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行動方案設計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教學行動方案設計

本研究分為兩階段實施,包括 96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第一階段教學行動研究 與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結束前的第二階段教學行動研究。透過不斷地「行動-反 思」循環歷程,檢視行動方案的實施成效,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策略,以進行下 一個循環的教學行動。以下說明教學行動方案的設計。

壹、協調溝通

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為徵得學生與家長的支持,研究者於開學初,即向閃 耀精靈班的學生及家長清楚說明國文課堂教學、學習和評量方式,其中特別闡 明實施合作學習之源由,及教師對合作學習的信念,讓同學對往後的學習懷抱 憧憬與興趣。

一、溝通的目的

期使學生認同教師的教學理念,對學習產生責任感,助人者(即本研究的 師傅同學)相信在協助別人學習的過程裡,有助於自己能力的提升;求助者(即 徒弟同學)相信在同儕的協助下,學習會更為精進。在師傅與徒弟的合作互動 過程中,同儕間感受到彼此的關心與感恩,明白自己的學習任務與責任,對團 隊的榮譽產生使命感,以真誠的感情投入其中,因著彼此頻繁的合作互動為學 習加分。

二、溝通的內容

(一)言之有理:以學習金字塔,如圖3-5-1所示,向學生說明「教別人」是最 有效的學習方式。

從學習金字塔得知,光聽老師授課,你只會記得 5% 的內容;如果老 師帶著你讀,會記得 10%;如果老師用投影片、光碟等多媒體教材,則會 記得 20%;如果老師上課示範實驗,記得的東西提升到 30%;如果參與討 論,會記得 50%;如果親身實驗,會記得 75%;如果將所學教給別人,恭 喜你,你將記得 90%。因此,未來你們學習國文的方式,老師將安排許多

討論和教別人的機會,讓你們學得更好。剛才老師給你們看的學習金字塔,

這是專家的見解,老師這九年來的實務經驗更是如此,你們的學長姐,只 要是樂於付出、樂於教別人,現在都在公立大學。因此,老師希望學業成 就高的同學能努力地教導別人,不要吝惜心力,能正確地教導他人,必須 自己先將觀念釐清貫通,因此這是可以使你所學融會貫通的機會,有時候 別人的疑惑,更是幫助你釐清概念的最佳時機,教的過程,看似施予其實 是收穫滿滿。(觀960903)

學習可分為被動的學習及主動的學習,所謂的被動學習,指的是完完全全的 由外人提供知識,自己只是負責接收訊息而已;而主動的學習則變成,除了需要 自己吸收之外,並且透過自己也讓別人可以知道這些知識。因此,合作學習讓高 學習成就的學生將自己所懂的教導給別人,此即為主動學習,它的記憶效果比被 動學習來的高。另外,低學習成就的同學因為同學的教導,在這種同儕間的類似 語言和認知能力相助下,更容易達成學習目標。

(二)動之以情:接觸理論認為,在教育上必須提供不同的種族、民族、性別、

學業成就的學生在學習上互動的情境,而合作學習正可以提供這樣的學習情 境。研究者希望藉由同儕間的合作提高小組的向心力及為友誼加溫,不同性別、

圖 3-5-1 學習金字塔

資料來源:http://info.cher.ed.ntnu.edu.tw/epaperi/topics/nindex.php?t_id=16&page=1

能力的同學彼此深入接觸,有助於理解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發展出來的人格特

第一層級 01、02、03、04、05、06 第二層級

07、08、09、10、11、12 第三層級 13、14、15、16、17、18

高能力

低能力 第四層級

19、20、21、22、23、24

【符號說明】數字代表能力排序

(三) 本研究之學習分組係以四至五人為一小組,一對一的師徒配對完成後,

接下來由學生自己決定要與哪一組合併,組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必須含括 四個層級,以求各組實力平均,其小組成員能力示意如圖3-5-3。

圖 3-5-3 小組成員能力示意圖

(四) 決定各學習小組的組別,各小組的組別攸關上課時的座位,教師可開放 給同學共同決定其組別。

參、角色分派及任務說明

每組成員由師傅及徒弟組成,再從其中自行分派合作學習時的主持人、紀錄 員、報告人、觀察員等,角色不得重複,其職責任務如表 3-5-2。

表 3-5-2 合作學習小組角色任務職責表

職 稱 職 責

師傅 每天替徒弟安排適宜的作業練習、試卷練習、教導徒弟功課、幫徒 弟複習功課、鼓勵與肯定徒弟的努力;有空時,晚上打電話關心徒 弟是否完成功課或者段考前,約徒弟到圖書館一起複習功課。

徒弟 完成老師及師傅的作業、接受師傅的口試、對師傅要心存感激 主持人 掌控小組討論的進行、分配發言機會、溝通及協調、協助組員學習、

解釋作業單內容

紀錄員 負責記下小組學習成果 報告人 將討論內容向全班同學報告

觀察員 觀察記錄小組的活動情形和社會技巧 第一級 第二級第三級

師徒組 師徒組

第四級

肆、座位安排

陸、教學設計

本研究主要教材來源為翰林96年版國中七年級上、下兩冊國文教科用書(包 括課本、習作、教師手冊)及其週邊產品(日日讀成語通、測驗卷、課堂作業),

並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隨堂小考測驗卷、觀察表、課堂中小組得分記錄、基本 分數換算海報、小組總分單、成語學習記錄。第一階段教學行動研究的教學規劃 如表3-5-3,第二階段教學行動研究的教學規劃如表3-5-4。

表 3-5-3 第一階段教學行動研究之教學進度規劃表 六 10/01~10/05 語文常識 1、2 129-136 137-144 145-152 153-160 161-168 七 10/08~10/12 L1—L4

八 10/15~10/19* 第一次段考 成語段考範圍 1--168

九 10/22~10/26 L7 論語選 169-176 177-184 185-192 193-200 201-208 10/29~11/02 L7 論語選 209-216 217-224 225-232 233-240 241-248 十一 11/05~11/09 L5 母親的教誨 249-256 257-264 265-272 273-280 281-288 十二 11/12~11/16 L6 憨孫!好去睏啊 289-296 297-304 305-312 313-320 321-328 十三 11/19~11/23 L8音樂家與職籃巨星

十四 11/26~11/30* 第二次段考 成語段考範圍 169--328

十五 12/03~12/07 L9 兒時記趣 329-336 337-344 345-352 353-360 361-368 十六 12/10~12/14 L9 兒時記趣 369-376 377-384 385-392 393-400 401-408 十七 12/17~12/21 L10 紙船印象 409-416 417-424 425-432 433-440 441-448 十八 12/24~12/28 L11 地瓜的聯想 449-456 457-464 465-472 473-480 481-488 十九 12/31~01/04 L12 撲滿人生 489-496 497-504 505-512 513-520 521-528 廿十 01/07~01/11 選讀文章

廿一 01/14~01/18* 第三次段考 成語段考範圍 329--528

表 3-5-4 第二階段教學行動研究之教學進度規劃表

日日讀成語教材進度(頁數)

週次 時間

(*段考)

教科書

教學進度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02/11—02/15 L1 律詩選 138-139 140-141 142-143 144-145 146-147 02/18—02/22 L1 律詩選 148-149 150-151 152-153 154-155 156-157 02/25—02/29 L3 賣油翁 158-159 160-161 162-163 164-165 6-7 03/03—03/07 L2 小詩選 8-9 10-11 12-13 14-15 16-17 03/10—03/14 L4 藉口 18-19 20-21 22-23 24-25 26-27 03/17—03/21 語文常識

03/24—03/28* 複習 成語段考範圍:第一冊 p138 至第二冊 p27

柒、教學實施

雖然不同的合作學習模式採取不同的小組學習方式,但其異質性分組和成 員互助合作的本質都是相同的。本研究的「同儕師徒制」合作學習係融合運用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GT」及「合作統整閱讀寫 作法CIRC」等三種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施前進行學習分組,並說明 學習任務及成功的規準,指出期許的合作行為,並設計個別學習績效評鑑,利 用團隊表揚以建立積極互賴性;教學時,面對新的學習單元,教師採全班授課 方式以提高學習成效,並於教學過程根據TGT的競賽桌能力系統精神結合STAD 的經常性小考,以問答啟發、小組競爭活絡學習氣氛;學習評量時,依循STAD 訂定學生基準分數以及進步分數換算表,讓每個孩子都有學習成功的機會。

本研究每次的教學行動(每一課),其合作學習實施的流程如圖3-5-5。

合作學習

捌、評量機制

學生能力的展現是多元的,僅憑傳統的紙筆測驗或其他標準化測驗(如基本 學力測驗)等是難以真正評量出來的。Howard Gardner(1993)在《Frames of mind》

一書中提到「多元智慧理論」,特別強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避免只使用一種 教學策略及評量方式,以避免弱勢學生無法進行有效學習。因此本研究在設計學 習評量與績效評鑑時,兼顧量和質兩方面。

一、學習評量

評量建立在多重證據上,不只看學生的單一表現,學習評量依據有:

1.小組討論 2.分組報告 3.上課問答次數 4.競賽桌搶答 5.紙筆測驗 6.形成性評量(隨堂測驗或小考) 7.作業繳交情形

二、績效評鑑 1. 個人績效評鑑:

主要依據段考成績和平時學習表現,後者依據前述之多元評量結果。

2. 小組績效評鑑:

主要依據小組成員上課之學習表現,如問題問答、競賽桌成績、小組成員學習 表現換算進步分數等。

三、學習表揚

課堂教學中,研究者會不定期以獎勵卡鼓勵同學踴躍發言或激勵學習精進的 同學。獎勵卡可用以抵免補考或家庭作業,目的在鼓勵學生自我主動學習。每次 段考後,將各項評量成績經轉換個人進步分數所累積之團隊分數後,對於表現 優異之小組和個人,給予下列方式表揚:

1. 個人表揚:全班取前三名,贈予獎勵卡及接受歡呼。

2. 小組表揚:學習表現最優之小組每位組員獲贈禮物及獎狀,並張貼小組榮譽 照於班級公佈欄。

玖、團體歷程

第二階段教學行動結束後小組成員填寫團體歷程表。學生反省自己在團體中 的學習過程和表現,藉以學習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缺點,增進團體的學習效 能;另外,研究者在小組進行討論時,亦進行全班式的觀察、分析與回饋,以進 行團體歷程紀錄。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模式進行,在教學研究過程中,不斷地蒐集資料和分 析資料,做為下一步修正行動的依據和參考。在資料蒐集方面採多元化的方法,

從不同的來源蒐集資料,以相互校正,並加以綜合分析以減少研究者過度的主觀 性。此外,在資料分析上,也從不同人的觀點來做持續比較分析,以達成客觀性 的共識。以下分別說明本研究的資料蒐集與處理。

一、資料蒐集

(一)錄影和教室觀察紀錄

每堂課進行教學現場的錄影,記錄教學事件,協助研究者觀察課堂教學活動 與研究對象合作學習的情形。此外,也邀請研究夥伴教師入班觀察紀錄,彼此交

每堂課進行教學現場的錄影,記錄教學事件,協助研究者觀察課堂教學活動 與研究對象合作學習的情形。此外,也邀請研究夥伴教師入班觀察紀錄,彼此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