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情境

本節介紹研究場域、研究者的角色、研究參與者,以下分別說明。

壹、研究場域:教學現場的脈絡

研究者服務的森林國中,位處台北縣偏遠鄉鎮,創立於 1968 年,是全鄉唯 一的一所國中。校地面積約 3 公頃,學區內只有二所國小,亦有學生來自山下鄰 近市區的國小。96 學年度計有普通班 6 班(每年級兩班),學生百餘人,教師十餘 人,是一所迷你的小型學校,然師生互動密切,相處和樂,宛如一個大家庭。多 數教師住在學校宿舍,課餘時間仍抽空指導學生功課或進行家庭訪問,其犧牲奉 獻的精神令人感動。學校自 1998 年 3 月起,開辦學生住宿方案,解決偏遠山區 的交通問題,學生從此可以專心向學。

家長多為茶農,民風淳樸。然全鄉受限於水源保護區的管制,導致產業發展 受限,年輕人紛紛到外地發展,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問題與日遽增。囿於地緣 關係,缺乏文化刺激,學生學習能力與動機普遍低落。

自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以來,教改行動風起雲湧,森中教師團隊亦勠力合作發 展學校本位課程,從 91 學年度起規劃實施教師自編之「呷茶話茶」課程,以激 發學生多元學習潛能為核心,在地素材為半徑,畫出各領域生活化的學科知識範 疇,希冀喚醒學生的社區意識,俾能讓學生找回對家鄉的認同與關愛。語文領域 教師設計了「文學裡找茶」、「生態寫作」、「社區解說員」等三個課程方案。

此外,學校也開設多元的社團活動及學藝活動課程,其中管樂團連續七年榮獲全 國音樂比賽室外樂優等,成績斐然。學校經營之用心頗受家長及社區肯定,因此,

近年來學生已有回流現象。

研究者自 2000 年大學畢業後即進入森林國中服務迄今,有感於學生語文程 度的提升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因此自 2001 年成為正式教師起,即與另外兩位 國文教師協同合作,積極推動國語文教學創新工作,運用合作學習改進國文課堂 教學。歷經數年努力,已略見績效,2005 年研究者帶領國文教學團隊參加中華 創意發展協會舉辦的全國創意教學競賽一舉奪得特優獎勵,2006 年更奪下台北 縣教學卓越獎第一名殊榮。

貳、角色定位:研究者的角色

陳惠邦(2004)認為教育行動研究中的教師是研究的主體,也是研究的客體;

是反省者也是被反省者;是研究故事的寫作者或報告者,也是評論者或讀者;是 傾聽者,也是對話者。教師必須能出乎其內,入乎其外;因此,在本研究裡,「我」

的角色定位如圖 3-4-1 所示。

一、初為人師的我:以第一人稱回溯過去的教學經驗,重新檢視、釐清與合 作學習相關的教學決定其背後所依據的假設。

二、汲取理論的我:以第三人稱浸淫文獻,整理並分析相關文獻資料,藉以 厚植與合作學習及行動研究等有關之理論基礎。

三、教學實踐的我:以第一人稱撰寫,試著從自己的任教班級、學校或社會 系統中,釐析自己教學行動的問題,並清楚界定問題,結合教育理論與 教學經驗,發展出一套適切、可行的解決行動方案。

四、反求諸己的我:以第一人稱進行教學反思,在教學行動中,為什麼我會、

我要這麼做決定,我的決定有什麼問題。

五、謙卑學習的我:採第一人稱論述,以謙卑的態度向學校裡國文教學資歷 最豐富的陳老師請益,以及與閃耀精靈班的導師劉老師隨時溝通學生學 習的狀況,並商請兩位老師入班觀察,希望透過他人來檢視我的教學行 動與研究工作,避免「自以為是」或「曲解事實」等的錯誤。

圖 3-4-1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參、研究參與者的分析

二、協同合作教師背景分析

本研究之協同合作教師為陳老師和劉老師。在本研究中他們既是研究觀察 者,研究者邀請他們進入課堂中進行教學觀察,並徵詢他們的想法;同時也是研 究檢驗者,協助研究者從教學現場及討論過程中搜集證據以驗證想法、建議調整 研究工作和修正做法。

(一)陳老師:

陳老師為八年級導師,曾是研究者的實習指導教師,在森林國中服務滿十四 年,為森林國中的資深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熱心提攜後進,常提供研究者許多 教學上的寶貴經驗。陳老師也曾擔任教務主任多年,參與推動教師教學評鑑工 作,因此對於教室觀察紀錄的方法十分熟稔。在本研究裡,陳老師除了透過定期 召開的課程領域小組會議裡提供研究者許多有關教學的建議,還協助研究者進行 教學觀察記錄,讓研究者有機會發現自己那些暗默與習焉而不察的教學問題,期 盼透過另外一雙善意的眼睛,客觀公正地紀錄研究者的教學歷程,提供本研究重 要的現場資料。

(二)劉老師:

劉老師為本研究對象閃耀精靈班的導師,年輕充滿朝氣,是大家心目中的好 伙 伴,在本校服務滿五年,曾兼任輔導組長職務。主修歷史,專長跳舞、唱歌。

劉老師接任閃耀精靈班導師後,立即進行家訪與個別談話,建立班級學生資料,

充分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對於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對象背景資料。另外 劉老師還協助研究者進行教學觀察記錄,客觀公正地描述研究者的教學歷程、學 生的學習情形,透過導師對班上同學的深入瞭解,欲提供本研究另外的觀點來解 釋這些觀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