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口腔衛生行為之探討

不論男女,隨著年齡增加,齲齒盛行率逐漸升高。林麗芳(1999)

提出,齲齒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與飲食習慣,口腔清潔工作不佳有關,加 強口腔保健知識與行為及氟化物的使用,牙刷、牙線正確使用是最佳預 防方法。陳弘森、黃純德、蕭思郁、嚴雅音、楊奕馨、詹嘉一、邱耀章、

蔡宗平、陳俊志、吳青樺、紀乃智、王宏欽、戴怡佳、洪雅欣、林妤珊、

王乃亭、劉秀月等人(2007)分析餐後潔牙行為卻發現國、高中生 63.48%

會以漱口來替代潔牙,30.53%無潔牙動作。齲齒是一個多重病因的疾病,

且牽涉到個體的生活環境及生活形態,所以應該暸解各種齲齒型態的嚴 重性,及對個體的影響,再以『人的差異』為預防保健觀念的出發點,

深入個體差異的問題核心,找出有效的阻斷預防方法。

蔡媖媖(2004)指出,口腔衛生教育的目的不外有四點:一、牙菌 斑控制;二、降低齲齒率;三、改變飲食習慣;四、增進口腔衛生知識 及態度。其中知識和態度的改變最易達成,效果最好,平均可增加20.1

﹪知識改變量及4.6-7.5﹪的態度改變量;牙菌斑控制改變的效果很小,

大約可降低牙菌斑指數0.37(95﹪CI=-0.29-0.59);態度的改變則是短暫 的;而在改變飲食習慣與行為方面,則相關文獻較少,且效果較不明確。

Hong YC, Chang CK, Duh FG and Knutson JW等人1979研究顯示,刷 牙習慣與家庭特性有明顯相關,父母或兄弟姊妹有良好刷牙行為的家庭,

刷牙頻率較高。Asher RS, Kuster CG, Moyer IN, Boyd DW(1986)等人及 Bullen C, Rubenstein L, Saravia ME, Mourino AP(1988)於相關研究中提出 於日常生活中,母親通常是與兒童接觸最頻繁的重要照顧者,所以在兒 童相關研究中有許多母親因素被提出:包括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經 濟程度、口腔知識、對口腔保健的態度、刷牙習慣等。由國外研究更發

現,除了潔牙習慣、飲食習慣、居住地、照護者觀念態度及家庭背景,

是影響齲齒的危險因子外,還包括社經地位、社會文化、大眾傳播媒體 等(Granath L, Cleaton-Jones P, Fatti P, Grossman E.,1991;Tu YK, Jackson M, Kellett M, Clerehugh V.,2008)。Al-Malik MI, Holt RD, Bedi R (2001) 的研究可發現齲齒及其他口腔疾病的罹患率在低社經程度的家庭中普遍 偏高。Waldman HB (1995)的研究也指出母親的教育程度越高,兒童罹患 齲齒的經驗愈低。此外,齲齒亦會因牙齒氟化物之接觸、牙科醫療服務 之可近性與品質、民眾就醫之習慣等,而受到影響。Robin M.Davies,Gill M Davies.(2005)提出口腔衛生行為可由兩方面測量:一、刷牙的時間與 方式:建議刷牙時盡可能的重複清潔可接觸到的牙齒面,尤其以咬合面 的清潔最為重要;二、刷牙的頻率:建議一天至少兩次刷牙並使用含氟 牙膏,以維持良好的牙齦健康。

國健局於西元2005與2006年科技研究發展計畫中針對台灣地區兒童 及青少年口腔狀況調查(2007)發現:國高中生之口腔健康狀況雖比五年 前全國調查的資料有所進步,但齲齒的情況仍不樂觀。此乃因國高中生 並無含氟漱口水及餐後潔牙計畫的推動,再加上國高中生課業壓力日益 增加,以及反叛期的抗拒心理,所以對國小時所養成的習慣,可能會產 生有排斥現象,以致造成口腔健康狀況反而惡化的情形。且國高中生正 處於成長發育期,所以對飲食營養質量的需求極大,除了正餐以外,零

食的需求也相對增加,同時潔牙行為相對減少,易有齲齒的發生。再加 上其課業壓力較大,因此會忽略正確的潔牙,故可以採用替代刷牙的潔 牙方法,諸如嚼食木糖醇口香糖等。而在家長方面,家長著重多元學習,

對於學生健康促進認知缺乏注重,養成正確潔牙習慣不易落實,端賴學 校衛生教育,無法有效建立學童自我照顧的觀念。除應對家長宣導口腔 保健與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外,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並督導孩子的潔牙行 為。

呂佩霖(2006)指出,若以探討青少年口腔行為來說,一般均會調查 及觀察的指標行為包含了:刷牙次數、牙線使用、漱口水使用、甜食攝 取及定期口腔檢查等項目,而青少年齲齒等的口腔衛生預防方法,最常 著手也在於「行為」的改變與建立,以下內容為口腔衛生行為的相關探 討:

一、 每日刷牙、牙線使用的次數與時間

刷牙行為確實與否是口腔衛生的清潔最基本的方式之ㄧ,早期台灣 學童與青少年齲齒盛行率逐年快速成長,為解決該問題便開始大力推廣 一系列餐後潔牙活動,不論是學齡前兒童、學齡期兒童、青少年、成年 人及老人等均強調刷牙的重要性,但可惜成效並不如預期。為解決此問 題,研究人員更加深入研究刷牙行為的相關因素,吳秀英、賴辛癸、張 粹文、林宇旋、洪百薰、蕭美玲(2008)研究發現,由2001年至2005年

國人口腔保健行為在每日至少潔牙2次、每日平均刷牙次數、使用口腔清 潔用品之比率皆有進步,但其睡前刷牙之比率卻仍不到7成。陳弘森等人

(2007)研究調查發現,66.15%青少年每天刷牙2 次,主要是於早晨起 床後與晚上睡覺前刷牙,而不論是國小學童或是國高中青少年使用牙線 或牙線棒的比例都不超過3%,而諸如午餐後、吃完甜食後潔牙等正面的 口腔衛生行為卻無法實際去反映齲齒數的減少。周志銜、何清松、邱耀 章、藍孚仁、陳俊凱、劉育能(2004)更建議學校應增加潔牙校隊人數,

或將校隊訓練課程的內容提供給每位學童,提高學童的活動參與情形,

進而改善學童在口腔保健方面的表現,並應調整學童作息時間以利於餐 後潔牙運動的長期推行。依據國民健康局2005年「台灣地區國民健康促 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顯示關於口腔保健行為之潔牙習慣,24.6%

的國人晚上睡覺前無潔牙習慣,其中男性為31.17%,女性17.8%。刷牙 次數,平均潔牙次數約1.87次,其中女性(2.0次)略高於男性(1.7次)。

但也有相關研究指出,刷牙並非只要有採取「刷牙行為」就會有成 效,而是還必須考量到每日刷牙的「次數」以及每次刷牙的「時間」。

馬子嬌、謝天渝、楊奕馨(2003)研究顯示,影響口腔健康狀況的重要 相關因素有年齡層、職別、刷牙方法、刷牙次數、定期看牙醫及吸菸,

尤其是研究結果顯示刷牙次數愈少、年齡愈大及有吸菸的人牙周病罹患 隨著上升。Amin TT,Al-Abad BM.(2008)指出,母親的職業背景、家

庭狀況和包含刷牙次數多寡在內的理想口腔衛生習慣,可以預防學童齲 齒的發生。余慧容等人(2008)研究也指出,學童每天刷牙1次比每天刷 牙3次及3次以上者的齲齒齒數及齲齒經驗指數高。若每日刷牙次數越多、

每次刷牙超過3分鐘,口腔狀況也會較好(周志銜等人,2004)。

相關研究陸續發現,若刷牙時,配合牙線的使用與否,以及每日牙 線的使用時間、使用次數均會影響到預防齲齒的成效。劉佳幸、施文宇

(2005)研究結果顯示出氟化物、牙線的使用、嚼食木糖醇口香糖等能 有效預防齲齒。Brothwell, Ghiabi(2009)研究分析顯示,年齡、刷牙和 使用牙線的頻率多寡對口腔疾病的影響顯著。Macgregor, Balding &

Regis (1998)研究結果指出,在12-16歲的青少年中,牙線的使用頻率隨著 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且牙線的使用與如廁後洗手、洗澡以及性別呈正相 關;另外還在8年級和10年級發現吸菸者使用牙線頻率略高於非吸菸者;

且性別也影響了牙線的使用觀念,男性認為使用牙線是為了身體健康,

而女性則是認為使用牙線是為了讓牙齒更潔淨。

二、刷牙方式

刷牙與否為保持口腔清潔之要件,為了能徹底的刷淨牙齒,以達到 口腔保健的最佳功效,正確的刷牙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在許多研究中也 顯示出,是否能夠以有效的方式刷牙是口腔保健的重要關鍵,然而,刷 牙方式有許多種,有些方式既有效又方便,值得介紹與推廣,每一種方

式有它一定的特點,也僅適用於不同年齡和不同個體情況。許多人習慣 採用的橫刷法弊病較多,但如予以改進,也可變成一種較好的刷牙方法。

任何一種好的刷牙法應當簡單易學,清潔牙齒效果好,不損傷牙體和牙 周組織。

在台灣,目前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2006年所公佈的貝氏刷 牙法(Bass method of brushing)為目前最為推廣的刷牙法。而Zhang, Sha, Cao(2005)研究中也建議應推廣使用貝式刷牙法,因其在牙菌斑的消 除效果上比縱向刷牙法效果較好,尤其是牙齒與牙齦交接面。

Poyato-Ferrera, Segura-Egea, Bullón-Fernández(2003)研究結果發現,貝 氏刷牙法比一般刷牙法還能明顯有效的消除牙齦面、頰面、舌頭面等地 方的牙菌斑。蘇若蘭等人(2006)研究結果顯示,教學活動介入後,使 用貝氏刷牙法的實驗組學生,與一般刷牙法的對照組學生加以比較,可 以發現實驗組學生牙菌斑堆積指數明顯較對照組學生低(p=0.0507)。

這些研究結果均顯現出,是否正確的使用有效的刷牙方式,為預防口腔 衛生疾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從台灣早期推廣刷牙開始,就已經陸續使用過各種不同的刷牙方式,

為的就是期望能發現對台灣青少年而言最適當的刷牙法。雖然國內在學 齡期以及學齡前期兒童大力推廣宣導貝氏刷牙法,但實際在某些青少年 卻某些因素而採行其他刷牙方式,故在此將目前常用的刷牙法整理出以

下8種,其中以前4種為最常見刷牙方式(范群忠,2010):

(一) 貝氏刷牙法(Bass method):刷毛朝牙根尖接觸牙齦深入牙齦溝內並 與牙面呈45度角,微用力前後短距離來回刷。

(二) 橫擦刷牙法(Horizontal scrub method):刷毛與牙軸呈90度角接觸,

往返橫刷。

(三) 馮尼氏刷牙法(Fones method):刷毛與牙面呈90度角,頰側做大圓形 運動,舌側水平前後運動。

(四) 生理刷牙法(Physiological):將刷毛與牙面接觸,刷毛頂端指向牙冠

(四) 生理刷牙法(Physiological):將刷毛與牙面接觸,刷毛頂端指向牙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