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西方宗教在臺的競爭關係

第二章 十九世紀後期進入臺灣的西方宗教

第三節 西方宗教在臺的競爭關係

天主教道明會於 1859 年入臺宣教,基督教則由英國長老教會首先在 1865 年 抵達,加拿大長老教會遲至 1872 年傳入。天主教、基督教雙方各自在有限的空 間與人群中,展開激烈的「牽羊」競爭,這種緊張關係一直持續至日治時期,仍 處於互相攻擊的狀態。87 另外一方面,對臺灣人民來說,這兩個教派均為敬拜上 帝、耶穌之宗教,無法仔細分辨其中差異,身為「牧羊」的漢人信徒時常隨著兩 方角力變動,各自尋找好處。正因為如此,雙方互相攻訐的史料相當豐富,88 過 往已有吳學明對此議題進行研究。然而,筆者分析傳教士的資料後,發現他們評 價敵對教派的方式,其實和評價異教徒的出發點一致,皆以「傳教順利與否」作 為最高核心價值,一旦宣教行動受阻,其對敵對教派的攻擊誠然不下於異教徒。

此外,傳教士在日記與書信的書寫上,批判攻訐毫不保留,此類的紀錄鮮見於公 開出版品,從而顯示出私人文本的獨特性,較能忠實呈現書寫者的內心想法,與

83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頁 46。

84 鄭連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53。

85 馬偕時常在日記內赤裸地寫出對黎約翰的不滿,如:「我向黎約翰夫婦談到用偽善的口吻講話、

陳腔濫調和假敬虔的話。我討厭他們。」可以參見〈馬偕日記手稿〉,1885 年 8 月 19 日;譯 文參照《馬偕日記 II:1884-1891》,頁 83。

86 鄭連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頁 101。

87 吳學明,〈引言〉,《臺灣文獻》61:4(2012 年 12 月),頁 2。吳學明,〈終戰前在臺基督教派 關係之研究〉,《臺灣文獻》61:4(2012 年 12 月),頁 111。基督教傳教士常稱為牧羊人,領 著信徒羊群接受洗禮,因此以「牽羊」指涉傳教士之間的信徒爭奪。

88 如黃德寬編譯《Dominican》(天主教在臺開教記)之時,曾於〈出版者的話〉中說明:「本社 對文中一些過於突顯與基督教弟兄相互較勁的語氣,均稍加刪改」。Fernandez, Pablo O.P.著、

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6。

31

文本製造過程中的脈絡。即此,本節將以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入臺兩大教派的競爭 為切入點,分析傳教士在「牽羊」競爭的過程中,對同為西方文化卻殊為異己教 派的評價方式。

一、傳教士的「牽羊」競爭

道明會自 1589 年入臺以來,臺灣官民皆對其多所排斥,傳教工作不斷遭受 阻礙:

中國人仍表示不喜歡我們,對我們不理不睬,甚至輕視我們,多次以粗野 的字眼,如豬或狗來稱呼我,污辱我。但是,在一切凌辱中,最令我傷心 的是,他們說傳教士只是到這裡說故事而已。89

對於懷抱推廣福音為理想的傳教士來說,這些肉體上的折磨已是可以預期的,但 因為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宗教文化誤解,卻是難以承受。人力與財力皆缺乏的道明 會,本來在臺灣的宣教工作已十分吃力,在 1865 年長老會入臺後,這樣的情況 顯得更加危急。兩教不得不在有限的空間中正面對決,首當其衝的便是宣教版圖 的競爭。

1865 年 4 月 18 日,良方濟神父在信件中提到: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有一位望教友來看我,說是十幾里外的村莊首領派他 來的,那個村子大約有一千人,都希望能學習要理。問我們是否能派個人,

幫助村民接受要理,好能加入教會的行列?90

當時,受限於人力財源不足,加上路途過於遙遠,傳教士們並沒有馬上答應。不 過,稍後還是派了一位傳教士前往當地調查,希望能深入瞭解該村居民的想法,

以便做好宣教預備工作。91 只是,當傳教士抵達後發現,當地民眾並非真心嚮往 基督崇拜,只是意圖「靠番仔勢」。因此,即便當地居民願意免費提供土地和房 屋作為宣教,傳教士還是不得不放棄這次的機會。然而,等到道明會再次探訪此 地的消息時,長老會已經在此進行佈道一段時間,而且相當成功。為此,區會長 決定派遣兩位神父北上,其中王靈牧神父抵達沙崙仔後,立刻派遣傳教士到附近 打探本地人是否接受天主教。由於傳教士的報告並不樂觀,王靈牧便親自前往瞭 解,經過走訪之後也認同這樣的狀況:

89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48-49。

90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57。

91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62-63。

32

由於民眾對歐洲人的反感,我們無法租到房子;有的村莊甚至有人恐嚇說,

誰若租給我們房子,就要受到驅逐。有些狂熱份子,竟散布謠言指控我在 村子的井裡放毒藥。92

吳學明指出,即使受限於人力不足的窘境下,道明會仍舊抽派兩位神父北上,且 計畫設立兩處堂區,就是受到長老教會競爭的結果。93

在道明會士的書信中,就時常可見對長老會的攻訐:

顯然,從過去所發生的事來看,我們和其他地區傳教士的狀況差不多,要 面臨敵對和一些宗教叛徒,以現世的逸樂引誘本地人,「吃喝享樂,明天就 死了」是他們的標語。很難和他們接觸的理由就在於此。每次向他們宣講 都會受嘲弄,因為我們所允諾的不是肉身的舒適或現世的享樂,相反地是 要禁食克苦,因為主的日子快要來臨,那時人人都要領受正義的賞報。94 道明會為聖道明(Saint Dominic)於十三世紀所創立,強調簡樸克苦與其他教派 有所不同,更遑論有新舊教派之分的長老教會。況且,南部長老教會擁有相對豐 富的傳教資源,也是道明會所不及的。而兩教的衝突也不僅於道明會士的批判,

還有他們敘述長老會如何攻擊道明會教:

近來,基督教徒展開日益蠻橫的活動,鼓吹民眾捏造謠言,毀謗攻擊我們;

他們做得如此狠毒,以致目前本地人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基督教徒和天主 教徒的衝突。95

批判的內容大多圍繞在教義的歧異上:「基督教徒一再地說,天主教徒拜偶像,

因為我們恭敬聖母和聖人」、「神父守貞獨身,拒絕結婚是不對的,如果大家都照 這樣做,那世界就完了」、「我們拒絕去菜市場宣講福音,是懦弱的表現」。同時,

道明會士也批評:「這些基督教宣道士談到神,上帝,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時,

好像在乎求異教徒的偶像似的,毫無敬意。完全忽視了信仰是神聖奧秘的」、「忽 略了最基本的真理,即獲得永恆的救恩」。96 雙方因為「牽羊」的搶奪,傳教士 和信徒都不斷攻擊對方,最佳著力點便是教義的歧異。然而,對當時的入教者來 說,能不能清楚的分辨其中的差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若從雙方批判的內容看

92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113。

93 吳學明,〈終戰前在臺基督教派關係之研究〉,頁 113。

94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55。

95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106。

96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106-107。

33

來,可以說兩教傳教士與信徒之間的論戰,很明顯是屬於不同層次的論述。

批評的論述也不僅止於道明會士,北部長老教會的馬偕,也多次在日記中對 道明會士紀錄與抨擊。1885 年清法戰爭結束後,北部長老教會內部出現磨擦,部 分信徒選擇出走引接天主教北上。道明會士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便派了何安慈北 上瞭解,經過五天的打探後,認為情況相當滿意,這也使得道明會士信心大增,

決定盡快到北臺灣設立本堂。97 良方濟於 1887 年 4 月 4 日的信中提及,何安慈 已於聖若瑟的慶節當日(3 月 19 日)完成淡水教堂的興築,當時有一位基督教 徒協助何安慈工作,相當期盼他能成為傳教員。98 不過,道明會於淡水的宣教活 動開展,也都看在馬偕眼底:

離開淡水,沿河上去,在大稻埕,洲裡講道,然後返回到艋舺。我在洲裡 教會講:「來就近我」等,房子擠滿人。去到街上,唱詩歌。羅馬天主教 神父站在他們住的外面注視著。99

隔年,雙方更因為洲里(今新北市蘆洲區)租屋糾紛對簿公堂,馬偕在日記中的 批判相當赤裸:「神父們,無知,那些一心二意、懶惰的可憐蟲,每天坐在裡面。

如果出門就是要坐轎子,並到主要城市裡去取貨物等等。被詛咒的制度」,100 更 指控天主教神父透過賄賂影響判決,不過最終依然受到審判。馬偕敘述判決公開 後的情況:

他們跑回家收起竿子,外面有數百人嘲笑那些神父。所以昨天這案子結案,

勝利!勝利!幾個禮拜以來,神父們和一些以為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好處 的人,在禮拜堂前面大搖大擺、神氣活現。現在終究被嘲笑,被鄙視,被 制止了。這兩個人垂頭喪氣。你們卑鄙的陰謀垮掉了。我知道祢的作為,

正義再度戰勝了祢所憎恨的。101

從馬偕的言論中可以發現,他批判的不僅是神父與他的「版圖之爭」以及「牽羊 爭奪」,還有「一些以為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好處的人」,清楚的指出因為利益糾 紛而選擇另投懷抱的信徒,同樣也是異教叛徒。另一個層次則是,何安慈當時係 因僅持遊歷護照而無法在北臺灣進行宣教,然而馬偕對判決的敘述卻補充不少官

97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120。

98 Pablo Fernandez O.P.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頁 123-124。

99 〈馬偕日記手稿〉,1887 年 4 月 17 日;譯文參照《馬偕日記 II:1884-1891》,頁 179。

100 〈馬偕日記手稿〉,1889 年 7 月 8 日;譯文參照《馬偕日記 II:1884-1891》,頁 330。

101 〈馬偕日記手稿〉,1889 年 8 月 1 日;譯文參照《馬偕日記 II:1884-1891》,頁 336。

34

方資料所不見之處。102 此外,也顯現日記屬私人文本性質的特性,許多敘述都 是一般回憶錄出版品所不會見到的情緒用語,相當有趣。

二、傳教士的宣教差異

天主教與基督教之間的教義差別自是不在話下,面對有限的羊群競爭,雙方 的傳教能量很大部分便取決於資源豐厚性。筆者分析兩教傳教士的文本後,整理

天主教與基督教之間的教義差別自是不在話下,面對有限的羊群競爭,雙方 的傳教能量很大部分便取決於資源豐厚性。筆者分析兩教傳教士的文本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