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東縣偏遠國民小學教育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台東縣偏遠國民小學教育現況

台東縣幅員狹長,囿於其地形之特殊性,無論內部或外部交通之連結均耗時 良久,便利性遠不如西部地區(陳佑豪,2007)。但卻擁有台灣最多民族之多元 文化社會,在文化上與西部有相當的差異(夏黎明,1997),因其自然環境與國 家政策支配下,擁有相當的特殊性、孤立性、與邊陲性。本節旨在分析目前台東 縣偏遠國民小學之教育現況,以深化本研究對研究背景之了解。

壹、 台東縣教育現況分析

一、 學校環境方面

台東縣位於台灣東南方,距台灣最南端的屏東市約 157 公里;往北距離花蓮 市約 170 公里,隔著中央山脈,將台東孤立成所謂的「偏遠縣市」(夏黎明,1997;

徐輝明、曾大仁、傅子仁、趙紹錚,2003)。

12

在對外交通方面,台東縣目前主要聯外網路為鐵路與公路。鐵路部分,北 上花東鐵路,南下南迴鐵路,此二條鐵路幹線是台灣唯二單軌行駛且尚未電氣 化的的幹線。因單軌行駛,是故火車為了會車,常需於小車站待避;而較老舊 的柴油動力列車,速度亦較電氣化列車為慢,兩種因素造成旅客較長的旅行時 間。也因此班次每天數量有限,在假日時常有一票難求的狀況。聯外公路部分 則有台 9 線與台 11 線兩條省道,台 11 線是一條縱貫花蓮及台東海岸線的道路,

台 9 線則北起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忠孝東路口南迄屏東縣枋山鄉楓港村,貫 穿東部各重要城鎮,為東台灣公路交通的重要命脈。然台 9 線蘇花公路以及南 迴公路段於天然災害發生時容易發生坍方,東部地區立時成為交通上的孤島。

以上對外交通的因素,常造成外縣市籍的教師於往來家鄉與工作地時須忍受長 時間旅行的不便(林玲珠,2013)。

對內交通及環境方面,因台東縣人口密度較低,大型醫療院所、重要政府 機構及遊憩設施多集中於台東市區。居住於市區但任教於距離台東市區較遠的 偏遠國民小學教師,須忍受長距離的通勤;而居住於偏遠地區的居民們,則須 忍受日常物資採買的不便、醫療資源的缺乏以及娛樂設施不足的苦悶,除此之 外地震、風災等天然災害頻率相對較高,對比於西部都市地區,居住條件較為 劣勢。

然而縱使居住條件較差,相對於開發較早的其他地區,台東為台灣得天獨 厚僅存的最後一片淨土,東部的好山好水,以及悠閒的生活型態近年來亦吸引 了不少外來居民移入。早年教師的高外調率,諸多實證文獻均顯示與環境的惡 劣有關(吳天泰,1994;嚴春財,1998;徐易男,2003;文超順,林信峰,&

張志明,2003;梅媛媛,1995),然而近年來台東縣生活環境與交通建設均有很 大的改善,如南迴公路拓寬、蘇花公路改善、鐵路雙軌電氣化等交通建設如火 如荼進行。東部到底是早期人們口中的「後山」,亦或是現代人的最後一片「夢 土」,或許能從教師的調動情形窺出端倪。

13

二、 教育資源方面

偏遠學校通常處於經費低度分配的情況,台灣地區國小在教育資源的分配 上,都市國小的教育經費高於鄉村國小。垂直教育機會均等上,有 10 個縣市國 小屬於低資源區;經費分布上,則有 8 個縣市屬於低資源區,台東縣即屬於教 育低資源區(林麗月,2002)。

教育之經費與學生數與學校規模相關,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因學生人數少,

師生比較低,雖然單位學生教育經費較高,但比較每校的教學與設備支出時,

則因學生數少,相對較為不利。我國自民國 18 年公佈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即具 有教育機會均等的精神,憲法第 159 條亦規定國民受教育機會一律平等,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時,已將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落實於學生入學機會均 等的實施。但早年我國的國民教育補助制度採取水平公平的標準,每所學校分 配到的資源相當有限,不符個別差異原則。財政能力佳人口眾多的縣市,相對 獲得較多經費。為了縮短地區性教育差距,避免偏遠地區學童因起點的不利而 造成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政府又自民國 66 年至 81 年度陸續實施的「發展與改 進國民教育五年計畫」、「發展與改進國民教育六年計畫」、「發展與改進國民教 育第二期計畫」,民國 82 年度起更大幅增加國民教育經費的補助,全力推展台 灣省、高雄市、金門與馬祖地區各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務發展計畫與校園規畫」, 行政院於民國 84 年至 86 年度推動的十二項建設計畫之一的「整建國中與國小 教育設施計畫」,雖有效改善國民中小學教育設施,但仍未解決城鄉教育發展失 衡的問題。主因在於教育部核算補助經費方式仍依循水平公平的原則,根據各 縣市國民中小學之人事費、學校數與班級數佔全省總數比例的平均值為核算補 助之權數,故造成許多資源分配扭曲情況(行政院,1993;銓敘部,2011;周 以順,1993)。

而後我國於民國 83 年試辦教育優先區(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簡稱 EPA)

計畫,並於民國 85 年起積極實施,以改善各縣市國民中小學特殊的教育環境,

並充實學校的教學設備,首先將地層下陷地區、地震震源區,山地離島區等特

14

別學校,以及降低班級人數等之學校,予以較優厚之經費,使獲得更多的資源 分配與支援,至今仍持續推動。

但教育優先區、各項專案補助以及增置教師等計畫,多屬於非常態性,雖 可彌補些許困境,卻無法解決經常門經費嚴重不足的事實,在資源垂直公平的 分配上仍待努力。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台東縣偏遠國小為例,雖有「雲端愛筵」

等計畫,提供學生各式平板電腦學習,有善心團體捐贈投影機以利教師上課使 用,但經常門經費的不足,卻讓這些設備一旦耗材用罄即無法維修,形同廢物。

政府雖於偏鄉投入大量教育硬體經費,但若缺乏後續修繕,學校無力維修,各 項硬體設備便如同虛設。人力資源的部分,各計劃之增置教師多為年聘之代理 教師甚至鐘點教師,聘期一到便離職,反而讓人更加深偏遠地區教師流動率高 的刻板印象,各項專業師資如英語及母語更是難以尋覓。因此有學者提出要改 善偏遠地區的政策,必須是多管道多面向的整體規劃,而非僅憑單一增加特定 教育資源來彌補學生學習的不利因素(陳麗珠,1997)。

三、 工作壓力方面

偏遠地區學校員額編制少,教師往往需兼任行政工作而增加教師教學以外的 行政負擔,更造成角色衝突。許多研究者也發現,行政優先常導致教學品質受影 響,二者無法相得益彰。人力資源的匱乏,更加重教師行政工作量,校務推展不 易,而提出增編制加專任職員,減少小型學校不必要的活動,以及行政工作簡化 等建議。

近年來,學校行政事務愈趨繁雜,多項業務常同時並進,規定完成時限卻十 分緊湊。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編制雖少,許多行政工作卻不比大型學校輕鬆,例如 一般大型學校教務處下除主任外尚設有教學組、註冊組與資訊組等,但偏遠小校 卻常由主任與教學組長一手包辦所有業務,造成兼任行政教師負荷遠大於都市地 區。許多資深教師因此對接任行政工作意願低落,只能由新進或初任教師擔任行 政職,根據任晟蓀(1993;1996)對師院結業生的研究發現,有七成以上初任教

15

師一進學校就須擔任行政職務,其中四成以上更有兼任行政工作的困擾。因此,

過重的行政工作負擔的確實可能是造成教師流動頻繁的原因之一。

不過相對於都市地區來說,偏遠小校的班級規模較小,學生人數通常較少,教師 照顧學生之學校生活與安全之心力較少,工作負荷比較低;同時偏鄉地區文化刺 激較少,教師在專業知能的壓力上也較都會地區為低(高慧如,2007)。

四、 待遇陞遷方面

政府為鼓勵任教於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教職員工,穩定教學品質,自民國 八十二年起,特別針對偏遠地區教師訂定一套獎勵辦法,大幅提高這些地區的地 域加給標準金額,並且增加年資加成的部份,其目的主要是想藉加給的誘因,吸 引合格教師留任,提昇服務士氣,如服務於山僻、離島地區之機關學校公教員工 地域加給。大多數教師也認同提高待遇、增加核給積分仍是有效提高偏遠地區教 師留任意願的辦法。但台東縣地理環境特殊,許多依照標準被認定為山僻地區之 山地鄉之部分學校,由於現今道路的建設,交通已經十分便利。但機關學校公教 員工地域加給,仍依照台東縣各機關學校公教員工地域加給表所規定,以服務處 所至最近公共汽車招呼站或火車站之距離為判定依據,故符合地域加給規定之行 政區僅有被歸類為山地鄉的延平鄉、海端鄉、達仁鄉、金峰鄉,與被歸類為離島 鄉的蘭嶼鄉五鄉鎮,服務教師至多可領全薪一成之加給,其餘行政區教師則僅能 支領每月 630 元之東台加給(銓敘部,2011)。

類似的區分原則亦出現在縣府特偏與偏遠的學校區分上,服務於特偏地區的 教師參加臺閩地區公立國民中小學暨幼兒園教師聯合介聘時可多獲得 30 分積分,

參加縣內主任或校長甄選時亦有每年加 0.5 分之規定,在陞遷與介聘時均有不小 優勢。於是被劃分為山地鄉特偏地區部分離平地較近的學校(例如離台九線僅 1.3 公里的海端國小與距離關山市區僅 2.5 公里的崁頂國小),在加給高、積分多、

交通還算方便的情況下,往往成為縣內外介聘中的大熱門。但此等獎勵方式,重

交通還算方便的情況下,往往成為縣內外介聘中的大熱門。但此等獎勵方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