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婆華族教育的重要特色—樂育學校

第二章 北婆羅洲的開拓與華族教育史概況

第四節 北婆華族教育的重要特色—樂育學校

一、 巴色會與中國、香港樂育學校體系

1842 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香港島正式割讓給英國,上海、廣州、

福州、廈門、寧波五大口岸被迫開放,大量的傳教士通過香港、澳門、上海等口 岸進入中國,開啟了中國基督教教育新的一頁。四年後,巴色差會 The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 派遣瑞典籍韓山明 Theodore Hamberg 和德國籍黎力基 Rudolph Lechler 來華,由此揭開了巴色差會與客家人在廣東的基督教傳播歷史。721852 年,

在香港受洗的張復興接受巴色差會指派返鄉大田樟村傳道,六年後樟村購建東江 梅江流域第一所福音堂;731866 年,長布源坑開辦東江梅江流域第一所學校,同年

72 詳細的巴色會與客家人傳教及集體移民到北婆羅洲的事蹟請參考筆者另一篇論文:〈巴色會、渣 打公司與客家基督徒--北婆羅洲客家華工家庭移民史初探〉,2013 年「海外華人研究」金門大學研 究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73 大田樟村是五華縣最偏遠的小山村,是基督教在粵東傳播的發源地,五華縣至今仍是粵東地區 設立傳教點最多的縣份,建有教堂和傳教點 42 處,覆蓋該縣所有鄉鎮。參考自宋德劍:〈衝突與調

32

樟村也創辦一所崇真女校;74巴色差會積極興學,以此吸引客家人入教;它們有一 整套從小學到中學和神學院的教育體系。75小學有男童學校、寄宿學校和女校,高 等小學畢業後可以升中學、中學之後則有神學院。據 40 餘年統計,巴色會建有 62 所學校,學生人數達 1,467 名,這種有教堂就有學堂的傳統在北婆羅洲也傳承下來。

76其中樂育神學院開辦近百年,奠定了巴色會廣東地區基督教主流派別的基礎,對 北婆羅洲樂育學校體系的師資提供了重要的支援。以下圖集為巴色會傳教士在清 末民初所攝有關「學校」資料:

適:粵東客家基督教信仰的文化人類學研究—以廣東梅州五華縣大田樟村為例〉,《文化遺產》第 3 期,2012 年,第 110-116 頁。

74 五華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著:《五華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廣東,1991 年,第 476-485 頁。

崇真女校的「崇真」可能有誤,因為巴色會更名崇真會已是 1924 年的事,1866 年使用「崇真」一 詞在時間點上不合理,故筆者推斷論的女校校名應是樂育女校或○○女校。

75 有關「樂育」校名的由來仍無法在有限的資料中知悉,筆者就可知的資訊中出現「樂育」二字 的文字出現在 1903 年,一篇〈甲辰歲西學功程表〉註明是由「樂育中西學堂」所編,嘉應石印本。

筆者亦在巴色會網站中的圖片中看見一幅歡迎路牧師 Rev Ruff 的布條寫著「樂善施仁」四字。在 1932 年山打根樂育學校校史中對「樂育」則有以下的敍述:「樂育小學於 1932 年由一位熱心教育 人士曾祥(字)慶敏先生私人創立,因他為一位基督教徒,故將學校命名為『樂育』。……新校舍 於 1937 年中落成,敦請中華民國駐英屬北婆羅洲總領事主持揭幕典禮.當日嘉賓計有華人領袖甲 必丹林文澄先生與華文視學官余瑞泉先生等人,典禮隆重,熱鬧非常.曾老師亦親筆撰寫對聯『樂 教英才興祖國,育成偉大震全球』極獲社會人士之好評,此為本校最榮耀光輝之良辰吉日」。參考 自山打根樂育校史。而英文校名 Lok Yuk 的由來則可能在香港建校後才出現,已知香港和沙巴的樂 育英文校名是一致的,但何時用上英文校名則不得而知,在中國的部分則沒出現英文校名;在巴色 會網站的搜尋則全是香港的資料,就筆者的推論,北婆羅洲政府在 20 年代就開始要求學校註冊,

相信 Lok Yuk 的英文名字就已出現。

76 統計數見:P86, R·Gru ndem ann ,Mission sgeographieund—statistik. Zur Dars tellung des Standes der evangelis chen Mission am Schluss des 19. Jahrhun dert s ,Calw Stuttgart 1901。轉載自孫立新著:〈從 中西文化關係角度 19 世紀德國新教的中國傳教〉,《文史哲》第 5 期總第 278 期,2003 年。另一篇 由楊誠摘自《龍川文史》總第 13 期張道隆文的〈老隆基督教崇真總會的緣起〉,《嶺南文史》,1995 年第 1 期則說:「各支堂都辦有樂育小學,不下六七十間,都是男女同校」在數字上落差不大,特 點是各支堂都辦有學堂的論述,筆者在閱讀北婆羅洲歷史時也發現這一現象。

33

圖 12、1896 年中國李郎男校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檔案編號:A-30.02.010

圖 13、1903 年前中國李郎女校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檔案編號:A-30.02.011

有關「樂育」校名的由來至今仍未有重要的文獻提出說明,但自十九世紀末 以來「樂育」二字就與巴色會劃上等號,在 1991 年版《五華縣志》雖已說明 1866 年巴色會已在長佈源坑鄉開辦東江梅江流域第一所「樂育」小學,此說法僅說明 1866 年已出現巴色會所辦的學校,但無法證明當下的「樂育」二字已出現,比較 相近的理由可能是五華縣在清末的地名叫「長樂縣」,但筆者仍無法舉證。但可以 理解十八世紀中葉的清末事實上不存在「學校」,所謂「學校」就是一個附在褔音

34

會後大會通過提議成立學校教科書委員會 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

委員中就包括巴色會的黎力基牧師。79這些教科書的編寫出版,成為中國近代新式

35

材進行教學,使它在客家梅縣地區的教育發展得到更好的發展。81以 1903 年創辦 的樂育中西學堂為例:

「該校在巴色會傳教士淩高超牧師的主理下,課程設計以西學為主。從

『甲辰歲西學功程表』來看,一年級學生要修讀英文、算學、地理、外 史、修身、博物、中國鑒史、物理、體操九科,二年級則增修德文課。82 由於學堂以教授西學為主,並由西人任教,西學教習為淩高超及嘉樂天 牧師,實為州城知識份子吸取西學提供了便利之地:故學堂開辦後,州 城官紳名流趨之若鶩,紛紛送其子弟入讀!」。83

圖 14、1900 年代嘉應坪塘樂育男女合校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檔案編號:QA-30.009.07

仿;二十世紀初,在中國官方與各國基督教、天主教教會廣泛的設立「學校」教育學生,新式教育 才真正的普及到全中國人。

81 事實上中國新式教育的教材設計和產出要到 1897 年,盛宣懷創辦南洋公學時,才由朱樹人等開 始編寫中國人自編的教科書《蒙學課本》,體裁皆仿效教會學校課本。國民元年中華書局開辦後,

出版了《中華教科書》,中國人自編的課本才風行全國。因此,長時期內教會學校所編寫的各類教 科書,一直是中國新式學堂所使用的課本或範本。參考自顧瑩惠著:〈教會學校與中國近代教育〉,

《蘇州大學學報》,蘇州,1994 年第 2 期。

82〈甲辰歲西學功程表〉:樂育中西學堂編,嘉應石印本,1903 年。參考自韓小林著:〈近代西方教 會在粵東地區的傳播及其影響述略〉,《嘉應大學學報》,第 21 卷第 1 期,2003 年 2 月。

83 鐘嘉華著:〈士紳、宗族、宗教與清末民初潮嘉地區教育的發展〉,《客家研究輯刊》,2000 年第 1 期。轉載自左芙蓉著:〈基督教在近代客家人中間的傳播與影嚮〉,《北京聯合大學學報》第 2 卷 第 3 期總 5 期,2004 年 9 月。

36

據不完全統計,20 世紀初期,巴色會共派遣 52 名傳教士來華,許多傳教士已 久居中國南方城鎮,在東江梅江流域已建立完備的樂育學校體系,透過李朗樂育 神學院、教會女學培育的女傳道、女教員與傳教士的支援,樂育學校的師資、教 材和學生來源皆呈現穏定的發展。

圖 15、1914 年梅縣樂育中學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檔案編號:Q-30.124.10

此外,巴色會還在香港購置房產,建立一個供傳教士休養、集訓的場所,並 在周圍建立了一個客家人社區,同時接待由中國來香港發展的中國教徒。20 世紀 啟始,在英國政府的統治下,香港成為中國人民對外流動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 各國差會重要的亞洲據點。1949 年中國政制改變後,香港崇真總會更成為北婆羅 洲巴色會成員與原鄉重要的聯絡處,這種建立在基督教信仰的關係至今仍沒有改 變。84

二、 巴色會與北婆羅洲樂育學校體系

1882年,北婆羅洲渣打公司派Walter Medhurst在香港設置事務所,委託香港西

84 崇真總會亦於 1924 年宣告成立(取其「崇拜真神,崇尚真道」之意義),代替以往巴色會的體系。

1956 年 6 月 7 日獲香港立法局批准立案成為法定團體,定名為「基督教香港崇真會」。詳細內容請 參考香港崇真會網站:http://www.ttm.org.hk/chinese/c_frameset.htm 。

37 http://yuankengcun.blogspot.tw/2012 年 5 月閱讀。

88 1884 年 9 月 1 日,《婆羅洲先驅報》對客家人的生活有以下的描述:「第一批客家遷徙者是來自 中國某鄉村的基督徒,對渣打公司來說是重要的參考值,成為農業大國的計劃在他們身上也看見了 成果,而且沒有任何理由顯示他們適應不良」

38

圖 16、1923 年古達區樂育小學學生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 圖 17、1926 年古達區樂育小學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ibraries,檔案編號:QB-30.002.0003

以下是筆者整理的北婆羅洲樂育學校建校紀錄表。

表1、 樂育學校體系建校時間表

創校時間 地區 校名 備註 說明

樂育小學 1901 古達 古達一哩樂育小

華文小學 1

1903 老山 老山樂育小學 華文小學 1

1903 古達 古達樂育小學 原華文小學,1964 年改為英文小 學

1

1903 吧巴 吧巴中西小學 華文小學 1

39

40

史館檔案 020-990900-0074「北婆羅洲僑校報告表」;說明 3、曾國桴《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百周 年紀念特刊 1882~1982》;說明 4、參考自山打根樂育學校校史。89

91 REV. W. EBERT, Mission Work Amongst the Chinese of British North Borneo, the chinese recorder, september 1909, page483-554,1910.

92 巴色會福音堂成立初期,禮拜模式由聖公會的牧師引領,但因使用英文和禮拜方式的不同,促 使了巴色差會牧師向渣打公司要求土地建設福音堂,並用客語傳道;而樂育學校的設立一般上都在 福音堂的「隔壁」,所以實際上建堂的同時大多也就建立了學校。

93 REV. W. EBERT, Mission Work Amongst the Chinese of British North Borneo, the chinese recorder, september 1909, page483-554,1910.

41

42

曾恩祿 (教師)巴色會。

資料來源:整理自曾氏家族後裔聯繫網頁 http://yuankengcun.blogspot.tw/2012 年 5 月閱讀

表列非常具體的表現出曾姓子弟自由往返兩地求學和成為教牧的過程,這裡

43

圖 18、1954 年亞庇樂育學校

圖 18、1954 年亞庇樂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