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

資料來源:Rivera, Janessa, & van der Meulen, Rob (2014/12/15). Gartner says sales of smartphones grew 20 percent in third quarter of 2014. Gartner, Inc.. Retrieved from 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2944819

第二節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

自然去記錄想法和意見的一種方式(Brush, 2002)。

許多研究發現讀者喜歡透過不同的工具和顏色(如鉛筆、原子筆、螢光筆)等來做標 註,而不同的標註位置也有不同的功能,如若是在文本中簡短的螢光筆或圈選字詞,多 是為了增強記憶或給自己提示標註位置,但若是大範圍就可能是追溯困難段落的進展。

一般說來,個人標註大多被用來記憶、思考或瞭解文本,因此當進行學習或有批判性思 考時,就容易產生閱讀標註行為,而標註可以被視為主動性閱讀(active reading),因此 當撰寫閱讀標註時,可以提升閱讀時的思考層次,也能提升閱讀的學習成效與理解。而 數位時代的來臨,在閱讀數位文本時可以做的閱讀標註類型更廣,也能在更多新的媒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形式上從事標註(Adler & van Doren,1972 ; Cabanac, Chevalier, Chrisment, & Julien, 2007 ; Marshall,1997 ;Hansen, 2006)。

綜合以上,當對文章產生想法、意見、認同、疑問、思考、評論時,所記錄下的筆 記、劃記和評論,都可以視為閱讀標註,而閱讀標註行為可以有效增進學習成效。

二、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

若個人進行閱讀標註,大多重點在於摘要文本重點或用來回想重要或感興趣的段 落,但其實標註也可以和他人共享,但以往由於書籍珍貴,讀者大多也只能以自己的書 本傳遞方式分享註記,知識的傳播相對有限。現在雖然可以在圖書館租借到大量圖書,

仍有人認為在公共圖書上進行閱讀標註並不道德,即使許多人也認同前一位讀者的標註 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而如今數位時代來臨,標註價值可以透過標註系統重新定義(Brush, 2002 ; Cabanac et al., 2007)。

標註系統即是將紙本的標註轉換為使用電腦標註,通常會提供許多功能。Wolfe(2002) 歸納閱讀標註系統設計的七大考量因素,包括:輸入(input)、介面(interface)、文本(base text) 、定位(anchor) 、儲存(storage) 、檢索和篩選(searching and filtering)及其他特殊 (specialized behaviors)功能。以輸入為例,可以用鍵盤、麥克風、滑鼠、繪圖版、電子筆,

來做文字、聲音或圖像的標註。另外有的標註系統,具有類似 Microsoft Office 2000 和 CritLink 的功能,當有新的標註或文本有所更動時,會收到電子郵件的自動提醒功能。

另外像是為了尊重隱私,許多標註系統也能讓標註者選擇不公開分享標註、分享給特定 人士或是公開分享標註(Brust & Rothkugel, 2007 ; Cabanac et al., 2007)。

許多學者認為在 web2.0 的時代,「參與」是最基本的原則,像是透過合作式標註 (collective annotations)能夠讓讀者之間可以對數位文本加以討論、共享與回饋。Wolfe 及 Neuwirth (2001)認為當讀者提供反饋給作者,也可以促進合作者間的溝通,以及給未來 讀者參考(Cabanac et al., 2007)。Chen 及 Chen(2014)認為合作式閱讀標註系統(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可透過學習者間知識分享和彼此互動討論,以增進閱讀理解成 效,這些被標註的數位文本能夠提供有效的知識輔以閱讀,可以替數位文本增加許多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外補充的有用資訊,並加強學習成效。

1990 年代初期,合作式標註系統就已經開始被發展出來,並且大部分的標註系統設 計為網頁使用,如使用 HTML 文件,但也有標註類型可以使用 PDF、DOC 或是基於 XML 所撰寫的檔案格式進行閱讀標註(表 2-6)。像是 CoNote 就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所發展的合作式標註系統,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只要透過網頁瀏覽器,就可以進 行閱覽、標註和發文(Davis & Huttenlocher, 1995)。Chen(2008)等人,在臺灣百年圖書館 史數位圖書館網站建置一套標註系統,可以在文本的任意位置以標註來添加使用者產生 資訊,還可以透過投票機制讓其他使用者優先看到票數較高者。陳勇汀(2011)開發之 KALS 知識標註學習系統,是利用 AJAX 技術,在同一個客戶端網頁上與伺服器溝通且 不需要換頁,並可以利用混搭(mashup)與其他內容網站做結合。

Brush(2002)將這些網頁式標註系統(web annotation systems)分為三種類型:(1)以伺服 器為基 礎 (server-based): 需將 文本上 傳到 特 定伺服 器, 標註訊 息 也儲存 於該 處,如 PageSeeder, CaMILE, DocReview 和 Col·laboració;(2)以代理器伺服器為基礎(proxy-based):

只要透過特定代理伺服器使用者即可以標註任何 HTML 網頁文本,代理伺服器為網頁和 使用者間的中介,可以將使用者介面和標註整合到網頁中,如 CritLink、Annotation Engine、

the GrAnt prototype、Annotator 和 CoNote;(3)以瀏覽器為基礎(browser-based):只要安裝 一個小軟體,就可以在任何網頁上進行標註,如之 WebAnn 及 Annotea、ComMentor、

iMarkup、WebVise 等(表 2-7)。

然而易於編輯或標註的操作介面,是標註系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支援多面 向的使用者介面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透過行動裝置進行標註,標註資訊就可以立刻呈現 在個人電腦的網頁瀏覽器上,反之亦然,標註系統應該延伸和支援不同系統或介面。

Hansen(2006)提出無所不在的標註系統(uniquitous annotation system)想法,將原本基於電 腦的標註系統透過行動裝置延伸到實體的世界,如像是 TagandScan 的手機標註系統 (mobile annotation system),即可透過手機傳輸文字、影像或類別,公開分享或僅分享給 朋友其位置和資訊。

因此,以往紙本閱讀標註大多為個人使用,即便想要與他人一起分享標註心得,仍

Sparrow ComMentor CoNote CritLink

Mediator

Annozilla Adobe Acrobat

WORD Flickr (Perl),PRDM

CGI (Perl)

CGI-Scripts

RDF, Xpointer

資料來源:修改自 Brust, M. R., & Rothkugel, S. (2007). On anomalies in annotation system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arning and Mobile Learning on Telecommunications (ELETE 2007) (pp. 3-3).

(servet-based)

CaMILE (1994) 研究原型 預設 X X X 明顯

Col·laboració

(1998) 研究原型 段落 X X 明顯

DocReview

(1997) 研究原型 段落 X X X X 明顯

PageSeeder

(~1998) 商用系統 預設、標

X X X X 明顯

以代理器伺服 器為基礎 (proxy-based)

Annotation Engine

(2000) 研究原型 任何 X X 忽略

ComMentor

(~1996) 研究原型 任何 X X X 嘗試

E-Quill (~2000) 商用系統 任何 忽略

IMarkup (~2000) 商用系統 任何 X X X 未知

Office Web Discussions (~2000)

資料來源:修改自 Brush, Alice Jane Bernheim(2002). Annotating Digital Documents for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三、 通知機制(Notification mechanisms)

使 用 閱 讀 標 註 系 統 進 行 數 位 文 本 合 作 閱 讀 標 註 時 , 可 以 視 為 一 種 異 步 協 作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因此一般來說,當標註文件時,通常是人對文本而非人對 人,因此當想要透過文本溝通彼此想法和概念時,若是需要時常回去檢視文件,察看是 否有最新的標註或評論,會顯得較為不便且繁瑣,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加入通知 機制(Notification mechanism),一旦有新增標註或感興趣議題被發表,就可以透過諸如 email 的方式通知參與者,來做閱讀、回應或發表新意見,許多系統都已經採用通知機制,

而 email 通知機制最常被商業系統所採用 (Brush, 2002) 。

Brush 等人(2002)以 Microsoft Office 網頁討論標註系統(web discussions annotation system)為例,使用者可以選擇訂閱通知機制,並可以選擇即時接收、每日接收或每週接 收內容更動的通知。他們的研究發現啟用通知機制的使用者明顯在回覆次數上多於未使 用者,可見通知機制有其功效。然而在回應的時間上,啟用通知機制與未啟用通知機制 的使用者並無有顯著的差異,因此 Brush 等人省思與調查後發現,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在 通知機制中是否能即刻瞭解新標註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新的通知中,加強標註處,並 添加超連結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找到標註。此外,也思索傳統電子郵件的通知方式較為 繁重,很難讓人持續性保持關注,當時 Brush 等人還另外選用較為輕巧又容易安裝使用 的 Sideshow 的 tickets 功能來當作另外一種通知機制,兩者再次實驗,皆認同得知新評論 的內容最為重要。現今行動裝置上的推播通知(push notifications),大多是使用者在行動 裝置上下載特定 Apps,或是 Apps 本身內建提醒機制,與其概念類似。因此,通知機制 的確可以增進學習者對於新標註的掌握度,但是否願意即時回覆,與使用者能否瞭解新 標註的內容有極大的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