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合作學習在科學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與合作學習法相關的研究相當多,一般來說,都傾向於支持合作學 習可以提昇學生的學習成就,增加自信,學得較多的社會技能(Johnson , Johnson & Holubec,1994; Slavin, 1995; Putnam, 1997)。合作學習在科學教 育之相關研究也呈現了類似的結果。

Slavin (1995)分析 1972-1994 年間,2-12 年級在語言、數學、自然科 學及社會科有關合作學習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在 99 個研究中,具有顯著 差異的有 68 個佔 64﹪,沒有顯著差異的 31 個佔 31﹪。其中,有 12 個 研究使用共同學習的合作學習,他發現該法若同時具有「小組目標」及

「個別績效」的合作學習設計,則有良好的學習成效。Slavin 認為合作學 習除了增加學生的知識概念外,它可創造一個較愉快的學習環境,也能 增加自信、內控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Towns 和 Grant(1997)對選修熱力學科的研究生進行合作學習活動 的研究,以瞭解合作學活動對這些研究生的意義。合作學習活動是採討 論會的方式進行,強調聚焦在概念議題,而非如何計算解題的技巧。研 究結果發現合作學習使學生學習策略發生改變,由死記硬背轉為有意義 的學習策略,從而整個學期下來對學科建構統整的概念。此外,學生認 為能深層的分享想法是討論會的重要元素,透過分享,有助於學生發展 人際技巧和溝通技巧。

Hogan (1999) 對 12 名八年級學生進行為期 12 週有關建立物質性質 模型單元學習的觀察、訪談與分析,比較學生在科學學習方面的個人架 構(包括學習動機和認識論),與在合作學習中共同建構知識任務中和同儕 認知契合(cognitive engagement)的關係,研究發現個人架構會反映出其社 會認知的形式,認為當我們在科學教室中檢視社群知識的建立的情形 時,個人架構的差異是不可忽視的。

Wallace & Chou(2001) 檢視台灣和澳洲科學教室中學生合作的情 形,由分析大量的學習環境問卷以及配合深度的訪談和觀察數據,得到 的結論是台灣和澳洲的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理解和解釋有差異,認為合作 行為和學術能力、性別、國籍等有複雜的關聯,這種關聯是和社會文化 條件有關的。

國內合作學習在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程上修(民 89)在文獻探討時認 為國高中自然科合作學習研究方面並不多,包含 6 篇質性的行動研及 2 篇實驗研究。茲引述如下:

楊宏珩和段曉林(民 87)於高二化學科進行一學年合作學習教學,結果 增加學生學習動機及社會技能。李佳玲(民 84)在國中理化科進行三個月 合作學習教學後,學生持正面的態度。黃建瑜(民 87)在國中理化課經過 合作學習後,可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學習動機、學生間互動、師生互動。

陳昱宏(民 87)在高中生物的研究發現,學生經過合作學習後具有正向的 學習感受。李嘉祥(民 87)國中生物科,學生經由合作學習普遍認同合作 學習能增進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生物的效果,其中蔡永巳(民 86)、劉純 興(民 87)研究並沒針對統計方面分析。在實驗研究方面,邱美虹、林妙 霙(民 85)以國三 187 名學生進行 2-3 節共同學習的方式實驗教學研究,結 果實驗組在「複雜判斷」項目優於對照組,實驗組學習大多數有正向的 反應。陳嘉成(民 87) 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組的國小學生在「高層思考」、

「記憶保留量」方面比對照組表現佳,對中、低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促 進效果,優於高學習能力組的學生。

程上修(民 89)在以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融入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準 實驗式的研究中設計三個氣象教學單元,實施後對學生的氣象概念、對 地球科學學習態度及問題解決能力進行探討,研究發現實驗組對於教學 大多持正面的觀感及學習態度。

張世璿(民 89)在國小 STS 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中探討

在於國小情境下,教師如何實踐 STS 教學的歷程及學生在 STS 教學時的 合作學習面貌。研究發現小組的工作內容受到學生彼此之間的人際互動 及決策權等等的影響。學業成就愈高、人緣愈好愈能掌握決策權,負責 內容也最接近研究的核心工作。學業成就愈低、人緣愈差愈被排斥於決 策圈外,負責內容也都與研究無關的其他工作。

許春蘭(民 89)採質性研究,探討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 生學習成效的影響,認為影響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改變的因素包括:個 性、組內氣氛、評分方式、座位的安排以及老師的教學態度等。

黃詠仁(民 89)由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認為合作學習可 以增進師生互動的機會,增進同儕彼此情感,有助於科學概念的建構和 合作技巧的學習。

黃善美(民 90)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 之研究,以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童。研究結 果顯示,在自然科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教學的確可以提升學生 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對學生的自然科學習有莫大的幫助。

洪蓉宜(民 90)採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 教學之效益研究,研究結果合作學習策略可促進學科內容知識的瞭解、

科學技能方面的培養,並促進積極的學習態度。

蕭惠姿(民 90)進行國小低年級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認為 國小低年級實施合作學習是可行的,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正面 的影響。

楊明達(民 91)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 究以質、量並行的方式進行研究,以 8 種合作技巧教學,學生在合作技 巧、人際關係的表現及學習成就都有顯著的進步。

何俊彥(民 91)以準實驗設計探討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對實驗室 氣氛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生經由四次的合作學習的探究式實驗後,實

驗室氣氛中「團結性」、「開放性」與「統整性」向度的提昇,有顯著 的效益。

黃永哲(民 91)探討合作學習建構概念圖之成效探究,以高一學生 為對象,以概念圖為工具,合作學習為策略,在氧化還原與酸鹼兩單元 的學習活動後,對低成就學生之學習成效,進行研究探討。研究結果,

在概念方面提出學生在這兩單元的迷思概念與學生在建構概念圖時,影 響整個概念圖完整的因素;在合作學習方面認為合作學習可讓低成就學 生在整個過程中,獲得工作上的成就;低成就學生可以在整個活動及互 動中建構出屬於自己完整的思考程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楊博智(民 91)在自然與生活課程中設計教學模組進行實施合作學習 之行動研究,探討合作學習促進多元智慧發展的可行方式。研究發現在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中實施合作學習促進多元智慧的可行方式。

陳路明(民 92)應用合作學習於九年一貫自然領域之行動研究,探 討一位國中自然科教師,應用合作學習於實際教學時的反省與成長,及 學生的學習感受與成效。研究結果發現:研究者改變傳統的教學法,而 漸趨向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研究者於教學前的備課較耗時,需要設計 學習單及教學活動,並整合各方面的教學資源,足以增進教師的專業能 力;大部分學生喜歡且希望採用合作學習的上課方式,並認為在小組討 論中能增加思考機會,促進學習效果。

周殷瑞(民 92)導師運用合作學習班級經營策略以提升國三學生理 化科與數學科學習之行動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合作學習教學活動,能有 效地提升學生的概念學習,增進探究的認知技能;理化科合作學習班級 經營策略,如學習伙伴之異質性分組、我有話要說、社會技巧的教導等,

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相互合作的意願、增進同學間的親密關係、幫助學生 學習彼此相互尊重與包容,並強化教師支持等教室氣氛。

郭家豪(民 92)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以提昇

國中學生基本能力之行動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研究者透過各行動階段 的成效與遭遇的問題進行反省與改進,讓教學更活潑了。在課室經營方 面,呈現了教師課室經營策略的多元化,有別於傳統講述法的單調與一 成不變,施行起來也彈性多了,合作學習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策略。在 整體上合作學習對學生班級學習環境的感受是有正向幫助的。

賴柏仲(民 92)在網路學習社群中促進小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研究結果列舉了適合網路合作學習的教學設計特性、提出網路平台與教 學設計需有七項功能的配合、並對網路互動歷程的狀況與困難與增進網 路合作學習的策略性想法提出看法。

柯建樺(民 93)探討小組合作進行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認為影響小組 合作進行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因素,包含:分組形式、任務的難易、學童 的先備知識、學童的學習習慣、玩耍與爭執事件、學習環境、學童的社 會關係與技巧等。

曾逸鳴(民 93)在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影響 之研究--以「水中生物」單元為例中採取行動研究法探討九年一貫課程『自 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中,如何提昇國小學生正向對科學的態度。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實施與運用,學生對科學的態度 確實有提昇的現象。

林政德(民 93)電腦網路環境中實施合作學習對小六學生自然與生 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科學學習成就與自然科學

林政德(民 93)電腦網路環境中實施合作學習對小六學生自然與生 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科學學習成就與自然科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