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土地利用轉移情形

第四章 實證分析

第二節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土地利用轉移情形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0

第二節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土地利用轉移情形

本節將台北都會區分為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衛星市鎮、都會郊區以 及次中心等五個次分區,探討不同分區間土地利用轉移差異。

一、都會中心

都會中心轉移矩陣與百分比分別整理於表 4-4 與表 4-5。從表中可得知,以 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來看,維持原有土地利用類別最完整的是建地,有 91.73%

的建地面積未轉移他用;林地次之,有 73.86%的林地仍維持原土地利用;第三 是草地,有 59.82%的草地面積無轉移情形。面積增減方面,草地增加 359 公頃,

增加幅度最大(163.93%);建地增加 59 公頃(1.23%)。其餘土地利用類別面積皆減 少,林地面積減少 14 公頃(2.77%)、農地面積減少 12 公頃(27.91%)、水體面積減 少 230 公頃(46.65% )、裸露地面積減少 162 公頃(40.60%)。

進一步分析各土地利用類別間的轉移關係。就面積增加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

草地的增加主要是水體轉移為草地所造成,轉移了 171 公頃,其次為裸露地與建 地轉移為草地,分別轉移了 139 公頃和 123 公頃;建地的增加,主要為裸露地轉 移成建地有 208 公頃。就面積減少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林地減少主要轉移為建 地,轉移了 85 公頃;農地減少其中有 25 公頃轉移為林地,11 公頃轉移為建地;

水體大幅減少主要轉移為草地、其次為建地,分別轉移了 171 公頃和 68 公頃;

裸露地主要轉移為建地(208 公頃),其次轉移為草地(139 公頃)。

由以上土地利用轉移情形來看,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土地利用變動較大主要 在草地、水體和裸露地,建地與林地少有變動。草地大幅增加主要因水體轉移為 草地,再來是裸露地與建地轉移為草地,而水體、裸露地皆呈減少趨勢,轉移成 為建地以及草地。由此看出,都會中心發展已呈飽和狀態,建地可增加之幅度不 大,轉移成建地之土地利用以裸露地為最多,顯示這些裸露地可能多是預計開發 人工改建中之土地,至 2006 年實際開發成為建地。都會中心草地大幅增加主要 是因犧牲了水體面積,此其情形可能與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各項親水計畫有關。

整體來說都會中心因草地的大幅增加而使綠地增加,建地僅有些微增加,在綠地 所擔負支持都市之環境、生態、景觀與社會層面等功能上來看,應可樂見其功能 更趨完善,但另一方面值得憂慮的是,水體面積的大幅減少,長期下來對生態環 境仍有負面影響。

527 公頃(80.46%),第三為林地面積增加 271 公頃(2.83%);其餘土地利用類別面 積皆減少,農地面積減少最多,共減少了 1,005 公頃(34.27%),水體面積減少 387 公頃(34.62%)、裸露地面積減少 233 公頃(25.77%)。

進一步分析各土地利用類別間的轉移關係。就面積增加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

建地的增加主要是林地與裸露地轉移為建地所造成,分別轉移了 552 公頃與 5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2

公頃,其次為農地轉移 456 公頃為建地;草地的增加主要是林地轉移為草地有 563 公頃;林地面積增加主因為農地轉移為林地有 1,190 公頃,其次為建地轉移 為林地有 582 公頃。就面積減少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農地大量減少其中有 1,190 公頃轉移為林地,456 公頃轉移為建地;水體分別轉移為建地(241 公頃)、草地(151 公頃)和林地(118 公頃);裸露地主要轉移為建地(541 公頃),其次轉移為林地(107 公頃)。

由以上土地利用轉移情形來看,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外圍區發展趨勢是建地 的增加,草地也呈上升趨勢,而農地面積大幅減少。綠地(含林地、農地與草地) 之間有大幅度的土地利用轉移,其中農地面積大幅減少主要即轉變為林地(1,190 公頃),而林地也有許多轉變為農地(571 公頃),土地互相轉移之結果,仍以農地 轉為林地較多,故農地減少,林地增加。另一方面,林地又有許多轉移為建地與 草地,再加上裸露地大量轉移為建地,使整個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外圍區建地增 加最多,草地次之。整體來說都會中心外圍區儘管草地與林地有增加,但因農地 大量減少使綠地減少,加以建地增加是因裸露地、林地與農地轉移為建地所造成,

可見都會中心外圍區有都市發展擴張情形,農地大量釋出,綠地轉為建地情形明 顯,考量到綠地所擔負支持都市之環境、生態、景觀與社會層面等功能,應已遭 受損害。

表 4-6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外圍區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1995 年

土地利用

2006 年土地利用(單位:公頃)

林地 農地 草地 水體 建地 裸露地 合計 林地 7667 571 563 55 552 174 9582 農地 1190 1078 87 23 456 99 2933 草地 189 54 143 20 236 13 655 水體 118 51 151 527 241 30 1118 建地 582 141 168 81 4136 227 5335 裸露地 107 33 70 25 541 128 904

合計 9853 1928 1182 731 6162 671 20527 面積增減 271 -1005 527 -387 827 -23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最多達 1,475 公頃(18.79%),其次為草地面積增加 490 公頃(71.22%),第三為林 地面積增加 275 公頃(2.72%);其餘土地利用類別面積皆減少,水體面積減少了 1,097 公頃(47.04%)、裸露地面積減少 801 公頃(53.29%)、農地面積減少 342 公頃 (17.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5

四、都會郊區

台北都會區都會郊區轉移矩陣與百分比分別整理於表 4-10 與表 4-11。從表 中可得知,以台北都會區都會郊區來看,維持原有土地利用類別最完整的是林地,

有 91.66%的林地面積未轉移他用;建地次之,有 66.06%的建地仍維持原土地利 用;第三是水體,有 57.31%的水體面積無轉移情形。面積增減方面,建地增加 最多達 3,497 公頃(27.51%),其次為林地面積增加 1,780 公頃(1.29%),第三為裸 露地面積增加 765 公頃(31.89%);其餘土地利用類別面積皆減少,草地面積減少 了 4,239 公頃(51.79%)、農地面積減少 1,039 公頃(7.44%)、水體面積減少 764 公 頃(14.85%)。

進一步分析各土地利用類別間的轉移關係。就面積增加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

建地的增加主要是林地轉移為建地所造成,轉移了 3,427 公頃,其次為農地,轉 移了 1,950 公頃,第三為草地與裸露地,分別轉移了 958 公頃與 919 公頃為建地;

林地的增加主要是農地轉移為林地、其次為草地轉移為林地、第三為建地轉移為 林地,分別轉移了 5,689 公頃、4,024 公頃和 2,229 公頃;裸露地面積增加主因為 建地(1,009 公頃)與林地(772 公頃)轉移為裸露地。就面積減少之土地利用類別觀 之,草地大量減少其中有 4,024 公頃轉移為林地,1,801 公頃轉移為農地;農地 主要轉移為林地有 5,689 公頃,其次轉移為建地有 1,950 公頃;水體主要轉移為 林地(746 公頃),其次轉移為建地(557 公頃)。

由以上土地利用轉移情形來看,台北都會區都會郊區土地利用變動較大主要 在草地與建地。草地大幅減少,主要是因轉移成為林地,其次轉移為農地;而建 地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犧牲了林地、其次為農地。由此看出都會郊區有都市發展 擴張情形,且建地大幅增加是建立在犧牲綠地(林地、農地與草地)的情況下,從 綠地所擔負支持都市之環境、生態、景觀與社會層面等功能上來看,應已遭受嚴 重破壞。

達 1,040 公頃(13.03%),其次為建地面積增加 332 公頃(13.97%),第三為農地面 積增加 29 公頃(7.20%);其餘土地利用類別面積皆減少,裸露地面積減少了 691 公頃(70.87%)、草地面積減少 530 公頃(61.06%)、水體面積減少 180 公頃 (46.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7

進一步分析各土地利用類別間的轉移關係。就面積增加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

林地的增加主要是草地與建地轉移為林地所造成,分別轉移了 685 公頃與 604 公頃為林地;建地的增加主要是林地轉移為建地、其次為裸露地轉移為建地,分 別轉移了 557 公頃和 333 公頃;農地面積增加主因為林地(255 公頃)轉移為農地。

就面積減少之土地利用類別觀之,裸露地大量減少其中有 466 公頃轉移為林地,

333 公頃轉移為建地;草地主要轉移為林地有 685 公頃;水體主要轉移為林地(150 公頃)。

由以上土地利用轉移情形來看,台北都會區次中心土地利用變動較大主要在 林地增加,裸露地與草地面積減少。林地的增加主要是草地轉移為林地所造成;

裸露地大量減少主要轉移為林地、其次轉移為建地,草地主要轉移為林地。由此 情形看出林地可能有自然增加,因轉移為林地多為草地與裸露地,又因林地的大 幅增加使整個次中心綠地大增,建地的增加尚不至於對綠地造成破壞,綠地應能 發揮支持都市之環境、生態、景觀與社會層面等功能。

表 4-12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次中心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1995 年

土地利用

2006 年土地利用(單位:公頃)

林地 農地 草地 水體 建地 裸露地 合計 林地 6862 255 145 42 557 119 7980 農地 253 57 14 5 63 11 403

草地 685 18 69 2 86 8 868

水體 150 18 30 133 55 4 390 建地 604 33 29 22 1615 74 2377 裸露地 466 51 51 6 333 68 975

合計 9020 432 338 210 2709 284 12993 面積增減 1040 29 -530 -180 332 -69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8

表 4-13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次中心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1995 年

土地利用

2006 年土地利用

林地 農地 草地 水體 建地 裸露地 合計 林地 85.99% 3.20% 1.82% 0.53% 6.98% 1.49% 100%

農地 62.78% 14.14% 3.47% 1.24% 15.63% 2.73% 100%

草地 78.92% 2.07% 7.95% 0.23% 9.91% 0.92% 100%

水體 38.46% 4.62% 7.69% 34.10% 14.10% 1.03% 100%

建地 25.41% 1.39% 1.22% 0.93% 67.94% 3.11% 100%

裸露地 47.79% 5.23% 5.23% 0.62% 34.15% 6.97% 100%

百分比增減 13.03% 7.20% -61.06% -46.15% 13.97% -70.8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