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危機處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四節 危機處理

本節將將先說明危機的定義與特性,再接著介紹企業危機的發生原因與類型,

最後就企業危機管理的意義、相關管理程序與溝通方式相關文獻進行整理。

壹、危機的定義與特性

各學者專家對於危機(crisis)的定義說法不一,所著眼的角度與觀點也大 多有所差異。危機一詞最早源自於古希臘文中的醫學用語「krisis」,為患者在疾 病治療過程中決定生死存亡之轉捩點。後來則衍生用以形容事物發展及演進過程 中之轉折點,為決定其後續發展好壞或生死存亡的關鍵點。首先對危機此概念建 構系統性的模式且被廣泛接受者,為Hermann(1969)界定之三種危機所具備的 情境:(1)會對組織高度優先的目標造成威脅;(2)可供反應的時間有限;(3)

出乎決策者的意料之外。

Pauchant and Mitroff(1992)則將危機定義為:「會影響整個系統,對其基本 假設、理念與存在之核心價值造成威脅的一種干擾(disruption)」,此處的「系 統」所指為技術、組織結構、人為因素、組織文化與情緒因素等五項與危機相關 的因素,這些系統間可能會擁有互動關係,故分析危機時不能只對其中一個系統 進行分析(Pearson & Mitroff, 1993)。

Lerbinger(1997)則由組織的角度出發,將危機定義為:「導致一組織陷入 爭議,並會對其未來的獲利率、成長,甚至生存造成威脅的事件」。並指出危機 為突然間所遭遇,可為管理者所認知且會阻礙公司的優先目標的事件,且若無採 取適當行動,其情境可能會惡化乃至於無法挽回。

Booth(1993)對危機的定義則強調了受影響者的認知,將其定義為:「個 人、群體或組織無法以正常程序處理,且會因短時間內的變遷而造成壓力的一種 情境。」,而不對其賦予負面的涵意。

的分類方式。朱延智(2002)統整了Mitroff和Macwhinney 二位學者對企業危機 發生原因的看法,依其成因屬企業內在或外在、人為或非人為等因素將危機分作

(1)蔓延性危機(creeping crisis):為緩慢累積發展,逐漸對組織造成傷害 的威脅。此種危機的影響範圍常僅侷限於與該業務直接相關的員工,而 不易被領導團隊察覺。

(2)週期性危機(periodic crisis):為定期的威脅或損失,其發生週期具有 一定慣性。

(3)突發性危機(sudden crisis):為無法事先預測到的威脅事件,此類危機 會以快速且始料未及的形式發生,而使組織陷入危險。

Gonzalez-Herrero and Pratt(1995)則著眼於危機事件的持續時間與發展情況,

發現危機亦有其生命週期變化,並據此將其分成三種類型:

防、處理、化解危機,以減少資源耗費並保持企業之經營成果。Nudell and Antokol

(1989)認為危機管理是預防措施的集合,能夠幫助組織協調、控制對突發事件 的回應,以將組織所面臨的危險最小化。Stocker(1997)則認為,危機管理是策 略的準備與應用,其目標為預防或緩和重大事件對組織的影響。Seeger and Ulmer

(2001)則指出危機管理其實即是有效評估、回應、舒緩與減輕危機的指導方針 作好與大眾傳播媒體的關係。Pearson and Clair(1998)則認為有效的危機管理 可分作三個階段:危機發生前,將危機的可能影響最小化;在危機發生時,及時 與利益關係人互動,以重建個人或團體的觀感和共享之價值觀;危機發生後,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助個人與組織之基本假設,以及行為、情緒反應的調整與恢復。

Fink(1986)亦以醫學名詞將危機發展與處理的整體時程區分為四個階段:

(1)潛伏期(prodromal crisis stage):為危機發生前的預警期。企業若能在 危機尚處於潛伏期時及早發現並採取因應措施,一般能較容易且有效的 完成危機之處理。

(2)爆發期(acute crisis stage):危機實際發生,一般所稱之危機皆屬於此 階段。

(3)善後期(chronic crisis stage):亦稱作後遺症期,企業應設法縮短此階 段的時間以減少長期的負面影響。

(4)解決期(crisis resolution stage):為處理、解除危機的關鍵階段,也是 前述三個階段的目標。

Mitroff and Pearson(1993)亦提出了危機管理的五階段理論,將危機管理程 序分作:

(1)訊息偵測階段(Singal Detection):偵測早期警告訊號,以提前預知危 機發生的可能性。

(2)準備與預防階段(Preparation and Prevention):包括危機的預防以及對 發生危機時的因應措施進行準備。

(3)損害抑制階段(Damage Containment):避免危機持續擴大,影響組織 或環境尚未受損害的部分。

(4)復原階段(Recorvey):執行恢復計劃,協助組織成員從危機中恢復正 常運作,並修復市場客戶的信心。

(5)經驗學習階段(Learning):自我檢視、反省並從其它企業的經驗中學 習,以改進其危機管理程序。

以影響社會大眾對已發生的事件之看法。Gonzalez-Herrero and Pratt(1995)也於 其危機管理四階段模式中特別強調「議題管理」的重要性,並將其納入危機管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2)要在第一時間出面進行回應。

(3)提供事實,傳達正確訊息。

(4)要證明組織已認清問題所在,並採取適當措施。

(5)對社會大眾及媒體展現負責任的態度。

綜合前述研究結果,可得知對外溝通亦為危機管理中重要的一環,影響對外 溝通的成效之主要因素包括:了解事態和對外回應的速度、回應者與其它支持者 的可信度、以及對媒體和民眾的掌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