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學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學習

一、行動學習的定義

Quinn(2000)很早提出觀點,認為行動學習是行動運算與數位學習的綜合體,也可以 說是利用行動裝置所進行的數位學習。Kambourakis(2004)等人則提到行動學習多與運用 行動科技於教育上有關連,同樣認為可視為行動運算和數位學習的交集,並能促使學習 者 進 行 隨 時 隨 地 的 學 習 經 驗 。 Polsani(2003) 則 認 為 在 網 路 場 域 而 產 生 流 通 和 消 費 (consumption)的教育形式也可以稱為行動學習。Kukulska-Hulme 及 Traxler(2005)認為行 動學習係利用行動或無線裝置,在移動中所進行的學習,如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或手持裝置等。而 Park (2011) 及 Traxler(2007)提出行動學習著重在「行動性」(mobility) 的本質上。比方不論在旅遊、駕駛、乘坐或行走時都可以隨時學習,是一種自由免費掌 上學習(hands-free learning)或是自由免費觀看學習(eyes-free learning)的學習模式。

不同領域,對於行動學習的定義有不同的想法。如「在移動中學習」或是「跨越不 同的情境脈絡中學習」。其中最廣泛的定義是使用行動載具進行的學習方式,換句話 說,使用行動裝置進行學習,無論室內或室外,或是有沒有移動,都可以算是行動學習 的一種型態(黃國禎, 2012)。因此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or m-learning),可指單獨使 用行動科技或結合其他資訊通訊技術,讓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無所不在,透過各種方法 來學習,如利用行動裝置來取用教育資源或無論在課堂內或外都能與其他人保持聯繫並 共創內容。行動學習還包括支持更廣泛的教育目標,例如學校系統的有效管理和改善學 校與家庭佳的聯繫溝通管道(UNESCO, 2013)。

由此可知,行動學習定義不斷在改變,從最早期的「透過行動裝置學習」,到近期 日益強調因使用行動裝置而造成的學習者的移動性(learner mobility),換句話說,行動 學習定義的焦點從行動裝置本身已經轉移到學習者本身,不再是要追求更新穎的行動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技,而是如何讓學習者更容易去隨時隨地去「行動」學習(Wang, Chen, & Khan, 2014)。

綜合以上,行動學習,即是行動性與學習的結合,具有可以讓學習者隨時隨地、無所不 在,透過各種方法來學習的特色,有別以往需長時間定時定點的網路或數位學習。

二、行動學習的特性與優勢

Chang 等人(2003)認為行動學習由行動學習裝置(mobile learning device)、通訊架構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及學習活動模型(learning activity model)三個基本要素所組 成。El-Hussein 及 Cronje(2010)則認為行動學習可以解析成科技的移動性(mobility of technology)、學習者的移動性(mobility of learner)及學習的移動性(mobility of learning)三 個概念。前者所提到行動學習裝置指的是具體積小、重量輕巧、便於攜帶、個人化且內 建無線通訊硬體設備的裝置;而通訊架構則包括了基地臺、GPRS、其他類似技術,用來 提供行動學習裝置可以透過無線網路獲取學習資源;學習活動模型則認為行動學習活動 可在室內外進行,也適合個人與團體。

現今所提到的科技移動性,同樣多半指的是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iPods、PDA 等 載體,且具有 WAP 和 WiFi 等無線傳輸搭配,簡單易攜又能隨時上網(El-Hussein & Cronje, 2010)。從學習者的移動性概念上,傳統數位學習(e-learning)大多使用個人電腦,由於這 些電腦不具無線網路學習設備,幾乎只能在定點或特定可連線時間使用,也較為笨重且 無法輕易移動,使得學習者在校學習也只能採定點、定時使用。相較起來行動學習可以 隨時隨地以攜帶式個人電腦,學習者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打破以往一定要坐在教室 內才能學習授課的方式。最後在學習的移動性概念中提到,許多研究者已經開始針對高 等教育利用手機輔助學習進行完整的教學實驗(Mahat, Ayub, & Luan, 2012),並認為行動 學習不單單依靠可攜式及無線網路通訊設備就能成功,而是因為行動裝置擁有者有別於 傳統課堂或電腦教室式的學習,在行動學習時所接收和處理的課程內容會因為情境而不 同。

Chen, Kao 及 Sheu(2003)則提出行動學習具有急迫的學習需求(urgency of learning need)、主動求知(initiativ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學習環境的移動性(mobility of learning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setting)、學習過程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 of the learning process)、情境式的學習活動 (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y)、教學內容的整合(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content)等獨 特特徵,學習者可以透過無線網路解決問題,並且能讓學習者更即時且主動地去學習,

透過視訊或語音等多種互動模式與教學者或同儕進行溝通聯繫,並讓學習更加貼近生活 情境,進行複雜且橫跨多主題的學習活動。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行動學習可以說是數位學習的再進化,更加強在無線網路與行動 裝置上,不論是設備或是概念上都有轉變,從表 2-1 數位學習與行動學習術語對照表,

就可以一窺兩者彼此之間的差異。

表 2-1 數位學習與行動學習術語對照表 數位學習(e-learning) 行動學習(m-learning) 電腦(Computer) 行動(Mobile)

頻寬(Bandwidth) GPRS, G3, 藍牙(Bluetooth) 多媒體(Multimedia) 物件(Objects)

互動式(Interactive) 自發式(Spontaneous) 超連結(Hyperlinked) 連接(Connected) 合作式(Collaborative) 網路式(Networked) 多樣式媒體(Media-rich) 輕量級(Lightweight)

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正式的(More formal) 非正式的(Informal)

模擬情境(Simulated situation ) 真實情境(Realistic situation)

超學習(Hyperlearning)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情境主義 (Situationism)、合作式(Collaborative) 資料來源:修改自 Laouris, Y., & Eteokleous, N. (2005). We need an educationally relevant definition of mobile 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Learning (pp. 290-294)

UNESCO(2013)歸納行動學習包括能使教育普及與平等、促進個人化學習、能即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回應與評價、能隨時隨地學習、讓課堂時間運用更有成效、建立學習者間的新溝通、支 持情境學習、加深無縫學習、橋接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縮短災區的教育斷層、協助身心 障礙學習者、提升溝通與管理成本效益最大化等獨特優勢。比方行動裝置可以讓學習者 在如搭乘巴士、或休息期間進行短時間的零碎時間學習。另外,提供學生使用平板電腦 來取代傳統教科書,讓以往需要購買、傳送或是更新這些紙本書籍的成本都大大縮減 了。

黃國禎、陳德懷(2014)認為使用行動裝置進行學習具有方便資訊的獲得與分享、學 習可以不受時間及場地限制、可以配合真實情境來學習等優點。Ting(2005)提出行動學習 整體優點在於更多彈性、可及性和個人化,並期許這些優點能讓學習者可以持續學習並 提高其學習效能與效率。Huang, Huang 及 Hsieh, (2008)也從以往研究中總結行動學習有 幾大功能:提高資訊網路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實體地點進行與學習有 關的活動、支持小組團體工作、增進課堂上交流與合作式學習,以及能夠迅速的進行內 容傳遞,並總結行動學習環境在鼓勵教學與學習上更勝於傳統課堂或電腦教室教學模式。

綜合上述,行動學習有著比以往數位學習更多彈性、行動性、主動性、互動性、可 及性和即時性等特點,在時間運用上也更為零碎,不需完整時段,亦不需限定於特定地 點,還能促進課堂間合作學習,支援團體學習,因此應可以在學習的成效上彌補以往數 位學習的不足,達到真正無縫式、隨時隨地的無所不在學習。

三、行動學習的浪潮

行動科技與無線通訊技術的進步,也讓數位學習進入了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的 世代,越來越多教育者開始利用行動載具來支援閱讀與教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分重 視行動學習,認為可以透過電腦、mp3 播放器、手機等行動裝置提供現代化的學習模 式。因為相較於對傳統網路學習,行動學習更有「即時學習」(just-in-time)、個性化、

易攜帶、互動性、情境化等特性,能夠拓展並豐富教育途徑,並可以利用行動技術推動 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如 2011 年與諾基亞(Nokia)及皮爾森(Person)基金會合作(王榮、

曾海軍, 2013),開發網路平台用來鼓勵教育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和軟體開發商可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於線上分享心得。此外,行動學習在亞洲各國也備受各國政府關注,各國發展的重點如 表 2-2 所示。

表 2-2 亞洲各國行動學習計畫

國家 計畫類型

菲律賓 SMS 促進學習計畫 韓國 自我導向行動學習計畫

日本 情境感知無所不在語言學習計畫 馬來西亞 行動知識分享計畫

新加坡 未來學校計畫

臺灣 無所不在知識建構計畫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國禎、陳德懷(2014)。未來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臺北 市:高教出版,4。

可見行動學習可以說是近幾年來的熱門研究議題,光是研究主題就有許多不同類別,

Traxler(2007)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包括科技驅動行動學習、微型可攜帶式數位學習、

連結教室學習、非正式和個人化及情境行動學習、手機培訓/效能支援、偏遠/鄉村/發展 中的數位學習(如表 2-3 所示),尤其在行動裝置的互動性讓學習者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課 程,還能夠分享自我的知識,不僅止於個人學習,也能對合作學習有正面的成效。

表 2-3 行動學習研究主題

主題 內容

科技驅動行動學習

Technology-driven mobile learning

在學術環境中使用一些特殊的科技創 新來展示科技的可行性和教學的可能 性。

(續下頁)

Miniature but portable e-learning

應用手機(mobile)、無線網路(wireless) 和手持技術(handheld technologies),在 傳統的數位學習中重新制訂方法和解 決方案。例如像是虛擬學習環境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VLE),

又或者能共使用這些行動科技來更有 彈性地取代需在電腦桌面才能應用的 技術。

連結教室學習

Connected classroom learning

能將這些科技應用在課堂上來支援合 作式學習,又或像互動式白板技術可 以連結其他的教室。

非正式、個人化及情境行動學習 Informal, personalised,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主要用來增強行動學習的附加功能,

比方情境感知(location-awareness)或是 視頻捕捉(video-capture)技術。

手機培訓/效能支援

Mobile training/performance support

通常用來提高行動工作者的產能與效 率。

偏遠/鄉村/發展中的數位學習 Remote/rural/development mobile learning

這些科技被用於在傳播和支援教育作 業時,去處理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挑 戰,這些挑戰是一般數位學習所無法 處理,並常常困擾那些已被廣泛接受 的發展範型和演進範型。

資料來源:修改自 Traxler, J. (2007). Defining, Discussing and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The moving finger writes and having writ . . . ..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8(2), 1-13.

而我國在行動學習上的發展也不遺餘力,以臺灣中小學為例,就經歷三波數位學習 浪潮,從「電腦教室」、「教室電腦」,到如今人人都買的起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或平 板電腦)的「一人一機」(黃國禎、陳德懷,2014)。此外,2013 年起教育部(2015)也 開始推動高中職行動學習輔導計畫,以及過去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推動都為行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