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

Copied!
2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秀玲. 博士. 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 研究生:曹美惠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2) 國中國文科實施合作學習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在國中國文教學中,透過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 探討此種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的學業成就、學習態度、班級氣氛與學習 動機產生哪些影響,在研究歷程中遭遇的困難,我的反思及解決策 略、教師專業成長為何。歸納研究蒐集的質性資料所做的省思及發 現,研究者提出建議,以提供有意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師做為參考。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要取向,研究者即是教學者,研究參與者 有台北縣森林國中(匿名)七年級一個班級 28 位學生與其導師,和 一位國文資深教師,教學行動歷經八個月,從 2007 年 9 月至 2008 年 4 月。在研究過程中以質性為主,量化為輔蒐集資料,包括:教室觀 察、文件分析、問卷、訪談、我的省思札記,並進一步分析、詮釋這 些資料背後呈現的意義。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結論: 壹、教師正向的教學信念與積極的教學態度,影響學生的學習層面甚 廣。 貳、實施合作學習應先掌握其基本理念,再衡諸教學現況融合運用、 調整。 參、實施合作學習,有助於學生學業成就、學習態度、班級氣氛,和 學習動機的提升。 肆、教師動手作行動研究,能提升其專業知能、專業態度、與研究能 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並結合相關文獻,對國中教 師及未來相關研究者提出建議,作為國中教學實施合作學習之參考。. 關鍵詞:同儕師徒制、合作學習 i.

(3)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o implemen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n students' history learning achievements, science attitudes, classroom climate, and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is research; my introspection, the resolution strategies, and the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In conclusion of the reflection and discovery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opos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other teachers willing to implemen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is research uses action research as main direction, the researcher is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involved include the tutor and 28 students from a seven-grade class,and an senior Chinese teacher of the forest junior high school (anonymous) in Taipei county. The teaching spends eight months from September 2007 to April 2008.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qualitative data is the primary data source, and the quantitative data the supporting,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document analysis,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my introspective digest. And to further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meaning behind all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the conclusion is of the followings. 1. Positive teachers' beliefs and proactive teaching attitude will 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in a wider scope. 2.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t is recommended ii.

(4) to first understand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principle and then utilize and adjust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3. Implement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will help promote the history study achievements, science attitude, classroom climate, history learning motivation. 4. Teachers conducting manual research can uplift his/ 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research ability.. In the e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and discussion and combining with related documents,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udy of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Keyword:peer mentoring,Cooperative Learning. iii.

(5) 謝. 誌. 教學生涯倏忽八載,雖然教學技巧有所精進,但亦覺知自己在處理教學問題 未臻成熟,課堂的教學實踐亟待有效改進。今得此機會重返學校進修,透過理論 與實務的辯證,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教學的本質,為自己的教學生涯 開啟另一扇視窗,實為人生一大幸事。 本研究主題萌生於我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一年級修習「課程 計畫研究」時所做的期末報告,在指導教授王秀玲博士嚴謹的指導下,逐漸發展 成論文的研究主軸。能夠順利取得學位論文,都得感謝引領我進入學術殿堂的恩 師-王秀玲博士;此外,感謝林佩璇教授與劉美慧教授於口試時,給予諸多鼓勵 與建議,他們期望我能將實務工作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將自己長期運用 於國文課堂教學之「同儕師徒制」式的合作學習實施歷程,藉由行動研究重新檢 視與反思。這份期許,後學雖戮力而為,惟限於學養,誤漏在所難免,謹祈. 師. 長賢達,多賜教誨,不勝感激。 初任教職,對於學校事物尚屬陌生,只憑著一股熱忱旋即展開合作學習,課 堂中討論的聲音經常喧囂不斷,感謝劉素滿校長在巡堂時並未加制止,反倒是以 陽光般的燦爛笑容為我打氣,劉校長的鼓勵與肯定及在教學上提供的諸多寶貴意 見,在在令我難忘。也感謝繼任的張錫勳校長,在教育專業上的醍醐灌頂,舉凡 學科教學知識、創意教學、班級經營、多元評量、教學視導、學習輔導等重要議 題,在張校長的精心擘畫下,不斷地精進教師們的教學專業能力。耳濡目染之下, 我也學到了張校長對於專業的執著與教育的熱忱使命。 論文研究其間,感謝陳華彰老師與劉曉倫老師的砥礪與協助,從撥冗入班觀 察到觀察後會議一路的陪伴,有了你們的回饋與建議,幫助我破除個人主觀的教 學迷失,讓我的教學更貼近學生的需求。 感謝外子星明在這段日子的協助與體貼,讓我在追求夢想時能無後顧之憂。 最後,謹將此論文獻給我敬愛的雙親、外公外婆,感謝你們在精神及生活上所給 予的鼓勵與無微不至的關懷。 曹美惠 謹誌 2008 年 6 月 30 日 iv.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國中國文教學………………………………………………17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21 第三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方法……………………………………………………55 第二節 研究架構……………………………………………………59 第三節 研究流程……………………………………………………62 第四節 研究情境……………………………………………………64 第五節 教學行動方案設計…………………………………………68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77. 第四章 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與反思……………………… 83 第一節 第一階段教學行動之實踐與反思…………………………83 第二節 第二階段教學行動之實踐與反思 ………………………102 第三節 行動研究歷程回顧與反思……….………………………142 v.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9 後. 記. ……………………………………………………………185. 參考文獻……………………………………………………194 附錄…………………………………………………………203 附錄一. 草坡上之分組學習單……………………………. 附錄二. 森林國中 96 學年度第 1 學期國文課—課程綱要 205. 附錄三. 合作學習觀察表…………………………………. 207. 附錄四. 合作學習學生學習感受之問卷…………………. 208. 附錄五. 團體歷程反省單…………………………………. 210. 附錄六. 學生訪談計畫……………………………………. 211. 附錄七. 重新分組意願與師徒配對意見調查……………. 212. 附錄八. 「藉口」各組教學計畫…………………………. 213. 附錄九. 「藉口」團隊表現評分表………………………. 214. 附錄十. 一日教師各組分工表……………………………. 214. 附錄十一. 一日教師自評表…………………………………. 215. 附錄十二. 合作學習小組作業單……………………………. 216. 附錄十三. 師徒互動歷程紀錄單……………………………. 217. vi. 203.

(8) 表次 表 1-1-1. 班級讀書會的規劃與實施………………………………………. 4. 表 2-1-1. 本國語文課程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對照表……………………. 18. 表 2-2-1. 合作學習的意義…………………………………………………. 22. 表 2-2-2. 合作、競爭、個別學習三者比較………………………………. 25. 表 2-2-3. 合作學習之團體歷程實施途徑…………………………………. 34. 表 2-2-4. 合作學習常用的具體策略………………………………………. 34. 表 2-2-5. 合作學習模式的發展……………………………………………. 38. 表 2-2-6. CIRC 應用於國中國文合作學習 ………………………………. 42. 表 2-3-1. 國內以合作學習進行國文教學的相關研究彙整表……………. 48. 表 3-4-1. 閃耀精靈班學生背景資料分析表………………………………. 66. 表 3-5-1. 研究對象的國文能力層級示例…………………………………. 70. 表 3-5-2. 合作學習小組角色任務職責表…………………………………. 71. 表 3-5-3. 第一階段教學行動研究之教學進度規劃表……………………. 73. 表 3-5-4. 第二階段教學行動研究之教學進度規劃表……………………. 74. 表 3-6-1. 原始資料編碼意義表……………………………………………. 80. 表 4-1-1. 研究對象的國文能力層級分佈表………………………………. 85. 表 4-1-2. 合作學習小組角色與學習任務一覽表…………………………. 87. 表 4-1-3. 七年級國文教學活動……………………………………………. 88. 表 4-1-4. 不同能力層級學生之基準分數表………………………………. 92. 表 4-1-5. 學生個人進步分數換算表………………………………………. 93. 表 4-1-6. 森林國中七年級學生參加題庫公司標準化測驗結果…………. 96. 表 4-2-1. 研究對象的國文能力層級分佈表………………………………. 104. 表 4-2-2. 學生對於學習小組成員角色任務的期許………………………. 110. 表 4-2-3. 「一日教師」的活動設計………………………………………. 111. 表 4-2-4. 學生對於「一日教師」教學活動的回饋意見…………………. 114. 表 4-2-5. 學習表揚類別……………………………………………………. 119. 表 4-2-6. 組長在團體歷程中的反省………………………………………. 126. 表 4-3-1. 今昔課程準備的改變……………………………………………. 142. vii.

(9) 圖次. 圖 1-1-1. 孔子訪問記劇照…………………………………………………. 2. 圖 1-1-2. 布置教學情境……………………………………………………. 2. 圖 1-1-3. 研究對象學業性向測驗國語文表現統計圖(96 學年度國一入學) 10. 圖 2-2-1. Johnson 理想的課程教學型態…………………………………. 21. 圖 2-2-2. 合作統整閱讀寫作法之教學流程圖……………………………. 39. 圖 2-2-3.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之教學流程圖……………………………. 43. 圖 2-2-4. 競賽桌、能力系統說明圖示……………………………………. 45. 圖 2-2-5. 小組遊戲競賽法之教學流程圖…………………………………. 45. 圖 3-1-1. 「行動-反思」的循環歷程……………………………………. 59.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61.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63. 圖 3-4-1.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65. 圖 3-5-1. 學習金字塔………………………………………………………. 69. 圖 3-5-2. 學習分組的流程…………………………………………………. 70. 圖 3-5-3. 小組成員能力示意圖……………………………………………. 71. 圖 3-5-4. 合作學習分組座位平面圖………………………………………. 72. 圖 3-5-5. 合作學習教學流程………………………………………………. 75. 圖 3-6-1. 三角校正法之三角資料來源 …………………………………. 81. 圖 4-1-1. 學習分組的流程(第一階段研究)……………………………… 84. 圖 4-1-2. 第一階段師徒配對示意圖………………………………………. 86. 圖 4-1-3. 閃耀精靈班三次段考成績比較圖………………………………. 95. 圖 4-1-4. 閃耀精靈班三次段考成績比較圖………………………………. 95. 圖 4-1-5. 96-2 閃耀精靈班模擬考量尺分數統計 ………………………. 96. 圖 4-2-1. 學生對於重新分組的意見………………………………………. 102. 圖 4-2-2. 學習分組的流程(第二階段研究)……………………………… 104. 圖 4-2-3. 學生對師徒配對的意見. ………………………………………. 105. 圖 4-2-4. 第二階段師徒配對示意圖………………………………………. 105. viii.

(10) 圖 4-2-5. 課堂合作學習加分海報………………………………………… 106. 圖 4-2-6. 課堂合作學習加分統計表 ……………………………………. 106. 圖 4-2-7. 合作學習座位平面圖……………………………………………. 109. 圖 4-2-8. 各單元測驗進步分數換算………………………………………. 116. 圖 4-2-9. 第一次段考期間上課問答小組加分總計………………………. 117. 圖 4-2-10. 第一次段考期間上課問答個人加分總計………………………. 118. 圖 4-2-11. 學生對獎狀的重視………………………………………………. 120. 圖 4-2-12. 學生期待老師的鼓勵形式調查…………………………………. 121. 圖 4-2-13. 師徒互動歷程紀錄………………………………………………. 122. 圖 4-2-14. 使用師徒互動歷程單需求調查…………………………………. 123. 圖 4-2-15. 96-2 第 1 次定期評量分數區間統計…………………………… 128. 圖 4-2-16. 學生對 96-2 第一次段考成績滿意度…………………………. 129. 圖 4-2-17. 學生學習感受分析………………………………………………. 130. 圖 4-2-18. 學生自我效能分析………………………………………………. 133. 圖 4-2-19. 學生對班級氣氛看法……………………………………………. 136. 圖 4-2-20. 合作技能分析……………………………………………………. 138. 圖 4-2-21. 學習動機分析……………………………………………………. 139. 圖 4-3-1. 各組對於「努力地提出意見」的看法…………………………. 148. 圖 4-3-2. 各組對於「傾聽同學的發言」的看法…………………………. 149. 圖 4-3-3. 各組對於「熱心地教導同學」的看法…………………………. 149. 圖 4-3-4. 各組對於「認真地接受教導」的看法…………………………. 150. 圖 4-3-5. 各組對於「虛心地請教同學」的看法…………………………. 150. 圖 4-3-6. 各組對於「誠心地鼓勵同學」的看法…………………………. 151. 圖 4-3-7. 各組對於「真心地讚美同學」的看法…………………………. 151. 圖 4-3-8. 各組對於「不小心罵了同學」的看法…………………………. 152. 圖 4-3-9. 各組對於「不小心閒話家常」的看法…………………………. 153. 圖 4-3-10. 教室觀察紀錄……………………………………………………. 154. 圖 4-3-11. 教室觀察紀錄轉換後數據………………………………………. 154. ix.

(11) 第一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國文實施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透過課程設 計、課堂教學、教室觀察、文件分析、問卷、訪談、教師省思及學生學業成就分 析等方式,充分瞭解合作學習在國中國文教學的實施歷程、遭遇問題、解決策略 及學生的學習成效,可提供日後國中國文教師實施合作學習之參考。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 為相關名詞釋義,第四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論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我的教學生涯啟航 一、選擇森林國中實習 民國 88 年修畢教育學程,接著要到學校進行一年的教學實習。進行實習學 校抽籤前,同學們對於選擇都會區學校實習或偏遠地區學校實習各有堅持,大家 的看法是:都會學校實習老師人數多,彼此可以互相協助,討論分享的機會也比 較多;而偏鄉學校因為老師人數少,實習老師可以有較多的機會獲得課堂教學實 踐的經驗,當然工作負荷也會比較吃重。這些考量因素一直讓我遲遲無法決定, 最後猛然發現,其實我最需要考慮的是「住」的問題,能夠提供教師住宿的學校 自然就是我的首選了。因此,我最後選擇了森林國中(化名,有時簡稱森中), 一所台北縣偏遠地區的小型學校,全校學生只有百餘人。 第一次拜訪森林國中,走在蜿蜒迤邐的羊腸小徑,映入眼簾盡是青山綠水, 重巒疊翠,鬱鬱青蔥的景緻美不勝收!老師們各個親切有加,學生們堆著純真的 笑容親切問候著客人好,我第一眼就愛上了森中!. 二、遇見生命中的貴人 我的國文實習輔導老師是九年級的陳老師,他擔任七年級和九年級各一班的 國文課程。學校另外安排導師實習班級,指導老師正是陳老師任教的七年級導師 1.

(12) 劉老師。感謝兩位師傅老師不遺餘力地栽培,除了協助我解決在教學上遭遇的問 題,也替我安排了各種增能管道,如見習其他國文老師的教學、參加外校的教學 觀摩、或指導我參加各類的教學設計競賽等。更重要的,只要我提出教學計畫或 是班級經營策略,他們都會支持鼓勵我,提供最大的揮灑空間去實踐我的想法。 回首這段實習歲月,沒有正式老師所面臨的升學壓力,又有可以值得信賴的師傅 教師從旁協助引導,可說是開啟我日後願意全心奉獻教育的甜蜜經驗,感恩之情 點滴心頭。. 三、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 實習時,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課堂教學經驗是我做的教學觀摩,教學單元為 論語選,為了不辜負師傅老師的期待,我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全力準備。國中生 普遍對於古文學習不感興趣,因此,在激發學習動機方面,設計有學習活動如: 製作有聲書、訪問孔子(圖 1-1-1)等;在營造學習情境方面,如:設置學習角 (將教室裡一張鐵灰色的餐桌鋪上素雅的桌巾,擺放一盆蝴蝶蘭和與教學單元相 關的書籍)(圖 1-1-2),重新粉刷教室牆面等,完成後教室環境果然煥然一新。 記得教學觀摩當天,學生在親自參與佈置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學習,個個都顯得興 緻高昂,從此,森林國中的老師也開始帶著學生布置學習情境,師生樂在其中。. 圖 1-1-1 訪問孔子劇照. 圖 1-1-2 布置教學情境. 四、第一次嘗試合作學習 (一)分組學習 當實習進行至第一學期末時,陳老師替我規劃了一系列的七年級國文教學實 習活動,時間從寒假的學藝活動課程至第二學期的第二次段考,在這期間,可以 透過課堂教學淬練我的教學能力。這是重大的責任與承擔,必須充分備課。首先. 2.

(13) 參照學校第二學期的行事曆進行教學規劃,由於上課週數比上學期減少,帶來課 程教學進度的壓力,因此,在教學策略上,希望透過「分組學習」的合作精神, 以「學習單」(附錄)提供小組課堂討論,帶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及提升學習成效。 各組必須針對學習單的內容進行課前預習研討,嘗試運用各項教學資源尋找問題 的答案,如此,不但可以節省課堂教學的討論時間,更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 學習態度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幾節課下來,學生分組討論的情形就已步上軌道。各組一拿到學習單隨即完 成作業分工,展開資料蒐集、查詢與討論,積極完成課前預習準備工作。在這個 學習歷程中,老師從旁適時引導協助,使學生體驗小組合作學習的喜樂。. (二)班級讀書會 班級讀書會是合作學習的基石。我利用每週空白課程(早自習、自習課)時 間,將全班學生採異質性分組方式分成五個讀書小組,每組輪流規劃讀書會活動 及負責共讀書籍之三至四章的導讀任務。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讀書會任務,如 查生字詞、製作邀請卡、文書、編劇、配樂、演戲、設計搶答評量活動等。幾週 下來,學生由剛開始的不熟悉引起的混亂與反彈,到後來的熱烈期待讀書會時 間,我看到了合作學習在森中成功的契機。班級讀書會的運作方式、遭遇問題與 解決策略以及教學省思,如表 1-1-1。 廣讀課外書籍可以啟發學生多元智慧,豐富其知識內涵。從學生讀完《少 年小樹之歌》一書寫下的心得作業中,不難發現許多頗有感觸的佳作,如: 有同學寫道:「每個星期三的歷史課,原本並不怎麼喜歡它,因為翻開課本, 看看裡面的內容,不是充滿血腥的戰爭,就是列強如何佔據我們的國家,欺 負我國的人民。但是,當我讀完第六章「回到過去」時,我改變了我的想法; 書中爺爺奶奶認為『如果你不知道過去,你就不會擁有未來。如果你不瞭解 你的族人過去的遭遇,你也不會知道他們將何去何從。』我認同他們的看法, 所以我要瞭解台灣和我的祖先們過去的歷史,好清楚我們將要何去何從。」. 在批閱學生的作文時,我也意外的發現學生運用了《少年小樹之歌》的 佳句,如:「在認輸的時候,最好先確定自己有沒有盡了全力」、「當你發 3.

(14) 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 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自由地散播開來。」等,見到學生能從閱讀 中得到啟發,內心充滿喜悅,這是學生給我最甜蜜的回報,感謝主,感謝我 所有親愛的孩子。(札 910611) 表 1-1-1 班級讀書會的規劃與實施 方案. 班級讀書會. 教學省思. 實施 對象 實施 期程 共讀. 七年級. 1.學生很期待每週. 書籍 運作 方式. 的書香時間,因為 九十一學年度第二學期 書名:少年小樹之歌 作者:佛瑞斯特‧卡特/著 出版社:小知堂 1. 個人閱讀任務: 每週詳讀一章,撰寫讀書札記(摘錄佳句、內容摘要、人 物評析、閱讀心得等)。 2. 小組導讀任務: 時間. 星期一早自習. 主題. 研 讀. 星期二早自習 共. (探究了解). 戲劇演出、搶答時 間、心得分享等好 玩的活動。 2.每週的閱讀心 得,培養學生的寫 作習慣與提升寫 作能力。. (發表分享) 1.製作邀請卡,邀請師長共. 方式. 中生難字詞之. 1.帶讀。. 字音、字義等. 2.戲劇表演。. 揭示於黑板,. 3.製作有聲書播. 讓同學研討。. 放. 1. 2. 3. 4. ▲. 策略. (詳細閱讀) 共讀的方式:. 問題. 解決. 悅 讀. 各組將該篇章. ▲ 遭遇問題. 星期四自習課. 讀. 實施. 遭遇. 與. 除了點心外,還有. 襄盛舉。 2.場地布置(茶點、音樂、 各組海報。 3.說明活動進行流程、方式. 3.讀書心得報告輔 以海報或 ppt 簡 報,可以增加討論 效果。. 4.進行閱讀心得分享。. 4.為了克服學生上. 5.討論對話。. 台容易緊張,利用 課堂或課餘時間. 學生對於書寫讀書心得報告,比較缺乏興趣。 班級讀書會活動的籌畫安排耗費較多時間。 九年級面臨升學壓力,少有時間進行班級讀書會活動。 學生臨場容易緊張忘詞。 解決策略. 1. 充實班級書庫,布置班級學習角。 2. 進行優良心得作品分享,適時給予學生鼓勵、肯定。 3. 陪訓小組組長班級讀書會運作的相關技巧。 4. 訓練學生口語表 達技巧。.

(15) 表 1-1-1(續) 班級讀書會活動影像紀錄. 組長主持班級讀書會. 學生解說生難字詞. 書摘內容短劇演示. 評量搶答活動. 五、選擇留下來耕耘 實習結束,我報考台北縣學校的教師甄試。記得參加森中口試時,評審委員 問我:「假如妳有機會到都會地區的學校服務,妳還會選擇留下來嗎?」我以堅 定的口吻回答:「留在森林國中,我喜歡這裡的環境及師生,希望能為鄉下孩子 多盡心栽培。」森中給了我實現願望的機會,也正式展開我的教學生涯。. 時光荏苒,倏忽九年,這期間,森中許多老師來去匆匆,同仁不解我為何不 嚮往都會地區學校,至少交通比較方便,我總是一笑置之,至今仍未考慮離開森 中,畢竟這裡有著可以實踐教育信念的場域。我喜歡這裡的學生和家長,任何的 創新教學計畫,只要事先與家長溝通說明後,都能得到全力的支持。此外,當你 付出愛心與時間之後,孩子的成長蛻變會帶給你成就感的喜悅,這就是牽絆著我 繼續留下的原因吧! 5.

(16) 貳、我的教學實踐 一、把每個孩子帶上來 我的教育信念是「把每個孩子帶上來」,因為我堅信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老 師的關愛:. 國中時住宿,因為自己不善管理時間,功課一落千丈,也開始嘗到被同 學歧視及被老師忽視的滋味。那時候,班上人數將近五十人,老師依成績排 名調整座位,成績好的同學集中於教室中間地帶,而成績差的我則被安排坐 在教室最後面。自己因為功課不好,即使個頭嬌小,座位只能落在教室後面 或角落的地方。上課時,老師不會點我回答問題,關愛的眼神也很少停留在 我身上,內心感到強烈的不平與失望,誰叫我功課不好呢?這種升學主義作 祟而被遺棄的感覺,迄今仍刻骨銘心,我發誓絕對不會以這種方式來打擊學 生的學習信心。. 高中就讀離家近的公立學校,成績總能維持在班上前幾名,這時候,我 又找回了自信心。在我們班上,我的數學算是頂尖的,因此我常教同學數學, 也獲得大家的肯定。另外,高中老師的特質很令我佩服、尊敬,班上的每位 老師對大家都很好,而且不會把焦點只集中在某些功課好的同學身上,雖然 我的功課不錯,但也沒有特別引起老師們的關心,老師總是一視同仁地對待 每個人,我欣賞「教師」以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對待每位學生,我告訴 自己:如果有機會當老師,也要公平正義地對待每位孩子。(札 941012). 或許是國中階段挫敗的學習經驗、被遺棄的無奈失落,促使自己期許:有朝 一日為人師表,一定要當一位有愛心的好老師,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孩子,成為每 個孩子生命中的貴人。我堅信天底下沒有不能教的學生,只有放棄學生的老師。. 6.

(17) 回想自己從大學時期擔任安親班老師到成為正式國中教師,一直致力於合作 學習,堅持的理念就是「讓每位孩子都得到應有的學習」,我將自己在國中受到 的不公平教育深深引以為戒,隨時提醒自己公平對待每位學生,在我的教室裏不 會有學習上的「客人」,這是我從事教職以來堅持的教育價值與信念。此即本研 究動機之一。. 二、學習是 1+1>2 昨天我沒有讀書,你呢? 我不會,不要問我!(札 941012) 這樣的對話交織成過去的求學經驗,中小學教學現場帶有濃厚的競爭色彩, 學生都視學校為一個競爭的場所,每個人都想勝過他人,同儕間為了成績明爭暗 鬥、私自留一手、相互牽絆,吝於與人分享,遑論教導別人。在這樣的學習氛圍 下,孩子只會單打獨鬥而不善與人合作,並在獨立作業中得到學習的成就,學生 間的交流少之又少,甚者所交流的內容是被誤導的、虛假的信息。教育家 Vygotsky 主張,真正的學習只有在有團體意義、攸關個人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實施合作學 習,小組成員各司其職,一起研究、探討,追求團隊榮譽(黃政傑、林佩璇,1996)。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如果要使資訊保持在記憶中,並與記憶中已有的資訊聯 繫,學習者必須對材料進行某種形式的認識、重組或精製,而精製的最有效方式 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釋、重述。 身處資訊爆炸、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必須體認若是再以單打獨鬥的方式來 學習,勢必事倍功半。孔子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我希望 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學習,這不僅可 以提升學習成效,達成學習目標,還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誼。學生進行合作學 習的機會愈多,愈能提高合作技能,從中獲益愈大。此即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積極互賴的同儕關係 學生時期,我的父母或者同學的父母,總是以學業成績來決定誰是你的 朋友,功課好的就是好學生,功課差的則是壞學生。以成績區分優劣的結果, 7.

(18) 導致同儕間的驕傲、自大、自卑、漠視、反抗等情感上的衝突,身歷其境, 箇中滋味使我亟欲逃脫,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大人為什麼要給孩子這樣的學 習壓力?如果是我,一定要提供每一位學生一個既安全又支持的課堂學習環 境。(札 941012) 如今,校園裡仍充斥著學業成就的迷失,一切唯成績是問。課堂上壘分明, 課業表現良好的學生,可以得到師長許多的關愛,充滿了自信心;反之,課業表 現差的學生,就顯得退縮而缺乏自信。要打破如此不佳的學習情境,合作學習正 好提供一個不同學習背景的孩子有彼此緊密接觸的機會,它不僅重視師生之間的 互動,而且更彰顯同儕間互助合作的意涵,小組成員為了達成共同目標,相互團 結、資源共享,彼此互勉、互助、互愛。因此,我希望藉由同儕間的合作學習, 導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培養積極互賴、自我肯定、彼此欣賞的能力。此即本研究 動機之三。. 傳統的課堂裡,功課好的同學多以自我為中心,欠缺人際互動的社會技巧, 只關心自己的學習,不會主動協助同儕學習,有時甚至排斥功課差的同學。透過 合作學習,希望讓有能力的人在追求知識的過程,能以同理心看待學習落後的同 儕,以愛心及責任引導協助他們。. 低學習成就的同學,因為長期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導致對 學習喪失企圖心、對自己的能力也失去信心、進而對未來沒有憧憬,這樣的孩子 在學校常出現的行為表徵是:成為教室裡的客人,不是睡覺、發呆就是做些引起 老師、同學注意的舉動,因為這樣,這批孩子容易被標籤為壞孩子。根據教育心 裡學的「畢馬龍效應」,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當然是每況愈下。而 合作學習為這些孩子開啟了學習的一扇窗,藉由同儕的合作、協助,讓他們有機 會學會學習,讓學習成為一件愉快、成功的經驗。. 8.

(19) 四、提升學生的國語文能力 許多研究指出,近年來學生的本國語文能力有普遍低落的現象,也影響了其 它領域的學習。余寧等人(2006)曾以台北市高中職及國中國文科教師為研究對 象,針對國文閱讀及寫作教學現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有 98.6%受試教師認為目 前中學生的國語文能力和以前比較起來程度是降低的(引自劉榮嫦,2006)。台 灣去年(2006)首度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主辦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國際評比,結果在 57 個參加國(地區) 中,台灣學生的數學和科學素養分別拿到第一名及第四名,但閱讀素養排名第十 六,不如鄰近的韓國與日本。. 同樣地,我也面臨森林國中學生國語文程度低落的困境。九十六年四月底研 究者在一次與學區內小學老師對話的過程中發現,小學生的語文程度有逐年下降 的趨勢,而且多數學生不交作業,與家長溝通亦無獲致改善(訪 960430)。森中 家長多為茶農,鎮日忙於生計而疏於子女教養,教育責任悉數託付學校,只企求 學校能多留孩子在校時間,至於老師的教學或學校事務,家長並無意見,也鮮少 過問。學生雖然乖巧純樸,但對於讀書興趣缺缺,課後練習及家庭作業多無法如 期完成,其他學科的表現亦復如是。. 根據本研究對象在國中新生入學時所做的學業性向測驗結果,如圖 1-1-3 所 示,國語文表現在百分等級 50 以下的人數高達 75%,占總人數的五分之四;其 中百分等級 10 以下的更有 23%的比例,占總人數的五分之二。學生的語文能力 令人擔憂,如果不亟思協助提昇,孩子將失去競爭力而無法立足於未來的社會。 家長都希冀學校能夠幫助孩子用功讀書,可以不必再承接辛苦的茶農行業,我感 受到家長的期待,也願意盡全力提升學生的國語文能力。此即本研究動機之四。. 9.

(20) 14. 13. 12 10. 8. 人 8 數 6. 9 6. 6. 5. 5 3. 4. 1. 2. 0. 0 0~10. 11~20. 21~30. 31~40. 41~50. 51~60. 61~70. 71~80. 81~90. 91~100. 百分等級. 圖 1-1-3. 研究對象學業性向測驗國語文表現統計圖(96 學年度國一入學). 五、將實務工作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 要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並非一蹴可幾,必須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教師如 果仍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思維,僅憑「講光抄」、「背多分」和「大考小考」等措 施,縱然增加語文授課時數,對於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是無所助益的。因此,在 一片搶救學生的國語文能力聲浪中,教師必須有所覺知,教改的成敗取決於教師 的專業判斷與實踐。. 教育的核心在於教學,只有有效能的教學,教育才能達成目標(李珀,2000) , 而達成有效能教學的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專業。我時時提醒自己,應該針對國語文 的課堂教學力求突破與改進,運用適切的教學策略,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方能 有效提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在研究所進修期間,才深入接觸到合作學 習的相關理論,合作學習的原理,如特長互補、任務結構、群體目標、資源共享、 個別績效計量、機會均等、團隊競爭及權威結構的運用等八項原理(林達森, 2002),在在揭示著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如果國中國文能夠這樣教學,學生 學習效能與興趣是不是更能提升。. 邱美虹與林妙霙(1996)亦指出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適用於各個學科領域, 這種教學策略不需要重新編寫教材或改變課程大綱,只要設計符合合作學習情境. 10.

(21) 的學習活動,便能在現行的課程實施。由此可知,實施合作學習並不困難,它不 是老師們外加的功課,只要掌握其原則,教學現場上的諸多問題應該有機會迎刃 而解。過去,我一直宣稱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合作學習,如今真正接觸合作學習理 論,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尚有許多考慮不週或者與合作學習精神相違背之處。因 此,我希冀能轉化理論應用於教學現場,以解決教學困境。我的研究不在於驗證 某一教學法或者是某一套合作學習模式是否有效,而是希望藉由其理論的導引、 研究的過程,將實務工作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將自己的教育信仰與長期 運用於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之實施歷程,藉由行動研究重新思考課程、學習和教 學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重新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自己所抱持的教育價值與信 仰,以便能以更符合學生學習經驗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並於研究過程裡重拾好為 人師之初衷此即本研究動機之五。. 六、支持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教育是為了成就學生,而教書最大的快樂來自學生的回饋與肯定,因為有這 份回饋與肯定,教師才有動力、信心繼續往前走,易言之,能夠持續地追求成長 是因為知道這樣做,能夠給學生更多。. 學生的進步或者師生互動的殷切,這是推動我一直追求教學進步的原動 力,因為我覺得從學生那得來的回饋是很棒的感覺。當你站在台上,看到他 們那種認真的眼神、無私的奉獻在小組討論或師徒互動的熱切中流露出來, 這些扣人心弦的場景會被我一一存入幸福撲滿,遇到挫折時再拿出來砥礪自 己;或者下課時,被學生團團圍住,向你問問題或者和你分享他們的話題、 生活事件等等,這些師生互動對自己造成的感動會激發我往好老師的方向努 力。再來,如果不受到學生肯定,我的教學對她們無法產生意義,那幹嘛從 事這項職業呢!(札 960122). 11.

(22) 執教以來,一直堅守的教育信念就是「帶起每位孩子」,因為每個小孩都是 獨一無二的,這樣的教育信念影響著我的教學決定,指引我以合作學習來實踐這 様的理想。我期盼自己以「同儕師徒制」為半徑畫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情境,在這 個情境下學習互惠、激勵、尊重、自信、關懷與愛的課題,希冀自己的教學不只 是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深具附加價值。記得有一次與協同教師分享自己認 為教學以來最引以為傲的經驗:. 或許學校或家長們都認為我個人教學成功的地方,在於使偏遠地區的學 生能考上台北市的明星高中及大幅提昇公立高中職的錄取率;其實我個人引 以為傲的不是升學率,而是師生及同儕間那份細水長流的情誼。我班上的學 生在畢業後,不論升學與否或就讀學校,彼此之間還是常常保持聯繫、相互 打氣,如:高職學歷的學生和就讀台大、師大、交大等名校的學生,仍然珍 惜往昔在校的同儕情誼。每當我聽到這樣的訊息,都會很感動,覺得自己的 努力是值得的,我的學生並不會因為彼此的成就而產生隔閡或排斥,同學間 的感情融洽又溫馨。教育就是要開啟孩子良善的一面,導引他朝向正確的方 向發展,如果學校教育都能如此,社會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紛爭了…。(訪 談 970324). 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一直致力推動同儕師徒制的合作學習,希望激勵每位學 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並且培養與同儕積極互賴,增進人際關係的社會技巧,除 了實踐自己的教育信念與價值,也讓教學生涯增添一齣齣感動生命的樂章,讓飛 揚的音符不斷地溫潤著所有出現在生命中的心靈。. 12.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想藉由國中國文實施合作學習的經驗,達到下列目的: 一、. 從檢視過去的成長背景、教育養成及教學實踐中,反思自己秉持的 教學信念與價值觀對於教學實踐的影響,並理解課程、教學和學習之間 的關係及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情形。. 二、. 透過行動研究,檢視合作學習在國文教學之實施歷程及遭遇問題的. 解決策略;並從學生學習的四個面向,即學習成就、學習態度、班級氣 氛、學習動機等,進行教學省思。. 三、. 藉由行動研究的循環歷程,研究者不斷地省思、擬定改進策略、付 諸行動,除促進自我專業成長外,並期盼提供國中國文教師一個具體可 行的合作學習模式。. 13.

(2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重要的相關名詞界定如下:. 壹、國中國文教學 傳統的國文教學多以講述法為主,師生間以單向溝通的形式進行,從問題的 提出、分析、推理到解答,均由教師包辦,學生的問題及建議雖然也受到重視, 但都僅止於單向的影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學習效果不佳(韋金龍、陳玉美, 1994)。本研究所指的國中國文教學,在教學策略方面採用「同儕師徒制」的合 作學習;在教材選擇上,除採用教育部審定通過,翰林出版社出版之國中七年級 本國語文教科用書(包括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等)及其周邊產品(日日讀成語 通、評量題庫)外,並設計相關的合作學習活動及學習單。. 貳、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個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 (林生傳, 1992 )。合作學習發展至今,有多種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本研究所指的合作學 習,係融合「合作統整閱讀寫作法」(Cooperative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osition,簡稱CIRC)、「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簡稱STAD)」、「小組遊戲競賽法(Team Games Tourmament,簡稱 TGT)」等三種合作學習的模式,採「同儕師徒制(peer mentoring)」的學習策 略,利用「孩子幫助孩子成功(youth helping youth succeed)」的理念給予學生「教」 與「學」的機會(引自陳嘉彌,2005)。合作學習的分組係依據學生的國語文程 度,先組成同儕師徒組,再由兩組師徒組合併為一個學習小組,配合支持性學習 情境的營造、學習活動的設計,透過同儕師徒互動、小組討論、組間競賽等學習 活動,學生彼此積極互賴、資源共享,共同負起學習的責任。. 14.

(2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研究者任教的森林國中七年級閃耀精靈班 (暱稱)學生為研究對象,人數共27人;由於學校採行常態編班,因此不 同班級學生素質並無明顯差異。. 二、就研究學科領域而言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學科領域為本國語文國中七年級的課程教學,主要教材 來源為翰林96年版國中七年級上、下兩冊國文教科用書(包括課本、習作、 教師手冊)及其週邊產品(日日讀成語通、評量題庫),並設計相關的合 作學習活動。.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法為主,量化為輔。資料蒐集的方法有:錄影、錄音、 教室觀察紀錄、訪談、教師省思日誌、問卷、學生學業成就表現及相關文 件資料等。.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者的限制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是教學者也是研究者。當追 溯過去的教學經驗或陳述實務工作和心裡感受時,以局內人及教學者的角 度切入;而分析教學決定背後的假設、成因或對教學行動所做的反思時, 則以局外人及研究者的角度聚焦於自己的作為上。因此,本研究雖力求在 信、效度各方面的檢證,但難免陷於主觀論述而失去客觀分析的判準。. 15.

(26) 二、研究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囿於人力、時間的限制,無法從事較長時間的研究,僅以六個月的 研究結果呈現,包括五個月的第一階段教學行動研究(2007年9月至2008 年1月)和近兩月的第二階段教學行動研究(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 三、研究工具的限制 本研究所使用的定期評量(段考)或平時評量(小考)試卷,其內容未能 事先進行信、效度考驗,以控制評量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另外教學觀察雖 輔以攝影方式保存原始資料,但受限於學校設備,教學現場錄影只能架設 一台錄影機,錄影範圍有其限制性,學生學習的情形無法完全收錄,難以 完整展現教學現場的實際演變歷程。. 16.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首先探討國中國文教學,包括課程目標與教學趨勢;其次探 討合作學習的理論,包括合作學習的意涵及理論基礎、合作學習的特質、合作學 習的模式,最後則是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及其應用於國文教學的相關實徵研究, 就所得啟示作為本研究之參考。. 第一節. 國中國文教學. 語文是建構知識的基礎,也富有文化傳承的責任。為了拓展學生視野及面對 國際競爭,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程綱要)(教育部,2003) 規定,語文學習領域包括本國語文、英語及鄉土語言等三種,佔領域學習節數的 20%-30%。 本國語文教育為各領域學習之本,無論哪一個學習領域的學習都需要經由 國語文的傳承及表達,才得以讓師生有順暢的教學互動情形發生,這也是國語 文本身工具性的表現,所以國語文教育對於基礎教育的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王更生,2001;馮永敏,2001)。. 壹、國中的國文課程目標 課程綱要中有關語文學習領域本國語文揭示的課程理念是:「培養學生正確 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 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 並培養學生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 作,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進而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 興趣,提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中華文化精髓。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利用 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依據上述課程理念,國中國文的課程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連可由表 2-1-1 清楚說明:. 17.

(28) 表2-1-1 本國語文課程目標與十大基本能力對照表 基本能力. 本國語文課程目標.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應用語言文字,激發個人潛能,發展學習空間。.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語文創作之興趣,並提昇欣賞評價文學作品之能 力。.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之基礎。.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應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分享經驗,溝通見解。.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透過語文互動,因應環境,適當應對進退。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透過語文學習,體認中華文化,並認識不同族群及外國 之文化習俗。.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應用語言文字研擬計畫,及有效執行。.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結合語文與科技資訊,提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域。 培養探索語文的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應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3). 整體而言,九年一貫課程本國語文的課程目標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聽、 說、寫、讀、作等基本能力,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本國語文字,並能使用語文充 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其次從課程綱要揭示的十大基本 能力,也可以看出新課程強調團隊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的教學策略必須有所 調整,積極培養學生互助合作、與人相處的能力,才能落實新課程的實施。合作 學習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教學,注重學生間彼此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學生需要運 用適切的語言以進行溝通,此一歷程即有助於語文的學習(黃政傑、林佩璇, 1996)。教學上若能提供學生一個合作學習的空間,相信對學生的語文表達、合 作溝通、適應社會等能力的提升皆能有所助益,更可以提升學生在學業上的學習 成效(張瓊穗、賴玫君,2004)。 貳、國中的國文教學趨勢 國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基礎性、知識性、交際性、思想性、文學性及藝術 性等特性(何三本,2002:3-4)。在實施教學時,黃淑貞(1996)經由課堂觀 察研究發現,國文教師有五種常用的教學表徵方式:(一)統整:將學生先前 18.

(29) 的知識和新學習的內容能夠整合;(二)舉例:國文抽象的概念很多,經過舉 例,可使學生透過例子去與抽象概念連結,進而體會其文意;(三)問答:師 生的問答,可促進師生和同儕的互動,傾聽不同的觀點,增加多元的想法; (四) 引用:引用聖哲或是知名人物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五)解釋:國文教學解釋的情形很多,用到解釋的情況通常有二:將文言文 翻譯成白話文或是解釋文外之意。 柯昔枚(2003)由國語文教學方式的演進與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來看,認 為國文教學的發展有朝向趨勢為生活化、遊戲化、科技化及統整化。研究者融合 此一見解論述如下:. 一、生活化 國文教學就內容而言,是頗為枯燥的一門學科,如果教師一味的灌輸知識, 可能讓許多學生視國文學習為畏途;然語言學習離開生活將事倍功半,所謂「生 活需要語言,語言需要生活」。因此,國文教學內涵必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 注重其實用性,自然地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除了教學方法要有所改 變,課程內容也應該有所革新,如:配合節令慶典調整教材內容、掌握社會脈動 適時融入時事新聞等,活化課程與教學,避免枯燥乏味的學習,則教學與學習活 動就能如魚得水了。. 二、遊戲化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受歡迎的老師能在教學中「寓教於樂」,透過一些 活動設計,如:成語故事、成語接龍、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益智遊戲、填字遊 戲等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更樂於學習。然而許 多老師仍囿於班級秩序或教學進度,寧願採取傳統的講述教學。其實,只要教師 堅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無限的學習潛能,必能克服班級經營的問題,讓 學生從快樂的學習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獲取成功的體驗。. 三、科技化 面對當今全球化與資訊化的時代,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傳遞和儲存知識,而 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並且 19.

(30) 提高學習成效。國文教學也必須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以增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興趣,拓展學習視野,提昇語文能力。蔡玲婉(2003)認為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的 過程中,教學是核心、資訊是工具、品質是目標;這意指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時,應配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之所需,掌握多媒體網路的特性,將資訊科技視 為教學工具,才能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學中善用資訊科技,建立學習 的多元化,已成為教學的新趨向。. 四、統整化 過去國中課程科目林立,各學科課程教學各自設計,缺少縱的連貫與橫的銜 接,易產生教材重複、脫節或矛盾的現象,知識被切割的支離破碎,學生只獲得 零碎的知識,無法獲得統整的學習經驗。九年一貫課程係以學習領域統整設計取 代傳統的科目編排方式,目的在突破分科教學的困境。衡諸國文科內容不僅豐 富,涵攝面向亦廣,本身即屬一門統整學科,若能和相關的領域相結合,應能給 學生更完整的學習概念,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從中獲得更有系統的知識,並 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本節小結 國中國文的教學目標在培育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及陶冶文學情意,進而培 養學生應用語文來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教學上宜提供學生一個相互觀摩及發表 鑑賞的情境,以增進學習的成效。然目前國中的國文課堂教學仍多依賴傳統講 授式的灌輸教學,學生流於單向學習,造成學習動機低落,無法達成課程教學目 標。 有鑑於此,教學上若能提供一個既合作又競爭、富創造性的學習環境,透過 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間積極的社會互動及同儕支持,相信對學生的語 文表達、合作溝通、適應社會等能力的提升皆能有所助益。此即研究者在國文教 學上所秉持的教學信念,希望藉由本研究的努力,可以找到一個提昇學生在國語 文學習成效的合作學習模式。. 20.

(31)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Johnson(1990)指出:由於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生之間 的互動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沒有人對這種關係做建設性的發展,實際上,與同儕 間的社會互動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Johnson因此為理想的 課程教學型態開出如下的「菜單」:「一大杯的合作學習」裡頭有「兩湯匙的競 爭」、「兩湯匙的個別學習」,廚師即教學者要「用細心和深思熟慮把材料輕輕 拌勻」,每種材料的份量可依個人口味而有所變化,如圖2-2-1所示。. 教學方法: 一法為主,多法相助. 圖 2-2-1 Johnson 理想的課程教學型態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為了煮一盤課程教學的好菜,就必須深入瞭解合作學習的教學型態。所以研 究者針對合作學習的意涵、理論基礎、特質、策略、相關研究等分別探討之,希 望藉由知識的汲取提升自我反思意識和專業知能,除了有利於自己的教學工作, 更可藉他山之石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嘉惠更多的莘莘學子。. 壹、. 合作學習的意涵. 自古以來合作學習的主張即有學者相繼提出看法,如孔子說: 「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羅馬哲學家塞內加(Seneca) 認為:當你教別人時,你等於學了兩次。康門紐斯(J.A.Comenius)表示:學生 可由教別人和被別人所教得到好處(黃政傑、林佩璇,1996)。關於合作學習的. 21.

(32) 意涵,各家觀點莫衷一是,為能深究其義,研究者將國內外對合作學習所做的詮 釋依年代之順序彙整如表 2-2-1 所示。 表 2-2-1 合作學習的意義 年 代. 學 者. 意. 義. 1985. Parker.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室的學習環境,學生在小組中一起學習 作業,彼此互相鼓勵、分享觀點、互相幫助、提供資源、 分享發現的結果,批判並修正彼此的觀點。. 1985. Kommer& Nijhot. 合作學習是一種在一起學習的活動方式,鼓勵彼此討論、 擴展思考,期望導引更高層次的認知並刺激多元化發展。 在這種環境下,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組織複雜、有趣及開 放性的作業,當此過程達到完全內化之後,成為學生獨立 發展過程中一部份。. 1985. Rhoades& McCabe. 合作學習是讓我們的學生為未來做準備,並使他們的未來 能擁有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所需要具備技能及調適能力。在 未來社會中大約80%的工作職業是服務業和資訊相關的工 作,這些都需要高程度的社交技巧。. 1985. Slavin.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 中教師將不同能力、性別、種族之學生分配於小組中一起 學習。能適用於不同學科及不同學齡之學習。. 1986. Nattiv. 合作學習是鼓勵學生為達成團體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 可適用於任何學科及任何年級,基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 出,為達成共同目標而一起工作,能鼓勵學生作最好的表 現,喜歡及尊重他人並幫助他人學習。小組成員通常在成 就、性別、種族上是異質的。每位成員都個別為學習負責, 不管是獎賞上、工作上、材料上以及角色上都相互依賴。. 1988. Sharan & Shachar. 合作學習乃是學習作業的再設計,允許兒童在小組內分工 及合作,它結合了教室的學業活動及社會互動的層面,提 供兒童奉獻已力,以加速小組的作業進度並分享學習的喜 悅。. 1988. Kalkowski. 合作學習是依不同能力、種族和性別所組成的常態異質結 構,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合作學習之後,能增進學科成就 並增強自尊心,同時也能尊重別人不同的人格特質。. 1988. Bosswrt.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包括:1.是提升人類存續的良方之一; 2.是民主的基石,可奠定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3.可減少對 老師的依賴;4.可以消除學生之間的疏離與偏見;5.可以解 決學生成績滑落的問題;6.讓學生對學校有更正面的看法; 7.學生較喜歡合作學習的方式。 22.

(33) 表 2-2-1(續) 年 代. 學 者. 意. 義. 1990. Hilke.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組織的結構,學生經由團體合作的過程,追 求知識。學生在小團體中共同學習,貢獻每個人的力量,且幫 助其他人共同完成工作。此教學法同時能增進學生間的關係、 良好的溝通技巧及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1990. Adams & Hamm. 對喜好活動式一起工作小組的學生成員來說,合作學習是學校 最好的例子。老師可經由總合能力的團隊工作設計課程,進而 加強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技巧。無論是觀念的形塑、解決問題 或批判式思考,合作學習的切入法有較高的潛力發展和觀念的 形成,同時能夠改善學生學習的目標。. 1992. Joe Cuseo. 合作學習是一種將二至五個學生有目的性的分為一組,而使每 組學生共同完成某些特定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在以學習者為 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小組每一成員皆對自己的表現負責,而教 師係扮演小組學習促進者與諮詢者之角色。. 1994. Johnson & Johnson. 學習要符合:積極的相互依賴、個人績效責任、面對面互動、 社會技巧和團體歷程等特質,才是合作學習。. 1994. Cowie &Smith. 「合作」就是為了達到共同目標而一起工作,因此合作也意謂 著某種程度的公平與互惠中完成工作。合作並不是不論何種代 價都要相信,而且要能夠不自私,是一種公平而互惠的規則, 必須在合理可容忍的程度內運作。. 1994. Nattiv. 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小組方式在一起工作,並一起 面對共同的目標。每位成員都個別的為學習負責任,不管是報 酬上、材料上以及角色上都「互相依賴」。小組成員在成就、 性別、種族通常是異質的。. 1996. 黃政傑、 林佩璇. 合作學習乃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策略,能適用於不同 年級及不同的學科領域。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依學生的能力、 性別、種族背景等分配學生到一異質小組中,鼓勵其彼此協助, 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並達成團體目標。. 1997. 林生傳. 「合作學習」是種反隔離的創新教學策略,學生在機會均等小 組中共同運用資源、相互支援,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以及組間 的比賽,製造團隊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成效。. 1998. 吳清山、 林天佑. 合作學習是把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的成員都能針對特定的學 習單元,完全按照自己的能力以及所了解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 學習責任,再經由成員之間不停交換意見、互相支持之下,所 有成員共同努力朝向小組的學習目標邁進。. 2000. 賴春金、 李隆盛. 認為「合作」的學習情境裡,學生同舟共濟,學習指定的教材, 是一種我好、你好、大家都好的學習方式。 23.

(34) 資料來源:黃政傑、林佩璇(1996);林意梅(2002);張芳全(2002);張新仁、王 金國(2003);吳勇龍(2003);蔡慧君(2004);鄧國基(2004); 燕裘麗(2004). 由上述各學者的定義,可以歸納出幾個重點:(一)合作學習強調互助的教 學理念;(二)合作學習達到的目標是多元的;(三)合作學習中,個人的成就 建立在團體目標之上;(四)由多位學生組成一個團體,共同學習某一主題下的 相關知識,或者共同完成一項學習作業。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合作學習定義為: 教師依據學生的性別及能力,兩或三人配對成師徒組,每兩組師徒組再編配成一 個學習小組,透過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學習,彼此積極互 賴、資源互享,共同負起學習的責任。. 貳、.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主要從社會互賴論、接觸理論、動機理論、認知理論及 行為學習理論等方面來探討。. 一、社會互賴論 社會互賴論起源於1900年代初期,社會心理學家Kurt Kafka,提出「團體動 態」的理論,認為小組即是動態的團體,而團體中成員間的互賴程度有其差異性。 之後的Kurt Lewin以「場地論」(field theory)修正Kafka的論點,他認為:團體的 本質是團體內的成員因為大家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而產生一種互賴的需求,這 一互賴的需求促進團體成為一個整體。假如團體中的任何成員或次團體產生狀態 的改變,這種改變會影響團體內的其他成員或次團體也跟著改變。因此一旦團體 內的成員產生了緊張的狀態,就會引發其他成員跟著緊張,小組成員藉著這股內 部的張力,促進大家共同完成目標(黃政傑、林佩璇,1996;張新仁等,2003; 燕裘麗2004)。. 1940 年代晚期的 Morton Deutsch,從合作的、競爭的以及個人的目標結構建 立合作和競爭的理論,其後的 D.W.Johnson 和 R.T. Johnson 更進一步將目標結構 作一比較,茲列表 2-2-2 說明。 24.

(35) 表 2-2-2 合作學者、競爭學習、個別學習之比較 合作學習. 競爭學習. 個別學習. 目標的 重要性. 目標是最重要的. 目標並非最重要,重要 目標和個人一樣重 的是結果的輸贏 要,每個人期望達成 自己的目標. 教學 活動. 適用於任何教學工 作,愈複雜愈抽象的 工作愈需要合作. 著重技巧的練習、知識 簡單的技巧或知識的 的記憶和複習 獲得,避免混亂和額 外求助。. 學習的 空間安 排. 彈性小組. 學生三人一組 或小集合體. 師生 互動. 教師為學習的把關 者,加入學習小組以 指導合作技巧. 教師是協調、回饋、增 教師是協調、回 強和支持的主要來源。 饋、增強和支持 老師提出問題、澄清規 的主要來源 則,是爭議時的協調 者,答案正確與否的的 判斷者. 教師 引導 用語. 大衛,你能解釋小組 的答案為何是3嗎? 你已向所有組員請教 過,還需要老師的幫 助嗎?. 誰已經落後很遠了?你 當大衛在忙時,不要 需要做什麼去獲得下一 打擾他。你需要幫助 次勝利? 時舉起你的手。你完 成作業時,讓我知 道。. 學生 互動. 鼓勵學生互動、相互 幫助、資源分享與口 述預習教材,是一種 積極相互依賴的關係. 依同質性組成小組,以 學生之間沒有互動 維持公平競爭,是一種 消極相互依賴關係. 學生和 教材間 的關係. 依課程目標安排學習 教材. 為小組或個人安排教材 教材的安排及教學純 粹為個人而做. 學生的 期望. 小組成功是所有成員 努力的成果,所有成 員精通分派的教材。. 有公平競爭機會,徘徊 學生期望獨立完成作 於輸贏之間 業以評估自己的學習 成就. 評鑑. 標準參照,學生的學 習與既定標準比較以 決定其成績. 常模參照,學生藉由互 標準參照 相比較決定成績. 有自己的作業空間. 建議 60%~70% 10%~20% 20% 配方 資料來源:修改自黃政傑、林佩璇(1996)、張珮玉(2004)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affecti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areas in term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This purpose of study was to realize,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 teaching by junior high school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aminees’ cognitive response patterns, it is effective to figure out the English learning results on some 7 th junior high

I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 English learning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emote area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