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另類教育」的源來

本研究意在探討所謂的「另類教育」的歷史發展,首先有必要對研究範圍 進行定義上的說明。因此,本研究無可避免回答:何謂「另類教育」?「另類 教育」涵括何種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另類教育」的使用,在教育哲學上蘊 含著什麼意義,以至於區分自「非另類教育」。

另類教育源於alternative education 一詞。馮朝霖(2001)總結世界上較重 要的alternative education 運動與思潮,如德國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School)、

另類學校(Alternativschulen)、佛列尼學校(Freinet School)、意大利的蒙特梭利學 校(Montessori School)、美國的道爾頓計劃學校(Dalton plan school),及其對國家 體制教育的重要性。馮朝霖應是台灣第一個為alternative education 奠定其本土 理論基礎的學者,然而剛開始他並不是以「另類教育」來詮釋alternative education,而是以「替代性教育」或「替代性學校」來說明 alternative education 或alternative school(馮朝霖,1995)。另外,第一個詮釋 alternative education 的學者應屬李祖壽(1980)。他將 alternative schools 詮釋為「任選學校」,即

「任人選擇的學校」。他描述美國任選學校的發展歷史,並強調美國任選學校 本身就具有其多元性,即部分是傳統的。但大部分是進步的,而這就是任選學 校的多類型(diversity)和自由選擇性(free choice)。

在馮朝霖的「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一文中,還出現其他類近義詞的關鍵 詞,如「自主學習」、「自由教育」、「民主學校」、「實驗教育」、「開放 教育」來闡述alternative education 的內涵(馮朝霖,2001)。由此可見,「另 類教育」並不是一個單義詞,而是涵蓋一組意義相近而多元的概念。若真要歸 納出其中的共同點,或許「非主流學校」或「體制外教育」勉強能說明其涵蓋 的範圍。然而,這兩個詞也會隨著時代的推進,因官方或民間社會的反應,而 不再能適切地代表有關意義。從官方的反應來看,當體制外教育因國家立法機

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通過「實驗教育三法」之後,相關教育機構已獲得法源依據,以往的「體制 外教育」似乎已經獲得體制的地位,而是否還能以體制外教育自居。從民間社 會反應來看,一旦社會大眾對非主流學校如華德福學校趨之若鶩,這時華德福 學校是否還能以非主流學校自居。因此,本研究所使用之詞語,只在研究進行 當中的時間點上具有時空上的合理性。也因此,為了真正涵蓋alternative education 的意義,本研究將以上所述的關鍵詞列為研究及搜尋另類教育研究論 文的關鍵詞之一。

為了嘹解「另類教育」的歷史起源,本研究搜尋首次使用「另類教育」的 文獻。本研究通過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來為特定關鍵字進行文獻搜尋,如

「另類教育」、「實驗教育」、「自由教育」、「開放教育」等。由於絕大部 分早期的資料都以紙本方式收藏,該系統並無法將關鍵字與論文全文中的文字 進行比對,只能根據論文的篇名或關鍵字來進行比對和搜尋。這樣的搜尋,或 許無法真正找到第一個使用該關鍵字的文獻與作者,卻能識別出第一個以該關 鍵字為標題來進行論述的來源。

根據研究所整理出來的資料,本研究發現使用「另類教育」一詞的文獻始 於2001 年。相反地,因台灣通過「實驗教育三法」,而現在對大眾而言更為熟 悉的「實驗教育」一詞卻更早出現在現代教育史中。當時所使用「實驗教育」

一詞的歷史背景與現今台灣已落實「實驗教育三法」之後的時空背景不盡相 同,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根據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期刊論文記錄,最先開始使 用「實驗教育」的文獻是清末1912 年天一翻譯英國羅白氏著的「實驗教育學」

和1913 年天民著「各國實驗教育學之現狀」。根據內容研究分析,天一所翻譯 的論文,應是英國教育史學家Rusk Robert Roberto(1879-1972)所著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al education 一書。當時所提出的實驗教育學,主要源 於德國實驗心理學家Ernest Meumann(1862-1915)和 Wilhelm August Lay

(1862-1926)。雖然兩者的主張存在很大的分歧,但他們都認為當時的教育研 究不應該是空泛而單一的思辨模式,而是基於科學實驗方法的研究(周谷平,

王劍,2000)。他們兩位所提出的實驗教育(experimental pedagogy),就是將 實驗心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運用在教學上(Rusk, 1960)。綜上所述,這一

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段時期所提出的實驗,是將科學實驗或心理實驗的方式,引入教育研究當中。

放在21 世紀教育學研究領域來看,比較像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路徑,並未涉 及教育哲學上的自由與解放。

其後,本研究發現本土文獻中,除了陸續出版「實驗教育」的文獻之外,

也有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相關的文獻,包括 1922 年祁森煥所著「日本自 由教育說之介紹(一)」和劉淑琴所著「日本自由教育說之介紹(二)」的文 獻。這是首次以「自由教育」為標題出現在中華教育歷史的文獻。劉淑琴簡述 日本教育學者手塚岸衛、篠原助市等有感於日本教育學領域受過去歷史的束 縛,提出真正以學生本位為基礎的自由教育學說,更介紹了千葉師範學校附屬 小學所進行的自由教育改革措施,如將教師中心的朝會改成兒童本位的自治集 會,廢除上課前的起立敬禮儀式等。祁森煥主要論述所謂自由教育,是促使學 生自己的本質,人類的本性,以自由的方式而完成自我實現。兩位學者皆在文 末疾呼國內教育學者應該開始重視自由教育對教育現場所帶來的正面影響。

當時所出版的文獻,主要以翻譯國外文獻為主,尚未出現任何華人學者所 提出的論述文獻,其中包括了吳增芥在1929 年轉錄當時的華東師範大學校長孟 憲承介紹實驗學校的論文,以及常乃惠於1922 年發表的「蒙台梭利之小學教育 方法論」。孟憲承作為一位曾經留學歐美的學者,除了為當時國內學術界總結 外國實驗教育,也清楚說明實驗學校即為進行新方法的試驗和新教育主張的示 範。蒙特梭利教學法則是源於意大利Maria T. A. Montessori 醫生在其照顧和觀 察精神疾病兒童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教學法。常乃惠在介紹蒙氏教學法的時 候,高度肯定蒙氏以實驗的精神,貫徹自由教育的本質。關於實驗教育的論 述,孟憲承的說法顯然已經跳脫Meumann 和 Lay 實驗心理學的範疇,為實驗 教育(experimental education)帶來了更多元的思考方向。當時中華民族的學校,

已經存在一股實驗教育熱潮。這一點,可以從「教育雜誌」於1929 年五月連續 出版兩期的「實驗小學教育專號」看得出來。

在這兩期的實驗教育專號中,收集了許多實驗教育的論述、實驗報告等論 文。關於實驗教育論述的論文包括了沈百英的「實驗教育的初步工作」、趙軼

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塵的「實驗小學或附屬小學應該怎麼樣」、毛禮銳的「明日的實驗小學校」、

金子實所著的「德國的試驗學校」以及分別由林仲達和朱然藜所翻譯的「美國 實驗學校之運動及其特點」和「托爾斯泰實驗學校之精神」。在教育實務方 面,則包括了盛朗西的「上海中學實驗小學兒童自治概況」、胡叔異的「南京 女子中學實驗小學之三種實驗教育計劃」、葛承訓的「無錫中學實驗小學天才 教育的實驗計劃」、楊彬如「小學體育教學法的實驗」、丁重宣的「蘇州中學 實驗小學志願學習試驗報告」、姚虛谷的「鄉村小學田間教學法的實驗報 告」、儲子潤的「無錫中學實驗小學三四年級閱讀實驗報告」,以及費錫胤所 著的兩篇論文「實驗的小學校音樂教具」和「無錫中學實驗小學的新聞事業— 兒童時報」。

除了從量的方面來分析,本研究也對著這時期的實驗教育論文進行質的分 析。本研究發現,有兩篇論文對實驗教育而言,實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這兩篇 論文是是胡叔異的「南京女子中學實驗小學之三種實驗教育計劃」和丁重宣的

「蘇州中學實驗小學志願學習試驗報告」(李嘉年,2016b)。其中,胡叔異對 實驗教育提出具有學生自主學習性質的計劃,包括開放小學生擁有必修課與選 修課、推翻年級制和規定時間表制。

我們現在想到一種折中的辦法,就是把每週的時間表,祗需把一種普通必 修練習的科目,規定每日學習時期。其餘都要讓兒童和先生自己商量,要 學習些什麼就學什麼,每天每個兒童可以不必相同的。(引自胡叔異,

1929,頁 93)

推翻年級制——原有的年級制實在太呆板而沒有標準了。兒童學習的地 位,每科分了六階段,不同兒童實際上在這六階段內所得的究竟如何。更 可笑的,就是兒童對於所學習的,不是平均發達的,怎麼能勉強他要在一 個階段內學習呢?(引自胡叔異,1929,頁 97)

所以上課時間絕對不能像原有的方式,主觀的或較客觀的,不合實際的,

硬把他分成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四十五分、六十分等,應該制定什 麼時候到校為始,至什麼時候離校回家為止,在這個時間中什麼活動,都 是在上課。兒童的活動,隨其所好,而努力去幹。(引自胡叔異,1929,

頁98)

6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丁重宣則以「志願學習」來描述其實驗小學所進行的計劃,其教育實驗內容包 括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

教學的方法,完全試驗設計教學,沒有時間表和擔任教師的限制,完全由學生 自動的提出問題,參照 Banser 的設計教學課程,行各科聯絡設計,打破學科 的界限和學科的系統。(引自丁重宜,1929,頁 125)

丁重宜也以當時一般學校的標準考試成績來說明其教育實驗結果在各科標準考 試都在及格以上,同時普遍在當時升中學考試中順利完成銜接任務。由此來 看,當時部分實驗教育的做法似乎基於一種信任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且在成 果上取得符合主流教育系統價值的成就。

首篇非翻譯國外文獻的「自由教育」論述,則要等到1956 年羅大年發表的

首篇非翻譯國外文獻的「自由教育」論述,則要等到1956 年羅大年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