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 政 學 系 碩士論文 私 立 中 國 地 政 研 究 所.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政 治 大 A Study Using Landscape Metrics to Investigate the 立 ‧. ‧ 國. 學. Green Space Change Trend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n. er. io. sit. y. Nat. al. 中. 華. 民. Ch. engchi. 研 究 生:. 蔡杰廷. 指導教授:. 劉小蘭. 國. 一. 百. 零. i n U. v. 教授. 一. 年. 六.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誌 終於到了寫謝誌的這一刻,心中充滿喜悅與感動!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因 為有許多人的幫助與鼓勵,才讓我能順利完成論文,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 感謝小蘭老師的用心指導,讓我從最初的懵懵懂懂漸漸學習成長,想當初一 開始時我只有一堆雜亂無章的想法,在老師的引領下漸漸建構出思緒,經過一步 步的嘗試與努力,總算實實在在的完成論文,一路上因為有老師的指導,我才能 安心的研究不迷失方向。感謝老師即使在十分忙碌時還是願意接受我的打擾,耐 心的給予我指點建議,在我混亂無頭緒時,您的提點讓我茅塞頓開,在我緊張焦 慮時,您的關心與包容讓我倍感溫馨,小蘭老師真的是由衷的感謝您!. 治 政 大 定,您們寶貴的意見讓論文更趨完善。同時感謝林裕彬老師,讓我能對土地利用 立 變遷與景觀生態領域方面有較多的瞭解,也謝謝您在旁聽課程上的照顧。. 感謝口試委員詹士樑老師與蔡育新老師,謝謝老師們耐心的評論並給予我肯. ‧ 國. 學. 感謝國城學長、小樹學長與小黑學長在期初、期末報告時給予我的建議,讓 我能適時做修正。感謝小將學姊教我許多軟體上的操作和 pp 製作,還有時常給. ‧. 予我關心和鼓勵,每次跟你聊過後我都覺得充滿了希望!. y. Nat. 感謝一起打拼的夥伴甲,常常提醒我重要的事項,謝謝你的陪伴和一路相挺。. sit. 感謝測班的奧利薇、粱平和被我打擾過的測班同學們,謝謝你們教我解決各種. n. al. er. io. GIS 的問題。也感謝口試當天來為我加油的親友團們,讓我有最棒的後援。. i n U. v. 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共同為論文奮鬥,互相加油打氣分擔壓力的日子令我. Ch. engchi. 難忘。謝謝那些在我火燒屁股時,適時伸出援手,讓我能快速的解決事情的朋友 們,還有許許多多關心我的人,即使是一句鼓勵的話也給我更多堅持下去的力量。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們,謝謝你們的支持讓我可以繼續專心完成學業! 需要感謝的人非常多,無法一一列舉出來的人還請見諒,然而短短的謝誌也 不足以表達我滿滿的謝意,在此為這些人至上最誠摯的祝福!. 杰廷 2012.7.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要 永續發展的概念現今已被運用於都市,其中,都市綠地在環境、生態、景觀、 社會各層面之機能皆可提升都市永續性,在快速的都市化下,都市內綠地減少, 土地利用變遷帶來之環境衝擊影響已自個體單元累積到全球。然而,過去研究中 未有關注在綠地的變化趨勢與其他土地利用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在不同區域下的 變化差異。因此,本研究採用 GIS 和景觀指數看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台北都會 區綠地變遷趨勢,並分區探討土地利用間的互動關係,最後藉由二元羅吉斯迴歸 分析綠地變化可能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台北都會區整體發展是建地增加,. 政 治 大 其他土地利用情形以都會邊緣地區最嚴重 。不同綠地型態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 立 林地也呈上升趨勢,而草地是土地利用轉移下被犧牲掉最多的土地,綠地轉移成. ‧ 國. 學. 的變遷仍有差異,林地在整個台北都會區屬於景觀中的基質,主導性未受動搖, 僅在都會中心減少並受破壞;而農地面積略微下降,呈破碎化發展,尤其以都會. ‧. 中心外圍區農地被破壞情形最明顯;草地面積亦下降,破碎化情形較農地更嚴重, 在都會郊區、次中心之草地被破壞嚴重,草地各方面機能降低。透過二元羅吉斯. Nat. sit. y. 迴歸分析發現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計畫環境皆影響台北都會區的綠地變遷。根. io. er. 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政府於都市計畫上應將綠地空間納入考量,對於不同綠地 型態應有不同管制措施,考量各區域綠地型態之差異性,以及自然環境、社會經. n. al. Ch. i n U. v. 濟和計畫環境對於綠地變遷的影響,以促進都市朝向永續發展。. engchi. 關鍵詞:都市綠地、土地利用變遷、景觀指數、二元羅吉斯迴歸.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applied in cities. Urban green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ity in regards to the environment, ecology, landscape and society aspects. Under rapid urbanization, green space has greatly declined in cities. Environmental impact resulting from land use change has grown from local to global proportions. However, researche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green spaces and other land-use change trends or different types of change in different areas. This research used GIS and landscape metrics to investigate the green space change trend and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from 1995 to 2006. Furthermore, this. 政 治 大. research analyzed possible reasons that may have caused green space change through. 立. logistic regression.. ‧ 國. 學.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1995 to 2006, the built up area and the forest increased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however, the grass decreased because of land use change. Urban fringe was the place that green space changed to other land-use. ‧. mos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chang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 space.. y. Nat. Forest was the matrix in the landscape of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It still kept the. sit. predominant role, only decreased and was destroyed in the center of metropolitan area.. al. er. io. Farmland slightly decreased and became fragmented, especially in the periphery of. v i n C h grassland was destroyed farmland. In suburb and sub-center, seriously and became U i e h n c less functional. Through binary logistic g regress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natural n. the urban center.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and became fragmented much more than. environment, socio-economic and government planning do have influence on green space changes in the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the recommendation wa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take green space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oing urban planning. For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 space and different areas,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have different measures and needs to consider the impact factors of green space change in order to accele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ities.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Land use change, Landscape metric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永續都市發展.......................................................................................... 9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都市綠地................................................................................................ 11 土地利用變遷........................................................................................ 18 景觀生態與評估.................................................................................... 25. 政 治 大 小結........................................................................................................ 30 立. ‧ 國. 學.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1. ‧. 第一節 空間分析................................................................................................ 31 第二節 景觀指數................................................................................................ 34 第三節 二元羅吉斯迴歸模型............................................................................ 40. Nat. sit. n. al. er. 台北都會區整體土地利用變遷趨勢.................................................... 45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土地利用轉移情形................................................ 50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景觀指數量測結果................................................ 59 綠地變遷驅動因素分析........................................................................ 74 小結........................................................................................................ 76.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y. 第四章 實證分析 ....................................................................................45.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 I 附錄..............................................................................................................i. I.

(10) 目錄. 圖目錄. 圖 1-1 研究空間範圍圖 ............................................................................................... 4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7 圖 2-1 永續都市架構圖 ............................................................................................. 10 圖 2-2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遷互動關係架構圖 ................................................. 18 圖 2-3 時間、空間與人類決策尺度關係圖 ............................................................. 19 圖 3-3 台北都會區研究次分區範圍圖 ..................................................................... 33 圖 3-4 台北都會區 1995 年至 2006 年綠地變遷區域 ............................................. 42 圖 4-1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景觀百分比 ......................................................... 60 圖 4-2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嵌塊體密度 ......................................................... 61. 政 治 大 ................................. 61 圖 4-4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 立 圖 4-3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嵌塊體面積 ................................................. 61. ‧ 國. 學. 圖 4-5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形狀指數 ..................................................... 62 圖 4-6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 ..................................... 62 圖 4-7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最鄰近距離 ................................................. 62. ‧. 圖 4-8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最鄰近距離 ................................. 63. y. Nat. 圖 4-9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旋轉半徑指數 ..................................................... 63. sit. 圖 4-10 林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旋轉半徑指數 ................................... 63. er. io. 圖 4-11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景觀百分比 ....................................................... 65. al. v i n Ch 圖 4-13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嵌塊體面積 ............................................... 66 U i e h n gc 圖 4-14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 ............................... 66 n. 圖 4-12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嵌塊體密度 ....................................................... 65. 圖 4-15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形狀指數 ................................................... 66 圖 4-16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 ................................... 67 圖 4-17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最鄰近距離 ............................................... 67 圖 4-18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最鄰近距離 ............................... 67 圖 4-19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旋轉半徑指數 ................................................... 68 圖 4-20 農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旋轉半徑指數 ................................... 68 圖 4-21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景觀百分比 ....................................................... 70 圖 4-22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嵌塊體密度 ....................................................... 70 圖 4-23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嵌塊體面積 ............................................... 70 圖 4-24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 ............................... 71 圖 4-25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形狀指數 ................................................... 71 II.

(11)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圖 4-26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 ................................... 71 圖 4-27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平均最鄰近距離 ............................................... 72 圖 4-28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平均最鄰近距離 ............................... 72 圖 4-29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旋轉半徑指數 ................................................... 72 圖 4-30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旋轉半徑指數 ................................... 7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12) 目錄. 表目錄. 表 2-1 都市綠地廣義上相關定義 .............................................................................. 11 表 2-2 都市綠地狹義上相關定義 ............................................................................. 12 表 2-3 公園綠地系統空間階層體系架構表 ............................................................. 13 表 2-4 土地利用變遷相關研究及影響變遷之驅動力 ............................................. 21 表 2-5 運用景觀指數之相關文獻與指數選取表 ..................................................... 28 表 3-1 台北都會區研究次分區範圍表 ..................................................................... 32 表 3-2 選取景觀指數在本研究之意義表(類別層級)............................................... 34 表 3-3 二元羅吉斯迴歸模型建構表 .......................................................................... 41. 政 治 大 ........................... 46 表 4-2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整體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立 表 4-1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整體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 46 表 4-3 台北都會區整體土地利用變遷景觀指數量測結果表 ................................. 49. ‧ 國. 學. 表 4-4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 51 表 4-5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 51. ‧. 表 4-6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外圍區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 52. y. Nat. 表 4-7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中心外圍區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 53. sit. 表 4-8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 54. er. io. 表 4-9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 54. al. 表 4-10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郊區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 56. n. v i n 表 4-11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都會郊區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 56 Ch U i e h n gc 表 4-12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次中心土地利用轉移矩陣表 ..................... 57 表 4-13 1995 年至 2006 年台北都會區次中心土地利用轉移百分比 ..................... 58 表 4-14 二元羅吉斯迴歸模型實證結果 ................................................................... 74 附表 1 第一次國土利用調查分類及重分類表............................................................ i 附表 2 第二次國土利用調查分類及重分類表.......................................................... iv. IV.

(13)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於 1987 年提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該報告對永續發展做現今最廣泛使用的定義:「滿足當代之需要,而不損及後代 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機會」(又稱布蘭登定義 Brundtland definition)。永續的概念現 今已被廣為應用於都市中並受到重視,永續西雅圖計畫(Sustainable Seattle)即 定義一個永續都市必須是「有效率的資源利用,不斷再利用、再循環,儘可能的. 政 治 大 地分配資源及利益,以平衡成長和復原力的需求,並謹慎使用現有資源」(郭瓊 立. 利用當地資源,在最小的環境破壞下開發利用,並提供一個物質和經濟安全公平. 瑩,2003)。. ‧ 國. 學.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指出,在1940年時每八人中只有一人 居住於都市,至1980年時即提升至每三人中即有一人(WCED, 1987);據聯合國. ‧. 估計,到2030年時居住在都市地區人口的比例將達到60.8% (United Nations, 2007)。. sit. y. Nat. 快速的都市化導致土地利用變遷,土地利用變遷帶來多方面的環境衝擊,包括減 少生物棲息地而危及生物多樣性(Pauleit et al., 2005 ; Whitford et al., 2001)、造成. io. n. al. er. 區域與全球氣候變遷(Findell et al., 2007 ; Gluch et al., 2006 ; Kalnay and Cai, 2003 ;. Ch. i n U. v.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Pauleit et al., 2005 ; Whitford et al., 2001)、土壤劣化. engchi.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水文改變(Haase and Nuissl, 2007 ;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Pauleit et al., 2005 ; Whitford et al., 2001)、減少碳儲存(Whitford et al., 2001) 等。土地利用變遷造成的環境衝擊不論在區域性或全球性皆是互相影響的,雖然 許多土地利用是發生在小規模的個體單元,但其影響是累積且全球性的(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Turner II et al., 1990 ; Veldkamp and Fresco, 1996)。然而都市又 是人類居住的主要地區,若是希望一個都市能夠永續性的發展,我們必須要了解 如何才能減緩都市化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以降低對全球環境變遷的衝擊,並給 予居住的人們較佳的生活環境品質。 都市綠地被視為是半自然地區(Jim and Chen, 2003),在都市土地被建築、道 路等覆蓋的情形下,都市中的綠地扮演著平衡生態環境的重要角色。同時都市綠 地也被視為是都市中最後殘餘的自然地區(Beatley, 2000)。在環境層面,綠地可 1.

(14) 第一章 緒論. 淨化空氣(Jo, 2002; McHale et al., 2007 ; Nowak and Crane, 2002 ; Whitford et al., 2001 ; Yang et al., 2005 ;李國忠,2000)、降低噪音(Fang and Ling, 2003 ; Skarback, 2007 ; 洪得娟,1997)、減緩都市熱島效應以調整微氣候(Shin and Lee, 2005; Whitford et al., 2001;林憲德等,2001a;林憲德等,2001b;林憲德,2005;李 明晃,2004;孫振義等,2010;郭柏巖,2000);在生態層面,有保護生物多樣 性(Whitford et al., 2001)、提供生物棲息地的功能(王秀娟,2001);在景觀層面, 綠地可阻隔相互衝突的土地使用(洪得娟,1997)、提升都市化地區環境空間美質 效果(王秀娟,2001);在社會層面,綠地可提供休閒遊憩與文化交流空間(Chiesura, 2004 ; Coley et al., 1997 ; Thompson, 2002 ; 洪得娟,1997)、有助於人類心理上的 舒適(Chiesura 2004 ; Gobster and Westphal, 2004 ; Kaplan, 1985 ; Kaplan, 2001)和. 治 政 大 Vries, 2003)。由上述可知綠地在都市中的重要功能與價值,Chiesura (2004)即指 立 出綠空間已成為都市地區生態永續之重要評估指標。在快速都市化下,人與自然 逐漸分離的情形下,綠地在都市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學. ‧ 國. 身體上的健康(Grahn and Stigsdotter, 2003 ; Maas et al., 2006 ; Ulrich, 1984 ; de. 然而台灣地狹人稠,都市地區工商業急速發展下,土地大多被建築物、道路. ‧. 等覆蓋,都市中之綠化空間逐漸減少,儘管在現行都市計畫法 45 條中有規定公. y. Nat. 園綠地面積不得少於都市計畫面積百分之十,然而實際施行上卻是遠遠不足。. sit. 過去在都市土地利用變遷研究上多探討土地利用變遷的情形與其驅動力,亦. n. al. er. io. 或對未來土地利用變遷做模擬,然而其中未有關注在綠地的變化趨勢與其他土地. i n U. v. 利用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在不同區域下的變化差異。另外,過去在資料應用上多. Ch. engchi. 採用遙測衛星影像圖,然而其精確度與土地利用分類上仍存在限制性(Pauleit et al., 2005)。故本研究採用國土利用調查之資料,藉由景觀指數之計算方法,看台 北都會區綠地之變化趨勢,綠地與其他土地利用間之混合情況如何?綠地是否有 被侵入之情形?並分別看在市中心、外圍與郊區之土地利用變化差異,就其變化 情形探討影響土地利用變遷的主要驅動因素為何?是經濟因素亦或是政府之規 劃主導著土地利用變遷?並檢討現行政府規劃政策,與可改進之方向,期待未來 都市能朝向永續發展。. 2.

(15)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二、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為下列三點: (一)瞭解台北都會區內整體與不同區域之綠地轉移情形。 (二)藉由景觀指數瞭解台北都會區內不同綠地型態在各區域間之變化關係,探討 其對綠地功能之影響 (三)分析造成綠地變遷之影響因素以利於政府規劃政策上之參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研究範圍 (一)空間範圍 本研究之空間範圍為台北都會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市,將以行政 區為各分區單元依據,探討綠地之變遷趨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 研究空間範圍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二)時間範圍 本研究利用 1995 年第一次國土利用現況調查,以及 2006 年第二次國土利用 現況調查資料,探討 1995 年至 2006 年綠地之變遷趨勢。. 4.

(17)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二、研究內容 (一)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彙整永續都市發展、都市綠地、土地利用變遷、景觀生態學與景觀指數評估 方法之相關文獻。首先,瞭解永續發展概念在都市內之應用情形;其次,整理都 市綠地之定義分類以及在永續都市內之重要性;再者,回顧土地利用在各系統下 與驅動力之關係,了解土地利用變遷之驅動力類型,以及土地利用變遷對環境的 影響;最後,回顧景觀生態學理論以及景觀生態指數之方法。 (二)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 整理 1995 年第一次國土利用現況調查,以及 2006 年第二次國土利用現況調 查資料,採用 GIS 軟體將土地重新分類並轉換成網格圖層資料,計算土地利用. 治 政 大 變遷趨勢,並結合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計畫環境等各項基礎資料以二元羅吉斯 立 迴歸(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探討造成綠地變遷之驅動力。. 轉移情形,另選取適當景觀指數(landscape metrics)量測 1995 年至 2006 年綠地之. ‧ 國. 學. (三)研究結果與政策建議. 將實證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並對未來綠地規劃上提出政策建議。.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空間分析 採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地理圖層資料,將土地類型重新分類,並轉換 向量成為網格資料,利用網格計算得知土地利用轉移情形。 (二)景觀指數 應用美國農業部(USDA)研發的 FRAGSTATS 來做景觀指數計算,景觀指數 為景觀生態學中一項景觀分析方法,是能反映景觀結構組成和空間配置特徵的定 量指標。 (三)迴歸分析. 政 治 大. 以二元羅吉斯迴歸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計畫環境等資料與綠地變遷情形. 立. 結合,探討綠地變遷之驅動力。. ‧ 國. 學. 二、研究流程. ‧. 依據前述研究內容之說明,將本研究流程繪製如圖 1-2 所示。第一章說明研 究動機、目的、範圍與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流程;第二章回顧永續都市、都市. Nat. sit. y. 綠地、土地利用變遷以及景觀生態與評估相關文獻;第三章為研究設計,先處理. al. er. io. 土地利用圖資後,再建構土地利用轉移矩陣、選取景觀指數與建構迴歸模型;第. n. 四章為實證分析,分為土地利用轉移、景觀指數量測與羅吉斯迴歸三方面來分析; 第五章提出結論與建議。. Ch. engchi. 6. i n U. v.

(19)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研究範圍與內容.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文獻回顧. 永續都市. 都市綠地. 土地利用變遷. 景觀生態與評估. 政 治 大. 立土地利用圖資處理. 實證結果分析. y. 迴歸模型建構. n. al. Ch. 第四章. er. io. 景觀指數選取. sit. Nat 土地利用轉移分析. 研究設計. ‧. ‧ 國. 學. 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第三章. v ni. 實證分析. e n g c h i U羅吉斯迴歸分析. 景觀指數量測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圖 1-2 研究流程圖. 7. 結論與建議.

(20) 第一章 緒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21)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永續都市發展 一、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之概念源自 1970 年代,1980 年聯合國大會首次使用「永續發展」 一詞,呼籲全世界「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及利用自然資 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永續發展」 。到 1987 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 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提出《我 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該報告並對永續發展做現今最廣泛使用的 定義: 「滿足當代之需要,而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機會」(又稱布蘭登定 義 Brundtland definition)。. 立. 二、永續都市與綠地. 政 治 大. ‧ 國. 學. 之後永續發展之概念被運用於都市,1992 年 6 月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 召 開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 Development, UNCED),與會各國共同提出《21 世紀議程》(Agenda 21),促請各. sit. y. Nat. 國研討永續發展的具體政策與計劃,其中並針對都市之永續發展闡述基本原理, 說明永續都市之觀念並非僅止於環境保護,而是一種社經利益與環境及都市能源. io. n. al. er. 的互相調和。永續西雅圖計畫(Sustainable Seattle)定義一個永續都市必須是「有. i n U. v. 效率的資源利用,不斷再利用、再循環,儘可能的利用當地資源,在最小的環境. Ch. engchi. 破壞下開發利用,並提供一個物質和經濟安全公平地分配資源及利益,以平衡成 長和復原力的需求,並謹慎使用現有資源」(郭瓊瑩,2003)。 在永續發展的概念下,許多都市的概念也被相繼提出,最早提及綠帶的重要 性為 1898 年英國人 Howard 提出之花園城市(Garden City),後亦有公園城市(Park City)、生態都市(Eco-City)、綠色都市(Green City)、健康都市(Healthy City)等, 這些概念多在永續都市下被延伸出來(圖 2-1),雖其強調層面各有不同,但皆指 出綠地在都市中的重要性,因綠地在環境、生態、景觀、社會等各方面皆具有重 要機能(於第二節將做描述),有助於維持都市之永續性。 在《21 世紀議程》第 40 章中要求各國「應建立永續發展指標,以做為政府 各階段決策之堅實基礎,而資料收集及分析的方法應予以改進」(李永展,2006), 故隨著對永續發展之重視,各項永續性指標應運而生。在各種都市永續指標中, 9.

(2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許多指標皆涵蓋每人綠地面積的項目,如: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United Nations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 UNCHS)環境管理的都市指標、中國天津市的都市 環境指標、台灣的永續發展指標「都市台灣」體系,其指標內皆有每人綠地面積 的項目;而部分指標系統雖未加入此項目,但多提及空氣汙染、溫室氣體排放、 生物多樣性、環境容受力等項目,這些項目綠地皆有幫助其改善的功能。又 Chiesura(2004)指出都市永續發展指標應含更多面向,包括公共空間與綠地空間, 與一些指標反映市民對生活知覺的滿意度。由此可知,綠地在現今都市中所扮演 的重要角色。 永續都市. 立. 治 環境共生都市 政 大 生態都市. ‧ 國. 學 綠色都市 環境友善城市. Nat. n. al. er. io. sit. y. ‧. 健康城市. Ch. engchi. i n U. 圖 2-1 永續都市架構圖. 資料來源:郭瓊瑩,2003. 10. v.

(23)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第二節 都市綠地 一、都市綠地之定義 都市綠地在定義上有廣義與狹義兩個面向,就廣義上而言,如於 1996 年 3 月內政部營建署所舉辦的「全國公園綠地會議」中,國內專家學者討論後達共識, 定義為:「綠地係泛指穩定保持著植物生長的土地或水域,其廣義定義係指可供 生態、景觀、防災、遊憩等功能之開放空間」。在狹義上,多僅止於都市計畫意 義上之公園綠地,如現行都市計畫法第四十二條與第四十五條之規定。各種綠地 之相關規定分別整理於表 2-1 與表 2-2,而本研究採用全國公園綠地會議中之廣 義定義,因其在都市永續性上皆有助益。 表 2-1 都市綠地廣義上相關定義. 立 綠地係為保存自然狀況或改善都市環境及其景觀間 不同之土地利用區域,使之產生相互間之緩衝或防止. 1977. 災害之發生以及緊急避難為目的所做之綠化土地。 泛指所有未開發且有植栽覆蓋的開放空間. 1991. ‧. Ahern J.. 政 治 定義 大. 學. 林進益. 年代. ‧ 國. 出處. 指能提供物種族群生活棲息地,且擁有多樣性之生. 黃南淵. 1996. 黃永桀. 1996. a空間均是。 iv l C n 凡穩定保持著植物生長的土地,不論是自然植被或人 hengchi U. 黃瑞祥. 1996. 綠地:為能夠產生綠化功能的土地。. 賴明洲. 1996. 綠地:可簡稱為綠化用地。. sit. 綠地:凡具有保護、景觀、遊憩、防災等功能的開放. n. 全國公園綠地. 物。. er. io. 內政部營建署. y. 1995. Nat. Linehan J. et al.. 工栽培的植物,均可稱為綠地。. 綠地泛指穩定保持著植物生長的土地或水域,其廣義 1996. 會議. 定義係指可供生態、景觀、防災、遊憩等功能之開放 空間。 綠空間(green space)是指沒被建物所覆蓋的開放空. Flores A.等. 1998. 林立韙. 1999. 間,並具有生態、社會、環境等效益者。 可泛指未被建築物(人為構造物)遮蔽的開放空間,亦 可專指開放使用之公共草地,屬於開放空間之一。 11.

(2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綠地」,廣義言之,是包括如公園、草地、樹木、 林地及河川等自然開放空間。凡都市地區之公園樹木 黃美純. 群、草地、行道樹、河川、水岸地、環境保全之森林、. 1999. 供休閒遊樂之自然開放空間等非人工及建築覆蓋 地,均可稱為都市綠地。 城市綠地應包括城市範圍內一切人工的、半自然和自 高峻、宋永昌. 然的植被以及水體,除了公共綠地和生產防護綠地. 2001. 外,還應包括大田、菜地和水體等。 資料來源:修改自桂家悌,2002. 政 治 大 定義. 表 2-2 都市綠地狹義上相關定義. 立 公園綠地是一種土地使用型態,它可分為都市性及區 市防災等項功能。其中都市公園綠地是公共設施的一. sit. y. 都市公園指位於都市發展地區內,經都市計畫指定或 依建築、道路建設取得之公園綠地或綠帶。. er. 1997. a綠地為公共設施用地之一,是由樹林和草坪掩蓋的空 iv l C n 地,開放為休憩保養之用者。 hengchi U. n 十二條及四十五 條條文規定 都市計畫專業用 語之解說及彙編. ‧. 種,屬於都市發展政策的一環。. io. 都市計畫法第四. 域性兩大類,一般認為它具有休閒、景觀、保育及都. 1996. Nat. 郭瓊瑩、王秀娟. 學. 夏正鐘. 年代. ‧ 國. 出處. 綠地係為防止都市發展區域擴大,保留未來發展用 地,保持農林生產機能,建立防災機能或具遊憩機 能,而凍結其開發權限所劃設之空間。. 資料來源:修改自桂家悌,2002. 二、都市綠地之分類 都市綠地可分為三個階層,包括自然公園綠地、區域公園綠地以及都市公園 綠地(表 2-3)。自然公園綠地通常指跨區域、形成地景特色或蘊含珍貴資源,經 過國家中央主管機關指定者,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生態保護區、水庫集 水區保護帶、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及特定水土保持區等(郭瓊瑩,2003)。區域公 12.

(25)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園綠地乃指跨都市發展地區與非發展用地之綠地,依功能劃分為專用、生產、緩 衝、保育、交通、水岸及風景等類型綠地(郭瓊瑩,2003)。都市公園綠地是指位 於都市發展地區內,經都市計畫指定或依建築、道路建設取得之公園綠地或綠帶, 依其規模及服務範圍劃分為都會公園、中心公園與社區公園;特殊綠地則涵蓋範 圍較廣,將古蹟、動物園、植物園、美術館…等因特殊目的開發建設而可取得之 綠地納入,此外,如機關用地、廣場、行人徒步區等亦可形成綠地,故納入特殊 綠地;至於綠帶,則包括綠道、林蔭道園道、水岸帶等(沿水岸形成之帶狀綠帶, 有別於河濱公園)、自行車專用道、鐵道綠帶等(郭瓊瑩,2003)。. 表 2-3 公園綠地系統空間階層體系架構表 空間 階層 規模/屬性. 功能. 立. 具國家極特 國家公園(含一般管制區、史蹟保存區、生態保護 殊珍貴自然 區、特別景觀區、遊憩區) 與人文資源 林業用地 保育、教育、 自然綠地 研究及遊憩 自然保留區、生態保護區、水庫集水區保護帶、 保安綠地 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特定水土保持區. ‧. ‧ 國. 學. 第一 階層. 公園綠地類型 政 治 大 型式. sit. y. Nat. n. al. er. io. 森林資源保 森林區(含森林遊樂區、實驗林、保安林...等) 護、森林經營. 第二 階層. 第三 階層. 區域綠地. 都市綠地. i n U. v. 專用綠地. 特定專用區(如軍事用地、各類型事業用地、科學 園區...等之綠地). 生產綠地. 農業區、休閒農業區、市民農園. 緩衝綠地. 工業區、工商綜合區之生態綠地. 保育綠地. 都市計劃保護區、非都市土地山坡地保育區、非 都市土地變更使用留設之保育區. 交通綠地. 景觀道路、運輸綠帶(含高速公路交流道綠地). 水岸綠地. 河濱公園、高灘地、水路、水圳沿線綠帶綠廊. 風景綠地. 區域公園、都市計畫風景區. 都會公園. 大型都市公園或大型環保公園. 中心公園. 都市公園、都市廣場. 社區公園. 鄰里公園、兒童遊戲場、遊戲巷、公園巷. Ch. engchi. 13.

(2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古蹟、紀念物、歷史公園、歷史保存區、植物園、 都市公園綠 動物園、運動公園、紀念公園、兒童公園、交通 地(含人文綠 公園、學校、墓園、文化中心、美術館、機關綠 地) 地、廣場、行人徒步區 綠帶. 綠道、園道、林蔭道、水岸綠帶、自行車專用道、 安全島綠帶、園環綠地...等. 資料來源:郭瓊瑩,2003. 三、都市綠地之機能 都市綠地被視為是半自然地區(Jim and Chen, 2003),同時也被視為是都市中 最後殘餘的自然地區(Beatley, 2000),在都市土地被建築、道路等大量覆蓋的情. 政 治 大 多正面效益,以下將分別述之: 立 (一)環境層面. 形下,都市中的綠地在環境、生態、景觀、社會等層面皆扮演重要角色,帶來許. ‧ 國. 學. 1.淨化空氣. 植物可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將有機碳轉化為生物能用以成長,並以氧的形. ‧. 式排出。故都市綠地可藉由植物的碳隔離與儲存來減少大氣中之二氧化碳量. y. Nat. (Younger et al., 2008)。只要空氣汙染之程度未達使植物無法生存的情況下,植物. n. al. er. io. 1997)。. sit. 可有效的將空氣中汙染物過濾、稀釋,達到調節、淨化空氣之功能(洪得娟,. i n U. v.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都市綠地對減少碳排放、淨化空氣等之效果(Jo, 2002;. Ch. engchi. McHale et al., 2007 ; Nowak and Crane, 2002 ; Whitford et al., 2001 ; Yang et al., 2005 ; 李國忠,2000)。如在碳隔離與儲存方面,Nowak and Crane(2002)研究美 國十個城市的都市樹碳儲存與隔離量,結果顯示在美國內同一廣度之空間下碳儲 存量約為 700 百萬噸,相當於 14,300 百萬美元與 5.5 個月美國人口的碳排放量; 同樣的美國每年都市樹之總碳隔離量為每年 22.8 百萬噸,相當於 460 百萬美元 與美國人口五天之碳排放量。在淨化空氣汙染物方面,Yang et al.(2005)採用都市 森林影響模型研究北京都市森林對空氣品質的影響,結果顯示在 2002 年內北京 中心之森林減少了 1261.4 頓的空氣汙染物,其中減少最多的汙染物為 PM10(直徑 小於 10µm 之懸浮微粒),減少了 772 噸,其餘依序為 O3、NO2 與 SO2,分別減 少了 256.4 噸、132.3 噸、100.7 噸;另外 CO2 藉由森林儲存成生物量形式約有 22.4 萬噸,碳隔離量為 1.14 萬噸。由以上研究皆可看出植物在碳隔離與儲存, 14.

(27)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提升空氣品質方面的效益。 2.降低噪音 都市中噪音往往是無可避免的,可能來自交通運具、建築、商業活動等等, 而噪音確實影響了人類的身理與心理健康(Ali and Tamura, 2003; Stansfeld and Matheson, 2003),為有良好的居住環境,不論在都市規劃上或居家住宅上皆需要 減緩噪音的方法。都市綠地在環境與公共生活的改善,尤其是噪音汙染減量上佔 重要角色(Skarback, 2007),因植物對聲音具有吸收、反射、折射及偏向之作用, 可有效控制環境中的噪音汙染(洪得娟,1997),植栽的高度、寬度、長度對噪音 減量具正面影響,透視距離對噪音減量具負面影響(Fang and Ling, 2003),另外, 植栽的種類、密度、位置與風向、風速、氣溫、濕度等氣候因子在噪音控制上皆. 治 政 大 3.減緩都市熱島效應以調整微氣候 立 許多研究皆指出綠地具調整都市微氣候的功能(Shin and Lee, 2005;Whitford 會產生影響(洪得娟,1997)。. ‧ 國. 學. et al., 2001;林憲德等,2001a;林憲德等,2001b;林憲德,2005;李明晃,2004; 孫振義等,2010;郭柏巖,2000)。其中多探討土地之覆蓋類型與面積對溫度的. ‧. 影響,以及在季節上與一日內不同時段上溫度變化的差異性。如林憲德(2005)指. y. Nat. 出台灣的四大都會區約每提昇 10%的綠覆率,對周圍平均氣溫有降低 0.13~0.28. sit. ℃的效果,其中尤以台北市的降溫效果最大,達 0.27~0.28℃。孫振義等(2010). n. al. er. io. 以遙測法研究台南市地表溫度與地表覆蓋之關係,結果顯示都市土地之地表不透. i n U. v. 率若能夠透過即時的改善,例如適當增加綠地面積與降低人工鋪面比例,即可有. Ch. engchi. 效降低地表溫度,進而減緩熱島效應問題,並提出進一步規範都市土地之綠化、 鋪面比率,才能夠與都市計畫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在不同綠化形態對溫度之影響上,李洋毅(2006)分八種都市綠化型態,以實 測方式測量溫差變化與周邊土地使用的關係程度,結果顯示綠化形態對降溫表現 較佳的類型共通點為:(1)綠化植比例較高,植栽提供樹蔭與水分蒸散作用帶走 熱量(2)周圍有其他綠化區域使整體綠化效果較佳(3)靠近行水區或河川地,透過 水的熱容量高特性使溫度變化平緩。這些研究皆證實都市綠化確實有降溫的效果, 且應擴大綠化面積、配合都市計劃做適當合理的規劃。 (二)生態層面 土地覆蓋型態與主導的人類活動確實是在都市生態系統分析上的重要因素 (Pauleit and Duhme, 2000)。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整體,生態系統中 15.

(2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有許多物種、生態程序與棲息地,為維繫生態系統平衡,應維持生物多樣性,也 就是保育所有的物種、自然程序以及物種所在之棲息地(洪得娟,1997)。典型物 種之棲息地有公園、自然保育區、河畔、林地、草地、灌木叢甚至私有花園等 (Mathieu, 2007; Pauleit and Duhme, 2000 ; Song et al., 2005),故都市中的綠地確實 可提供生物棲息、覓食空間及遷移路徑,進而強化都市的生態條件(王秀娟,2001)。 如 Whitford et al.(2001)研究英國默西塞德郡內四個地區,結果顯示具越高綠覆率 之地區,其生物多樣性越高。而生態系統功能是內部與外部功能所互相影響的, 故單位土地之形狀、大小、地點以及與週邊的鄰近程度等在生態系統功能上皆扮 演重要角色,例如:若綠地有較高的邊緣內部比(周長/面積)可能沒有足夠的內部 森林以提供棲息地給生物,另外,即使有足夠棲息地,若有較高暴露在外部之要. 治 政 大 些皆是在綠地規劃上應注意之處。 立 (三)景觀層面. 素,則可能需要更高的管理成本來維護此生物的生存空間(Flores et al., 1998),這. ‧ 國. 學. 都市公園可為阻隔相互衝突的土地使用,做為緩衝空間以減低衝突(洪得娟, 1997)。若為線形空間型態則可串連不同的都市空間,做為緩衝過度帶及交通運. ‧. 轉空間。並連接都市的異質性空間與自然環境,形成都市視域走廊,這些形成線. y. Nat. 性綠地空間,具有綠色植物與景觀資源,並提供長形邊緣區,加強建成區與開放. sit. 空間之間關聯性(洪得娟,1997)。. n. al. er. io. 另外綠地可美化、綠化都市環境,以調節改善都市景觀,促成都市景觀之連. i n U. v. 續性(洪得娟,1997),提升都市化地區環境空間美質效果,柔化都市僵硬的視覺. Ch. engchi. 感受(王秀娟,2001)。進一步增加都市意象,表現都市景觀的意向美與動態美, 達到人與自然、生產與消費、都市與鄉村等各方面的均衡與協調(洪得娟,1997), 並保存自然環境中具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及美學特性之綠地空間,成為重要之區 域地景特色(王秀娟,2001)。 (四)社會層面 1.提供休閒遊憩與文化交流空間 都市綠地具景觀設施與遊憩設施之資源環境,提供居民接近自然、休閒遊憩 的場所(Chiesura, 2004;洪得娟,1997),在此領域下,他同時給與挑戰、私密性 與親切感(Chiesura, 2004),以及自我沉靜地時空(Thompson, 2002)。這是一個各 種性別、年齡層、社會地位的人皆樂於前來的空間,在故在此也創造了可與陌生 人接觸的地方(Thompson, 2002),也因提供活動交誼空間,可促進情感,凝聚社 16.

(29)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區意識,創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環境條件(洪得娟,1997),增加社會融合與鄰居間 之互動(Coley et al., 1997)。故也可說開放空間可促進文化多樣性,連結自然過程 與歷史的延續 (Chiesura, 2004 ; Thompson, 2002),保持居民精神上的歸屬感,維 護公園綠地的自明性及各社區的認同感,是生活文化、思想與自然價值的表徵(洪 得娟,1997),具社會自我定義的重要功能(Thompson, 2002)。不同年齡層者有不 同動機到公園,做的活動也不同,在規劃時也應考量不同族群的使用需求 (Chiesura, 2004)。 2.有助於人類心理上的舒適 去公園的經驗可以使居民有沉思空間並恢復精神,並提供和平與寧靜感 (Kaplan, 1985),在有綠色植被與水的自然環境相較於沒有綠色植被的都市情景,. 治 政 大 蘭阿姆斯特丹公園,調查人到公園的動機與在其中的情緒感受,到公園的動機結 立 果顯示有 73%表示是為了放鬆,54.4%表示為了沉浸在自然中,32.2%表示為了. 會導致放鬆與減壓的狀態(Gobster and Westphal, 2004)。如 Chiesura(2004)研究荷. ‧ 國. 學. 逃離都市;在情緒感受方面,結果顯示 64%的人皆表示感到自由,43%的人表示 感到與大自然融合,另外有提到的感受依比例多寡依序為快樂、自我統合、好運、. ‧. 冒險刺激,另外還有寧靜、美等。甚至是在居家住宅環境,若由窗外看到較為自. y. Nat. 然的景觀元素,皆能令居民有更高的滿意度與幸福感(Kaplan, 2001)。由此可顯示. n. al. 3.有助於人類身體上的健康. Ch. engchi. er. io. 而都市中的綠地即是提供此一服務的最佳地方。. sit. 在都市中人仍無法脫離自然,需要有一個可以放鬆、逃離平日繁忙壓力的地方,. i n U. v.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綠地對於健康的助益(Grahn and Stigsdotter, 2003 ; Maas et al., 2006 ; Ulrich, 1984 ; de Vries, 2003)。如 Ulrich(1984)研究發現醫院動過手術的 病人若可看到窗外的樹與自然景觀,相較於只能看到建築的人復原較快。Grahn and Stigsdotter(2003)研究瑞典,採隨機抽樣九個瑞典城市的人,詢問健康狀況與 使用都市綠地情形,研究發現都市綠地的使用與承受之壓力有關,不論在任何年 齡、性別與社經地位,結果顯示越常造訪綠地者,表明有壓力相關疾病比例將會 越小,同時離公園越近造訪次數也越多,故改善與公園的接近性是預防性的健康 策略。Thompson(2002)進一步指出若都市內缺乏與自然接近的管道以助於恢復健 康與心理的益處,可能長期下來會有大量的健康成本。. 17.

(3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土地利用變遷 一、土地利用變遷 土地利用(land use)是指人類有目的地開發土地資源的一切活動,地表覆蓋 (land cover)是指地表自然形成或人為引起的覆蓋狀況(Lambin et al., 2001 ; 丁志 堅,2002)。也就是說土地覆蓋僅止於地表上的物質覆蓋,而同一覆蓋物可以有 多種使用方式,土地利用即強調人類在土地上之使用功能。不同的土地利用型態、 強度及其分布皆反應了人類各項地表活動的類別強度及分佈(馮正民等,2006)。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是相互關聯的,其與全球環境變遷構成一系統動態過程,在 不同的社會系統、生態系統、土地利用系統、全球與區域環境等作用因子影響下, 人類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遷、環境對衝擊的回饋作用等彼此相連,形成複雜. 政 治 大. 與彼此交互作用的系統(吳振發,2006),其交互作用關係如圖2-2所示。. 立. 生物驅動力. 技術. io. sit. 改變. y. 土地管理者. 背景增加. 土地利用. n. al. Ch. 回饋. e n g c組成 hi. er. 饋. 社經驅動力. Nat. 回. 生態系統. ‧. ‧ 國. 社會系統. 學. 全球變遷系統. 間接影響. i n U. v. 區 域 和 全 球 變 遷. 土地覆蓋. 圖 2-2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遷互動關係架構圖 資料來源:Turner II et al., 1995. 土地利用變遷的影響可分為時間、空間與人類決策三個尺度(如圖 2-3 所示), 在每個尺度下皆可能發生改變,也因土地利用變遷系統的複雜性,故在研究中確 立調查的尺度是必要的(Burgi, 2004)。如從不同的空間尺度來看,土地利用變遷 會造成之環境變遷有兩種:1.直接影響全球流動系統(如:大氣、全球氣候、海平 18.

(31)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面) 2.地方性小區塊的影響累積起來造成全球的影響(如:減損生物多樣性、土壤 劣化、水文系統改變)(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Turner II, 1990)。其中人類又是 影響土地利用變遷的主因(Briassoulis, 2000 ; GLP, 2005 ; Lambin et al., 2001 ;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Turner II, 1990)。 時間. 紀年 世紀 十年期 年 月 許 多 宗 土 地. 日 分. 個人. 群體. 空間. 學. 社區. ‧ 國. 地 景 組 地 區 國 成 景 域 家 洲. 政 治 大. 立 國家. 區域性組織. ‧. 人類決策. 生 產 單 位. 全球. sit. y. Nat. er. io. 圖 2-3 時間、空間與人類決策尺度關係圖. n. a l 資料來源:Burgi, 2004 i v n Ch U engchi. 自 1700 年到 1980 年中期,最大的地表覆蓋變遷是農地的增加,全球增加的 幅度為 392%~466%,相當於一個阿根廷或是整個南美洲的面積,而其代價是森 林、早地與溼地的消失(Richards, 1990)。到二十世紀後半,主要的土地覆蓋變化 發生在熱帶地區,此區域農田和草原、牧場擴張,森林砍伐,和都市化等變化皆 迅速增加(Turner II et al., 1995)。在都市區域,因都市成長與經濟結構改變,越來 越多的農地或鄉村土地被轉變成為都市發展用地(Haase and Nuissl, 2007 ; Long et al., 2007 ; Seto and Kaufmann, 2003),使都市內綠地大幅減少(Pauleit et al., 2005)。 土地利用變遷造成了多方面的環境衝擊,過去有許多研究皆指出,包括減少 生物棲息地而危及生物多樣性(Pauleit et al., 2005 ; Whitford et al., 2001)、造成區 19.

(3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域與全球氣候變遷(Findell et al., 2007 ; Gluch et al., 2006 ; Kalnay and Cai, 2003 ;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Pauleit et al., 2005 ; Whitford et al., 2001)、土壤劣化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水文改變(Haase and Nuissl, 2007 ; 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Pauleit et al., 2005 ; Whitford et al., 2001)、減少碳儲存(Whitford et al., 2001) 等。土地利用變遷造成的環境衝擊不論在區域性或全球性皆是互相影響的,雖然 許多土地利用是發生在小規模的個體單元,但其影響是累積且全球性的(Meyer and Turner II, 1992 ; Turner II, 1990 ; Veldkamp and Fresco, 1996)。故在這些負面影 響下,該如何找出一個平衡點乃是重要的課題。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指出,在 1940 年時每八人中只有一 人居住於都市,至 1980 年時即提升至每三人中即有一人(WCED, 1987);據聯合. 治 政 大 2007)。在人口聚集於都市的情形下,都市地區的土地最易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 立 快速變遷(周天穎,2003),對人類的影響也最直接,因此必須先了解土地利用變. 國估計,到 2030 年時居住在都市地區人口的比例將達到 60.8% (United Nations,. ‧ 國. 學. 遷的動態,方能知道土地改變的情況與評估相關政策的影響(Veldkamp & Verburg, 2004)。Forman (1995)就強調一個好的計畫應考量長期之土地使用變遷過程及其. ‧. 自然與人為之干擾機制,並預期未來可能之變遷,作為土地規劃參考之依據;若. y. Nat. 無法充分瞭解土地利用變遷情形,就無法制訂良好的土地利用計畫來規劃管理都. n. al. er. io. 響力的。. sit. 市的發展與環境的保育,可見偵測土地利用變遷對於都市土地規劃是具有相當影. Ch. engchi. 二、土地利用變遷之驅動力(driving force). i n U. v. 「驅動力是造成可觀察到的地景變遷的力量,亦即,在演變的地景軌跡中具 影響力的過程」(Burgi et al., 2004)。Briassoulis (2000)認為,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涉及兩個核心問題:1.是甚麼驅使土地產生變遷?2.土地變遷會產生何種環境及 社會經濟衝擊?由於土地利用變遷是受到各種不同驅動力在不同系統下交互作 用的空間呈現,故在探討土地利用變遷時勢必要了解影響變遷之驅動力。Verburg (2004)即指出在一土地利用變遷理論中,概念化土地利用變遷驅動力是必須的。 土地利用變遷充分反應出人類活動的空間變化,當某種設施或活動在空間上擴張、 縮小或移動等等,皆反應了當時各項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法規及科技等因 素所形成之驅動力的變化,或是個人價值觀的改變(馮正民等,2006)。了解土地 利用變遷驅動力,即可了解土地利用與社會經濟過程、土地開發、各項活動與自 20.

(33)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然環境之間的關聯性(Turner II and Meyer, 1994 ; 吳振發,2006),也是預測未來 土地利用變化趨勢和制定土地永續發展決策的基礎。表 2-4 整理過去土地利用變 遷相關研究與導致變遷的驅動力:. 表 2-4 土地利用變遷相關研究及影響變遷之驅動力 作者 丁志堅. Seto and. 驅動力. 2002 政策、經. 研究方法 問卷調. 研究內容 掌握屏東平原 30 年土地利用變遷狀. 濟、技術, 查、GIS、. 況,探討在政治、經濟及技術作用力. 個體與環境 邏輯迴歸. 下,不同環境與個體差異對土地利用變. 決定因子. 遷之影響,並建構出屏東平原土地利用. 2003 外國直接投. 立. 分析. 變遷的解釋模式。 政 治 大 經濟模型 整合衛星遙測影像 、社會經濟資料及實. 資、土地相. 地觀察,分析中國珠江三角洲在 1988. 學. ‧ 國. Kaufmann. 年代. 對生產率. 年到 1996 年造成都市擴張的社會經濟. (如農地與. 驅動力。. ‧. 都市用地). 研究美國伊利諾州皮奧里亞市東南方. y. Nat. Fang et al. 2005 交通時間、 Logistic. n. al. 長趨勢、都 市發展與保. Ch. sit. io. 度、歷史成 CA model. 1993 年到 2000 年都市擴張情形,結合 羅及特迴歸、細胞自動機模型與歷史土. er. 鄰近性、坡 regresion、. i n U. v. 地利用資料,並檢測都市擴張各因子間. e n g c的影響。 hi. 育政策 張曜麟. 2005 自然環境、 logistic 模. 以台南市為研究範圍,分析造成土地使. 社經環境、 式、logit 模 用變遷的各項決定因子,依影響層級及 鄰里特質與 式與擴張. 因子,分為地區層級及基地層級;在地. 空間互動因 模型、空間 區層級之都市土地使用變遷分析模式 子、計畫環 自相關、問 探討住宅、商業、工業三種使用型態, 境因子. 卷訪談、階 基地層級之以個體為基礎之都市土地 層分析法. 使用選擇模式則探討住宅與商業兩種 使用型態。建構一個階層式的土地使用 變遷研究架構及解釋模式。. 21.

(3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黃依卿. 2005 生物物理、 數位影像. 對台北內湖區分別進行土地覆蓋變遷. 社會、土地 處理、二項 趨動力與土地利用變遷驅動力的分 政策. logit 機率模 析,其中在土地利用變遷驅動力中,分 型. 別就住宅用、工業用及商業用等三種土 地利用變遷進行分析。. 吳振發. 2006 自然環境、 二元羅吉. 研究基隆河中上游流域集水區,以. 社經環境、 斯迴歸、. 1994 年土地利用為基礎、1999 年土地. 開發程度. 利用進行模試驗證,之後擬定六個土地. CLUE-s 模. 式、Pearson 利用管制情境,並模擬 2000 至 2020 相關性分. 年土地利用,進行土地利用變遷驅動力. 政 治 大 與單因子 構評估及差異性分析、土地利用面積比 析、雙因子 分析、景觀生態指數評選、景觀生態結. 立. ‧ 國. 學. 態指數. 市地區景觀生態結構指數敏感性分析. Ch. sit. 主要之驅動力,整合遙感探測取得之土. n. al. 成長與經濟. 探討中國崑山土地利用變遷之特色與. er. 市化、人口 矩陣. y. 估方法。. 2007 工業化、都 GIS、轉移. 改革. ‧. 等,建構出土地利用變遷及景觀生態評. io. al.. 例與景觀生態指數相關性分析、土地利. 析、景觀生 用管制政策情境評估,以及都市與非都. Nat. Long et. 變異數分. i n U. v. 地利用與覆蓋地圖、社會經濟資料,利 1987 到 1994 年和 e n g c用兩種指數調查 hi 1994 到 2000 年的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造成崑山土地利用變遷的主要驅動 力,並提出可能的管理策略。. 由表 2-4 可知,驅動力有許多種類型,有許多驅動因素被認為是重要的,但 單一的影響因素是不足以解釋土地變化的,因各驅動力之間也是互相影響的 (Fang et al., 2005 ; Turner II et al., 1994)。一般在進行土地利用變遷研究時,多以 生物物理和社會經濟驅動力探討居多(Briassoulis, 2000 ; Veldkamp and Fresco, 1996),而事實上還有多種驅動力,在不同的觀點下也會有不同的分類。如 Turner II 等人(1995)將驅動力分為社會經濟驅動力、生物物理驅動力和鄰近驅動力;林 22.

(35)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英彥(1999)將土地利用驅動力分為土地的實質條件、經濟和利用技術的條件、社 會制度所規定的條件三大項;Brandt 等人(1999)認為驅動力可主要分為社會經濟、 政治、科技、自然和文化驅動力五項。Verburg 等人(2004)認為驅動力包括生物 物理限制及潛能、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空間互動及鄰里特徵、空間政策等五個 面向。鄒克萬、張曜麟(2004)和張伊芳(2010)將驅動力分類為自然環境、社經環 境、計畫環境、立地環境驅動力四類。本研究綜合相關文獻將土地利用變遷驅動 力整理如下:. (一)自然環境驅動力 自然環境為影響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天條件,自然環境會對各種不同的土地使. 治 政 大 氣候、土壤、水文、自然資源、限制發展區、淹水潛勢區、土石流潛勢區)、生 立 物因素(害蟲、疾病、植被演替)以及自然干擾(火山爆發、全球暖化、雪崩、山崩、. 用存在限制與潛力(張曜麟,2005)。自然環境驅動力包括非生物因素(地形、地貌、. ‧ 國. 學. 土石流、颶風)等(Briassoulis, 2000 ; Burgi, 2004 ; Fang et al., 2005 ; Veldkamp and Fresco, 1996 ; Verburg, 2004 ; 黃依卿,2005 ; 鄒克萬、張曜麟,2004)。通常自然. ‧. 環境驅動力不會直接造成土地利用變遷,而是造成土地覆蓋變遷,土地覆蓋變遷. y. Nat. 又會影響到土地管理者對於土地利用的決定,如:在貧瘠的土地不會有農業活動. sit. (Briassoulis , 2000)。地區是否適於開發,亦對土地使用之類型、強度具有相當程. al. n. (二)社經環境驅動力. er. io. 度的決定力(鄒克萬、張曜麟,2004)。. Ch. engchi. i n U. v. 社經環境驅動力主要乃因人類的參與所造成,也是現今在都市中被探討最多 的部分。土地利用與地區社經環境存在互動關係,各種社經因子明顯影響土地使 用類型、規模及區位(鄒克萬、張曜麟,2004)。社經環境驅動力包括人口(人口數、 人口遷移率、勞動力、人口密度)、技術(科技進步,如:火車、高速公路的興建、 資訊科技)、政治(政治結構、法律、政策)、經濟(經濟成長、產業結構與變遷、 市場機制與貿易、最小商業生產規模、國際貿易收入、高於可餬口之生活水平的 盈餘、全球化程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與否、外國投資)、區位、社會(區 域態度與價值觀、文化)等(Briassoulis, 2000 ; Burgi, 2004 ; Long et al., 2007 ; Seto and Kaufmann, 2003 ; Veldkamp and Fresco, 1996 ; Verburg, 2004 ; 吳振發, 2006)。. 23.

(3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三)計畫環境驅動力 計畫環境驅動力主要為政府的政策與管制項目等導致的土地利用變遷。像是 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對於基地劃設為住宅、商業、工業、農業等各種使用區的範 圍與位置,並提供使用類型、類別、發展強度等管制的內容,對土地具有引導性、 限制性的功能(張曜麟,2005)。又如國家或區域的空間政策,亦對於土地利用產 生影響,像是保護區劃設、科技工業區設置或經濟發展特區(Fang et al., 2005 ; Long et al., 2007 ; Verburg, 2004 ; 張曜麟,2005)。另外像是土地所有權移轉、財 產權制度等(Briassoulis, 2000 ; Verburg, 2004)。 (四)立地環境驅動力 立地環境驅動力為基地的屬性條件與周遭空間互動關係所帶來的特徵,其中. 治 政 大 (交通、市中心、公共設施、自然資源等之可及性)及鄰近土地使用類別、鄰近家 立 戶數、過去土地使用的影響、自然資源可及性、土地所有權屬等(Briassoulis, 2000. 可及性為重要的影響因素。立地環境驅動力包括基地的屬性條件(地價)、可及性. ‧ 國. 學. ; Fang et al., 2005 ; Veldkamp and Fresco, 1996 ; Verburg, 2004 ; 鄒克萬、張曜麟,. ‧. io. sit. y. Nat. n. al. er. 2004)。. Ch. engchi. 24. i n U. v.

(37)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第四節 景觀生態與評估 一、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 「景觀生態學」一詞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 Troll 於 1939 年首次提出。景觀生 態學是一跨領域的綜合學科,其 1950 年代源自歐洲,至 1980 年代亦於北美興起 研究熱潮,在歐洲探討之景觀生態學包含人文地理、生態、景觀規劃與建築、資 源經濟學、政治科學、社會科學等面向;在北美研究的景觀生態學結合歐洲景觀 生態學範疇,以及空間形態分析、生態學原理等理論基礎,同時發展出地理資訊 系統、資源管理與相關數學模型(林裕彬、吳振發、鄧東波,2004)。由上可見歐 洲研究領域主要偏向人文,北美研究較偏向量化,而現今景觀生態學已趨向融合 兩者。. 政 治 大. 景觀生態學探討之景觀係指自天空往下俯視時,地表景觀就像是一鑲嵌體. 立. (mosaic),從都市到自然環境中,景觀空間主要架構按其形狀和作用可分為嵌塊. ‧ 國. 學. 體(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質(matrix)三種類型:嵌塊體是景觀空間比例尺上所 能見到的最小均質單元,在外觀上不同於周圍環境的非線性相對同質區域,如:. ‧. 草原、農田、住宅區、湖泊等;廊道是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狹長帶狀結構,廊 道在運輸、保護、資源和美學等方面的應用,幾乎能以各種方式滲透到景觀中,. Nat. sit. y. 廊道可做為某些物種的棲息地、提供物種遷移的通道,也可成為分隔地區的屏障. er. io. 或過濾器,並影響周圍基質環境和生物源;基質是景觀中所占面積最廣且連接度. al. 最高的元素,在景觀功能中扮演主導地角色,在評判景觀中之基質可依照相對面. n. v i n Ch 積大、連接度較高以及對景觀動態控制作用大者為基質(Forman & Godron, engchi U 1986)。 二、景觀生態指數(landscape metrics). 景觀生態學強調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生態過程與尺度的相互作用,研究 內含包括景觀的結構、功能、變化與管理(Leitao et al., 2006),故量化的指標將有 助於了解景觀的結構與功能。景觀指數可以量測並描述嵌塊體、某類別的嵌塊體, 或整個景觀的空間結構(Leitao et al., 2006)。景觀指數提供組成與配置的資訊,景 觀組成表示景觀中各類型的嵌塊體變化度與豐富度;景觀配置則表示嵌塊體的物 理分布與空間特徵(McGarigal and Mark, 1995)。景觀指數的價值在於可比較各種 不同的地景結構,像是比較相同的景觀配置加諸在不同景觀的結果,或是同一景 25.

(3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觀在不同時間或情境下的結果(Gustafson , 1998)。 在以景觀描述空間格局時,可分為三個層級:嵌塊體層級(patch level)、類別 層級(class level)、景觀層級(landscape level)。嵌塊體為網格的總和,嵌塊體層級 的指數計算單一塊體的特徵,像是大小、形狀、最鄰近距離等;類別是同一種類 嵌塊體的總合,類別層級的指數計算所有類別的特徵,像是總面積、平均嵌塊體 大小、聚集程度等;景觀是區域內所有的嵌塊體或是類別的總合,景觀層級的指 數計算所有嵌塊體鑲嵌特徵,像是嵌塊體類型多樣性、平均嵌塊體大小或聚集程 度(Leitao et al., 2006)。 McGarigal and Marks(1995)蒐集景觀結構研究報告,整理相關景觀結構指數, 並應用 Arc/Info GIS 軟體之巨集指令開發 FRAGSTATS 程式集,提供各項指數計 算,將景觀指數分為八大類: (一)面積指數(Area metrics). 立. 政 治 大. 此類指數用於描述嵌塊體面積的相關特徵,若嵌塊體面積越大則物種數量越. ‧ 國. 學. 多。此類別指數包含:嵌塊體面積(AREA)、類別面積(CA)、景觀相似度指數(LSIM)、 景觀百分比(%LAND)、總景觀面積(TA)、最大嵌塊體指標(LPI)等。. ‧. (二)嵌塊體密度、大小與變異性指數(Patch density, patch size and variability. y. Nat. metrics). sit. 嵌塊體大小可看出地景的破碎化程度,嵌塊體密度可了解異質性的資訊。此. n. al. er. io. 類別指數包含:嵌塊體數目(NP)、嵌塊體密度(PD)、平均嵌塊體大小(MPS)、嵌. i n U. v. 塊體大小標準差(PSSD)、嵌塊體大小變異數(PSCV)等。 (三)邊緣指數(Edge metrics). Ch. engchi. 此類別在計算嵌塊體邊緣長度,邊緣長度越長,表示景觀物種多樣性越高。 此類別指數包含:嵌塊體周長(PERIM)、邊緣對比指數(EDCON)、總邊緣長度(TE)、 邊緣密度(ED)、對比度權重邊緣密度(CWED)、總邊緣對比度(TECI)、平均邊緣 對比度(MECI)、面積權重平均邊緣對比度(AWMECI)等。 (四)形狀指數(Shape metrics) 形狀指數可描述嵌塊體性狀之特性,嵌塊體形狀越複雜,其值越大。此類別 指數包含:嵌塊體形狀指數(SHAPE)、嵌塊體碎形維度(FRACT)、景觀形狀指數 (LSI)、平均形狀指數(MSI)、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AWMSI)、雙對數碎形維度 (DLFD)、平均嵌塊體碎形維度(MPFD)、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碎形維度(AWMPFD) 等。 26.

(39)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五)核心面積指數(Core area metrics) 核心面積指數可同時反映景觀組成及形狀,相當於嵌塊體基本計量排除邊緣 及四周區域的結果。此類別指數包含:嵌塊體核心面積(CORE)、嵌塊體核心面 積數(NCORE)、嵌塊體核心面積指數(比例)(CAI)、景觀中核心面積比例 (C%LAND)、總核心面積(TCA)、核心面積數(NCA)、核心密度(CAD)、平均嵌 塊體核心面積(MCA1)、嵌塊體核心面積標準差(CASD1)、嵌塊體核心面積變異 數(CACV1)等。 (六)鄰近度指數(Nearest neighbor metrics) 鄰近度指數與族群動態及擴散性有關,可判定嵌塊體隔離的距離。此類別指 數包含:最鄰近距離(NEAR)、鄰近度指數(PROXIM)、平均最鄰近距離(MNN)、. 政 治 大. 鄰近嵌塊體距離標準差(NNSD)、鄰近嵌塊體距離變異數等(NNCV)、平均鄰近度 指數(MPI)等。. 立. (七)多樣性指數(Diversity metrics). ‧ 國. 學. 可量測景觀組成及結構是否呈現多樣化,環境多樣性越高,生物多樣性也會 越高。此類指數包含:Shannon 多樣性指數(SHDI)、Simpson 多樣性指數(SIDI)、. ‧. 調整之 Simpson 多樣性指數(MSIDI)、嵌塊體豐富度(PR)、嵌塊體豐富度密度. 指數(SIEI)、調整之 Simpson 平衡性指數(MSIEI)等。. n. al. er. io. (八)蔓延與散布指數(Contagion and interspersion metrics). sit. y. Nat. (PRD)、相對嵌塊體豐富度(RPR)、Shannon 平衡性指數(SHEI)、Simpson 平衡性. i n U. v. 蔓延是指不同嵌塊體類型間在空間上聚集的傾向,而散布則指不同類型的嵌. Ch. engchi. 塊體彼此混合的程度。這兩項指數與景觀的組織有關,並反映嵌塊體類型的連接 狀況。此類別指數包含:散布與並列指數(IJI)、聚集度指數(CONTAG)等。. 三、景觀指數之應用 景觀指數已被大量應用在探討都市綠地空間(Kong and Nakagoshi, 2006;許 芳毓,2005;鄧東波,2001)、農地地表覆蓋(曾沛晴,2008;陳昀生,2007;楊 敏嘉,2009)、都市型態(Dietzel et al.,2005;Huang et al., 2009;Lin, 2010;Luck and Wu, 2002,;Seto and Fragkias, 2005;徐國城、賴宗裕、詹士樑,2010;許銘峰, 2008)、土地利用變遷(Lin, 2007;林裕彬等人,2004;吳振發,2006)等。過去文 獻運用之指數整理如表 2-5. 27.

(4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表 2-5 運用景觀指數之相關文獻與指數選取表 領 相關研究 域 Kong and Nakagoshi , 2006 許芳毓, 2005. 指數選取. 研究內容. 景觀百分比(PLAND)、嵌塊體大小(MPS)、 量化中國濟南於 塊體密度(PD)、景觀形狀指標(LSI)。 1989 年至 2004 年 綠空間變化形態 平均嵌塊體面積(MPS)、嵌塊體密度(PD)、 依行政分區探討台 平均最鄰近嵌塊體距離(ENN_MN)、平均嵌 南市植生覆蓋是否 塊體碎形維度(FRAC_MN)。 呈現破碎化. 綠. 1.嵌塊體指標:. 地 空 間. 嵌塊體個數(NP)、平均嵌塊體大小(MPS)、 嵌塊體標準差(PSSD)、嵌塊體平均鄰近指 數(MPI)。 2.嵌塊體邊緣指標: 總邊緣(TE)、邊緣密度(ED)。 3.嵌塊體形狀指標 平均形狀指標(MSI)、嵌塊體面積權重平均 形狀指標(AWMSI)、景觀形狀指標(LSI)、 雙對數碎形維度(DLFD)。. 鄧東波,. 立. ‧. y. Nat. 1.景觀層級:. n. al. er. sit. 嵌塊體數目(NP)、平均嵌塊體大小(MPS)、 嵌塊體大小標準差(PSSD)、嵌塊體大小變 異數(PSCV)、總邊緣長度(TE)、平均形狀 指數(MSI)、平均碎形維度(MPFD)、多樣性 農村重劃區綠帶配 指數(SHDI)。 置原則與重劃效益 2.類別層級: 嵌塊體數目(NP)、平均嵌塊體大小(MPS)、 總邊緣長度(TE)、平均形狀指數(MSI)、平 均碎形維度(MPFD)。. io. 曾沛晴, 2008 農 地 地 表 覆 蓋 陳昀生, 2007. 楊敏嘉, 2009. 探討台北市信義計 畫區綠空間分布對 於都市環境品質及 生態的意義. 學. ‧ 國. 2001. 政 治 大. Ch. engchi. i n U. v. 景觀百分比(PLAND)、平均嵌塊體大小 (MPS)、平均形狀指數(MSI)、平均碎形維 度(MPFD)、嵌塊體密度(PD)、Shannon's 多 樣性指數(SHDI)。. 應用景觀結構指數 探討農村地區的土 地結構,以瞭解當 地環境品質與環境 偏好的情形. 嵌塊體面積(CA)、嵌塊體數目(NP)、最大 嵌塊體指標(LPI)、平均區塊面積(MPS)、邊 緣總長度(TE)、邊長密度(ED)、平均最鄰 近距離(MNN)、嵌塊體聚集指標(PCI)。. 探討不同空間尺度 下農地空間地表覆 蓋的改變,與都市 化對農地空間生態. 28.

(41) 以景觀指數探討台北都會區綠地變遷趨勢之研究. 網絡、水體廊道造 成的衝擊及生態系 統服務之影響。. Dietzel et al.,2005. 嵌塊體數目(NP)、嵌塊體密度(PD)、總邊 緣長度(TE)、邊緣密度(ED)、景觀形狀指 數(LSI)、最大嵌塊體指標(LPI)、平均嵌塊 體面積(AREA_MN)、標準化平均嵌塊體面 積(AREA_SD)、周長面積碎形維度 (PAFRAC)、平均周長面積比(PARA_MN)、 標準化周長面積比(PARA_SD)、平均嵌塊 體碎形維度(FRAC_MN)、標準化嵌塊體碎. 利用景觀指數研究 美國休士頓 30 年間 之變化,來驗證都 市成長空間模式變 動。. 形維度(FRAC_SD)、平均幾何最鄰近距離 (ENN_MN)、標準化幾何最鄰近距離 (ENN_SD)。. 都 市 型. 政 治 大 總景觀面積(TA)、嵌塊體數目(NP)、平均 立 嵌塊體面積(AREA_MN)、最大嵌塊體指標. 景觀百分比(PLAND)、嵌塊體密度(PD)、 平均嵌塊體大小(MPS)、嵌塊體大小變異數 (PSCV)、景觀形狀指數(LSI)、面積權重平 均形狀指數(AWMSI)、嵌塊體豐富度(PR)。. 用 變 遷 吳振發, 2006. y. 探討美國亞利桑納 州鳳凰城都會區土 地利用變遷,檢視 都市蔓延情形。. sit. n. al. er. io. 土 Lin, 2007 地 利. ‧. (LPI)、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AWMSI)、 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碎形維度 (AWMPFD)、邊緣密度(ED)、聚集度指數 (CONTAG)。. Nat. Luck and Wu, 2002. 探討台北都市邊緣 土地變遷空間模 式,與因應全球環 境變遷下之空間規 劃。. 學. Huang et al., 2009. ‧ 國. 態. Ch. i n U. v. 嵌塊體數量(NP)、平均嵌塊體面積(MPS)、 總邊長(TE)、平均形狀指數(MSI)、平均最 以景觀指數檢驗北 台灣五堵集水區, 鄰近距離(MNN)、散列並置指數(IJI)。 在不同規劃政策和 土地使用需求下產 生之各種情境其土 地利用型態。. engchi. 嵌塊體數量(NP)、平均嵌塊體面積(MPS)、 根據景觀生態評估 總邊長(TE)、平均形狀指數(MSI)、平均最 結果,了解不同土 鄰近距離(MNN)、散列並置指數(IJI)。 地利用管制情境景 觀生態結構變遷趨 勢。.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9.

數據

圖 2-3  時間、空間與人類決策尺度關係圖  資料來源:Burgi, 2004  自 1700 年到 1980 年中期,最大的地表覆蓋變遷是農地的增加,全球增加的 幅度為 392%~466%,相當於一個阿根廷或是整個南美洲的面積,而其代價是森 林、早地與溼地的消失(Richards, 1990)。到二十世紀後半,主要的土地覆蓋變化 發生在熱帶地區,此區域農田和草原、牧場擴張,森林砍伐,和都市化等變化皆 迅速增加(Turner II et al., 1995)。在都市區域,因都市成長與經濟結構改變,越來 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study the GPS and WiFi are used to construct Space Guidance System for visitors to easily navigate to target.. This study will use 3D technology to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aver.(1979),Territory

The impact of promotion activity, consuming experience and impulsive purchasing is examined among different personality consumer groups.. This research used the female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e first estimation is made by psychology practical model in this research, grading each landscape by use of slide, and analyzes tourist’ s preferred roadway landscape type; then,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

Different types of customers to their pet's health will be different values and knowledge, this study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80 min, recovery 252, the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