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馬語氣詞來源及成因

第二節 嘆詞來源及成因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雖然「欸」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但它從古代「感嘆」的基本功能發展至現 代,不但語音上有所變化,其語氣功能也日趨複雜。目前「欸」不僅可在句首使 用,也經常出現在句末語氣詞的使用中。

第二節 嘆詞來源及成因

上一章中曾提到,在口語語料中,嘆詞使用的頻率高達 43%,將近一半的語 料皆有使用嘆詞。經分析得出五個「嗯、誒、哦、哇、哈」及特殊嘆詞「真的假 的」。嘆詞根據語調的高低不同會產生不同功能,由於文獻資料中部分不強調語調 聲高的差異性,因此本節將根據過往研究的結果進行整體上的分析整理,不特別強 調語調聲高的影響。另外,由於語氣詞「誒、哦」可同時作為嘆詞及句末語氣詞,

已在上一節中合併討論。

1. 嗯

「嗯」是一個現代漢語中常見的語氣詞,教育部國語詞典中提及「嗯」具有表示 答應、疑問、不以為然及出乎意料的語氣。房玉清(2001)也提到「嗯」隨其聲調的 變化而語氣意義也不同,可表示疑問及答應。而胡明揚(1987)在討論北京話的語氣 助詞和嘆詞時,亦提及「n/ng/ang」發音的嘆詞,但沒指明其所屬語氣功能。

雖然「嗯」的使用範圍廣泛,但因為其功能明顯直接,因此相關研究較少。

鄭燕芳(2007)、高麗娣(2007)及陳雪英(2009)討論過「嗯」的語用功能。陳雪英在鄭 燕芳及高麗娣的基礎上,加上自身的分析,歸納出「嗯」作為言語標記的七種語用 功能:

(1)反饋信號:鼓勵對方繼續保有話權、表達自己正在聆聽、表示支持。

(2)緩延標記:避免過長的停頓或想維持話權。

(3)同意標記:表示自己的贊同。

(4)緩和標記:調節人際關係,降低威脅面子的力度。

(5)修正標記:改正不合規範的話、無意誤用的語言形式。

(6)疑問標記:引出進一步的相關訊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7)轉換標記:回應說話者,進一步引出新話題。(陳雪英,2009) 本文中的「嗯」歸納出的功能為「陳述、詢問、請求、反詰、或然」,基於 研究基礎和陳雪英有所不同,但從以上結果可看出「嗯」的使用範圍廣泛,且其主 要功能是基於「同意、應允」來引出不同話題,表現出不同的語用功能。

由於筆者所尋得的文獻皆為研究「嗯」的語用功能,故目前仍無法推敲出

「嗯」開始出現的年代及其發展過程。

2. 哇

在現代的語法書中,「哇」在句首時多為表達感嘆或驚訝,而用於句末時則是

「啊」的變形。劉月華等(1996)在討論語氣詞「啊」時提到,「啊」會受到前一個 音 節 影響 ,表 現出 幾種 不同 的語 音形 式,其 中 「 -u, -ao, [ ɑ u] 」 +「 啊 」 →

「哇」。這是句末語氣詞「哇」最常見的來源。張桂權(2002) 認為語流音變是任何 語言都普存在的一種現象,他在討論「啊」的音變及用字規範時,亦將「哇」列在

「同化增音」的項目裡。張桂權和劉月華的看法一樣,認為前一音節的末尾音素是 u(fu 除外)、ao([au])時,則「啊(a)」變成「wa」,用字規範為「哇」。

嘆詞的「哇」,因為其可以單獨存在的特性,並非受到前一音節的影響而來。

于思湘(2006)指出,「哇」約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孫錫信(2009)則提出「哇」

是清代後期 19 世紀後半葉開始運用。由此推斷,用「哇」來表示感嘆語氣可能於 清代後期就已興起,且在現代發展出一些變體。例如于思湘(2006)提出的「哇 塞」,在本文中亦有台馬受試者各一名使用了這個變體的「哇」。于思湘認為「哇 塞」源自於台灣本土,類似於日語中的驚嘆詞「wase、w sah」,使用語境常為節 日抬神轎遊行時眾人吶喊助興。於本文實驗中的使用狀況如下:

T4: 哇賽((ua51 sai51), 這裡也太美了吧!

M12: 哇塞(ua33 sai11), 這裡真的是美到(尾音拉長)。

實驗結果中與「哇」相關的變體還有台灣的「哇靠(xua51 kau51)」及馬來 西亞的「哇佬誒(wa51 lau33 Ɛ11)」,都有感嘆、驚嘆之意。「哇靠」目前沒有文獻

23 《語國一方》部落格:http://hugoscorner.blogspot.tw/2006/05/blog-post_07.html (查詢日期:2014 年 6 月 3 日)

24 A Dictionary of Singlish :http://www.singlishdictionary.com/ 。創辦人 Jack Lee 目前為新加坡管 理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於 2004 年創辦此線上辭典。(查詢日期:2014 年 6 月 3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乙:是嘞。(是的。)(范艷,2010)

賀陽(1994)開始將「哈」界定在華語語氣詞的範圍內,認為這是一個從六十 年代中期以後開始在北京流行的一個典型語氣詞。而後尹世超(1999)、齊滬揚 (2003)、蘇小妹(2008)、劉金勤(2010)都相繼提出「哈」可用於疑問句中,同時劉金 勤也提出「哈」的語意仍在不斷擴張中。

過去研究都是集中於句末語氣「哈」,與本文中的嘆詞「哈」雖音近但位置 及功能有所差異。賀陽(1994)提出位於句尾的「哈」有「xa55、xa33」兩種輕聲及非 輕聲的讀音,而本文的「哈」則有「xã352、 xã35」兩種讀音,前者較長,後者較 短。

齊滬揚(2003)整理出「哈」的語氣功能如下:A.主要用在是非問句中,是最 為委婉和和緩的疑問語氣詞。B.經常用在反詰句中,表示反詰語氣。與其它疑問 語氣詞相比,「哈」的反詰語氣也最為和緩,且帶有埋怨、不滿的口氣。C.也可 用在陳述句後,表示一種較委婉的確認,含有輕度的徵求認同的語氣。此外,亦可 使用於較平和的感嘆句尾。

相較於「哈」位於句尾的功能,本文中位於句首的「哈」使用於「陳述(否 定)」、「反詰」及「意志─或然」三類句型中,而其主要功能則是「拒絕」、

「置疑」及加強後面跟隨句子的疑問功能。雖然跟句末的「哈」一樣有疑問功能,

但句首的「哈」不僅止使用於是非問句,而是一種「提起疑問」,有引導接下來的 問句的功能。

M9:哈?為什麼誒?

M12:哈? 真的假的?

T6 哈?什麼? 他要休學? 他不是很厲害嗎?

T7:哈?真的假的, 為什麼啊?

從上述的例子來看,不難發現台馬兩地受試者都有在問句中使用「哈」的習 慣,並且在整個研究中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使用於句尾的「哈」。這也進一步說明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域性語氣詞的使用差異,及語氣詞擁有其本身的生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功能 上的改變。

4. 真的假的

「真的假的」在坊間經常被認為是「台中腔」的特色,幾年前更因為一支網 路影片而成為新聞討論素材。如 2009 年 9 月 3 日的今日新聞25、2009 年 11 月 3 日 的華視新聞26都曾經報導過相關現象。

「真的假的」在閩南語的發音為「有影無影(ū-iánn bô-iánn)」或「有影無(

ū-iánn bô)」27,口語化的說法亦有「真誒假(tsin-ê kè)」。由於「真的假的」是一種新

興的語言現象,因此目前仍無特定研究。本文第三章將「真的假的」定為新興的語 用現象,原因在於這個詞組在反詰、感嘆和意志─或然語氣中的出現頻率非常高,

並且不僅止是台中人,受試者裡使用該詞組的人包括金門(T1)、台北(T3,T10)、台 中(T9,T15)、宜蘭(T8)、台東(T9)、高雄(T13)等地,因此可推斷針對「真的假的」

的研究無跡可尋,因此筆者根據台灣的語言環境推敲,認為這個現象可能是受到閩 南語影響下所產生的新興語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