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馬語氣詞來源及成因

第一節、 句末語氣詞來源及成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四章 台馬語氣詞來源及成因

從口語語料及語料庫中分析出台馬兩地使用的高頻語氣詞及特殊語氣詞後,

本章將回到語氣詞的源頭,溯源每個語氣詞的來源及發展。從過去研究中推敲出各 個語氣詞的來源及成因後,也將進一步對照過去研究中的語氣功能及語料分析後的 功能是否一致。

回顧台馬兩地的常用語氣詞,可發現其中有重疊及差異的部分。以下為台馬 兩地所常用的句末語氣詞。

馬:啊(a33)、吧(ba22)、啦(la22)、嗎(ma33)、了(liau33)、誒(Ɛ22)、咧(lƐ22) 台:啊(a55)、啊(a33)、吧(ba22)、誒(Ɛ22)、嗎(ma55)、嗎(ma33)、了(lɤ22)、哦 (ɔ44)

從上例可發現「啊、吧、嗎、了、誒」是兩地共同常用的語氣詞,但發音或 聲調上有些許差異,且台灣地區的聲調偏高,變化也較馬來西亞地區多。馬來西亞 較獨有的語氣詞為「咧」,另外還有前文提及的特殊語氣詞「咩」及「啩」。台灣 地區則有「哦」及特殊的嘆詞「真的假的」。

本章將從句末語氣詞、嘆詞和特殊語氣詞三方面來探究其成因及來源。由於 部分嘆詞與句末語氣詞重疊,則將針對句首語氣功能分開討論。

第一節、句末語氣詞來源及成因

本節將討論台馬兩地句末語氣詞的來源及成因,由於兩地使用的語氣詞有異 有同,因此於本節一併討論。兩地共同使用的語氣詞有:「啊、吧、嗎、了、

誒」,另外兩地使用習慣的語氣詞則分別為馬來西亞的「咧」和台灣的「哦」。雖 然台馬兩地句末語氣詞的使用習慣相近,但在發音上略有不同。大體上馬來西亞的 音高較低,而台灣的音高較高。由於大部分討論語氣詞來源的文獻中不標明音高問 題,因此在本節將針對相近的發音作討論,不細分音高不同的語氣詞來源是否相 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1. 啊

依據第三章表 13-3 的句末語氣詞功能總表中可以看到,「啊」的語氣功能 眾多,並且在台馬兩地都使用頻繁。齊滬揚(2002)在討論語氣詞的意義與功能時,

以傳信和傳疑功能來區分語氣詞的類別分布。

圖 4-1 六個典型語氣詞的功能分布

的 了呢2 啊 吧 呢1

傳信功能 傳疑功能

取自齊滬揚(2002)《語氣詞與語氣系統》,p191

在圖 4-1 中,「啊」和「吧」處於傳信和傳疑功能之間,由此可見,這兩個 語氣詞所涵蓋的功能最廣,使用率也最高。「啊」比「吧」更廣泛使用的原因在於 它可以輕易的產生音變,如「哇、呀、哪」等,都是源於「啊」和前一個字音連用 時而來的。

早在五十年代,太辰田夫(1958)就認為語氣詞「啊」的來源「大概未必是單 一的」,即它是由唐宋時期作假設助詞的「後」、宋代的語氣詞「呵」和元代的語 氣詞「阿」合併而成的。

「後」的例子如下:

菱花照後‧容雖改,蓍草占來命已通。(劉禹鍚詩)

若能曉了驪珠後‧,只這驪珠在我旁。(祖堂集,卷四)

太田辰夫認為「呵」的用法比「後」廣,可用於以下三種狀況:

a. 用於命令、禁止之後

我且歸家,你而今休呵‧。(歐陽修詞) b. 加在疑問、推測之後。

仗何人細與,叮嚀問呵‧?我如今怎向?(秦觀詞)

//xh.5156edu.com/html5/253305.html,查詢日期:2014 年 6 月 3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方位詞。另一個例子「是夢他松後追軒冕,是化為鶴後去山林。(辛棄疾《最高 樓》)」,句子中的「夢他松」、「追軒冕」、「化為鶴」和「去山林」皆為動賓 結構,因此作為連結這幾個動賓結構的「後」亦有可能為表示時間先後的時間詞。

除 了 「 後 」 以 外 , 孫 錫 信 (1999) 也 提 出 了 另 一 個 「 呵 」 的 來 源 語 氣 詞

「好」。孫錫信提到,繼方位詞「後」虛化為語氣詞之後,唐五代時的形容詞

「好」也虛化為語氣詞,他們的差別在於「好」通常用於句末,而「後」較常出現 在句中。另外,因為「好」主要表示感嘆和祈使語氣,「後」則表示語氣的停頓、

間歇,因此「好」不是來自於「後」。

「好」用於表示感嘆:

問:「古人道:『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時人皆云不昧於 真宗。未審古人意如何?」師云:「惜取眉毛好。」(《祖堂集》卷 12)

文中的「惜取眉毛好。」意為「(是)吝惜眉毛呵」,而非形容詞「美好」,

是一種感嘆語氣。

語氣詞「好」沿用至宋代,集中反映在襌僧的語錄中,孫錫信舉了《景德傳 燈錄》的部分例子:

如今諸官大眾各須體取好。(《景德傳燈錄》卷 22) 師曰:「也須相悉好。」(同上,卷 19)

諸上座彻底會取好,莫虛度時光。(同上,卷 25)

除了襌家語錄外,宋詞中也有此類用例,不過比較罕見:

蘇郎臥處愁難掃,江南春不到。但悵望雪花夜白,人間憔悴好。(劉辰翁

《花犯》)

「好」作語氣詞的用法僅見於五代和宋代,元代後便消失了。孫錫信推測

「後」及「好」在位置和功能上有互補關係,而宋代以後產生的「呵」兼備了

「後」及「好」的用途,亦即兩者統一於「呵」,因此宋代以後這兩個字的語氣詞 用法便消失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從語音面來看,「後」胡口切,匣母厚韻,音ɣə u,「好」,呼皓切,曉母 皓韻,音 xau,「呵」,虎何切,曉母歌韻,音 xa。「呵」的聲母與「好」同,與

「後」近,韻母則保留了「好」的主要元音,由於充作語氣詞,韻母脫落韻尾 u。

因此孫錫信推測「呵」是「後」及「好」音變代興的語氣詞,只不過「呵」字早期 運用時,「後」及「好」仍未完全消失,直到「呵」字普遍使用後,兩字才慢慢銷 聲匿跡。(孫錫信,1999)

依據蔣紹愚和孫錫信的的說法,可以推測最早出現與「啊」相近發音的語氣 詞「阿」,時間上應可追溯到元代。孫錫信(1999)提到,元代的「呵」字形又作

「啊」,舉例如下:

止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東窗事發》楔子) ,元‧孔文卿)

你莫不元是俺男兒的舊妻妾?阿是,阿是,當時只是爭個字兒別,我錯呵 了應者! (《拜月亭》第三折,元‧關漢卿)

你則是風流不在著衣多,你這般浪子何須自開阿。(《紫雲亭》第三折,

元‧石德玉)

孫錫信認為上述例子中的「呵是」、「阿是」及「阿」,都是「阿」作

「呵」用。而在元代時,「阿」的使用並不普遍,用途也很狹窄,一般僅作呼語之 用。因此孫錫信將「阿」視為「呵」作為呼語時的替代字。

「呵」可作「阿」也表明從元代開始,作語氣詞的「呵」的聲母已弱化,

並逐漸消失,「呵」的讀音由 xa 變成 a 了。(孫錫信,1999)

根據孫鍚信的說法,「呵」的使用時間很長,從宋元到明清都可以見到

「呵」的運用,也因此跟「呵」混用的「阿」也從元代一直用到清代。

好阿‧,出家人幹的好事。(《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縧》,明末清初‧

馮夢龍) 哥阿‧

!若是周順昌弄不出,咱們定要倒毛一鷺的色哩!(李玉《清忠譜》第 11 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表 4-1 語氣詞「啊」的來源及流變

晚唐五代 宋 元 明 清初 清中後期

後、好 後、好、呵 呵、阿、啊 呵、阿、啊 呵、阿、啊 啊、呀、

哪、哇

「啊」到清代中期幾乎已定型,並且逐漸發展出各種變體如「呀」、「哪」

及「哇」。例如《西遊記》中的「徒弟啊」後來說成「徒弟呀」,《長生殿》中的

「天啊」後來變成「天哪」。這些都是「啊」出現變體的開始,直到《紅樓夢》

時,「啊」、「呀」、「哪」互補分布的情形更加明顯。另外,《紅樓夢》中仍未 見到「哇」的出現,「哇」的出現得到清代後期才可得見。

2. 吧

太田辰夫(1958)提出「吧」是民國以後使用的句末助詞,清代以前寫作

「罷」。他認為「罷」是用句末的「便罷」、「也罷」的省略,即:「『罷』原來 是述語性的,如果說『你去罷』,可能就有『你如果去就就完了』,『你去就得 了』一類的意思。再進一步省略了『便』或『也』,就只成了『罷』,那就完全喪 失了陳述的功能,成為只能表示單純語氣的了。」(太田辰夫,1958)

馮春田(2000)同意太田辰夫對語氣詞「罷」的實詞來源分析,但他不認同

「罷」是由「便罷」、「也罷」省略而來,而是由於述語性的「罷」(罷休、罷了) 用於句末變化而來。他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在於「罷」在句子中具 有「決定某種行為」的意思,其中含有說話者的「意志」。例:

大嫂,兩個兄弟不肯去。罷罷罷,我死了罷‧

也!(《殺狗勸夫》,p194) 上例中的「罷」是說話者表示決定「我死了」這種行為的意志。馮春田認為這種

「罷」的虛化,才使其成為語氣詞。因此馮春田推斷,由語氣詞「罷」的來源可以 看出,「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抉擇或決定的語氣;其他種種,都是這種語法意義在不 同或稍異的語言(句子)環境裡又發生的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到了明清時期,「罷」繼續擴張語氣功能,用以表示請求、催促、命令等語 氣,形成了大量的祈使句。《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處處可見這些例子:

周瑞家的認了半日,方笑道:「……請家裡來坐罷。」(《紅樓夢》) (表請 求)

鳯姐兒道:「你快入席去罷,仔細他們拿住罰你酒。」(《紅樓夢》) (表催 促)

因叫道:「女孩兒,你倒是揭起炕毡子來,把席篾兒給我撅一根來罷。」

(《兒女英雄傳》) (表命令)

(鳯姐)道:「……好生養著罷,我過園子裡去了。」(《紅樓夢》) (表勸告) 張姑娘道:「正該如此。只是我得張羅姐姐去了,你叫嬤嬤給你梳罷。」

(《兒女英雄傳》)(表提醒) (齊滬揚,2002)

從元代的「罷」到現代使用的語氣詞「吧」有一段很長的過渡期,齊滬揚 (2002)認為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吧」仍未完全取代「罷」,在現代漢語大型 工具書中,「罷」仍作為句末語氣詞被收錄。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吧」取代

「罷」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1)「吧」開始出現的階段;2)「吧」和「罷」混用 的階段;3)「吧」基本取代「罷」,「吧」成為「正字」的階段。

1)「吧」開始出現的階段

太田辰夫(1958)認為「吧」於民國後才使用。馮春田(2000)則因為在明代後 期小說《型世言》中找到不少用例,因此推斷「吧」在明末己出現。齊滬揚(2002) 則考究早於此書的《金瓶梅》及晚於此書的《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及《紅 樓夢》等都未見「吧」的用例,因此認為《型世言》中的「吧」有可能是後世校對 者所改動,不足為信。因此較為可信的說法為孫錫信(1999)提出明末時仍未見到

「吧」的蹤跡,但到了清代 18 世紀劇作家楊潮觀(1710─1788)的作品中已可見到

「吧」的用例,因此孫鍚信認為「吧」是出現於清代中期。

我只得咬破指尖寫血書求救吧!(《吟風閣雜劇‧荀灌娘圍城救父》) 茶不現成,我去取壺酒來吧!(《吟風閣雜劇‧偷桃捉住東方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2) 「吧」和「罷」混用的階段

雖然「吧」出現於 18 世紀末,但到了 19 世紀仍然不常用。《兒女英雄傳》

中僅有一例。

倒是教他們小孩子們畫著頑兒去吧。(《兒女英雄傳》第 29 回)

「吧」出現初期大部分用於商量、斟酌語氣,隨著運用增加而擴大了用途,

以至於涵蓋了「罷」的用法。到了 20 世紀初的小說《小額》(1908)中,「吧」的 運用已十分平常。同時期的作品《孽海花》裡,語氣詞「吧」已經幾乎囊括「罷」

的所有用法。

我先給您診診脈吧。(《小額》第 88 頁)(表酌定) 先請在房裡坐吧。(《小額》第 7 頁)(表請求)

簡直的說吧,彼此都沒安著好心。(《小額》第 46 頁)(表句中停頓) 尚秋道:「這是傳聞的話,恐未必確吧!」(《孽海花》)(表揣測)

站在身旁問道:「太太好久沒出門了……太太去散散心吧?」 (《孽海

站在身旁問道:「太太好久沒出門了……太太去散散心吧?」 (《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