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景觀指數量測結果

第四章 實證分析

第三節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景觀指數量測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9

第三節 台北都會區次分區景觀指數量測結果

本節將台北都會區分為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衛星市鎮、都會郊區以 及次中心等五個次分區,探討不同分區間景觀指數量測結果。為聚焦於本研究目 的,故探討林地、農地、草地等三種綠地在各次分區間之土地利用變遷差異。

一、林地

林地景觀指數量測結果如圖 4-1 至圖 4-10 所示。由林地佔景觀百分比 (PLAND)看出林地在都會郊區所佔比例最大,在都會中心所佔比例最小。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除了都會中心林地略微下降,其他區域皆呈上 升趨勢。整體來說,林地是較為自然的景觀,在都市邊緣地區林地保存較完善。

由林地嵌塊體密度(PD)得知,在 1995 年時都會中心外圍區之林地嵌塊體密 度較高,且其所占面積與衛星市鎮相較下差異不大,但單位面積之嵌塊體數目卻 高出許多,可見其破碎化情形較嚴重。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

都會中心外圍區林地嵌塊體密度持續升高,呈破碎化發展;另一方面,衛星市鎮 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所占面積百分比僅些微上升,但嵌塊體密度大增,可見林 地在衛星市鎮也趨向破碎化發展。

由林地平均嵌塊體面積(MPS)得知,1995 年時都會郊區林地平均嵌塊體面積 最大,衛星市鎮與次中心次之。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只有次 中心林地平均嵌塊體面積持續上升,而其他次分區之平均嵌塊體面積皆減小,其 中以衛星市鎮與都會郊區林地平均嵌塊體面積減小最明顯。與面積權重平均嵌塊 體面積(AWMPS)相比較,都會郊區之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大出其他區域許 多。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次中心之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 也同樣上升,但另一方面,雖 1995 年至 2006 年間其他各次分區之平均嵌塊體面 積減小,但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卻增加,顯示在次中心以外之各分區大面積 嵌塊體增加,而小面積嵌塊體平均嵌塊體面積下降。

由林地平均形狀指數(MSI)得知,在 1995 年時,各分區內林地平均嵌塊體形 狀無明顯差異,僅次中心之平均嵌塊體形狀相對略為複雜;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除了都會中心以外各分區之林地嵌塊體形狀皆趨向規整。

與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AWMSI)比較,都會中心與次中心之大面積林地形狀較 為簡單,而都會中心外圍區、衛星市鎮與都會郊區大面積林地形狀相對較為複雜,

1995年 33.6667 67.9574 168.4833 307.3051 181.3636 2006年 27.2778 62.758 87.2605 255.9707 205

1995年 213.9703 4587.3784 8607.532 90863.7979 2753.396 2006年 268.7271 5271.4242 9467.672 91724.1252 8689.5459

0

1995年 323.8344 249.357 454.7484 248.1871 280.0825 2006年 475.9533 254.2458 401.6191 245.9927 220.8375

0

1995年 249.1299 201.9536 203.3075 200.4816 211.3264 2006年 236.9607 202.7611 203.4177 200.3884 200.3946

0

1995年 181.892 166.7717 190.6462 165.6967 257.52 2006年 154.521 131.8828 112.7754 135.2314 183.4687

0

1995年 699.7061 3498.9832 4612.0595 15076.0302 2206.3099 2006年 934.9167 3463.1917 4964.9502 15369.253 4678.4665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4

二、農地

農地景觀指數量測結果如圖 4-11 至圖 4-20 所示。由農地佔景觀百分比 (PLAND)看出農地在都會中心所佔比例最小,次中心所佔比例第二少,而在都會 中心外圍區所佔比例最大。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都會中心與 次中心變動幅度皆不大,而都會中心外圍區、衛星市鎮與都會郊區之農地所佔比 例皆下降。可見農地在都市邊緣所占面積仍較多,但已有農地釋出的趨勢。

由農地嵌塊體密度(PD)得知,都會中心嵌塊體密度最低,此與都會中心農地 面積比例較少有關,到 2006 年,都會中心外圍區與衛星市鎮之嵌塊體密度大幅 增加,都會郊區與次中心之農地嵌塊體密度也呈上升趨勢。都會中心外圍區與衛 星市鎮的農地面積佔景觀百分比下降,但嵌塊體密度卻明顯上升,其中可看出都 會中心外圍區與衛星市鎮之農地漸趨破碎化。

由農地平均嵌塊體面積(MPS)得知,在 1995 年時都會中心外圍區平均嵌塊 體面積最大,都會中心與次中心之平均嵌塊體面積較小。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 之變動趨勢來看,都會中心外圍區農地平均嵌塊體面積大幅減少,衛星市鎮與都 會郊區之農地平均嵌塊體面積也減少許多。與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AWMPS) 相比較,1995 年至 2006 年間都會中心外圍區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減少幅度 更為明顯,顯示大面積之農地平均嵌塊體面積減小幅度更大,而其餘區域之面積 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皆與平均嵌塊體面積變動趨勢相同。

由農地平均形狀指數(MSI)得知,各區域的嵌塊體平均形狀差異不大。與面 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比較(AWMSI),都會中心外圍區之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最 大,形狀複雜度大幅超越其他區域,但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勢來看,

都會中心外圍區形狀複雜度減少許多,此也與大面積之農地平均嵌塊體面積減小 有關;反觀都會郊區農地之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數上升,其形狀複雜度於 2006 年時已超越都會中心外圍區。

由農地平均最鄰近距離(ENN_MN)得知,在 1995 年時,各區域農地嵌塊體 平均距離差異不大,僅都會中心略微較高,至 2006 年都會中心農地平均最鄰近 距離大幅增加,農地隔離度升高。再與面積權重平均最鄰近距離(ENN_AM)相比 較,情形亦同,但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都會中心農地面積權重平均最鄰近距 離上升幅度較平均最鄰近距離為多,顯示大面積農地隔離度上升幅度較小面積農 地為大。

(GYRATE_AM)相比較,可發現在 1995 年時都會中心與次中心的農地旋轉半徑 指數仍然最小,而都會中心外圍區之面積權重旋轉半徑指數高出其他區域許多,

1995年 316.9793 303.9164 290.1573 284.1183 294.6661 2006年 454.502 286.4411 273.0484 278.9618 353.9557

0

1995年 298.5607 222.0107 241.842 229.2785 279.6443 2006年 457.0747 241.256 257.0544 234.2242 312.8717

0

(PLAND)看出草地在 1995 年時在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與衛星市鎮所佔比 例較小,在都會郊區與次中心所佔比例較大;但至 2006 年時,草地比例大幅變

1995年 76.6633 918.8238 311.5178 521.7301 91.8866 2006年 58.6486 313.1402 137.0765 560.8466 86.489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9

心草地所佔景觀百分比下降,嵌塊體密度卻上升,可見都會郊區與次中心之草地 有呈現畸零破碎的趨勢。

由草地平均嵌塊體面積(MPS)得知,在 1995 年次中心草地平均嵌塊體面積 大出其他區域許多,但至 2006 年時大幅下降。與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 (AWMPS)相比較,在 1995 年時都會郊區與次中心之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皆 大出其他區域許多,但至 2006 年時大幅下降,其中尤以次中心下降幅度最大,

草地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成為五個區域最低,表大面積草地在都會郊區與次 中心之嵌塊體面積皆大幅減小,草地被破壞嚴重;另一方面,都會中心外圍區草 地面積權重平均嵌塊體面積卻明顯上升,表大面積草地在都會中心外圍區嵌塊體 面積大增。

由草地平均形狀指數(MSI)得知,1995 年時,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和 衛星市鎮草地形狀較為規律,都會郊區與次中心草地形狀較為複雜,至 2006 年 時情況相反,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和衛星市鎮草地形狀變複雜,而都會郊 區與次中心草地形狀變規律,各地區草地形狀趨向一致。與面積權重平均形狀指 數(AWMSI)比較,變動情形亦相同;此也與草地所占面積比例與面積權重平均嵌 塊體面積呈同向變動。

由草地平均最鄰近距離(ENN_MN)得知,在 1995 年時,各區域平均最鄰近 距離差異不大,僅都會中心隔離度稍微較大。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都會郊區 和次中心草地平均最鄰近距離上升,隔離度提高;而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 和衛星市鎮之草地平均最鄰近距離減少,隔離度降低。再與面積權重平均最鄰近 距離(ENN_AM)相比較,變動趨勢亦同,顯示大面積與小面積的草地在都會郊區 與次中心隔離度上升,而在都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與衛星市鎮之草地隔離度 下降。

由草地旋轉半徑指數(GYRATE_MN)得知,就 1995 年至 2006 年間之變動趨 勢來看,都會郊區與次中心草地旋轉半徑指數皆減少,表草地連接度下降,而都 會中心、都會中心外圍區與衛星市鎮旋轉半徑指數上升,表草地連接度提高。再 與面積權重旋轉半徑指數(GYRATE_AM)相比較,可發現變動趨勢與旋轉半徑指 數相同,但變動情形更為明顯,表示在 1995 年至 2006 年間大面積與小面積草地 變動趨勢大致相同。

1995年 12.0776 56.9511 11.4971 131.9095 154.6175 2006年 32.955 97.0288 31.3192 19.1865 7.0355

1995年 486.6971 394.7675 405.4703 337.7822 404.9295 2006年 336.6297 351.0124 384.187 396.5574 423.4212

0

1995年 439.032 303.0154 345.3052 260.9209 273.2076 2006年 268.6792 289.2249 296.9188 349.6255 372.3631

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3

圖 4-30 草地台北都會區內各分區面積權重旋轉半徑指數

都會中心 都會中心

外圍區 衛星市鎮 都會郊區 次中心

1995年 129.7116 260.4996 147.0132 466.2042 487.8851 2006年 334.0788 480.5751 326.0936 161.0652 133.715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GYRATE_AM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線下面積來檢測其模型配適度(Goodness of fit),ROC 值 介於 0.5 至 1,當 ROC 曲線下面積大於 0.5 時即通過檢定,其值越高表示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