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朝「姓族」的指涉範圍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南朝「姓族」的指涉範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章懷(按:章懷太子李賢)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同書《獨行‧陸續 傳》也稱:「世為族姓。祖父閎……建武中為尚書令」。同書《張堪傳》稱:

「為郡族姓……讓先父余財數百萬與兄子。……受業長安……諸儒號曰聖 童」。《群書治要》卷四五引《昌言》說得更清楚,王侯子弟「生長於驕溢 之處……其行比於禽獸也。……故姓族之門不與王侯婚者,不以其五品(常)

不和睦,閨門不潔盛耶?」可見仲長統雖反對選士論族姓,卻仍贊許姓族 之門風。這種「姓族」,王侯願與通婚,而他竟加以拒絕。聯繫上引材料,

除了世家大族,還能是別的哪種社會力量呢。12(粗體為筆者所加)

甘懷真教授最近的研究說明,氏族源自上古春秋戰國以來的家族與政團集合,

但是自從秦漢的郡縣支配制實行之後,「學者對於中古士族被稱為氏(族)或姓

(族)就沒有特別感覺。我建議新的研究嘗試逆轉研究的角度,不要從近世以來 的姓氏概念推論中古士族,而是試從春秋戰國以來的士階層發展觀察之」。

13

這 讓筆者注意到,學術界習慣性把史料中的「氏姓」字句,翻成白話的士族或世族 等學術用詞,因此可能忽略了姓族一詞在語意和使用範圍上的特殊性。

把握陳寅恪所說:「德業儒素,即所謂人倫。東漢以來論人物,標準有兩條,

一為姓族、二為人倫」的內涵,此說就成為透視南朝人倫品藻

14

、鄉品考核

15

的 重要關鍵;換言之,人倫升降是姓族門地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的要點之一,即 在考察「姓族」政治背後的人倫作用,藉此釐清南朝門閥變動的實際樣態。

第三節 南朝「姓族」的指涉範圍

自從田餘慶在《東晉門閥政治》提出南朝是獨具「特色的皇權政治」之後,

16

不少學者就試圖承續其說,定義南朝的政治內涵。閻步克踵續師說,主張南朝 皇帝靠著寒人掌機要、皇子鎮要藩、武將執兵柄等三個方式,重振皇權,只是這 乃是有限度的振作,士族門閥「仍盤踞在各社會階層之上,軍人、寒人都難以蓬

12 祝文收入氏著《材不齋史學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 156-157。文章原載《中國通 史》第五卷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 甘懷真,〈再思考士族研究的下一步:從統治階級觀點出發〉,收入自甘懷真編,《身分、文化 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頁 19-22。

14 所謂的人倫品藻,指的是依照德、才兩項標準作品評,而特別側重個人品德的要求,細部闡 述見本文第二章第二節。

15 人倫品藻呼應著川勝義雄對「鄉論」的解釋,以及中正代表「重層的鄉論」意涵。見川勝義 雄著,徐谷芄、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第一編〈貴族社會的形成〉

16 參見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自序〉〈後論〉。對於南朝

「皇權政治」的理解,呂春盛在〈「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以中書舍人為中心 之考察〉一文中,婉轉地反駁了此說,呂氏認為「南朝時期皇帝重拾政治上的主導地位,門閥士 族退居輔佐,但彼此間仍隱含有『共天下』的意味,只是和東晉時期皇帝與士族的『共天下』相 比,『主客易位』而已」,呂文載於《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4 期(臺北:2010.12),頁 1-36。相 較於「皇權政治」的說法,呂氏的觀點更接近於南朝的政治實情,但應該擴大門閥的範圍,把「歷 位清顯」的宗室納入其中;如此理解,才適合南朝政治中,宗室與士族一方面抬昇皇權、一方面 制約皇權的實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勃發揮其政治活力」;

17

趙立新、陳長崎等學者則認為,南朝是「宗室政治」(或

「宗王政治」)為主要勢力的政治結構。

18

包含田餘慶在內,上述學者都自然地把宗室諸王和高門士族做區隔,來討論 魏晉南朝的政治史運作,在不自覺中,忽略或貶抑另一位史學大師唐長孺先生的 意見。唐長孺在〈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的末尾,

19

提示說南北朝沒有吸收八王 之亂的覆車之鑑,仍然實施重用宗室入輔、出鎮的政策,很可能是因為皇室身為 第一家族,在當時門閥貴族聯合統治的格局下,必須順應潮流去重用宗室。用唐 長孺完整的話來說,即是:

在(南朝)貴族政權之下,皇室作為第一家族凌駕於其他家族之上,皇帝 作為這個第一家族的代表君臨天下,其家族成員有資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 權勢以保持其優越地位。門閥貴族之重用,其基礎仍然是以王室為首的中 央集權制。

20

唐先生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對諸史料,最晚在劉宋中期就出現一個把宗王納入

「高門」(華族)格局的流行用詞──素姓、素族,表示即使是等級較高的門閥 士族(素族),也不如宗王那樣的「高華」地位。

21

素族(素姓)因此成為高門 在政治場合中的常用稱謂,廣泛地出現在南朝史傳當中。

根據唐長孺與祝總斌先生的解釋,素族(素姓)意指非宗王的高門大族。史 料中最引起學者注意和討論的,是蕭道成在稱帝三年之後,於臨終遺詔自我感嘆 說:「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趙翼在《廿二史札記》據此認為蕭道成本是寒 門,

22

但唐長孺與祝總斌都反對此說並各申其意。唐長孺認為,素族是高門「辭 氣謙抑」的稱呼,蕭道成出自勳功顯達的蘭陵蕭氏,在士族等級中屬於被高門輕 視的將家,他自稱素族,實際上「並非謙抑,卻有一點高攀」。

23

此外,唐長孺 在別篇文章還認為,士族內部除了上層的高門素族,尚有最低等級的「起碼士族」

(「起碼士族」之概念見下一節)。

24

祝總斌對素族的考核較為全面,他注意到素姓、素族、庶姓、庶族接近同一 概念──非宗室的高門大臣,其中素族(姓)含有褒義,特指高門世族;庶族(姓)

17 閰步克,《波峰與波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頁 148-152;閰步克,〈變態與融合

─魏晉南北朝〉,收入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8 趙立新,〈南朝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第三 章第四節;李順禹,〈劉宋宗王政治〉(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但李順禹也 說明這是「有限的宗王政治」,皇帝為了防範宗王不軌,同樣援引了士族與寒人典簽的勢力來制 約掌握軍權的宗王。

19 收入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 139-140。

2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頁 52。

21 「華、素」對立的概念,見《通鑑》司馬光引梁代裴子野論曰:「古者,德義可尊,無擇負販;

苟非其人,何取世族!名公子孫,還齊布衣之伍;士庶雖分,本無華素之隔。」,頁 4038。

22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正,〈江左世族無功臣〉《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頁 254。

23 唐長孺,〈讀史釋詞:素族〉,《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24 唐長孺,〈士族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頁 70-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宋初編寫的《後漢書》中,有前述「傳發書奏,皆用姓族」

33

的用字(南朝史料 中的士族、世族用字也不多見)。反而是北朝屢見姓族用字,如崔浩「整齊人倫、

分明姓族」的計畫,因此筆者以括號界定「姓族」政治,表示此乃(南北)通用 概念下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