (2014b). 臺灣.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4). 臺灣. 教育部體育署. 高中以下學生. 體育活動. 每週. (2014) 31. 150 分鐘. 步數.

(44) 三、我國青少年身體活動之現況 教育部體育署「102 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中顯示, 全國國中學生學期週間每天運動 30 分鐘的比率約只有 59.5%,且隨著 年齡的增長有下降的趨勢,到了大專院校每日規律運動 30 分鐘的比率 只剩下 45.5%,進一步分析資料後發現,國中學生認為運動時間充足的 比率只有 36.7%,說明國中學生的身體活動量並不足夠。我國學者張雅 惠、林雅雯(2014)以新竹市 2 所國中 2、3 年級共 193 位學生為研究 對象,發現研究對象的身體活動次數普遍不高,每週不到 2-3 次;而另 一項針對青少年體重控制意象的研究中也有相近的結果(許承先、劉介 宇、蔡春美、陳淑貞,2010) 。林志豪(2012)以雲林縣高中職學生 600 人為研究樣本,發現高中職學生每週參與運動的平均次數為 2.86 次,每 次運動的平均時間為 40.7 分鐘,換算下來每週平均運動分鐘數約為 116 分鐘,與政府希望學生每週運動分鐘數 210 分鐘的目標差距甚遠。谷祖 梅(2011)以臺北市公立國中生 1028 人為研究樣本,發現每週運動 3 天或 3 天以上、當天運動累計 30 分鐘以上、運動象度為中度以上,符 合規律運動定義的比率只有 33.8%。李宏鑫(2011)以彰化縣 1029 名 高中職學生為研究樣本,分析學生的身體活動量,發現彰化縣高中職學 生的健康體適能雖高於全國的常模,但有高身體活動量的學生只有 37.3 %。綜觀上述研究,顯示國內青少年身體活動量明顯不足。 32.

(45) 四、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 身體活動量與青少年健康息息相關,對於青少年而言,身體活動可 以是體育運動、家務勞動、遊戲、學校或社區的玩耍、交通往來、娛樂、 體育課或有計畫的鍛鍊等(WHO,2010),如欲增加學生的每日的身體 活動量,動態通學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國外許多學者的研究已經證實 使用動態通學方式上下學確實可以增加學生的身體活動量。 美國學者 Sirard, Riner, McIver, & Pate(2005)研究 219 位國小五年 級的學生,發現動態通學的學生比沒有動態通學的學生,每日中等費力 的身體活動量增加了 3%,換算成分鐘數大約是每日增加 24 分鐘的中等 費力身體活動量。美國學者 Lee, & Li(2014)研究 112 位年齡介於 7-12 歲的學生,發現以走路通學的學生比沒有走路通學的學生,每日多增加 11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且這些走路學生的每日身體活動量,絕 大多數是從走路上學中所獲得。美國學者 Saksvig 等人(2007)以 1596 位 6 年級女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動態通學的女學生比沒有動態通學的女 學生,每日多增加 13.7 分鐘的總身體活動量與 4.7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 活動量。挪威學者 Borrestad, Ostergaard, Andersen, & Bere(2013)以 78 位年紀約 11 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動態通學確實可以增加學生的 每日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量,甚至騎自行車通學的學生比走路上學的學 生每日多增加 28.1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騎自行車 53.6 分鐘/每 33.

(46) 日,走路 25.5 分鐘/每日)。 根據上述研究顯示,動態通學確實可以增加學生的每日身體活動量 與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表二-3 為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的相關研 究整理。. 34.

(47) 表二-3 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美國. Sirard 等人. 219 位學生. 動態通學的學生比沒有動態通學的學生,每日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身體活動量增加了. (2005). 10 歲. 3%,換算成分鐘數大約是每日增加 24 分鐘。. Lee 等人. 112 位學生. 以走路通學的學生比沒有走路通學的學生,每日多增加 11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 (2014). 7-12 歲的. 且這些走路學生的每日身體活動量,絕大多數是從走路上學中所獲得。. Saksvig 等人. 1596 位女學生. 動態通學的女學生比沒有動態通學的女學生,每日多增加 13.7 分鐘的總身體活動量與. (2007). 12 歲. 4.7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 美國. 美國. 挪威. Børrestad 等人 78 位學生. 動態通學確實可以增加學生的每日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量,甚至騎自行車通學的學生比. (2013). 走路上學的學生每日多增加 28.1 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 11 歲. 35.

(48) 五、小結 由上述文獻發現身體活動對學生身體健康有深遠之影響,充足的身 體活動可以促進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如:心肺功能、免疫系統、 骨骼肌肉系統,並減少疾病發生,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降低血 壓與減少肥胖,甚至可以提升學業表現,可惜目前國內兒童及青少年身 體活動量並不足夠,如何提高我國青少年身體活動量將是個一個重要的 議題。國外許多研究發現,學生的動態通學會是一個很好提升學生身體 活動量的方法,但國內研究很少提到對於青少年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 議量之關聯性。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學生動態通學與身體活動建議量之 關聯性做進一步研究。. 36.

(49) 第三節 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 肥胖與高血壓有正相關(呂雅蕙、陳師瑩、戴三堡、王淑珍、林美 芳,2013),而高血壓有「隱形殺手」之稱,可能會引發糖尿病、心血 管疾病、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中風等相關疾病(謝明蓁、吳篤安,2006; 許妙如、廖麗君、張雅如,2012;王舒民、楊雅斐、黃秋錦,2007) , 因此,有效控制血壓將可以預防許多生活習慣病,而維持標準的健康體 位是預防高血壓的方法(洪瑞麟、黃偉新、詹欣隆、黃麗卿,2013) 。 本節將收集健康體位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一、健康體位的定義 健康體位是指擁有活躍的生活、健康的體型意識以及健康的飲食(教 育部,2009b) 。臺北市衛生局(2011)也指出,所謂的健康體位是身體 質量指數或腰圍在正常範圍以內。而身體質量指數是用來判斷健康體位 的一種方法,其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現代人 由於坐式生活增加,使身體活動量下降,加上精緻化飲食,熱量攝取過 剩,導致肥胖比率增加(教育部,2009b) ,進而引發許多生活習慣病的 產生,嚴重影響國人身體健康。因此,衛生福利部於民國 102 年公布我 國兒童及青少年健康體位標準(表二-4) ,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區別兒童及 青少年肥胖、過重、標準與過輕,其目標在「營造健康體位優質的環境, 提升正確體態意識,藉動態生活、均衡飲食,提升學生體適能,逐年降 37.

(50) 低學生過輕、過重及肥胖之比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洪華君、葉國 樑,2008)。」 表二-4 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BMI 標準,單位:kg/m2). 男生. 年 齡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女生.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BMI<. BMI 介於. BMI≧. BMI≧. BMI<. BMI 介於. BMI≧. BMI≧. 14.2. 14.2-17.4. 17.4. 18.3. 13.7. 13.7-17.2. 17.2. 18.1. 13.7. 13.7-17.0. 17.0. 17.8. 13.5. 13.5-16.9. 16.9. 17.8. 13.4. 13.4-16.7. 16.7. 17.6. 13.2. 13.2-16.8. 16.8. 17.9. 13.3. 13.3-16.7. 16.7. 17.7. 13.1. 13.1-17.0. 17.0. 18.1. 13.5. 13.5-16.9. 16.9. 18.5. 13.1. 13.1-17.2. 17.2. 18.8. 13.8. 13.8-17.9. 13.8. 20.3. 13.4. 13.4-17.7. 17.7. 19.6. 14.1. 14.1-19.0. 14.1. 21.6. 13.8. 13.8-18.4. 18.4. 20.7. 14.3. 14.3-19.5. 14.3. 22.3. 14.0. 14.0-19.1. 19.1. 21.3. 14.5. 14.5-20.0. 20.0. 22.7. 14.3. 14.3-19.7. 19.7. 22.0. 14.8. 14.8-20.7. 20.7. 23.2. 14.7. 14.7-20.5. 20.5. 22.7. 15.2. 15.2-21.3. 21.3. 23.9. 15.2. 15.2-21.3. 21.3. 23.5. 15.7. 15.7-21.9. 21.9. 24.5. 15.7. 15.7-21.9. 21.9. 24.3. 16.3. 16.3-22.5. 22.5. 25.0. 16.3. 16.3-22.5. 22.5. 24.9. 16.9. 16.9-22.9. 22.9. 25.4. 16.7. 16.7-22.7. 22.7. 25.2. 17.4. 17.4-23.3. 23.3. 25.6. 17.1. 17.1-22.7. 22.7. 25.3. 17.8. 17.8-23.5. 23.5. 25.6. 17.3. 17.3-22.7. 22.7. 25.3. 二、臺灣國中生健康體位現況 根據 102 學年度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學生體位趨勢」調查,發 現國中學生體位過輕者占 6.3%(男生 6.4%,女生 6.1%) ,體位過重者 占 12.8%(男生 13.7%,女生 11.9%) ,肥胖者占 17.0%(男生 20.6%, 女生 13.1%) ,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 29.8%,體位適中者只有 63.9%(男 生 59.3%,女生 68.8%)。因此,數據顯示青少年健康體位問題已經成 38.

(51) 為臺灣健康政策的一個重大議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5) 。 依據衛生福利部(2010)公布的「2010 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 調查」數據顯示,國中男女學生平均過重盛行率為 11.6%,平均肥胖盛 行率為 14.7%;以血漿血糖值≧100 mg/dl,或有服降血糖藥物者定義為 血糖過高,則臺灣地區國中生血糖過高的盛行率高達 25.9%。因此,提 升臺灣國中生健康體位將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行動。 三、國中生健康體位相關研究 肥胖的青少年會有較差的身體健康、心理與社會功能(Halfon, Larson, & Slusser, 2013) ,並且會有較低的生活品質(Buttitta, Iliescu, Rousseau, & Guerrien, 2014)。因此,世界各國都在努力防治青少年肥胖。身體質量 指數與腰圍是有效評估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工具(Kavak, Pilmane, & Kazoka, 2014) ,大部分的學者也都是用以上 2 種測量工具來研究肥胖 與人類之間之關係。一項德國研究,就是利用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來評 估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研究發現高的身體質量指數與大的腰圍可以預測 心血管疾病的產生,尤其是動脈粥狀硬化的症狀(Jung et al., 2009) ,而 美國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Burns et al., 2014),巴西研究則發現肥胖青 少年有高比率不適當的總膽固醇(Oliveira et al., 2014)。動脈粥狀硬化 是一種漸進式的疾病,肥胖的兒童及青少年擁有較多導致動脈粥狀硬化 的低密度指蛋白,因此,積極防治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可以減少成年期心 39.

(52) 血管疾病的發生率(Burns, & Arslanian, 2009),早年肥胖除了引發心血 管方面的疾病,也會有代謝症候群的症狀產生(Casavalle et al., 2014) , 預防策略是減少體內脂肪的含量,因為體脂肪減少可以有效降低血壓 (Verma, & Sinah, 2014),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在社會關係方面, 過重與肥胖的學生容易成為霸凌受害者(Janssen, Craig, Boyce, & Pickett, 2004),尤其是受到言語霸凌的情況更加嚴重(Guo, Ma, Nie, Xu, Xu, & Zhang, 2010),在加拿大研究中確認霸凌是肥胖青少年的外表所引起的 結果(Kukaswadia, Craig, Janssen, & Pickett, 2011) 。一項以戲弄(Teased) 為主題的研究中發現,較高身體質量指數的青少年容易受到同儕的戲 弄,且有較低的自尊心(Greenleaf, Petrie, & Martin, 2014) 。在課業方面, 雖然荷蘭研究發現高身體質量指數會降低學業表現(Larsen, Kleinjan, Engels, Fisher, & Hermans, 2014) ,但國內研究卻發現體位與課業沒有直 接的相關(Chen, Fox, Ku, & Taun, 2013),且與科威特研究有相同的結 果(Abdelalim et al., 2012)。我國學者侯堂盛、林晉榮(2006)以文獻 探討的方式分析國外相關研究,發現肥胖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較差的生活 品質、負面的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更容易有沮喪與焦慮的心情,且肥 胖容易變成同儕攻擊的目標。表二-5 為各國對於國中生健康體位相關研 究。. 40.

(53) 表二-5 國中生健康體位相關研究 國家. 作者(年代). 年齡. 主要發現. 加拿大. Janssen 等人. 5749 位青少年. 過重與肥胖的學生容易成為霸凌受害者. (2004). 11-16 歲. Kukaswadia 等人. 1738 位青少年. 確認是肥胖青少年的外觀引起的霸凌. Greenleaf 等人. 1419 位兒童. 體身體質量指數較重者容易受到同儕的戲弄,且會有比較低. (2014). 12 歲. 的自尊. Buttitta 等人. 回顧性文章. 過重或肥胖的兒童與青少年有較低的生活品質. Casavalle 等人. 139 位兒童. 過重與肥胖的學生容易成出現異常的血脂與代謝症候群. (2014). 8-14 歲. Verma 等人. 733 位青少年. (2014). 10-18 歲. 加拿大. (2011) 美國. 法國. (2014) 阿根廷. 印度. 減少體脂肪可以預防高血壓. 41.

(54) 表二-5 國中生健康體位相關研究(續) 國家. 作者(年代). 年齡. 主要發現. 荷蘭. Larsen 等人. 1248 位兒童. 高身體質量指數通常會降低學業表現. (2014). 13.7 歲. Chen 等人. 699 位兒童. (2013). 13 歲. Abdelalim 等人. 1213 位兒童. (2012). 11 歲. Roberts 等人. 4175 位青少年. 肥胖的青少年不一定會憂鬱,但憂鬱的年輕人會容易變得肥. (2013). 11-17 歲. 胖. Halfon 等人. 43297 青少年. 肥胖青少年會有較差的身體健康、心理與社會功能. (2013). 10-17 歲. Oliveira 等人. 362 青少年. (2014). 15-19 歲. 臺灣. 科威特. 美國. 美國. 巴西. 身體質量指數與課業表現沒有相關. 身體質量指數不影響課業成績. 肥胖青少年有高比率不適當的總膽固醇. 42.

(55) 表二-5 國中生健康體位相關研究(續)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美國. Burns 等人. 144 位青少年. 過重青少年有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 (2014). 10-19 歲. Burns 等人. 182 位青少年. (2009). 8-18 歲. Jung 等人. 79 位青少年. (2009). 13-17 歲. 侯堂盛. 回顧性文章. 美國. 德國. 臺灣. 大腰圍青少年有較高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 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可以預測心血管疾病. 肥胖的兒童及青少年有較差的生活品質、負面的自我認同與. (2006). 人際關係、更容易有沮喪與焦慮的心情,且肥胖容易變成同 儕攻擊的目標. 43.

(56) 四、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 國外許多研究表明,學生使用動態通學方式到學校,確實可以減少 身體質量指數與肥胖的風險。挪威學者 Bere, Oenema, Prins, Seiler, & Brug(2011)指出持續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比停止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 少 0.56%(OR=0.44)的機會體重過重,而停止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比 持續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多出 3.19 倍(OR=3.14)的機會體重過重。美 國學者 Arango 等人(2011)以 546 名青少年(年齡為 11-18 歲)為研究 對象,發現走路與騎自行車上學的青少年可以有效防止肥胖。加拿大學 者 Larouche, Lloyd, Knight, & Tremblay(2011)的研究中也發現,學生 使用動態通學方式到學校,平均每日可以多走 662 步,並且他們的腰圍 平均也少了 3.1 公分,而身體質量指數也有較低的趨勢。一項葡萄牙研 究是以 665 為 7-9 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同樣也是發現動態通學對於降 低肥胖的風險有正相關(Machado et al., 2014) 。墨西哥學者 Jáuregui, Medina, Salvo, Barquera, & Rivera(2014)使用墨西哥 2012 年全國健康 和營養調查的數據庫顯示,從事動態通學的學生比率高達 70.8%(走路 68.8%,騎自行車 2%),並且發現動態通學每增加 1 分鐘,將會降低 1 %過重或肥胖的機率。表二-5 為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之相關研究整理。. 44.

(57) 表二-6 動態通學與健康體位之關係 國家. 作者(年代). 研究對象. 主要發現. 挪威. Bere 等人. 13 歲青少年. 持續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有較低的機會是體重過重,而停止騎自行車的學生會有高的機. (2011) 美國. 加拿大. 葡萄牙. 墨西哥. 會體重過重. Arango 等人. 546 位青少年. 發現走路與騎自行車上學的青少年可以有效防止肥胖. (2011). 11-18 歲. Larouche 等人. 315 位兒童. 學生使用動態通學到學校,每日可以多走 662 步,並且他們的腰圍平均也少了 3.1 公分,. (2011). 4-6 年級. 而身體質量指數也有較低的趨勢. Machado 等人. 665 位兒童. 動態通學對於降低肥胖的風險有正相關. (2014). 7-9 歲. Jáuregui 等人. 2952 位青少年. 動態通學每增加 1 分鐘,將會降低 1%過重或肥胖的機率. 10-14 歲. 45.

(58) 五、小結 健康體位在兒童及青少年健康占有很重要的角色,維持健康體位同 樣可以遠離慢性疾病的風險,並且可以提升學生自尊心與減少霸凌事 件。國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使用動態通學的學生可以有效防止肥胖,且 身體質量指數也有較低的趨勢。因此,建議政府機關在制定學生健康政 策時,可以把動態通學列入考量,因為動態通學對於健康體位有正向之 影響,政府單位更應該重視。. 46.

(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動態通學對於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 之影響。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假設」;第 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研究步驟」;第六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中生動態通學對於體活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 之影響,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參考相關文獻後,提出本研究架構 圖(如圖三-1)。 本研究主要探討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動態通學、身體活動量與健 康體位之關係,其自變項包含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背景資料,包括: 性別、年齡及父母教育程度;第二部分為動態通學,包括:走路、自行 車、大眾運輸工具、私人汽機車。依變項包含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身 體活動量,包括: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及走路;第二部分 為健康體位。控制變項包含四個部分,分別為體育課上課時間、課後休 閒活動、久坐與飲食習慣。. 47.

(60) 圖三-1 研究架構圖. 48.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九年級學生為研究 對象,共 15 班,總計人數為 459 人;其中男生人數為 259 人,女生人 數為 200 人(如表三-1) 。扣除公假、病假、事假及其他原因請假之學生, 總計回收問卷有 445 分,問卷回收率為 96.9%。此外,在扣除填寫不正 確、明顯亂答及空格太多等無效之廢卷 21 份,得有效問卷共計 424 份, 有效問卷作答率為 95.3%。 確定受試對象後,聯繫受試學校以利安排受試時間,並向受試學校 的相關人員,包括:校長、學務主任、衛生組長、學校護理師等,說明 研究目的與步驟,並請學校提供相關資源。另外,也利用課堂時間向受 試對象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測量方式及施測地點。. 表三-1 調查樣本性別分布情形 性別. 人數. 男生 女生 總計. 259 人 200 人 459 人. 49.

(6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結構式問卷,包含:個 人背景資料(性別、年齡及父母教育程度) 、身體活動建議量與動態通 學的調查,其身體活動建議量採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所 公布「健康促進學校-健康體位」公版問卷,而動態通學則採用交通部 (2014) 「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問卷為評量工具。第二部分為 健康體位,利用受測學校健康中心的身高體重計進行健康體位的測量, 分為:過輕、標準、過重及肥胖。以下分三小節說明之: 一、結構式問卷 (一)個人背景資料 性別、年齡及父母教育程度,以上 3 項因素可能會影響研究 結果,因此列為個人背景因素。性別分成男性及女性;年齡請 受測學生填寫出生年月日,再由研究者換算成實際年齡;父母 教育程度分成高中以下及大學以上。 (二)身體活動建議量 身體活動建議量分成二個標準:國內標準是每週達到 210 分 鐘以上身體活動量(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4) ;國際標準 是每週達到 420 分鐘以上身體活動量(WHO, 2010)。使用健康 促進學校 7 大議題問卷中的「健康體位」問卷,問卷內容將身 50.

(63) 體活動分為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及走路,調查研 究對象過去 7 天從事上述活動天數及平均 1 天活動分鐘數,並 計算出活動量總和,測量研究對象是否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 費力身體活動是指這些活動會讓你感覺累到無法一邊活動,一 邊跟別人輕鬆對話,呼吸會比平常還要快且會滿頭大汗。中等 費力身體活動是指這些活動會讓你感覺到有一點累,無法一邊 活動,一邊輕鬆唱歌,呼吸會比平常還要快一些且會流一些汗。 因此,本研究將身體活動分為費力身體活動、中等費力身體活 動。 (三)動態通學 使用我國交通部(2014)所使用之「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 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將民眾通學之方式分為:1.非機動運具(走 路、自行車等)、2.公共運具(市區公車、客運、計程車、免費 公車等)、3.私人機動運具(機車、汽車等)。因此,本研究將 學生通學方式分為走路、自行車、公共運輸工具、私人機車及 私人汽車,而根據研究定義,動態通學即為走路及騎自行車, 若研究對象除了走路及騎自行車之外,同時有運用公共運具或 私人機動運具,則被歸類為混合通學;若只使用私人機動運具 做為通學方式,則被歸類為靜態通學。 51.

(64) (四)控制變項 動態通學對於身體活動量與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可能會受 到外在因素所干擾,影響研究結果的推論。因此,本研究以實 際體育課時間、課後休閒活動、飲食習慣及久坐為控制變項, 避免影響研究結果的推論。 二、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及預試 (一)專家內容效度審查 本研究採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所公布「健康促進學 校-健康體位」公版問卷及交通部(2014)所公布「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 況調查」之問卷,並加入本研究所需變項編製而成。接著敦請衛生教育 專家共計 4 人(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名單見附錄一),針對問卷內容進行 審查,並提供修正問卷的寶貴建議。專家內容效度審查從 104 年 9 月至 10 月,並依專家意見進行問卷修正後進行預試。 (二)預試 為考量到研究樣本的相似性,選擇受測學校的某班為預試對象。事 前先告知該班導師研究計畫與目的,經該班導師口頭同意協助後,於 104 年 10 月 12 日該班班會課時間進行問卷預試,在向學生告知研究目的及 問卷填答注意事項,並強調研究數據只使用在本次研究且個人資料絕對 保密後,隨即進行問卷預試。問卷總計發出 31 份,回收 31 份,問卷回 52.

(65) 收率 100%。 三、健康體位 健康體位,是利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學生是否為正常、過重、肥 胖及過瘦的一種方法。由於採用第 1 學期開學時的健康檢查所測得的體 重數值,會有時間上的研究誤差,因第 1 學期開學時的體重數值,會因 為受試對象在暑假期間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與平常不同,而影響研究 對象的體重數值,且暑假期間並非每位受試對象都會規律的上下學,所 以開學時的體重數值跟動態通學並無直接關聯性。因此,本研究的身高 及體重測量,是在開學 2 個月後,利用研究者在該班的健康教育課時間, 先進行問卷施測,再統一帶往健康中心進行測量。 (一)測量器材 身高器、體重器。 (二)測量步驟 1.身高測量:受試者脫鞋站立在身高器上,雙腳跟併攏且直立,讓枕 骨、背部、臀部及腳跟都可以緊貼在量尺上。受試者眼 睛平視,頭頂輕觸身高器的橫板,且橫板必須與身高器 的量尺呈垂直,受試者的眼耳線也需要與身高器的橫板 平行。測量單位為公尺,計至小數點下 1 位,以下四捨 五入。 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世界衞生組織的建議, 5-17 歲兒童及青少年應在一星期內,累 積平均每天最少 60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

美國沒有專屬的國家青少年工作機關部門,也沒有明確的青少年政策,因此青少 年工作的推動分散在不同的各個行政單位。美國聯邦層級的青少年事務,主要是 由衛生部(Federal Department

,希望邀請同學每天做適量體能活動。同學可以把 每天做運動的時間記錄於第7

• Most children with heart diseases can enjoy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課題五 身體力行 — 健康推廣、保健與社會關懷 5C 理解精神健康屬個人狀態及其與社會情境的關連 內容. 5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