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非開放的結構式問卷為主,參考國內外有關口腔衛生教育 的研究報告,並依據研究目的以及參考先前的文獻設計問卷初稿,再依 專家內容效度處理、預試、信效度分析等過程,來發展本研究所需評量 工具,以下為問卷編擬與步驟的內容:

一、口腔衛生知識:分成口腔疾病認知與口腔保健維護兩個大類

(一) 口腔疾病認知:是否知道形成蛀牙三要素、釐清錯誤觀念(嚼食無 糖口香糖、使用牙籤剔牙不能預防蛀牙)及甜食對牙齒的危害(胡 益進等人,2007;廖美蘭等人,2008;蘇若蘭等人,2006;黃淑真 等人,2007)。

(二) 口腔保健維護:測出是否知道如何正確挑選牙刷、正確使用牙刷與 牙線(及其重要性)、何謂貝氏刷牙法、應定期口腔檢查的時間以及 氟化物的功用等(胡益進等人,2007;廖美蘭等人,2008;蘇若蘭 等人,2006;黃淑真等人,2007)。

二、口腔衛生態度:分成維護口腔保健態度、潔牙態度與使用口腔清潔 用品態度,主要內容為是否要採取口腔衛生行為的傾向(陳弘森等 人,2007;廖美蘭等人,2008;蘇若蘭等人,2006;黃淑真等人,

2007):

(一) 維護口腔保健態度:分定期檢查態度、攝取甜食態度、外觀影響態

度及對牙齒治療的態度。

(二) 潔牙態度:潔牙的仔細程度及不同時間點(起床後、餐後、睡前)

對潔牙的態度。

(三) 使用口腔清潔用品態度:牙刷與牙線使用的態度及定期汰換牙刷的 態度等。

三、口腔衛生行為:分成每日刷牙次數與時間、每日牙線使用次數與時 間、是否使用貝氏刷牙法、氟化物使用狀況、定期口腔檢查習慣與 甜食攝取習慣等為了達到口腔健康所採取的行動(張雀鳳、楊奕馨,

2007;胡益進等人,2007;陳弘森等人,2007;蘇若蘭等人,2006)。 (一) 每日刷牙次數與時間:早上起床後、早餐後、午餐後、晚餐後、吃

完點心後及晚上睡覺前是否刷牙,以及每次刷牙的時間。

(二) 每日牙線使用次數與時間:早餐後、午餐後、晚餐後、吃完點心後 及晚上睡覺前是否有使用牙線,以及仔細程度。

(三) 刷牙方式:指的是每次刷牙採用方法。

(四) 氟化物使用: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及每天至少使用一次含氟漱口水。

(五) 定期口腔檢查習慣:為家人是否有幫自己安排定期口腔健康檢查,

以及最近半年內是否有看牙醫及原因。

(六) 甜食攝取習慣:內容為是否會在正餐或飯後吃甜食,以及吃完甜食 是否會馬上刷牙等分類方式。

四、社會人口學變項:因研究母群體學生以男性為主,故性別在本研究 中不列為變項,因此,本研究中將社會人口學變項分成年級、學校 環境因素以及家中長輩因素等類別。

(一) 年級:自行填答。

(二) 學校環境因素:分成導師對青少年的督促與導師自身口腔衛生行為 模範,以及同儕對青少年的督促與同儕自身口腔衛生行為模範兩大 類。

(三) 家中長輩因素:

1. 家長(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督促狀況指平時父母或其他主要照 顧者是否有注意青少年飯後、睡前、起床後刷牙與否以及仔細程度,

以及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自身的口腔衛生行為(張雀鳳、楊奕馨,

2007)。

2. 家長(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的教育程度在本文主要參考先前相 關研究,分成國小以下、國中、高中職、專科及大學、研究所五種

(陳弘森等人,2007);職業則是分成半技術性及非技術性工人、技 術性工人、半專業人員、專業及高級專業人員等四種(陳弘森等人,

2007;張雀鳳、楊奕馨,2007)。

3. 家庭社經地位部分,依據 Hollingshead 於 1957 年提出的兩因素社會 地位指數(Two-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分別由父、母親或

其他主要照顧者的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如表 3-3-1),依定義計分

五、專家內容效度處理:於問卷初稿擬定後,邀請衛生教育、牙醫學與 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問卷效度處理。

六、問卷預試及選題:為了解修改後的問卷初稿是否可以作為最後正式 施測的問卷,以達到在正式施測時,學生的答案能夠正確顯示出欲 測量的結果,故先行預試,以確認學生對題目理解的程度是否會錯 意,其答案精確的程度有無符合原先設計的目的,是否有題目太難、

太過私密性,以至於答案可能因此遭到拒答、不知如何填寫所產生 的缺漏或是隨意填答導致的失真,預估實際施測當天可能的時間花 費以及可能遇到未預料或是突發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