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六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連接

本研究無可避免需要說明研究者與另類教育的連接關係,以提高讀者與本 研究結果應用與限制的理解。研究者與另類教育的相遇,應從個人成長過程的 受教育經驗開始。研究者本身來自馬來西亞,祖父為源自中國福建省漂流南洋 的第一代華僑。經過近一個世紀紮根與成長,華人在馬來西亞的自我認同,已 從早期的華僑逐漸轉化為華族。從華人參與馬來西亞的開墾與發展開始,到 1957 年馬來亞半島獨立,再到 1963 年聯合新加坡、沙巴與砂撈越共同組成現 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因參與建國與各方面的建設而逐漸與當地土壤產生相互依 存的連結。從法制上來看,華人在國家獨立前後取得公民權,理論上已經具備 公民的權利與應盡之義務。實際上,在各族公民公平正義的層面,華人在部分 領域如教育、經濟分配與社會福利仍無法取得平等的地位。在國民教育方面 上,雖已有從小學至大專院校的各語言源流體系教育機構,在教育資源分配上 卻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合理分配(Santhiram & Tan,2015;徐雲彪,2005;鄭 良樹,2005)。以中學階段為例,以華語文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華文獨立中 學,除了獲得不定時不定量的地方與中央政府撥款之外,學校必須自籌大部分 的辦學經費(吳建成,2002)。除了學校經費之外,學校也需自行規劃課程、

建設校園、制定辦學方針、培訓師資等軟硬體設施。我曾經在其中一所華文獨 立中學擔任教師與學校行政主管。這段教學經驗,對我後來開始探索另類教育 有很重要的影響。

由於我並非師範教育體系出身的教師,我用3 年時間來熟悉教材與教法。

這段時間內,雖然我嘗試以不同的方法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如 多媒體教學、PBL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分組學習等,卻發 現真正影響學生學習的原因似乎並不在教師與學生的準備,學校外部環境或許 才是關鍵的因素。我開始反思「學校」的意義與「學校」的其它可能性。我認 為,身處網絡化時代的學生,因其多元化的身心發展與環境的變遷而具有無限 的可能。相反地,體制教育中的課程規範與課堂管理方式所形成的框架,對人 的發展有其結構上的限制。教師在學校結構與外部政治環境的限制下,難以發

23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揮真正的教學自主權。教師在體制教育體制中,只能淪為國家與校園政治的代 理人。另一方面,我開始反思足以突破體制教育限制的各種可能。這時,「另 類教育」開啟我對教育理想的想像。出於對「另類教育」的想像,我開始閱讀

「夏山學校」、「瑟谷學校」、「窗邊的小豆豆」等書,從中一窺另類學校的 圖像。為了撥出充足的時間以深入研究「另類教育」,我決定放下教師一職,

自費到研究所進修。在搜尋國內外研究所資訊時,我發現台灣已有創辦多年的 另類學校,並已有學者從教育哲學角度建立另類教育理論。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幾位教授更連同另類學校創辦人與教師共同成立「另類教育學會」,相互支援 台灣另類教育。因此,我決定申請就讀政大教育學系研究所,並期待能從學術 角度對另類學校的教育理論與實務進行較深入的探索。

在研究所進修階段,我除了涉獵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科學哲學、學習 心理學等基礎理論之外,更從文獻與實地考察的方式逐漸認識台灣的一些另類 學校。我發現,所謂的「台灣另類教育」並不是單一化教育理念,而是多元化 的教育理念所建構出來的教育理想。在這些另類學校當中,多數學校引入國外 另類教育體系如華德福教育與蒙特梭利教育系統,另外一些學校則自行發展出 相對本土化的另類教育體系。在這些自行發展本土另類教育理論的學校當中,

全人實驗中學與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發展出具民主生活與自主學習特色的學校。

「民主」與「自主」的概念,對於自小從權威體制教育長大的成人而言,特別 具有吸引力與想像空間。當然,我對「民主」與「自主」的嚮往,或許因為我 來自一個雖為君主立憲的民主國家,但實質上獨立至今從未進行政黨輪替的國 家。對我來說,體制教育往往因國家掌政者的政治意圖與結構限制而無意也無 法培養真正具自由民主意識的公民。如此一來,對體制外的民主學校來說,怎 麼樣的教育能培養出具民主素養的公民,應該是辦學者的重要思考方向之一。

因此,我決定以民主學校為畢業論文研究對象。適逢當時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生劉若凡已經開始進行以全人實驗中學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我決定以種籽實驗 小學為研究對象開始進行畢業論文研究。

台灣本土已有一定體制內教育經驗背景的研究者如大學教授、學者、研究 生所進行的另類研究,也有具體制外教育經驗的研究者所書寫的另類教育研究

24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文獻(唐宗浩、劉若凡等)。因此,本研究的主要意義並不只是增加另類教育 研究文獻。同時,本研究也希望通過研究者的國外經驗視角,來補充非基於台 灣本土成長與受教育背景經驗角度的另類教育研究,為台灣另類教育研究提供 更多元文化視角的看法。不過,由於研究者母國並沒有類似台灣另類教育體系 的學校,因此本研究無法將台灣另類教育經驗與研究者母國的經驗進行比較。

無論如何,本研究所整理的種籽實驗小學研究結果,應能為台灣另類教育做出 某種程度基於實證經驗的解釋與說明。

25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