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部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

第三章 基督教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

第二節 南部長老會傳教士對臺灣官紳的評價

甘為霖於 1841 年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出生,在當地就讀大學四年、神學四 年。畢業後受英格蘭長老教會聘任來臺,於 1871 年 9 月 7 日出發,同年 10 月抵

93 George Leslie Mackay, From Far Formosa, p135;譯文參照《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 頁 125。

57

達香港,12 月 10 日轉抵臺灣打狗。至其 1917 年離開臺灣為止,總共在臺傳教 46 年,1921 年以 80 歲高齡逝世於英國。94 在南部長老教會的傳教士中,甘為霖 留下的資料特別豐富,除了最廣為人知的《福爾摩沙素描》( Sketches From Formosa)和《福爾摩沙宣教之成功》(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他還翻譯《荷蘭統治下的臺灣》(Formosa Under the Dutch),整理 臺南教士會的會議紀錄《臺南教士會議事錄》(Handbook of the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in South Formosa)。此外,甘為霖還關注語言學習及盲人教育的事務,編 著《廈門音新字典》與《中國的盲人》。總而言之,除傳教外,甘為霖對臺灣歷 史文化發展也有相當大的貢獻,我們可以透過他留下的文獻,談討當時臺灣的官 場文化。

一、甘為霖筆下臺灣官紳的普遍形象 1.不友善的態度

前段馬偕的討論曾提及「樟腦條約」對傳教士在臺行動的助益,使官員雖然 對傳教士有所忌憚,卻又不敢直接阻擋。南部英國長老教會的甘為霖,更直接表 達對此事件的看法:

在這兒,不像在泉州(Chin-chiu)和漳州(Chiang-chiu)那樣,沒有人會 輕視我們這些外來者,或對我們品頭論足一番。無疑地,1868 年英國領事 對福爾摩沙所採取的行動,與這種態度有很大的關係。95

不過,即使如此,臺灣的官員與士紳們對於西方人的在臺行動還是存有不少疑慮,

甘為霖對此多所記錄。

根據長期在臺灣宣教的經驗,甘為霖認為要在大城市找尋傳教地點,都會面 臨不小的困難,甚至會遇到危險,因為官府和文人都不喜歡傳教士,他們也很容 易就能鼓動民眾反對傳教工作。96 如 1886 年,甘為霖來到彰化城找尋傳教地點,

卻感受到民眾強烈的反教情緒,不斷以推擠和丟石頭的方式意圖逼走甘為霖,最

94 吳學明,《近代長老教會來臺的西方傳教士》,頁 61。

95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17;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 6。同樣的看 法也記載在《臺灣佈教之成功》內,詳見: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p. 217-218;譯文參照《臺灣佈教之成功》,頁 135。1868 年的樟腦糾紛,英國軍艦 砲轟府城,使得臺灣官紳與民眾皆驚於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Campbell Moody. The Heathen Heart: An Account of the Recep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Chinese of Formosa, pp. 144-145.

96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183;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 173。由於西 方傳教士係依約來臺,即使不同於其他商人或探險家,不過對於臺灣民眾來說難以辨識,時 常一體視之。如梅監務曾提及歐洲人在亞洲人眼中是難以分辨的,可能會把他們都當成傳教 士,也可能猜測他們來自同一個家庭。詳見:Campbell Moody. The Heathen Heart: An Account of the Recep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Chinese of Formosa, pp. 144-145.

58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185;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 174。

98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186;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 174-175。

99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188-189;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 176-177。

100 臺南長老大會,《南部大會議事錄(一)》(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3 年),頁 236。

101 不著撰人,〈教會的消息〉,《臺灣府城教會報》,第2張,光緒11年7月,頁8;重刊於臺灣教會 公報社編,《臺灣教會公報全覽》(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1885年)。

102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295;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285。教會公 報曾提及日本因追求西化之故,對基督教抱持歡迎的態度,宣教工作較臺灣順利。詳見:不 著撰人,〈教會的消息〉,《臺灣府城教會報》,第19張,光緒13年2月,頁10;重刊於臺灣教會 公報社編,《臺灣教會公報全覽》(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1887年)。

103 W.A. Pickering. Pioneering in Formosa :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p. 49;譯文參照《歷險福爾摩沙》,頁76。又如梅監務宣稱,日本來臺 初期曾以是否持有《詩歌集》,分辨民眾係教友(良民)或惡徒。詳見:Campbell Moody. The Heathen Heart: An Account of the Recep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Chinese of Formosa, pp. 34, 43-44.

59

《Sketches from Formosa》有些許出入,此間細節留待吳志高的部分深入探討。

此事經過嘉義縣令陳祚的調查,發現白水溪距離店仔口十餘里,被燒毀的教 害也成為歷史。詳見: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296;譯文參照《素描福爾 摩沙》,頁287。

105 關於白水溪事件,已有詳盡研究可以參閱: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 ,頁129-143。另有研究者以社會文化史角度,探討「風水」成為反教工具的文化衝突,洪健榮,〈十 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對風水民俗的態度〉,頁169-210。

106 “Letter from Rev. W. Campbell”,臺灣教會公報社編,《使信月刊(23)》,1875 年,頁118-121。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94-95;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87。

107 臺南長老大會,《南部大會議事錄(二)》(臺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3年),頁125-127。詳 細過程可以參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三輯,第1073號附件,頁 1442-1445。

108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100-101;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92。

109 詳細過程可以參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教務教案檔》第三輯,第1073號附件,頁 1442-1443。

110 洪健榮,〈十九世紀後期來臺傳教士對風水民俗的態度〉,《輔仁歷史學報》29(2012年9月), 頁176。

60

而吳志高之所以能為所欲為,是因為「他常常會對臺灣府呈上厚禮,而且,面對 如此強勢的逆賊,當局的力量也相形見絀」。111 甘為霖指出,基督教勢力進入當 地對吳志高造成重大衝擊,使當地原住民變得溫和、守法,脫離吳志高的奴役,

所以吳志高的不滿是可想而知的。112 甘為霖甚至懷疑吳志高是依靠賄賂來逃避 審判,113 就連事後官員所發出的公告,甘為霖也認為不該抱有太多期待,因為 中國官員是非常狡猾的,對傳教士抱有敵對的態度。114

二、甘為霖眼中的革新者與極惡者

同樣地,甘為霖在臺灣長期的傳教生涯中,有幾位形象特別鮮明的官員,讓 甘為霖甚為敬重。即此,接下來就要探討這些官員的獨特性。

1.甘為霖眼中的革新者

(1)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為廣東省豐順人,1861 年太平軍攻克吉安府,以失守 褫職,同年七月曾國藩調其為隨營差委,開復原官。因隨營辦理洋務得力,被保 奏,1863 年入上海籌辦機器局,後於 1875 年授福建巡撫,兼任船政大臣。任內 大力推動臺灣洋務,1877 年架設安平─臺灣府城電報線,並曾施行開山撫番、辦 理煤務、購買軍艦、鋪設鐵路等多項措施,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115

甘為霖認為丁日昌是一位公正、有能力的官員,並沒有沾染到官僚階級的迷 信、迂腐氣息,同時立定許多改革決策,使福爾摩沙有重大進步。116

舉例來說,他開通了多條島上道路、征服或安撫一些高山部落、開墾礦坑、

引進電報和鐵路,而且福爾摩沙也從福建省轄下升格為滿清帝國的一省。117 甘為霖更指出,如果丁日昌能夠活久一點,並獲得滿清更多的關注的話,福爾摩 沙將會持續保持富裕的財政。118

從甘為霖的紀錄中可以發現,他對洋務改革派的丁日昌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111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87-88;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81。

112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94;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87。

113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104;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95。

114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p. 104-105;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96。

115 詳見: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頁45。

116 如甘為霖曾以月蝕為題批判漢人的迷信,詳見: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78;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72。

117 此處部分內容出現錯置的情況,丁日昌架設電報線、規劃鐵路,但落實者為劉銘傳、臺灣設 行省亦在劉銘傳時期。

118 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277;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沙》,頁268。

61

甚至可以說毫無缺點可言,這在當時的臺灣官員中相當突兀,若從甘為霖眼中丁 日昌的政績來分析,便可瞭解為何如此。首先,道路的開通使得傳教士移動更為 便利,而高山部落的征伐或安撫,則有利平埔族的安全,此與清代傳教以平埔族 為主要對象有關,119 相較於前述一般臺灣官員對於傳教工作的阻撓,丁日昌的 政策自然顯得開放。其次,開礦、引進電報及鐵路等措施,皆是相當西化的政策,

在中國官場一片「排外」與「迂腐」的氛圍中格外顯眼,對西方傳教士來說更具 鼓舞性。120 綜此,丁日昌的施政較為開放且西化,對於傳教士的傳教行動具有 助益,也莫怪甘為霖對他的評價如此正面。

(2)劉銘傳

如同前述馬偕的看法,甘為霖也認為劉銘傳是位傑出的人物,以寬大、開明 的方式促進福爾摩沙島的發展。針對劉銘傳的提前離台,甘為霖同樣感到惋惜與 不平:

雖然這位巡撫所提的前瞻政策得到了一些鼓勵,但他明顯超越了那些位居 北京、掌握決策權的老派反動份子。他們應該要大力支持這位能幹的改革 者的,誰知道呢,若然,或許福爾摩沙現在還是由北京所管轄呢!121

劉銘傳的在臺施政中,甘為霖對理番政策最為讚賞,認為可以讓那些喜歡獵人頭 的原住民守法,而且劉銘傳屢次親力親為,充滿膽識地親赴前線主持剿番的征戰,

相當值得肯定。122 就甘為霖的觀點而言,劉銘傳的「化番為民」與其傳播福音 的理念相同,自然對此政策大感贊同;然而,若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這無非是 種侵略行為,使他們的生活領域受到剝奪。因此,不論是「化番為民」也好,或 是「傳播福音」也罷,對原住民來說,「教化」只是冠冕堂皇包裝下的帝國主義 罷了,並非如甘為霖所說如此偉大,更遑論劉銘傳在名正言順地征討番地背後,

所遮掩的官商勾結與資源掠奪。

另一項得到甘為霖讚賞的功績,便是鐵路的鋪設。甘為霖指出,雖然經費匱

119 甘為霖曾明確指出,傳播基督教是推廣文明、秩序和啟蒙,這是當時傳教士遠赴異地傳教的 終極關懷。詳見:William Campbell, sketches from Formosa, p. 295;譯文參照《素描福爾摩 沙》,頁285。

120 南部長老教會即相當關心此類西化政策的施行,如《教會公報》就數次記載電報線鋪設情形,

詳見:不著撰人,〈澎湖的消息〉,《臺灣府城教會報》,第27張,光緒13年8月,頁66;重刊於

詳見:不著撰人,〈澎湖的消息〉,《臺灣府城教會報》,第27張,光緒13年8月,頁66;重刊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