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教育乃是大馬華族先輩努力傳承中華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 育堡壘、母語教育的搖籃。早期許多論述指出,在馬來西亞政府單元化教育政策 和單一民族思維的種種衝擊下,同屬國家教育體制下的華文教育、華文小學將在 本區域出現危機及困境。其中 1983 年馬來亞大學教育學院三位教授向教育部提呈 的報告書更預言時至 2000 年國民型華文小學及國民型淡米爾文小學將會銳減,因 為各族家長的大馬意識增強,以馬來文為媒介語的國民小學必然成為各族子女就 讀的首選。儘管外在環境的不如意,華社依然重視教育文化根源的無條件支持、

傳遞和積累,華小在面臨發展與挑戰下的土地上仍充分展現強韌的適應力。華小 教育儘管仍有不間斷的問題需要克服,硬體設備也不如國民小學來得新穎先進,

華小仍迎來許多非華族家長的肯定,紛紛把子女送入華小就讀,看到的景觀是:

非華族學生和華族學生一起接受華族的「母語教育」現象。

教總前主席沈慕羽先生在 1973 年的董教社團大會演講曾說:「小學是根源,

中學是樹幹,沒有根源怎會有樹幹,華文小學是我們華教最後的一條命根,這條 命根保不住,什麼也都完了。」如今,母語教育的「根」迎來了許多友族的子女,

華小成了多族群共同成長、學習、回憶和生活的土地,「同根生」成為華小的新景 觀。然而學者及華社針對華小和非華族學生的關係仍停留在招生、人數、小村鎮 及閉校危機等議題的經驗性認識的層面上,對於非華族為主體的印象仍無法更具 體的顯現;對華小的行政體系效能、文化、核心價值等等議題皆缺乏縱向和橫向 分析比較的驗證性認識層面。

目前在全國華小的非華族學生已占華小學生總人數的一成八,約 75,000 人。

非華族學生就學人數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無論是城市或鄉村,華小皆能普遍看 見非華族學生的身影,各校非華族學生人數由百分之五到百分之百不等,華文學 校的母語場域不再單元,事實上已影響校務發展和校園文化。宗教師、祈禱室、

食堂「特區」、校園佈告欄、家長回條、馬來文通知單、雙語廣播、課間學生用語 等皆出現十分明顯的變化,然而華社對此現象顯然仍未準備好迎接改變。

94

就筆者至沙巴州田野調查觀察,各校在面臨非華族學生的融入,校園文化的 變化皆由校方個別經驗的摸索和修正,各華小開始出現許多落差,有的全馬來文 佈告欄、有的華族學生必順使用馬來語和同學溝通、有的非華族學生到六年級仍 無法有效使用華語等等現象已普遍出現在許多華小校園。非華族學生一直保持高 比例的沙巴州華文小學具有其歷史特殊性,按 2009 年統計資料顯示,沙巴華小總 人數約 35,000 人,非華族學生高達 12,500 餘人,包含三十餘個族群,83 所華小的 非華族學生人數平均為三成四,有者更高達九成。

筆者在就近的田野調查結果顯示,華小的變化可能已超乎華社的經驗性認識 層面。原本在校園內的「母語」平臺,變成了「雙語」或「三語」交流,各族裔 間(含華族)皆能自由地應用當下「適合」的語言在溝通。這些全然不同以往華 小「母語」溝通的特色。非華族加入華小的場域已不再是單單個人的選擇或華小 單純地接納,華小正大量培育新一代懂得華族語言文化的非華族學生。長遠來看,

它影響的將是馬來西亞的族裔關係、政府決策、華小特色和階層移動。

理解沙巴華文小學的特色亦須由北婆羅洲的開拓談起,1882 年,英國渣打公 司自汶萊和蘇祿蘇丹取得北婆羅洲的經營權。在渣打公司有效的移民政策和有計 劃的開墾下,這片仍是地廣人稀、山林荒野的土地,成了拓荒者逐夢的天堂,而 最後只有客家基督徒家庭移民贏得渣打公司的信頼和支持。他們掌握了發展的契 機,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最終成為北婆羅洲最成功的商人、農夫、公務員和城市 開拓者。巴色差會在中國和香港所建立的樂育教育體系,使得 1901 年在北婆羅洲 成立的第一所新式學校就沒有師資和課程的困擾,同時渣打公司保證對樂育學校 的後續挹注資金,也使巴色會客家人的子弟受到完整的教育,而中英文兼顧的教 學系統,也讓北婆羅洲的公務體系一直存在許多華族子弟,進而影響州政府的教 育政策原因。以華族教育的發展來說,沙巴樂育學校的成立和發展可說成為沙巴 華小多元種族特色的關鍵,它的基督教背景融合了在地各民族的文化界限,使得 各民族在華小的相處顯得自然和諧。巴色會在北婆羅洲各地開始了如火如荼的福 音堂和樂育學校建設,教會牧師身兼校長和教員,他們不僅教育信徒的子女,也 接納來自各地的華人子弟,可以說北婆羅洲的華族教育是在穏定的環境中成長壯 大。同時也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則是種族間的通婚比例較西馬高,這使得各種

95

族間的分界線不那麽重要,就如校內華族與非華族的分類定義是以家長的主觀認 定為主的概念一樣,讀者若往沙巴州旅行也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在整體的社會氛 圍是較融洽的。

本次研究筆者共進行了三次問卷及田野調查,共計訪問超過 20 所華小及 800 份以上的家長及學生問卷等書面資料收集,也訪問多名校長、教師及非華族學生。

調查目的主要針對非華族家庭結構特徵、選擇就讀華小的因素、非華族家長對華 小衍變的觀察及筆者在各華小所見所聞。

調查結果顯示許多有趣的答案,就族別而言,卡達山族為最熱衷把子女送入 華小就讀的族別,在比例上高出全州族別比例值;就宗教信仰而言,基督教及天 主教信仰者占 57%,遠高出全州基督教及天主教信仰的一倍,回教信仰者占 38%,

則僅占全州回教信仰者的一半,顯示家長在選擇子女就學時會考慮宗教信仰;職 業別而言,公務人員和自雇人士,二者所占比例就高達 50%;而最熱衷把子女送 進華小的職業類別是公務人員,筆者更發現高學歷的馬來族和卡達山族家長有一 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近 70%為公務人員。在就讀華小的原因方面,75%的家長認為 對「未來找工作」的價值最重要,「中國崛起」的選項幾乎無人勾選,這和華社的 認知有極大的落差;對未來找工作及華小辦學的成果才是非華族家長讓子女就讀 華小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調查重點在非華族家長留言,非華族家長對華小提出許多建言和觀察 心得,內容誠實表達非華族家長的觀點,對華社來說具有非常多值得深思之處。

他們在留言中充分表現對華小的憂心和肯定;他們由對華小經驗性的認知到實際 體會的認知落差,亦反應在留言中。其中家長認為把子女送進學校,當遇見學習 上的困難、同儕間的隔閡、師生的相處問題時發現,問題無法透過有效的管道解 決,顯然華小在面對眾多非華族家長的困擾時,而這些訴求無法由其它有效的溝 通管道,可能會讓校方和家長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負面問題的長期累集,未來可 能是一場的災難,校方需有智慧地建立一套讓彼此信任地、愉快地的訊息交流平 臺,讓彼此的問題和困難得到解決;另一個家長非常重視的課題即是「講華語」,

家長普遍認為把子女送進華小,理所當然在學「講華語」這件事不會是太大的困 難,但結果家長發現子女在講華語的能力和想像落差太多,甚至到了六年級仍無

96

法用完整華語句法表達意思,家長不僅無法理解,這可能和他們當初把子女送進 華小的動機相去甚遠。事實上,大馬華小教育的根本特徵就是母語教育、華語教 學,而在華小受教育的所有學生把華語文學好,本該是華小及華社最重要的責任,

校方雖有教學、宣導及進度方面的壓力,雙語並進可能成為最佳的教學方式,但 當雙語的比重由華馬各半到傾向偏馬輕華,最終可能使華小的特徵變得不甚清楚 或國小化。筆者在訪問當下,不只一所學校內親耳聽見教師和學生全馬來語溝通,

這當然是溝通方便所至,但對非華族學生來說,卻也失去了學習華語的機會。課 間的廣播發言也會發現雙語播放的比例增多,也出現僅用馬來語的廣播時段;家 長們在留言中也對華小需要不斷募款一事十分關心,而家長對華小教育的認識可 能就由子女進入華小之日才開始,能充分有效地把華小歷史發展過程在非華族家 長中宣傳,相信會得到更多友族的諒解和支援,華小的發展才能得到更良善的結 果,就如負責州教育事務的沙巴州旅遊、文化及環境部長拿督馬希迪強調,綜觀 全國十三州,沙巴州政府最支持州內華教,每年定期特別撥款援助華小及獨中。

體現無分種族、宗教,教育偉大的精神。他解釋州政府此舉並非批評政府學校的 教學水準,而是認為除了國民學校的核心教育源流,應該也包容各源流教育體系,

況且華校早已經證明他們的教育水準,每年小六檢定成績都得到家長的肯定。

由華族學生和家長的視角切入看待華小的現況,很顯然華社經驗性的認知與

由華族學生和家長的視角切入看待華小的現況,很顯然華社經驗性的認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