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華族教育發展及非華族學生概況

第三節 田野訪談的觀察與發現

本節主要以筆者在訪談過中的所見所聞,以相片的形式呈現,再輔以觀點論 述。

圖 25、某校三年級全體學生

資料來源:筆者自攝,2011,亞庇地區

筆者在訪問這班級學生的全體照,他們只有三年級,同學間的用語多是華語,

偶會出現馬來語,但請注意相片中其實只有兩三位學生是華族,他們背後的白板 寫的也全是中文加漢拼,筆者強調白板的中文字主要是因為在訪調的過程中也看 見許多全部或八成馬來文的佈告欄,這其中也包括教師辨公室。這所學校在華語 的應用上比較普及,但筆者也注意到教師們的彼此的用語則多是客家語。

8 有關分析請參考王康進:〈我也來自華小--沙巴州華小非華族學生研究初探〉,《第一屆馬來西亞華 人研究雙年會論文集》,吉隆玻:華社研究中心出版,2013 年。筆者按各族別分析,馬來族和卡達 山族有高達 40%的學生家長為公務人員,若再以亞庇中華小學家長統計,馬來族和卡達山族分別 達到 50%及 57%,顯然非華族家長把子女入華小就讀,最熱衷的職業類別是公務人員。而其中馬 來族和卡達山族高學歷的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70%為公務人員。雖然本次進入內陸省並未進行 家長職別的統計分析,但筆者仍口頭詢問多所學校的高層,他們多表示公務人員的比例的確比較高,

最大的因素在於華小的額外支出費用相對偏高,而公務人員較有能力繳付這些費用。

88

圖 26、某校四年級全體師生

資料來源:筆者自攝,亞庇地區

這是另一所學校的學生,教師本身就是卡達山族,在古來師範學院結訓,教 授馬來文,他也是畢業於現在所任教的華小,妻子也是來自西馬的華族,他認為 自己的卡達山族身份和會講華語是他重要的資產。

圖 27、某校放學前的集會

資料來源:筆者自攝,2012,內陸省

大家可以在相片中看見學生的服裝有多種變化,這所學校的非華族學生近八 成,筆者注意到學生的用語多是馬來語,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也是馬來語交流,

這場集會的主持是一位高年級的非華族女生,他的華語流利,也能讓全體學生聽 她指揮。教師也說低年級學生已經很少華族,也就是說這所學校的華語學習環境

89

面臨重大的挑戰。

圖 28、某校附設幼兒園

資料來源:筆者自攝,2012,內陸省

這是一所華小所設幼兒園的戶外活動,對於人口結構多元的地區,幼兒園的 設置有不同的意義,幼兒園事實上不僅是華小入學學生的來源,也是學生在進入 小學前,學習華語重要的過程。這對華語媒介教育的華小及學生來說都能減輕許 多壓力。有關幼兒園設立與家長學習華語的方式筆者在結論時會進一步的詮譯。

圖 29、校園一景

資料來源:筆者自攝,2011,亞庇地區

圖片左則使用筷子的是一位非華族,她使用筷子亦相當利落,她右邊是她最 好的朋友,是一位華族,她們分別是六年級班上成績排前一、二位的學生,這兩 位同學都會到獨中升學。使用筷子用餐的非華族學生相當普遍,食堂的價目表一

90

般都會華文和馬來文並用,可能是考慮到許多家長也會在食堂用餐的因素;右圖 的兩位女生則是二年級的女生,筆者在放學期間在校門口看見她們,她們正以非 常流利的馬來語在交談,筆者好奇地詢問右邊的女生為何她的馬來語可以說得如 此順暢?她給我的回應是:「我是華人,也是馬來人。」原來她的父母分別是華人 及馬來人,她的父母也是這所華小畢業的校友,和統計分析中,下一代的子女也 會就讀華小的認知是一致的,她所說的:「我是華人,也是馬來人。」對筆者來說 也是一個重要的省思,在沙巴的多元族群結構中,種族的和諧處處可見,在同一 個國家內,本身的種族特徵實在不該太過區分彼此。

第四節 小結

歷經四十餘年的衍變,沙巴華小已發展成為三十余種族融合一體的學校,儼 然成就另一種「一個馬來西亞、一個種族」的精神象徵,而她是發生在華人文化 基礎下的多元文化交流場域—華文小學。

以全州各校皆擁有高比例非華族學生的沙巴華小為研究物件,以田野觀察的 方式走訪沙巴華小,試圖理解沙巴華小如何讓各族學生在同一場域學習彼此適應 和遷就,校務發展、校園文化、「母語」教學等特徵是如何調整、運作。筆者發現 各校在面臨非華族學生的融入,校園文化的變化皆由校方個別經驗的摸索和修正,

各華小開始出現許多落差,有的全巫文佈告欄、有的華族學生必須使用馬來語和 同學溝通、有的非華族學生到六年級仍無法有效使用華語等等現象。華文學校的 母語場域不再單元,各族學生在同一場域學習必須彼此適應和遷就,非華族學生 的參與,事實上已影響校務發展和校園文化。宗教師、祈禱室、食堂「特區」、校 園佈告欄、家長回條、巫文通知單、雙語廣播、課間學生用語等皆出現十分明顯 的變化。而華小面臨的挑戰和困境,一直都是華社間的議題,然而當非華族學生 的人數逐漸成為華小的重要支脈時,華社有必要傾聽來自非華族家長的聲音,調 整節奏一起迎向未來。

本次非華族家長留言,對華小提出許多建言和觀察心得,內容誠實表達非華 族家長的觀點,對華社來說具有非常多值得深思之處,他們在留言中充分表現對

91

華小的憂心和肯定;他們由對華小經驗性的認知到實際體會的認知落差,亦反應 在留言中。其中家長認為把子女送進學校,當遇見學習上的困難、同儕間的隔閡、

師生的相處問題時發現,問題無法透過有效的管道解決,顯然華小在面對眾多非 華族家長的困擾時,而這些訴求無法由其它有效的溝通管道,可能會讓校方和家 長產生不必要的誤會,負面問題的長期累集,未來可能是一場的災難,校方需有 智慧地建立一套讓彼此信任地、愉快地的訊息交流平臺,讓彼此的問題和困難得 到解決;另一個家長非常重視的課題即是「講華語」,家長普遍認為把子女送進華 小,理所當然在學「講華語」這件事不會是太大的困難,但結果家長發現子女在 講華語的能力和想像落差太多,甚至到了六年級仍無法用完整華語句法表達意思,

家長不僅無法理解,這可能和他們當初把子女送進華小的動機相去太遠。

事實上,大馬華小教育的根本特徵就是母語教育、華語教學,而在華小受教 育的所有學生把華語文學好,本該是華小及華社最重要的責任,校方雖有教學、

宣導及進度方面的壓力,雙語並進可能成為最佳的教學方式,但當雙語的比重由 華巫各半到傾向偏巫輕華,最終可能使華小的特徵:「母語教育、華語教學」變得 不甚清楚或國小化;家長們在留言中也對華小需要不斷募款一事十分關心,而家 長對華小教育的認識可能就由子女進入華小之日才開始,能充分有效地把華小歷 史發展過程在非華族家長中宣傳,相信會得到更多友族的諒解和支援,華小的發 展才能得到更良善的結果。就如負責州教育事務的沙巴州旅遊、文化及環境部長 拿督馬希迪強調,綜觀全國十三州,沙巴州政府最支持州內華教,每年定期特別 撥款援助華小及獨中。體現無分種族、宗教,教育偉大的精神。他解釋州政府此 舉並非批評政府學校的教學水準,而是認為除了國民學校的核心教育源流,應該 也包容各源流教育體系,況且華教早已經證明他們的教育水準,各族群家家長的 加入就是很好的證明。

非華族學生加入華小大本營的不可逆轉現象,將會使華小的特徵產生變化,

華社必須及早並有智慧地提出大方針,避免各校各自探索,讓華小的多種族校園 更健康也更有活力的成長,也許「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就在華小開始萌芽!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