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合作學習與團體效能及凝聚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讀技巧和策略,而感興趣的閱讀素材也會讓讀者更喜歡閱讀。

然而早期許多學者多關心閱讀成效的表現,較少關心閱讀態度的評量,1990 年,

McKenna 及 Kear(1990)認為良好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且閱讀態度越 佳閱讀能力也會越好。因此,他們的研究發展出一套具有信效度的閱讀態度量表,可以 讓教師在教室內對學 生進行評估。這套國小閱讀態度量表(The Elementary Reading Attitude Survey, ERAS)主要分成休閒態度量表(recreational attitude subscale)和學業態度量 表(academic attitude subscale),各十題(詳見附錄三),於 1989 年針對美國 38 州 95 個學 校的國小六個年級共 18138 名學生進行施測,結果獲得良好信效度。而後許多學者進行 國小閱讀態度量測多採用此一工具,結果也多能一定精確的測得閱讀態度。

第四節 合作學習與團體效能及凝聚力

一、 網路合作學習

美國出版商 O'Reilly(2005)提出 Web2.0 的特徵之一,即是利用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因此在現今的環境中,如何透過群體來進行合作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學 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在 2009 年 就發現常透過閱讀電子郵件、線上聊天、線上閱讀、查找網路字辭典、參與線上團體討 論或找尋資訊等線上閱讀活動(online reading activities)的學生,具有較佳的閱讀理解能力 與表現(OECD, 2010)。而 Forrester2009 年第四季調查報告中針對 921 個北美和歐洲企業 資訊知識管理決策者指出,在進行或決定進行某些決策時,高達 94%都會透過電子郵件、

網路會議、即時通訊軟體或視訊會議等具有合作行為的科技來輔助(OECD, 2013)。

因此,2015 年 PISA 除了原有的科學、閱讀與數學素養之外,更首度加測學生線上

「合作解決問題」(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的能力,因為採用合作解決問題比 起個人獨自解決問題會來的更有效率、也能激發創造力,透過小組成員間的發想會產生 更多的火花,也有助於學生更善於溝通、管理衝突、組織團隊和建立共識。而其三個核 心能力包括:(1)建立和維持共享理解(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shared understand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2)採取適當手段解決問題(Taking appropriate a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3)建立和維持 團隊合作(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eam organisation),這些都源自於個人問題解決能 力和合作(collaboration)能力的結合。因此,學生必須學會利用即時通訊軟體,透過線上 和其他人一起討論與合作(OECD, 2013)。可見傳統自我思考和學習的模式已經逐漸改變,

面對更複雜和多元的學習環境,更需要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達成。

綜述所述,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能讓學習者針對線上的數位文本共同分享彼此 的閱讀標註,也能透過找尋線上資源,加以筆記、標示重點方式進行合作閱讀,提供了 一個可以培養合作閱讀能力的環境,值得推展。

二、 團體效能

團體效能指的是團體為了達到目標,所需整合及執行能力之共享信念,不只是個人 成員間知識分享與技能交流的效能信念集合,更需要透過彼此間的協同合作以增進績 效,簡單來說團體效能即是團體成員對整團體能力與目標工作的整體評價(許獻元,

2004 ; 郭旗雄,2014 )。Bandura 也提出兩種團體效能的測量方式:(1) 聚集(aggregate) 團隊裡每個人的能力評估;(2)聚集所有團隊成員對整體的團體效能進行評估,但無論 何種都與團隊成員在達成預期目標時的相互依賴程度有關,而團體成就和社會變遷都是 源自於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Bangura, 1997, 1998, 2000)。

Bandura(1997)提及個體的自我效能主要來自於四個來源:成就表現(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s)、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和情緒反 應(emotional arousal),以期達到預期目標。而由於團體效能是指成員對所屬團體面臨一 特定任務時,能否共享完成共同目標的信念,因此與自我效能訊息來源類似,同樣來自 (1)精熟經驗(masterty experience): 越是精熟過去經驗,越能提高個體相關的自我效能;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他人成功的行為經驗能夠改變個體自我效能,當他 人與個體相似性越高,個體所增加的自我效能越好;(3)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當 重要他人如朋友、老師、家人給予個體正面的回饋或鼓勵時,將有助於說服個體提高其 自我效能達成目標;(4)生理/情緒狀態(somatic/emotional State):會影響個體行為表現,

如個體處在壓力、焦慮的環境,則個體生理反應會告知其功能降低(dysfunction), 反而 會引發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自我效能與表現(薛凱方,2004 ; Brown & Malouff, 2005)。

因此,團體效能如同個體自我效能般,團體成員共享團體效能信念可以透過團體行

Festinger, Schachter 及 Back(1950)認為凝聚力(cohesion)即是如何讓所有成員能夠維 持在一個團體內的力量(field of forces),可分成團隊有效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to the group)和手段的控制(means control),使團隊能夠吸引成員及產生團對成員間的影響力。

而 Gross 及 Martin(1952)則認為凝聚力是一種免於讓群體被瓦解的力量,並且與群體間

不管何者,「凝聚力可以視為團體成員傾向留在團體內的一種概念性指標」(Carron, Widmeyer, & Brawley, 1985 ; 游佳萍、陳妍伶,2006 ; McLeod & Von Treuer, 2013)。

表 2-8 凝聚力原理與研究範例

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和任務凝聚 力(Task cohesion)

團隊凝聚力量表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任務凝聚力三項目量 表與三項目社會凝聚

Loughead, Patterson,

& Carron (2008)

團隊整合(Group integration)、團體 吸引力(Attraction to the group)、任 務凝聚力、社會凝聚

身體活動團體量表 (The Physical Activity Group Questionnaire) (Estabrooks & Carron, 2000)

Marcos, Miguel, Oliva, &Calvo(2010)

任務凝聚力和社會凝 聚力

修訂後的多向度運動 凝聚力量表

( Multidimensional Sport Cohesion Instrument) (Yukelson et al., 1984)

使成員保持在團隊裡 的力量。(Festinger, 1950).

Crino and Djokvucic (2010)

團隊鼓勵參與的程 度、病患參與團體的 程度、團隊被認為合 適的程度。

凝聚力量表(Cohesion Questionnair)e

(Ogrodniczuk, Piper, &

Joyce, 2006; Piper et al., 1983)

團體中個人和其他成 員一起工作時的相互 關係程度。

Aoyagi, Cox, &

McGuire, (2008)

團隊整合、團體吸引

Hausknecht, Trevor, &

Howard (2009)

任務凝聚力、團體吸

Shiue, Chiu, & Chang (2010).

任務成分、情感成分 (emotional

components)

修正自 Warkentin, Sayeed, & Hightower (1997)三項目。

群組的緊密結合程 度。

Salisbury, Parent, &

Chin (2008)

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和士氣 (Morale)

源自凝聚力量表的六 個項目 (Bollen &

Hoyle, 1990; Chin et al., 19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資料來源:翻譯自 McLeod, J., & Von Treuer, K. (2013). Towards a cohesive theory of cohe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Research, 3(12), 2-3

從表 2-8 可知,不同的團體凝聚力,也發展出不同的測量方式,其中最著名的還是 Carron, Widmeyer 及 Brawley (1985)的團隊凝聚力量表(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中所使用的任務凝聚力與社會凝聚力。任務凝聚力指的是團體成員為了達到特定任 務,而一起完成共同目標做出的努力程度;社會凝聚力指的則是團體成員彼此間是否具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友誼,包含小組成員溝通、合作與支持性行為。而 Carron 等人(1985) 更進一步將團隊中的任務凝聚力與社會凝聚力發展出包含團隊整合(group integration)與 個人吸引(individual attractions)的概念模型,此一概念模型包含:(1)團隊整合-任務 (group integration-task, GI-T):係指團隊成員對於團隊工作,理念相近、緊密與合作的程 度; (2)團隊整合-社會 (group integration-social, GI-S):係指團隊成員對團隊社交活動,

契合、親密的程度; (3)團隊對個人吸引力-任務(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group-task, ATG-T):係指團隊成員參與團隊工作和接受團隊目標的目的和目標的程度; (4)團隊對個人吸 引力-社會 (individual attractions to group-social, ATG-S):係指團隊成員參與團隊、被接受 的程度和社交互動的程度等四個向度(黃鈴雯、廖主民、楊証惠,2013)。

綜述以上,團體凝聚力的組成大多還是以任務凝聚力和社會凝聚力兩個構面來作分 析探討,另因洪慧婷(2008)認為團體凝聚力與應用層次之認知投入對團體表現有顯著預 測力,並且在網路平台進行作業討論之團體凝聚力越高則團體表現越佳,此一觀點與本 研究探究團體凝聚力的目標非常類似,因此本研究採用經洪慧婷修正之團體凝聚力量 表,以評估研究對象分別體驗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閱讀 學習,是否在任務和社會凝聚力上具有顯著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