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反思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企業運用管理企業志工之模式及因應策略實施 情形,並依據整合企業志工運用及管理之策略模式,對未來企業投入企業 志工方案,以及社會福利機構運用企業志工方案提出相關建議。因此,以 下研究結果討論分為四大部分呈現,並且對照志願服務法規及志工管理相 關理論進行結論探討,分別為:「企業志工推動模式屬於動態性的變動過程」、

「企業推動企業志工之目的具有多重出發點」、「企業志工之運用管理模式」、

「企業志工管理實務操作與志願服務法規實踐的差距」

一、企業志工推動模式屬於動態性的變動過程

研究方法雖係以立意個案選樣「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兩模式進 行選樣與訪談,但在資料分析過程中卻發現,無法完全區分兩種推動模式 進行不同推動模式型態的比較。有些企業起初是在雇主的鼓勵下成立志工 社團,並由企業贊助所需資源,甚至由主管直接派任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

可將其視為由上而下的企業志工模式;有些則是受到企業文化與參加公益 活動的誘發,由員工自主性成立志工社團,並積極向企業爭取資源,看似 為由下而上的企業志工推動模式。然而推動模式在運作過程中,企業高層 逐漸看到志工服務的成果,開始主動提供相關資源、大力支持企業志工社 團發展,也有員工因參與志工服務,由被動轉變為積極參與,因此在企業 志工的推動模式中有時候難以區分是由上而下模式,還是由下而上的模 式。

112

二、企業推動企業志工之目的具有多重出發點

無論是哪一種志工模式,促使企業開始推動企業志工的動機可能同時 重疊多項誘發點,如由企業主的公益理念成為營造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 企業文化氛圍,同時將志工服務與企業落實其社會責任之實踐過程結合,

也隨之與規劃企業社會責任(以下簡稱 CSR)策略相關職務工作內容有關,

如同 Lee(2008)提出企業推動志願服務之原因,主要係因企業認為支持企 業志工服務,可視為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作為之一,此外無論對於利 害關係人(stakeholders)或員工而言,亦是一種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回饋機 制。

CSR 報告書之編列要求取決於企業規模大小而定,(A2-翠絲)、 (B1-安娜)、(B2-桑妮)、(S-喬伊)分別屬於大型企業上市或上櫃公司,均有提及 推動企業志工可助於該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之效果,然而在資料分析過 程中卻發現,(A1-琳恩)其任職企業規模雖屬中小型未上市櫃公司,該公司 無須接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但卻因企業主本身的公益理念而啟動企業 志工方案,由此可見,雖企業可能因 CSR 報告書之編列而推動企業志工,

但卻不見得是企業啟動志工方案的唯一因素。

在企業志工的認定上, 以不同志工推動模式間比較並無明顯的差異,

每位受訪個案其推動企業志工之動機與對企業志工之定義均各有特色。

此外,受訪者間數度提及的啟發動機是來自參與大臺中企業志工日經 驗的延伸,對於企圖推動志願服務的企業而言,志願服務領域是陌生的,

何謂企業志工?志工可以做些什麼?要到哪裡當志工?如何動員企業員工參與 等問題隨之而生,而拓凱教育基金會所規劃的大臺中企業志工日活動,成 為這些有意願推動志願服務潛在企業的示範體驗平台。

三、企業志工之運用管理模式

本研究以美國光明基金會(The 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的七大企業 志工管理績效指標,探討企業從組織企業志工團隊(計畫)、規劃服務內容

(設計)、企業與高階領導的支持(領導關係)、回顧企業與公益團體的合

113

作歷程(夥伴關係)、探討各企業執行的鼓勵措施與誘因策略(員工參與度), 以及企業對進行志工服務的評估成效看法與評估策略(評估成效)。

(一)計畫(The Plan)

分析過程中發現各受訪者間各自的企業志工推動歷程與管理方式均各 有特色,不過卻發現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與志工隊長同為一人所擔任的受 訪者居多,且多數受訪者表示雖企業志工團隊擁有幹部組織架構,卻未能 實際發揮功效。服務方案規劃則大致以年度計畫與分季定期撰寫模式區分,

結合長期互動的公益團體配合民俗節慶活動,已成為企業志工規劃服務計 畫的主要型態,其次則為搭配企業廠慶或家庭活動、臨時性協助公益團體。

如同 Lee(2008)認為企業志工服務型態可由多種形式呈現,包括一次性的 團隊活動、長期性團隊服務或以個人一對一的輔導志工等型態。

(二)設計(Design):依企業文化與特色進行志工服務方案設計 延伸探討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規劃服務內容的考量因素,則有透過企 業志工服務類別志趣調查、發展企業專才特色主軸服務以及與個案直接互 動的服務內容設計之因素考量,各受訪者依其企業文化與特色,均有不同 的考量因素。此結果如同 O’Brien 等人(2008)提出的論證,企業志工方案 若能反映員工的興趣並與其技能結合,將可使員工與企業主看到自己確實 能在服務過程中發揮作用,進而提升正向的自我肯定,而良好的志願服務 經驗,將成為志工持續投入服務的動力。

(三)領導關係(Leadership)

在企業領導階層的支持策略部分,主要分為經費支持、充分釋放權限、

協助號召同仁參與以及其他部門協調與支援等四大策略。Lee(2008)認為 企業內部可透過高階主管的領導與承諾作為支援企業志工方案的起始點,

包含安排合適的企業志工方案執行人員,其中高階主管可負責規劃服務策 略與建構預算,並與企業各專業部門為企業志工方案分工合作,如連結公 關部門對外洽談公益合作、運用市場營銷或人力資源部門進行企業志工團 隊組織的運作程序。

114

而在研究分析中,可看出以由上而下模式推動志願服務的企業,企業 主與中高階領導的經費資源較由下而上志工模式的企業稍有制度,不過,

由下而上模式的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若本身同時擔任中高階主管,或是在 企業志工團隊中有中高階主管積極參與,向上爭取資源的成功機率亦相對 提升;而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獲得企業主充分釋放權限與允諾號召同仁參 與、企業各部門主管願意彼此支援與協調,亦成為推動企業志工的有力推 手。

(四)夥伴關係(Partnership)

企業與高階領導的支持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主要透過連結志願服務相 關推動單位,包含洽詢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參與大臺中企業志工日建立與 公益團體洽談合作的管道,亦有來自企業員工本身參與的社團組織、或是 由公益團體主動洽詢邀請共同協辦活動、透過友伴企業互相介紹以及主動 蒐集機構資訊等合作管道,其中有許多受訪者提及經由參與大臺中企業志 工日為其拓展與公益團體合作的起始點,亦透過企業志工日與其他參與企 業結識,彼此推薦分享合作經驗。

而影響締結合作關係之因素則以透過同仁的參與經驗與回饋評估合作 意願、審慎把關合作機構以及評估是否可長期的合作與深入服務為評估是 否與公益團體締結合作關係之考量。雖然受訪者們多數認為與合作關係應 朝向長期合作邁進,但在 Volunteering Australia (2007)則認為短期的合 作夥伴關係也並無不妥之處,主要的問題癥結點為雙方是否認同這樣的服 務關係。而先透過短期合作模式,除了能提供企業員工參與志願服務的機 會,對企業而言,每一次的短期合作經驗均為評估是否持續與該 NPO 進行 長期合作的評估指標。

(五)員工參與度(Employee Engagement)

為鼓勵企業員工投入志願服務,各企業受訪者提出經費補貼/發獎勵金 等物質誘因、公開表揚、推行志工假、結合企業考核辦法記功嘉獎以及其 他福利五大類型鼓勵誘因。文獻中 Easwaramoorthy 等人(2006)提出企業 除了提供隱性支持策略,例如同意員工調整工作時間投入志願服務(包含聯 繫接洽、文書作業等)、提供企業設施設備等,應認知到員工投入志願服務

115

的貢獻,並建立獎勵制度予以鼓勵。而研究結果發現雖各企業均有其所屬 特色鼓勵措施,然而亦有受訪者提出物質取向的鼓勵措施可能違背志願服 務不以報酬為目的之初衷,同時也有受訪者認為若鼓勵措施未在服務前向 員工告知,則較能達到實質鼓勵的效用;研究者則認為過猶不及的鼓勵措 施,可能造成使員工參與志願服務的認知偏誤。

(六)評估成效(Measurement)

受訪者認為評估企業志工服務成果,具有分享與收藏服務回憶、成為 向企業員工宣傳招募的最佳策略等意義;所採取的評估策略則有以活動照 片/活動成果整理成冊、簡報紀錄、影音記錄以及新聞媒體曝光與人數成長 等四種評估策略,其中以圖文方式整理服務過程的成果紀錄冊最廣受企業 使用。此外,不少受訪者表示難以精準呈現統計數據以及需額外耗費時間 成本,則成為企業志工業務承辦人進行志工服務方案成效評估的困境。

Volunteering Australia(2007)則提出若企業想量化其投入志願服務之結果,

彙整企業主、企業志工以及合作的非營利組織三方面的回饋意見,將會成

彙整企業主、企業志工以及合作的非營利組織三方面的回饋意見,將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