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具行動閱讀機制支援之合作閱讀標註系統對於閱讀歷程及成效的影響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具行動閱讀機制支援之合作閱讀標註系統對於閱讀歷程及成效的影響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Master’s Thesis E-learning Master Program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具行動閱讀機制支援之合作閱讀標註系統 對於閱讀歷程及成效的影響研究. ‧. sit. y. Nat. Assessing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with. io. n. al. er. Mobile Reading Mechanisms on Reading Processes and Performance.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陳志銘 博士 Advisor: Chih-Ming Chen, Ph.D.. 研究生:周嘉瑩 Author: Chia-Ying Chou.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June, 2015.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終於到可以撰寫致謝辭的時候了!謝謝政大圖檔所給我這機會,暌違多年能再次回 鍋當學生。三年,不長不短的歲月裡,在工作、家庭、學業的三重壓力下,不時勉勵自 己不要忘記當時求知若渴的心情來堅持下去,論文口試結束的那一剎那,艱辛耕耘後的 果實果然是甜美的,終於,我真的要畢業了! 最要感謝的莫過於我的恩師陳志銘老師,如果沒有老師一直督導我、始終沒有放棄. 政 治 大 藹可親,總是在我無助時候給我信心,在老師接任圖書館副館長忙得不可開交時,還是 立 我,我想我早就在撰寫論文的路途上陣亡,老師對論文要求嚴謹認真,但對學生卻又和. 耐心撥空和我討論論文,不厭其煩於凌晨審閱我的論文,對於老師的無盡感謝永銘於. ‧ 國. 學. 心。謝謝師母,在我坐月子的期間和老師一起來探望我,師母幽默又健談,對當時初為 人母的我給予很大的安慰。. ‧. 謝謝曾守正老師和賴位政老師,在整個實驗過程給了非常大協助及指導,而且花費. Nat. sit. y. 許多心力協助選文、命題和閱卷,才能讓此次研究順利;謝謝這次參與實驗的中文系同. al. er. io. 學,謝謝你們課外時間的配合及願意敞開心胸大談你們的想法。謝謝口試委員林巧敏老. iv n C 桂老師給予我的鼓勵及所上諸位師長的教學與指導,讓我這段研究生生涯滿載而歸。 hengchi U n. 師、高宜敏老師,願意撥冗指導,溫柔又細心指引我論文方向。感謝王梅玲老師、薛理. 謝謝布丁學長、維媛、宗霖還有實驗室的同伴,在過程裡給予許多建議和幫助;謝 謝旗雄學長、芳雅學姐給予許多參考資料;謝謝電子雞的伙伴:欣欣、鈺涵、惠卿,雖 然沒能來得及去年和你們一起畢業,但在我每次 meeting 完徬徨無助時,你們總是一 直為我加油打氣。謝謝姿君和懿融,好在這一路有你們兩位戰友陪伴、互相鼓勵前進, 才能一路闖關成功。謝謝沈怡組長、淑蘭姐姐、和綜圖的同事們,在撰寫論文的這半年 不時為我打氣。謝謝我的朋友們,每次你們的集氣都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謝謝老天爺, 謝謝四面佛、土地公、媽祖、觀音菩薩、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每當茫然時,讓我內 心能平靜面對。.

(4)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謝謝爸媽和妹妹,尤其我的媽媽,在我求學的懷孕期間每週熬 燉雞湯專車送達,生產後又為我照顧女兒讓我可以暫無後顧之憂專心於工作和論文上。 謝謝我的女兒,在肚子裡跟著我一起唸書、寫報告、準備論文,還比我的論文早一步誕 生在這個世界上,每次看到你古靈精怪的表情,彷彿督促著我「媽媽,不可以偷懶喔!」 謝謝我的老公,謝謝你這三年來的陪伴與支持,尊重我任何決定,謝謝你包容我的每個 任性,如果沒有你的成全,我無法這樣身兼數個角色。我也要謝謝自己能堅持完研究所 的生涯,在政大工作,在政大完成碩士學位,終於也能名符其實說自己是個政大人了呢。. 立.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Nat. 最後的最後,終於可以體會,要感謝的人太多,就謝天吧!. Ch. engchi. i n U. v. 周嘉瑩 謹誌 於 政大 104 年 7 月.

(5) 摘. 要. 行動學習具有線上學習的優點,卻又同時具有輕便可攜、運用零碎時間的優勢,使 閱讀學習無所不在。目前多數行動學習研究多著重於中小學,對於大學研究對象的著墨 較少。因此,本研究探究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學習,對 於學習者的閱讀理解成效、閱讀態度、閱讀動機、團體效能與凝聚力的影響差異。本研 究以準實驗設計法來進行整體實驗規劃,讓研究對象依序體驗無及有行動閱讀支援之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合作閱讀學習的閱讀理解成效差異,並透過問卷調查法. 政 治 大. 分析研究對象閱讀態度、閱讀動機、團體效能與凝聚力差異,最後透過深度訪談,蒐集. 立. 研究對象對於此次整體閱讀活動進行前、過程中和實驗後的學習感受並加以分析歸納。. ‧ 國. 學. 研究結果發現:1、有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學習有助於提 升閱讀學習成效;2、合作學習有助突破個人學習盲點,而同儕觀感、不願過度與人分享. ‧. 則是合作標註時的學習阻礙;3、螢幕尺寸大小影響行動閱讀意願;4、行動閱讀的零碎. y. Nat. 時間是優點也是缺點;5、純文字模式下,紙本閱讀模式仍勝出;數位閱讀模式環保、不. n. al. er. io. 響團體合作。. sit. 浪費、多元化備受肯定;6、文本喜好與類型影響行動閱讀參與度;7、團體成員組成影. Ch. i n U. v.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希望對未來行動閱讀的 研究與推展具有助益。. engchi. 關鍵字:行動閱讀、行動學習、數位閱讀、合作閱讀標註、閱讀理解成效.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Abstract Mobile learning with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learning as well as being handy, portable, and applied in trivial time allows reading and learning being ubiquitous. Most current research on mobile learning focused o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but little on universities. This study therefore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 assisted learning with/without the support of mobile reading on learn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hievement, reading attitudes, reading motivation, group efficacy, and. 政 治 大. cohesiveness. The experiment is planned with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llowing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experiencing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hievement with. 立.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 assisted cooperative reading and learning. ‧ 國. 學. with/without the support of mobile reading. Besides,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utilized for analyzing the participants’ reading attitudes, reading motivation, group efficacy, and cohesiveness. Finally, in-depth interview is applied to collect the participants’ learning. ‧. percep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reading experiment for further analyses and conclusion.. sit. y. N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 with the support of mobile reading could enhance the reading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io. er. 2.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ld help an individual break through blind spots on learning, while. al. n. iv n C U reading intention. 4. The use of annotation assisted learning. 3. Screenhsize e ncould h i mobile g caffect. peer stance and not willing to over-sharing with others are the learning barriers of cooperative. fragmentary time could be the strengths or. weaknesses of mobile reading. 5. Under pure text. mode, paper-based reading mode outperforms digital reading, which is affirme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t being waste, and being diversified. 6. Text preference and types would influence mobile reading participation. 7. Group members would affect teamwork. Finally,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mobile reading. Keywords: mobile reading, mobile learning, digital reading,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hievement.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目. 次. 目. 次 ................................................................... I. 表. 次 .................................................................. IV. 圖. 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治 政 大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立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 國. 學.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4.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6. sit. y. Nat. 第一節 行動學習 ......................................................... 6. io. er. 第二節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 ............................................ 18. al. iv n C h e n...................................... 第四節 合作學習與團體效能及凝聚力 26 gchi U n. 第三節 閱讀動機與態度 ..................................................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4 第五節 實驗設計 ........................................................ 49 i.

(10) 第六節 研究步驟 ........................................................ 52 第七節 資料分析 ........................................................ 54 第四章 實驗結果分析 ......................................................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 55 第二節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閱讀成效、態度、動機、團體效能與凝聚力差異分析 56 第三節 訪談資料分析 .................................................... 64. 政 治 大. 第五章 結論 ............................................................. 104. 立.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4.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 107. ‧. 參考文獻 ................................................................ 109. y. Nat. sit. 中文文獻 .............................................................. 109. n. al. er. io. 英文文獻 .............................................................. 112. Ch. i n U. v. 附錄 .................................................................... 119. engchi. 附錄一 第一次問卷 ..................................................... 119 附錄二 第二/三次問卷 .................................................. 123 附錄三 實驗施測量表與 ERAS 對照表 ...................................... 132 附錄四 閱讀動機量表分類和題目原稿 ..................................... 135 附錄五 閱讀動機量表中英對照與分類 ..................................... 139 附錄六 團體效能與凝聚力量表 ........................................... 145 附錄七 參與研究同意書 ................................................. 147 ii.

(11) 附錄八 測驗題目 ....................................................... 148 附錄九 測驗評分表 ..................................................... 150 附錄十 訪談大綱 ....................................................... 15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12) 表 次 表 2-1 數位學習與行動學習術語對照表 ....................................... 8 表 2-2 亞洲各國行動學習計畫 .............................................. 10 表 2-3 行動學習研究主題 .................................................. 10 表 2-4 2014 年第四季世界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 ................................ 17 表 2-5 2014 年第三季世界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與銷售數字(單位:千) ............ 18 表 2-6 標註系統和服務比較表 .............................................. 21. 政 治 大. 表 2-7 網頁式標註系統範例一覽表 .......................................... 22. 立. 表 2-8 凝聚力原理與研究範例 .............................................. 28. ‧ 國. 學. 表 3-1 閱讀評量設計參考依據 .............................................. 44 表 3-2 訪談大綱 .......................................................... 48. ‧. 表 4-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55 表 4-2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閱讀標註閱讀理解成效敘述統計 ................ 56. y. Nat. sit. 表 4-3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閱讀理解成效 WILCOXON 差異檢定 ......... 57. er. io. 表 4-4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閱讀態度敘述統計 .................... 58. al. n. iv n C hengchi U 表 4-6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學習前後閱讀動機敘述統計 ............ 59. 表 4-5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閱讀態度 WILCOXON 差異檢定 ............. 58. 表 4-7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學習後之閱讀動機 WILCOXON 差異檢定 ....... 60 表 4-8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團體效能與凝聚力敘述統計 ............ 61 表 4-9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團體效能與凝聚力 WILCOXON 差異檢定 ..... 61 表 4-10 有無行動閱讀支援合作閱讀標註之閱讀理解成效、閱讀態度、閱讀動機、團體 效能與團體凝聚力差異分析整理 ......................................... 62 表 4-11 研究對象資料 ..................................................... 65 表 4-12 研究主題、次主題、類別彙整 ....................................... 66. iv.

(13) 圖. 次. 圖 2-1 2001 至 2010 年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論文發表數量統計。............ 12 圖 2-2 2001 至 2005 年發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文章主要貢獻國家。.............. 13 圖 2-3 2006 至 2010 年發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文章主要貢獻國家。.............. 13 圖 2-4 2008 ~2012 年行動與無所不在應用的學習領域分類 ....................... 14 圖 2-5 2008~2012 年使用行動科技對於學習成就影響分類........................ 15 圖 2-6 2008~2012 年使用行動科技對於學習動機影響分類........................ 15. 政 治 大. 圖 2-7 全世界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 ..................................... 17. 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2. ‧ 國. 學. 圖 3-2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之標註內容畫面 ................................. 35 圖 3-3 依據文字位置進行標註 ............................................... 36. ‧. 圖 3-4 新增/編輯/刪除標註功能 ............................................. 36 圖 3-5 選擇標註類型功能 ................................................... 37. y. Nat. sit. 圖 3-6 網頁搜尋功能 ....................................................... 37. er. io. 圖 3-7 隱私控制功能 ....................................................... 38. al. n. iv n C U h e n g c h i ............................. 圖 3-9 回應標註(左)與喜愛清單(右)互動討論功能 39 圖 3-8 語音標註功能 ....................................................... 38. 圖 3-10 標註搜尋功能 ...................................................... 39 圖 3-11 章節地圖功能 ...................................................... 40 圖 3-12 標註地圖功能 ...................................................... 40 圖 3-13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支援不同裝置平台示意圖 ........................ 41 圖 3-14 文章標註狀況列表 .................................................. 42 圖 3-15 撰寫或回應標註 .................................................... 42 圖 3-16 可由「詳見全文」進入到 KALS PC 版 .................................. 43 圖 3-17 實驗進行步驟圖 .................................................... 51 v.

(1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資訊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傳統紙本的閱讀模式已經慢慢轉變為數位閱讀模式, 並且因行動科技(mobile)的普及,使得閱讀模式更進一步的發展而進入了行動閱讀的時代。 近幾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ACRL) 的研究報告指出,行動裝置和服務為大學圖書館十大發展趨勢之一,報告中提出智慧型. 政 治 大. 手機(smart phones)、電子書閱讀器(e-book readers)、iPads 及其他手持裝置(handheld devices). 立. 的興起,已改變了資訊傳遞和接收的模式,也迫使圖書館不得不發展新的服務,以因應. ‧ 國. 學. 行動閱讀時代的來臨(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 2010, 2014)。 Amazon 於 2007 年推出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加上當年蘋果公司亦推出智慧型手機. ‧. iPhone,簡潔便利的觸控使用介面,讓行動閱讀開始蓬勃發展。2010 年發展定位於智慧 型手機 iPhone 和筆記型電腦 MacBook 之間的平板電腦 iPad,更大幅提升數位閱讀市場. y. Nat. sit. 的蓬勃發展。美國 Pew 研究中心(the Pew Research Center)2014 年的報告指出,雖然 2013. er. io. 年大多數人仍習慣閱讀紙本,僅三成的人讀過電子書,但卻有近半數的人已經擁有平板. al. n. iv n C U h e n g c h i 28%,可見電子書的推廣與普及有漸 提升到 2012 年的 23%,到 2013 年則進一步提升到. 電腦(tablet)或電子閱讀器(e-reader),而閱讀電子書的人口也逐漸成長,從 2011 年的 17%,. 漸增長的趨勢(Pew Research Center, 2014)。. 近兩三年行動裝置市場(mobile device market)的發展更朝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各種尺 寸螢幕和面板的行動載具被發展出來,讓許多資訊服務已經無法單純為桌上型電腦 (desktops)或智慧型手機使用者提供制式化的數位服務。如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國立臺灣大學等國內外多所大學,為因應各式各樣的行動裝置或電腦螢幕尺 寸,已採用適應化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技術,讓網頁的呈現方式能隨著裝置 來自動調整,以呈現最佳的畫面給使用者,以促使使用者有更好的閱讀體驗(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 2014)。因此,毫無疑問,二十一世紀不僅是數 1.

(16) 位閱讀的時代,更是行動閱讀的時代。 行動裝置具有可攜帶性、功能性、多媒體整合、無所不在、個人所有制、社會互動、 情境感知、位置識別、連結性、個人化等特性,因此行動學習有鼓勵隨時隨地學習、幫 助弱勢孩童、提高二十一世紀社群互動、契合不同學習環境及啟動個人化學習經驗等五 大機會(Pachler, Bachmair, Cook, & Kress, 2010)。Quinn(2000)也提出行動學習的願景,認 為行動學習(m-Learning)為行動計算(mobile computing)與數位學習(e-learning)的結合,透 過行動學習可無所不在的取得資源,這種不受時空侷限的學習模式,已是目前全球教育 的發展趨勢。此外,陳祺祐、林弘昌(2007)的研究指出,相較於線上學習,行動學習具有. 政 治 大. 線上學習大多數的優點,卻又同時具有輕便可攜的優勢。再則,採用智慧型手機、平板. 立. 等可攜性裝置輔以學習,更能夠達到隨時隨地、無所不在及充份運用零碎時間的學習效. ‧ 國. 學. 益,顯見行動閱讀與學習已經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然而,行動閱讀尚有許多支援學習的 層面值得探討,許多研究質疑行動閱讀會造成分心、產生身體負擔、沒有學習理論的支. ‧. 持,以及行動裝置本身仍有許多限制等問題仍有待突破(Pachler et al., 2010)。 綜合以上,本研究想要彌補目前行動閱讀研究的空缺,透過在「合作數位閱讀標註. y. Nat. sit. 系統」上發展可支援行動閱讀互動與討論的 App(application)應用軟體,希望能夠發揮有. er. io. 別以往單純使用桌機進行「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合作閱讀學習模式,所產生無. al. n. iv n C hengchi U 特性,促進學習者在社群中的閱讀即時互動與歷程,提升個人的閱讀態度與動機、團體 法達到無所不在學習的侷限,進一步透過行動裝置獨有的便利攜帶、即時連結與互動等. 效能與凝聚力,進而提升閱讀理解成效。也希望本研究結果可進一步釐清增進行動閱讀 成效的方法,作為未來推動行動閱讀的參考。. 2.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下: 1.. 希望探討採用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學習,對於學習 者的閱讀理解成效、閱讀態度、閱讀動機、團體效能與凝聚力及的影響差異,. 2.. 希望能更清楚了解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學習時的優劣與 特性,以作為推動行動閱讀的參考。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1.. 政 治 大. 採用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閱讀學習,對於學習者的. 立. 閱讀理解成效、閱讀態度、閱讀動機、團體效能與凝聚力及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 中、後,研究對象實際的閱讀學習經驗與感受。. y. sit. Nat.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 國. 學. 2. 探討支援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合作閱讀學習前、. al. n. 材及研究設計上的範圍與限制,說明如下。. 一、. Ch. 研究對象範圍與限制e n g c h i. er. io. 因本研究囿於時間、人力、物力及經費等現實客觀因素影響,在研究對象、閱讀教. i n U. v. 本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大學部中國文學系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他研究 對象不在本研究探討範圍,因此研究結果是否能推論至其他年齡族群及國家,需再作進 一步探討,不宜作過度推論。此外,研究對象學科背景差異,亦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圍 之內。. 二、. 教材內容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中國文學系領域相關學術性文章為實驗閱讀教材,研究結果是否能推論至 3.

(18) 其他類型文本,不宜做過度推論。此外,本研究探討的合作數位閱讀學習教材以純文字 類型為主,兼具圖文或者多媒體的文本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圍。. 三、. 實驗設計情境限制. 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因最終完整參與者人數屬小樣本,採用同一群研究對 象依序體驗有無行動閱讀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輔以合作閱讀學習後,進行 兩者之閱讀理解成效、閱讀態度、閱讀動機、團體效能與凝聚力差異比較,也不再另行 做閱讀理解成效、態度、動機和團體效能與凝聚力之間的相關分析,而其他閱讀標註平 台學習情境不在本研究之探討範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一、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 sit. y. Nat. 行動裝置也被稱為手持裝置(handheld device)或手持電腦(handheld computer),指的. io. er. 是輕巧的手持電腦裝置,通常都具有觸控的顯示螢幕或是迷你鍵盤,並且重量都在 0.91 公斤以下。市場上所出現之手機(cell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平板電腦(tablet)及. n. al. Ch. i n U. v.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都可算是行動裝置。另外像是筆記型電腦(laptop)或其他可. engchi. 攜帶式電子產品(portable electronic product)在某些情況中,也會被視為手持裝置 (About Tech, n.d.)。. 二、行動應用軟體(Mobile App) App 為英文 Application 的縮寫,原指的是電腦上的應用程式。因智慧型手機興起, 因此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通訊裝置上的軟體,也被稱為 App。相較由桌面或 筆記型電腦存取,行動應用軟體通常可協助使用者更容易連結使用網路服務,或更快速 地透過攜帶裝置來連結上網。一個行動應用軟體很可能只是個網站的書籤工具、一個以. 4.

(19) 手機為基礎的即時通訊用戶端軟體(mobile-based instant messaging client)或是其他的應用 程式軟體(Wikipedia, n.d.)。本研究所指的 App,係一種在智慧型手機上執行即可連接「合 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進行閱讀標註內容瀏覽、回應、討論與互動的應用軟體。. 三、數位閱讀(Digital Reading) 廣義來說,凡是利用電腦裝置閱讀數位化的資料,都可以稱為數位閱讀,例如閱讀 電子郵件、觀看數位文件及瀏覽網頁等都可視為數位閱讀。然而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多 認為透過行動裝置如電子書閱讀器(e-book reader)、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或智慧型手. 政 治 大. 機(smartphone)來閱讀報章雜誌及書籍等,較適合稱為數位閱讀(Ziff Davis, n.d.)。本研究. 立. 所稱之數位閱讀,係指利用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 ‧ 國. 學. 搭配有無行動閱讀 App 支援之「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進行之數位文本閱讀。. 四、行動閱讀(Mobile Reading). ‧. 行動閱讀係指利用行動裝置所進行的閱讀行為,特點在於快速、即時和隨時隨地,. Nat. sit. y. 不需於固定地點上即可點選閱讀。本研究所指的行動閱讀,係指利用基於「合作數位閱. al. n. 以吸收知識的學習方法。. er. io. 讀標註系統」所發展的行動閱讀 App 進行所指定之數位教材閱讀、回應與互動討論,. Ch. 五、社群閱讀(Social Reading) engchi. i n U. v. 社群係指具有相同的利益、意識型態、追求目標或是職業的群體。如在網路時代, 在電子佈告欄、論壇、聊天室,人們共同分享資訊和討論共同關注的議題,這樣的群體 我們便可稱之為社群(Dictionary, n.d.)。而社群閱讀的概念即是人們希望與他人分享彼此 的閱讀心得,並且期望夠得到他人的想法和意見回饋。社群閱讀至少需要兩人以上,不 論是親自或是透過網路與人互動進行社群閱讀,都具有擴展讀者的經驗,鼓勵讀者藉由 互動,進而激盪產生知識的效益 (Mennella, 2011) 。. 5.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學習. 一、行動學習的定義 Quinn(2000)很早提出觀點,認為行動學習是行動運算與數位學習的綜合體,也可以 說是利用行動裝置所進行的數位學習。Kambourakis(2004)等人則提到行動學習多與運用. 治 政 者 進 行 隨 時 隨 地 的 學 習 經 驗 。 Polsani(2003) 則 認 為 在大 網路場域而產生流通和消費 立 (consumption)的教育形式也可以稱為行動學習。Kukulska-Hulme 及 Traxler(2005)認為行 行動科技於教育上有關連,同樣認為可視為行動運算和數位學習的交集,並能促使學習. ‧ 國. 學. 動學習係利用行動或無線裝置,在移動中所進行的學習,如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或手持裝置等。而 Park (2011) 及 Traxler(2007)提出行動學習著重在「行動性」(mobility). ‧. 的本質上。比方不論在旅遊、駕駛、乘坐或行走時都可以隨時學習,是一種自由免費掌. sit. y. Nat. 上學習(hands-free learning)或是自由免費觀看學習(eyes-free learning)的學習模式。 不同領域,對於行動學習的定義有不同的想法。如「在移動中學習」或是「跨越不. io. n. al. er. 同的情境脈絡中學習」。其中最廣泛的定義是使用行動載具進行的學習方式,換句話. i n U. v. 說,使用行動裝置進行學習,無論室內或室外,或是有沒有移動,都可以算是行動學習. Ch. engchi. 的一種型態(黃國禎, 2012)。因此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or m-learning),可指單獨使 用行動科技或結合其他資訊通訊技術,讓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無所不在,透過各種方法 來學習,如利用行動裝置來取用教育資源或無論在課堂內或外都能與其他人保持聯繫並 共創內容。行動學習還包括支持更廣泛的教育目標,例如學校系統的有效管理和改善學 校與家庭佳的聯繫溝通管道(UNESCO, 2013)。 由此可知,行動學習定義不斷在改變,從最早期的「透過行動裝置學習」,到近期 日益強調因使用行動裝置而造成的學習者的移動性(learner mobility),換句話說,行動 學習定義的焦點從行動裝置本身已經轉移到學習者本身,不再是要追求更新穎的行動科. 6.

(21) 技,而是如何讓學習者更容易去隨時隨地去「行動」學習(Wang, Chen, & Khan, 2014)。 綜合以上,行動學習,即是行動性與學習的結合,具有可以讓學習者隨時隨地、無所不 在,透過各種方法來學習的特色,有別以往需長時間定時定點的網路或數位學習。. 二、行動學習的特性與優勢 Chang 等人(2003)認為行動學習由行動學習裝置(mobile learning device)、通訊架構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及學習活動模型(learning activity model)三個基本要素所組 成。El-Hussein 及 Cronje(2010)則認為行動學習可以解析成科技的移動性(mobility of. 政 治 大. technology)、學習者的移動性(mobility of learner)及學習的移動性(mobility of learning)三. 立. 個概念。前者所提到行動學習裝置指的是具體積小、重量輕巧、便於攜帶、個人化且內. ‧ 國. 學. 建無線通訊硬體設備的裝置;而通訊架構則包括了基地臺、GPRS、其他類似技術,用來 提供行動學習裝置可以透過無線網路獲取學習資源;學習活動模型則認為行動學習活動. ‧. 可在室內外進行,也適合個人與團體。. 現今所提到的科技移動性,同樣多半指的是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iPods、PDA 等. y. Nat. sit. 載體,且具有 WAP 和 WiFi 等無線傳輸搭配,簡單易攜又能隨時上網(El-Hussein & Cronje,. er. io. 2010)。從學習者的移動性概念上,傳統數位學習(e-learning)大多使用個人電腦,由於這. al. n. iv n C 無法輕易移動,使得學習者在校學習也只能採定點、定時使用。相較起來行動學習可以 hengchi U 些電腦不具無線網路學習設備,幾乎只能在定點或特定可連線時間使用,也較為笨重且. 隨時隨地以攜帶式個人電腦,學習者可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打破以往一定要坐在教室 內才能學習授課的方式。最後在學習的移動性概念中提到,許多研究者已經開始針對高 等教育利用手機輔助學習進行完整的教學實驗(Mahat, Ayub, & Luan, 2012),並認為行動 學習不單單依靠可攜式及無線網路通訊設備就能成功,而是因為行動裝置擁有者有別於 傳統課堂或電腦教室式的學習,在行動學習時所接收和處理的課程內容會因為情境而不 同。 Chen, Kao 及 Sheu(2003)則提出行動學習具有急迫的學習需求(urgency of learning need)、主動求知(initiative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學習環境的移動性(mobility of learning 7.

(22) setting)、學習過程的互動性(interactivity of the learning process)、情境式的學習活動 (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y)、教學內容的整合(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content)等獨 特特徵,學習者可以透過無線網路解決問題,並且能讓學習者更即時且主動地去學習, 透過視訊或語音等多種互動模式與教學者或同儕進行溝通聯繫,並讓學習更加貼近生活 情境,進行複雜且橫跨多主題的學習活動。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行動學習可以說是數位學習的再進化,更加強在無線網路與行動 裝置上,不論是設備或是概念上都有轉變,從表 2-1 數位學習與行動學習術語對照表, 就可以一窺兩者彼此之間的差異。. 治 政 大 表 2-1 數位學習與行動學習術語對照表 立 行動(Mobile). GPRS, G3, 藍牙(Bluetooth) 物件(Objects). 多媒體(Multimedia). Nat. y. al. 多樣式媒體(Media-rich) 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 sit. 連接(Connected). 網路式(Networked). n. 合作式(Collaborative). io. 超連結(Hyperlinked). 自發式(Spontaneous). er. 互動式(Interactive). ‧. 頻寬(Bandwidth). ‧ 國. 電腦(Computer). 行動學習(m-learning). 學. 數位學習(e-learning). Ch. i n U. v. 輕量級(Lightweight). eng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chi 非正式的(Informal). 正式的(More formal). 真實情境(Realistic situation). 模擬情境(Simulated situation ).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情境主義 (Situationism)、合作式(Collaborative). 超學習(Hyperlearning). 資料來源:修改自 Laouris, Y., & Eteokleous, N. (2005). We need an educationally relevant definition of mobile 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Learning (pp. 290-294) UNESCO(2013)歸納行動學習包括能使教育普及與平等、促進個人化學習、能即時 8.

(23) 回應與評價、能隨時隨地學習、讓課堂時間運用更有成效、建立學習者間的新溝通、支 持情境學習、加深無縫學習、橋接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縮短災區的教育斷層、協助身心 障礙學習者、提升溝通與管理成本效益最大化等獨特優勢。比方行動裝置可以讓學習者 在如搭乘巴士、或休息期間進行短時間的零碎時間學習。另外,提供學生使用平板電腦 來取代傳統教科書,讓以往需要購買、傳送或是更新這些紙本書籍的成本都大大縮減 了。 黃國禎、陳德懷(2014)認為使用行動裝置進行學習具有方便資訊的獲得與分享、學 習可以不受時間及場地限制、可以配合真實情境來學習等優點。Ting(2005)提出行動學習. 政 治 大. 整體優點在於更多彈性、可及性和個人化,並期許這些優點能讓學習者可以持續學習並. 立. 提高其學習效能與效率。Huang, Huang 及 Hsieh, (2008)也從以往研究中總結行動學習有. ‧ 國. 學. 幾大功能:提高資訊網路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實體地點進行與學習有 關的活動、支持小組團體工作、增進課堂上交流與合作式學習,以及能夠迅速的進行內. ‧. 容傳遞,並總結行動學習環境在鼓勵教學與學習上更勝於傳統課堂或電腦教室教學模式。 綜合上述,行動學習有著比以往數位學習更多彈性、行動性、主動性、互動性、可. y. Nat. sit. 及性和即時性等特點,在時間運用上也更為零碎,不需完整時段,亦不需限定於特定地. n. al. er. io. 點,還能促進課堂間合作學習,支援團體學習,因此應可以在學習的成效上彌補以往數. i n U. v. 位學習的不足,達到真正無縫式、隨時隨地的無所不在學習。. 三、行動學習的浪潮. Ch. engchi. 行動科技與無線通訊技術的進步,也讓數位學習進入了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的 世代,越來越多教育者開始利用行動載具來支援閱讀與教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分重 視行動學習,認為可以透過電腦、mp3 播放器、手機等行動裝置提供現代化的學習模 式。因為相較於對傳統網路學習,行動學習更有「即時學習」(just-in-time)、個性化、 易攜帶、互動性、情境化等特性,能夠拓展並豐富教育途徑,並可以利用行動技術推動 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如 2011 年與諾基亞(Nokia)及皮爾森(Person)基金會合作(王榮、 曾海軍, 2013),開發網路平台用來鼓勵教育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和軟體開發商可以 9.

(24) 於線上分享心得。此外,行動學習在亞洲各國也備受各國政府關注,各國發展的重點如 表 2-2 所示。 表 2-2 亞洲各國行動學習計畫 國家. 計畫類型. 菲律賓. SMS 促進學習計畫. 韓國. 自我導向行動學習計畫. 政 治 大 立行動知識分享計畫. 日本. 情境感知無所不在語言學習計畫. 馬來西亞. 臺灣. 無所不在知識建構計畫. ‧. ‧ 國. 未來學校計畫. 學. 新加坡.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國禎、陳德懷(2014)。未來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臺北. y. Nat. 市:高教出版,4。. io. sit. 可見行動學習可以說是近幾年來的熱門研究議題,光是研究主題就有許多不同類別,. n. al. er. Traxler(2007)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包括科技驅動行動學習、微型可攜帶式數位學習、. i n U. v. 連結教室學習、非正式和個人化及情境行動學習、手機培訓/效能支援、偏遠/鄉村/發展. Ch. engchi. 中的數位學習(如表 2-3 所示),尤其在行動裝置的互動性讓學習者不只是單方面接收課 程,還能夠分享自我的知識,不僅止於個人學習,也能對合作學習有正面的成效。 表 2-3 行動學習研究主題 主題. 內容. 科技驅動行動學習. 在學術環境中使用一些特殊的科技創 新來展示科技的可行性和教學的可能 性。. Technology-driven mobile learning. (續下頁) 10.

(25) 主題. 內容. 微型可攜帶式數位學習. 應用手機(mobile)、無線網路(wireless) 和手持技術(handheld technologies),在 傳統的數位學習中重新制訂方法和解 決方案。例如像是虛擬學習環境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VLE), 又或者能共使用這些行動科技來更有 彈性地取代需在電腦桌面才能應用的 技術。. Miniature but portable e-learning. 連結教室學習 Connected classroom learning. 立. 能將這些科技應用在課堂上來支援合 政 治 作式學習,又或像互動式白板技術可 大 以連結其他的教室。. 手機培訓/效能支援. 通常用來提高行動工作者的產能與效 率。. io. Remote/rural/development mobile learning. n. al. Ch. sit. 偏遠/鄉村/發展中的數位學習. 這些科技被用於在傳播和支援教育作 業時,去處理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挑 戰,這些挑戰是一般數位學習所無法 處理,並常常困擾那些已被廣泛接受 的發展範型和演進範型。. er. Nat. Mobile training/performance support. y. ‧. ‧ 國. 主要用來增強行動學習的附加功能, 比方情境感知(location-awareness)或是 視頻捕捉(video-capture)技術。. 學. 非正式、個人化及情境行動學習 Informal, personalised,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修改自 Traxler, J. (2007). Defining, Discussing and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The moving finger writes and having writ . . . ..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8(2), 1-13. 而我國在行動學習上的發展也不遺餘力,以臺灣中小學為例,就經歷三波數位學習 浪潮,從「電腦教室」、「教室電腦」,到如今人人都買的起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或平 板電腦)的「一人一機」(黃國禎、陳德懷,2014)。此外,2013 年起教育部(2015)也 開始推動高中職行動學習輔導計畫,以及過去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推動都為行動學習 11.

(26) 奠定良好的基礎。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期刊於 2011 年的報導指出, 臺灣對行動學習方面的研究與應用遙遙領先於國際。 (黃國禎、陳德懷,2014) Hwang 及 Tsai(2011)曾為探究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情形,挑選從 2001 至 2010 年十年間六個主要與科技增進學習相關且具影響力的期刊,包含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BJET)、Computers and Education (C&E)、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ETS)、Educational、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ETR&D)、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JCAL) 和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IETI)的 3995 篇論文進行歸納。其中有 154 篇論文符合行動學習議題,結果顯示(圖 2-. 政 治 大. 1)2010 年所刊登的篇數有 54 篇,整整是 2009 年的兩倍。. ‧. ‧ 國. 學.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論文發表數量. 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圖 2-1 2001 至 2010 年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論文發表數量統計。. engchi. 資料來源:Hwang, Gwo-Jen, & Tsai, Chin-Chung. (2011). 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4), E65-E70. doi: 10.1111/j.1467-8535.2011.01183.x. Hwang 及 Tsai(2011)將這段期間分成 2001- 2005 與 2006-2010 年兩個時期來進行 研究,結果發現在前五年(圖 2-2)貢獻度最高的國家為美國,其次為英國,臺灣則排名 第三。但是到了後五年(圖 2-3),臺灣卻以 51 篇之姿一躍成為第一位,遠遠超過美國的 12 篇及英國的 16 篇。 12.

(27) 論文數量. 瑞士. 挪威. 智利. 瑞典. 日本. 芬蘭. 德國. 西班牙. 希臘. 加拿大. 澳洲. 臺灣. 英國. 美國. 政 治 大. 圖 2-2 2001 至 2005 年發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文章主要貢獻國家。. 立. 資料來源:Hwang, Gwo-Jen, & Tsai, Chin-Chung. (2011). 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 國. 學.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4), E65-E70. doi: 10.1111/j.1467-8535.2011.01183.x. ‧. n. er. io. sit. y. Nat. 論文數量. al. v. 香港. 盧森堡. 瑞士. 挪威. 巴西. 智利. 愛爾蘭. 紐西蘭. 日本. 南非. i n U. 芬蘭. 德國. 新加坡. 義大利. engchi 土耳其. 中國. 西班牙. 希臘. 荷蘭. 澳洲. 臺灣. 英國. 美國. Ch. 圖 2-3 2006 至 2010 年發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文章主要貢獻國家。 資料來源:Hwang, Gwo-Jen, & Tsai, Chin-Chung. (2011). 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 from 2001 to 2010.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4), E65-E70. doi: 10.1111/j.1467-8535.2011.01183.x 此外,臺灣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同樣針對上述的 BJET、C&E、ET&S、ETR&D、 JCAL、IETI 和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ILE)七大數位學習 SSCI 期刊在 13.

(28) 2008~2012 年進行行動學習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全世界學者及教育機構總共發表 2674 篇件數位學習研究與應用成果,其中有關行動學習的研究與應用有 214 篇,應用 範圍從語言課程、環境與生態課程、工程及電腦課程,以及歷史文化課程(圖 2-4),可 見行動學習的應用相當廣泛。而在學習成效上,其中有 69 篇的應用結果指出,使用行 動學習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成就有顯著的幫助(圖 2-5),24 個應用結果顯示,行動學習可 以顯著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圖 2-6),由此可知行動學習的確能對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動 機有顯著的效益 (黃國禎、陳德懷,2014)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4 2008 ~2012 年行動與無所不在應用的學習領域分類 資料來源:黃國禎、陳德懷(2014)。未來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臺北市:高 教出版,5。. 14.

(29) 立. 政 治 大. 圖 2-5 2008~2012 年使用行動科技對於學習成就影響分類. ‧ 國. 學. 資料來源:黃國禎、陳德懷(2014)。未來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臺北市:高 教出版,9。.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2-6 2008~2012 年使用行動科技對於學習動機影響分類 資料來源:黃國禎、陳德懷(2014)。未來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臺北市:高 教出版,10。 15.

(30) 在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網址: http://ndltd.ncl.edu.tw/)中,以論文名稱含有「行 動學習」做精準搜尋,共計有 227 篇資料,最早畢業學年為 2000 年僅一篇,但從 2010 年至 2014 年間,共計有 131 篇。若以「行動學習」做為關鍵詞搜尋,更可以找到 416 筆資料,同樣最早畢業學年為 2000 年,而從 2010 年至 2014 年間則有 220 篇,可見行 動學習的熱潮在近五年日益受到重視。而在行動學習中最常和行動學習一起被探討的相 關度首位為合作學習、其次依序為數位學習、情境感知、無所不在學習和擴增實境。可 見行動學習與合作學習間的關係緊密。El-Hussein 及 Cronje(2010)認為行動學習的迅速 蔓延,也許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最有效的學習途徑之一,因此研究人員及教師必須重視 此一發展趨勢。. 立. 政 治 大.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瞭解行動學習應用非常廣泛,且進行過成效評量的結果大多呈. ‧ 國. 學. 現可以顯著改善學習成就、學習動機,不僅是中小學或偏鄉地區,在高等教育的應用上 也日趨重要,而如何結合課堂與合作式學習也是行動學習發展的重點。. ‧. 四、行動裝置. y. Nat. sit. 資策會 FIND 調查顯示,2014 年臺灣 12 歲(含)以上民眾,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 er. io. 電腦智慧裝置的人數已達 1432 萬人,普及率達 7 成,相較上半年,下半年臺灣民眾持. al. n. iv n C 的人認為「行動」指的是智慧型手機,並且平均一天多會花費 h e n g c h i U 3.3 小時於智慧型手機上. 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增加 7 個百分點,普及率達 65.4%(鍾榮峰,2014),而有高達 54%. (Salesforce, 2104) 。. 根據 IDC(2015)公布 2014 年第四季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擁有許多廠商投 入的 Android 仍舊有高達 76.6%的市佔率,而第二名蘋果獨有的 iOS 也有 19.7%的市佔 率。(圖 2-7、表 2-4)。另一家 Gartner 公司(Rivera & van der Meulen, 2014)亦顯示(表 25),2014 年底 Android 作業系統手機的市佔率為 83.1%,iOS 為 12.7%。另根據 Kantar Worldpane 研究亦顯示 2014 年底因為 iphone6、iphone6 plus 發表後,iOS 在歐洲主要市 場(包括德國、西班牙、義大利、英國和法國)的市占率較去年同期上升了 5.9%,達到 20.7%(Phonearena, 2014)。 16.

(31) 綜合以上,談到「行動」最常想到的就是智慧型手機,而目前市場上的智慧型手機 或平板電腦作業系統,多以 Android 與 iOS 系統為大宗,因此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也多 以此兩種作業系統智慧型手機為主要開發對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sit. y. 資料來源:IDC, 2014 Q4. er. io. 圖 2-7 全世界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 n. al. i n C hengchi U http://www.idc.com/prodserv/smartphone-os-market-share.jsp. v. 資料來源:IDC(2015). Smartphone OS Market Share, Q4 2014. Retrieved from. 表 2-4 2014 年第四季世界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 時期. Android. iOS. Q4 2014 Q4 2013 Q4 2012 Q4 2011. 76.6% 78.2% 70.4% 52.8%. 19.7% 17.5% 20.9% 23.0%. Windows Phone 2.8% 3.0% 2.6% 1.5%. BlackBerry OS 0.4% 0.6% 3.2% 8.1%. 其他 0.5% 0.8% 2.9% 14.6%. 資料來源:IDC(2015). Smartphone OS Market Share, Q4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idc.com/prodserv/smartphone-os-market-share.jsp 17.

(32) 表 2-5 2014 年第三季世界手機作業系統市占率與銷售數字(單位:千) 作業系統 Android iOS Windows Blackberry 其他 總計. 3Q14 單位 250,060.2 38,186.6 9,033.4 2,419.5 1,310.2 301,009.9. 3Q14 市佔率 (%) 83.1 12.7 3.0 0.8 0.4 100.0. 3Q13 單位 205,243 30,330 8,916 4,401 1,407 250,296.8. 3Q13 市佔率(%) 82.0 12.1 3.6 1.8 0.6 100.0. 資料來源:Rivera, Janessa, & van der Meulen, Rob (2014/12/15). Gartner says sales of. 政 治 大 http://www.gartner.com/newsroom/id/2944819 立. smartphones grew 20 percent in third quarter of 2014. Gartner, Inc.. Retrieved from. ‧ 國. 學. 第二節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 ‧. 一、. 閱讀標註定義. y. Nat. sit. 閱讀標註,即閱讀時在文章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評語或疑問,為文章內. er. io. 容添加批語或注解,以幫助理解和評論文章,標註是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是一種有. al. n. iv n C 註,可能透過畫底線、重點標示、或直接寫一小段註解在感興趣的文本旁,這是一種很 hengchi U 效的閱讀方法與策略(蔣紅星,2007)。當我們想要記憶或強調些事情時,我們就會加以標. 自然去記錄想法和意見的一種方式(Brush, 2002)。. 許多研究發現讀者喜歡透過不同的工具和顏色(如鉛筆、原子筆、螢光筆)等來做標 註,而不同的標註位置也有不同的功能,如若是在文本中簡短的螢光筆或圈選字詞,多 是為了增強記憶或給自己提示標註位置,但若是大範圍就可能是追溯困難段落的進展。 一般說來,個人標註大多被用來記憶、思考或瞭解文本,因此當進行學習或有批判性思 考時,就容易產生閱讀標註行為,而標註可以被視為主動性閱讀(active reading),因此 當撰寫閱讀標註時,可以提升閱讀時的思考層次,也能提升閱讀的學習成效與理解。而 數位時代的來臨,在閱讀數位文本時可以做的閱讀標註類型更廣,也能在更多新的媒體 18.

(33) 形式上從事標註(Adler & van Doren,1972 ; Cabanac, Chevalier, Chrisment, & Julien, 2007 ; Marshall,1997 ; Hansen, 2006)。 綜合以上,當對文章產生想法、意見、認同、疑問、思考、評論時,所記錄下的筆 記、劃記和評論,都可以視為閱讀標註,而閱讀標註行為可以有效增進學習成效。. 二、. 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 若個人進行閱讀標註,大多重點在於摘要文本重點或用來回想重要或感興趣的段. 治 政 本傳遞方式分享註記,知識的傳播相對有限。現在雖然可以在圖書館租借到大量圖書, 大 立 仍有人認為在公共圖書上進行閱讀標註並不道德,即使許多人也認同前一位讀者的標註 落,但其實標註也可以和他人共享,但以往由於書籍珍貴,讀者大多也只能以自己的書. ‧ 國. 學. 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而如今數位時代來臨,標註價值可以透過標註系統重新定義(Brush, 2002 ; Cabanac et al., 2007)。. ‧. 標註系統即是將紙本的標註轉換為使用電腦標註,通常會提供許多功能。Wolfe(2002). y. Nat. 歸納閱讀標註系統設計的七大考量因素,包括:輸入(input)、介面(interface)、文本(base. io. sit. text) 、定位(anchor) 、儲存(storage) 、檢索和篩選(searching and filtering)及其他特殊. n. al. er. (specialized behaviors)功能。以輸入為例,可以用鍵盤、麥克風、滑鼠、繪圖版、電子筆,. i n U. v. 來做文字、聲音或圖像的標註。另外有的標註系統,具有類似 Microsoft Office 2000 和. Ch. engchi. CritLink 的功能,當有新的標註或文本有所更動時,會收到電子郵件的自動提醒功能。 另外像是為了尊重隱私,許多標註系統也能讓標註者選擇不公開分享標註、分享給特定 人士或是公開分享標註(Brust & Rothkugel, 2007 ; Cabanac et al., 2007)。 許多學者認為在 web2.0 的時代,「參與」是最基本的原則,像是透過合作式標註 (collective annotations)能夠讓讀者之間可以對數位文本加以討論、共享與回饋。Wolfe 及 Neuwirth (2001)認為當讀者提供反饋給作者,也可以促進合作者間的溝通,以及給未來 讀者參考(Cabanac et al., 2007)。Chen 及 Chen(2014)認為合作式閱讀標註系統(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可透過學習者間知識分享和彼此互動討論,以增進閱讀理解成 效,這些被標註的數位文本能夠提供有效的知識輔以閱讀,可以替數位文本增加許多額 19.

(34) 外補充的有用資訊,並加強學習成效。 1990 年代初期,合作式標註系統就已經開始被發展出來,並且大部分的標註系統設 計為網頁使用,如使用 HTML 文件,但也有標註類型可以使用 PDF、DOC 或是基於 XML 所撰寫的檔案格式進行閱讀標註(表 2-6)。像是 CoNote 就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所發展的合作式標註系統,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只要透過網頁瀏覽器,就可以進 行閱覽、標註和發文(Davis & Huttenlocher, 1995)。Chen(2008)等人,在臺灣百年圖書館 史數位圖書館網站建置一套標註系統,可以在文本的任意位置以標註來添加使用者產生 資訊,還可以透過投票機制讓其他使用者優先看到票數較高者。陳勇汀(2011)開發之. 政 治 大. KALS 知識標註學習系統,是利用 AJAX 技術,在同一個客戶端網頁上與伺服器溝通且. 立. 不需要換頁,並可以利用混搭(mashup)與其他內容網站做結合。. ‧ 國. 學. Brush(2002)將這些網頁式標註系統(web annotation systems)分為三種類型:(1)以伺服 器 為 基 礎 (server-based): 需將 文本上 傳到 特 定伺服 器, 標註訊 息 也儲存 於該 處, 如. ‧. PageSeeder, CaMILE, DocReview 和 Col·laboració;(2)以代理器伺服器為基礎(proxy-based):. y. Nat. 只要透過特定代理伺服器使用者即可以標註任何 HTML 網頁文本,代理伺服器為網頁和. sit. 使用者間的中介,可以將使用者介面和標註整合到網頁中,如 CritLink、Annotation Engine、. n. al. er. io. the GrAnt prototype、Annotator 和 CoNote;(3)以瀏覽器為基礎(browser-based):只要安裝. i n U. v. 一個小軟體,就可以在任何網頁上進行標註,如之 WebAnn 及 Annotea、ComMentor、 iMarkup、WebVise 等(表 2-7)。. Ch. engchi. 然而易於編輯或標註的操作介面,是標註系統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因此支援多面 向的使用者介面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透過行動裝置進行標註,標註資訊就可以立刻呈現 在個人電腦的網頁瀏覽器上,反之亦然,標註系統應該延伸和支援不同系統或介面。 Hansen(2006)提出無所不在的標註系統(uniquitous annotation system)想法,將原本基於電 腦的標註系統透過行動裝置延伸到實體的世界,如像是 TagandScan 的手機標註系統 (mobile annotation system),即可透過手機傳輸文字、影像或類別,公開分享或僅分享給 朋友其位置和資訊。 因此,以往紙本閱讀標註大多為個人使用,即便想要與他人一起分享標註心得,仍 20.

(35) 具有諸多侷限,拜網路和資訊科技所賜,透過數位閱讀標註系統,使用者不僅止於定點 以桌上型電腦進行線上標註,還能透過手機達到無所不在的標註。 表 2-6 標註系統和服務比較表 CritLink Mediator. Annozilla. Adobe Acrobat. HTML. HTML. HTML. HTML. HTML. 條列. 選取地. 錨點. 選取地. 選取地. PDF. DOC, RTF. JPG. 選取地. 選取地. 選取地. 聲音、 文字、 影像. 評論者. 標籤、 註釋、 評論. 有. 無. 無. 有. 有. 有. 公開. 公開. 公開. 讀者. 段落 文字. 議、更 動、範 例、另 見、評論. 無. 無. 有. 無. 未知. 有. 無. 無. 個人、群 組、公開. 公開. 公開. 個人、群 組. 伺服器 或個人 端儲存 庫. 伺服器或 個人端儲 存庫. 儲存庫/ 附加於 來源處. 附加於 來源處. 無. 無. io. y. n. al. sit. 未知. 立 作者、. Flickr. ‧. 有. 樣本、 三方、 紙本、 評論. WORD. 學. 條列、 大綱、 固定形 式. 政 治 問題、解 釋、建 大. Nat. 標註 回應 搜尋 功能 分享 功能. CoNote. er. 標註 分類. ComMentor. ‧ 國. 媒體 格式 標註 呈現. Sparrow. v ni. 文本 處理. 儲存庫. 儲存庫. 通知 功能. 未知. 無. 無. 未知. 未知. 技術. --. CGI (Perl),PRDM. CGI (Perl). CGIScripts. RDF, Xpointer. Ch. engchi U. 資料來源:修改自 Brust, M. R., & Rothkugel, S. (2007). On anomalies in annotation systems.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arning and Mobile Learning on Telecommunications (ELETE 2007) (pp. 3-3).. 21. 無.

(36) 表 2-7 網頁式標註系統範例一覽表 討論功能 串連式回覆 索引 X. 預設. 創作者 X. 否. 段落. X. 研究原型. 是. 段落. X. 商用系統. 是. 預設、標 籤. 研究原型. 是. 任何. X. X. 研究原型 研究原型 商用系統 研究原型 研究原型. 否 否 是 否 是. 任何 預設 任何 任何 任何. X X X X X. X X. 研究原型. 否. 任何. X. X. 否 是. 任何 任何. X. 標籤. X. n. 是. 商用系統. 是. 研究原型 研究原型 研究原型. 否 是 否. 政 治 X 大X. X X. 明顯 X. 任何 任何 任何. X X. X X. X. 嘗試 明顯 嘗試 忽略 忽略. X. 嘗試. X. 忽略 未知. X. X. X. v ni X. X. X. 22. 忽略 未知. X X. 資料來源:修改自 Brush, Alice Jane Bernheim(2002). Annotating Digital Documents for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明顯 明顯. X. y. C 任何 hengchi U. 處理文 件變更 明顯. 忽略. sit. io. al. 商用系統. X. ‧. 商用系統 商用系統. 分類 X. 通知功能 訂閱 通知 X. er. 立. Nat. 以瀏覽器為基 礎 (Browserbased). 研究原型. 註記位置. 學. 以代理器伺服 器為基礎 (proxy-based). 研究原型. 是否 可用 是. 系統狀態. ‧ 國. 以伺服器為基 礎 (servet-based). 系統 (開發年) CaMILE (1994) Col·laboració (1998) DocReview (1997) PageSeeder (~1998) Annotation Engine (2000) Annotator (1999) CoNote (1994) CritLink (1997) GrAnt (1996) Annotea (2001) ComMentor (~1996) E-Quill (~2000) IMarkup (~2000) Office Web Discussions (~2000) Web Highlighter (2002) WebVise (1999) Yawas (2000) WebAnn (2001). 嘗試 忽略 嘗試.

(37) 三、. 通知機制(Notification mechanisms). 使用閱讀標註系統進行數位文本合作閱讀標註時,可以視為一種異步協作 (asynchronous collaboration),因此一般來說,當標註文件時,通常是人對文本而非人對 人,因此當想要透過文本溝通彼此想法和概念時,若是需要時常回去檢視文件,察看是 否有最新的標註或評論,會顯得較為不便且繁瑣,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加入通知 機制(Notification mechanism),一旦有新增標註或感興趣議題被發表,就可以透過諸如 email 的方式通知參與者,來做閱讀、回應或發表新意見,許多系統都已經採用通知機制,. 政 治 大 Brush 等人(2002)以 Microsoft Office 網頁討論標註系統(web discussions annotation 立. 而 email 通知機制最常被商業系統所採用 (Brush, 2002) 。. ‧ 國. 學. system)為例,使用者可以選擇訂閱通知機制,並可以選擇即時接收、每日接收或每週接 收內容更動的通知。他們的研究發現啟用通知機制的使用者明顯在回覆次數上多於未使. ‧. 用者,可見通知機制有其功效。然而在回應的時間上,啟用通知機制與未啟用通知機制 的使用者並無有顯著的差異,因此 Brush 等人省思與調查後發現,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在. Nat. sit. y. 通知機制中是否能即刻瞭解新標註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在新的通知中,加強標註處,並. al. er. io. 添加超連結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找到標註。此外,也思索傳統電子郵件的通知方式較為. n. 繁重,很難讓人持續性保持關注,當時 Brush 等人還另外選用較為輕巧又容易安裝使用. Ch. i n U. v. 的 Sideshow 的 tickets 功能來當作另外一種通知機制,兩者再次實驗,皆認同得知新評論. engchi. 的內容最為重要。現今行動裝置上的推播通知(push notifications),大多是使用者在行動 裝置上下載特定 Apps,或是 Apps 本身內建提醒機制,與其概念類似。因此,通知機制 的確可以增進學習者對於新標註的掌握度,但是否願意即時回覆,與使用者能否瞭解新 標註的內容有極大的關係。. 23.

(38) 第三節 閱讀動機與態度 一、. 閱讀動機. 所謂動機(motivation),指的是有機體內在的一種心裡或生理的需求或驅力,也就是 說他是種內化的精神能量或心智力量,可以引發、導引並保持行為,能幫助個體達成目 標。動機又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Covington, 2002),內在動機是學生給予自己的督促, 如好奇動機、成就動機、求知動機;外在動機則是追求外在的獎勵與誘因時所產生的督促,如獎. 治 政 大 學業成就之間的正向關係已獲得許多研究證明(簡嘉菱、程炳林,2013) 。 Cronbach 和 立 Snow(1977) 將 學 習 動 機 層 分 為 兩 個 面 向 : 防 衛 動 機 (defense motivation) 和 建 構 動 機. 勵、懲罰、競爭等。不論是哪種動機,動機被引發的情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動機與. ‧ 國. 學. (constructive motivation),前者指的是學習者的焦慮水準,通常是由學習者對威脅的敏感 度上面反映出來;後者指的是學習者追求成功的願望,通常由學習者對學業的反應中可. ‧. 以反映出來。林清山(2003)也認為有三種與學習有關的動機理論:(1)成就動機(achivement. sit. y. Nat. motivation):對個人、對物、對事的一種追求成功傾向,可能追求成功也可能避免失敗,. io. er. 取決於面對情境的認知及自我成功的可能性評估;(2)求知動機 (needs to know and understand):來自馬斯洛(Maslow)動機層次理論(motivational hierarchy theory)的最高層次;. n. al. Ch. i n U. v. (3)好奇動機(curiosity motivation):當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新的環境時,表現注視、探索、. engchi. 操弄等行為的內在動力(王克先,1987 ; 周甘達、劉冠麟譯,2002 ; 林清山,2003) 。 而閱讀動機一詞首見於 1967 年 Campbell 等學者在國際閱讀協會學術研討會的論文 報告,而對閱讀動機有系統的研究則始於 Wigfield 與 Asher 在 1984 年提出對於成就動 機、閱讀態度與閱讀興趣的探討。Wigfield 等的研究顯示,閱讀動機與閱讀次數、頻率、 數量、廣度等閱讀行為與閱讀成就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目標(goal)、信念(belief)和價值 (value)三個構面和閱讀主題、過程和結果有關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 。 Guthrie 和 Wigfield 認為閱讀動機有「效能(self-efficacy)」 、 「挑戰(challenge)」 、 「逃避 (work avoidance)」 、 「好奇(curiosity)」 、 「投入(involvement)」(原為「美感 aesthetics」)、 「重. 24.

(39) 要(importance)」 、 「認可(recognition)」 、 「成績(grades)」 、 「競爭(competition)」 、 「社會(social)」 及「服從(compliance)」十一個層面,而 Wigfield(1997)進一步將其歸類成能力和效能信念 (competence and efficacy beliefs)、閱讀目標(goals for reading)、社會目的(social purposes of reading)三個面向類別,所設計的閱讀動機量表(Motivation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MRQ),也經過多次版本的刪減與修正(Wigfield& Guthrie , 1995 ; Wigfield, 1996;Wigfield & Guthrie, 1997 ; Baker & Wigfield, 1999),最初版本曾多達 82 題(Wigfield,1996)(詳見附 錄四、五)。 其中在閱讀目標的類別中,Wigfield 認為與內外在動機、成就目標取向和成就價值. 政 治 大. 具有密切相關,因除了能力和效能信念以外,還需要夠多的理由和誘因才能產生閱讀投. 立. 入,具內在動機的閱讀者多傾向於學習目標取向的閱讀,以尋求透過閱讀增進知識與概. ‧ 國. 學. 念的理解;而外在動機閱讀者則關注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否有良好表現(Baker & Wigfield, 1999 ;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 ‧. 二、. 閱讀態度. y. Nat. sit. 態度指的是個體在面對社會事件時,以其對該事件的認知與情感為心理基礎所表現. er. io. 的一種相當持久且一致的行為傾向(張春興,2013),也就是一種對事物喜愛或不喜愛的. al. n. iv n C 1975)。而閱讀態度(reading attitudes)是促成學習者達成或阻礙進入閱讀情境的一種感受 hengchi U 一種持續性學習傾向反應,因此信念、感覺和行為都是構成態度的因素(Fishbein & Ajzen,. (McKenna, Kear,& Ellsworth, 1995)。Smith (1988)發現大多數讀者閱讀時多伴隨有情緒上. 的反應,Wixson 和 Linpson(1992)則指出學生的閱讀學習態度是影響閱讀表現的重要因 素。因此,閱讀態度是教師在規劃教學過程時所需要注意的重要面向,因為閱讀態度會 影響一個人對於閱讀行為的持續性以及理解能力(Gettys & Fowler, 1996)。 然而不同的環境會影響不同的閱讀態度,美國教育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的閱讀委員會(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報告(Anderson, Hiebert, Scott, & Wilkinson, 1985)指出,在教室內有圖書室的學生,會有更良好的閱讀態度。若是在幼兒 園或低年級時候,家庭可以多鼓勵閱讀興趣或態度的培養,也會讓學生發展出更佳的閱 25.

(40) 讀技巧和策略,而感興趣的閱讀素材也會讓讀者更喜歡閱讀。 然而早期許多學者多關心閱讀成效的表現,較少關心閱讀態度的評量,1990 年, McKenna 及 Kear(1990)認為良好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並且閱讀態度越 佳閱讀能力也會越好。因此,他們的研究發展出一套具有信效度的閱讀態度量表,可以 讓教師在教室內對學 生進行評估。這套國小閱讀態度量表(The Elementary Reading Attitude Survey, ERAS)主要分成休閒態度量表(recreational attitude subscale)和學業態度量 表(academic attitude subscale),各十題(詳見附錄三),於 1989 年針對美國 38 州 95 個學 校的國小六個年級共 18138 名學生進行施測,結果獲得良好信效度。而後許多學者進行. 政 治 大. 國小閱讀態度量測多採用此一工具,結果也多能一定精確的測得閱讀態度。. 立. 第四節 合作學習與團體效能及凝聚力. ‧ 國. 學. 一、. 網路合作學習. ‧. 美國出版商 O'Reilly(2005)提出 Web2.0 的特徵之一,即是利用集體智慧(collective. Nat. sit. y. intelligence),因此在現今的環境中,如何透過群體來進行合作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學. al. er. io. 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 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在 2009 年. n. 就發現常透過閱讀電子郵件、線上聊天、線上閱讀、查找網路字辭典、參與線上團體討. Ch. i n U. v. 論或找尋資訊等線上閱讀活動(online reading activities)的學生,具有較佳的閱讀理解能力. engchi. 與表現(OECD, 2010)。而 Forrester2009 年第四季調查報告中針對 921 個北美和歐洲企業 資訊知識管理決策者指出,在進行或決定進行某些決策時,高達 94%都會透過電子郵件、 網路會議、即時通訊軟體或視訊會議等具有合作行為的科技來輔助(OECD, 2013)。 因此,2015 年 PISA 除了原有的科學、閱讀與數學素養之外,更首度加測學生線上 「合作解決問題」(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的能力,因為採用合作解決問題比 起個人獨自解決問題會來的更有效率、也能激發創造力,透過小組成員間的發想會產生 更多的火花,也有助於學生更善於溝通、管理衝突、組織團隊和建立共識。而其三個核 心能力包括:(1)建立和維持共享理解(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shared understanding); 26.

(41) (2)採取適當手段解決問題(Taking appropriate a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3)建立和維持 團隊合作(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eam organisation),這些都源自於個人問題解決能 力和合作(collaboration)能力的結合。因此,學生必須學會利用即時通訊軟體,透過線上 和其他人一起討論與合作(OECD, 2013)。可見傳統自我思考和學習的模式已經逐漸改變, 面對更複雜和多元的學習環境,更需要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達成。 綜述所述,合作數位閱讀標註系統,能讓學習者針對線上的數位文本共同分享彼此 的閱讀標註,也能透過找尋線上資源,加以筆記、標示重點方式進行合作閱讀,提供了 一個可以培養合作閱讀能力的環境,值得推展。. 二、. 團體效能.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團體效能指的是團體為了達到目標,所需整合及執行能力之共享信念,不只是個人 成員間知識分享與技能交流的效能信念集合,更需要透過彼此間的協同合作以增進績. ‧. 效,簡單來說團體效能即是團體成員對整團體能力與目標工作的整體評價(許獻元, 2004 ; 郭旗雄,2014 )。Bandura 也提出兩種團體效能的測量方式:(1) 聚集(aggregate). y. Nat. sit. 團隊裡每個人的能力評估;(2)聚集所有團隊成員對整體的團體效能進行評估,但無論. er. io. 何種都與團隊成員在達成預期目標時的相互依賴程度有關,而團體成就和社會變遷都是. al. n. iv n C Bandura(1997)提及個體的自我效能主要來自於四個來源:成就表現(performance hengchi U. 源自於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Bangura, 1997, 1998, 2000)。. accomplishments)、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和情緒反 應(emotional arousal),以期達到預期目標。而由於團體效能是指成員對所屬團體面臨一 特定任務時,能否共享完成共同目標的信念,因此與自我效能訊息來源類似,同樣來自 (1)精熟經驗(masterty experience): 越是精熟過去經驗,越能提高個體相關的自我效能; (2)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他人成功的行為經驗能夠改變個體自我效能,當他 人與個體相似性越高,個體所增加的自我效能越好;(3)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當 重要他人如朋友、老師、家人給予個體正面的回饋或鼓勵時,將有助於說服個體提高其 自我效能達成目標;(4)生理/情緒狀態(somatic/emotional State):會影響個體行為表現, 27.

(42) 如個體處在壓力、焦慮的環境,則個體生理反應會告知其功能降低(dysfunction), 反而 會引發負面情緒,進而降低自我效能與表現(薛凱方,2004 ; Brown & Malouff, 2005)。 因此,團體效能如同個體自我效能般,團體成員共享團體效能信念可以透過團體行 動而影響團體對未來目標的追求,進而影響其表現。郭旗雄(2014)採用洪慧婷(2008)所 提出之團體效能量表運用於量測不同網路合作學習團體成員組合方式之團體效能表現, 結果發現自行分組因有默契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較能共享信念,因此顯著高於最佳化與 隨機分組。本研究亦採用此量表作為團體效能的施測依據。. 三、. 團體凝聚力. 立. 政 治 大. Festinger, Schachter 及 Back(1950)認為凝聚力(cohesion)即是如何讓所有成員能夠維. ‧ 國. 學. 持在一個團體內的力量(field of forces),可分成團隊有效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to the group)和手段的控制(means control),使團隊能夠吸引成員及產生團對成員間的影響力。. ‧. 而 Gross 及 Martin(1952)則認為凝聚力是一種免於讓群體被瓦解的力量,並且與群體間 成員連結的強度相關,凝聚力越高的團隊,成員因為互相吸引程度越高,也會更願意和. y. Nat. sit. 其他成員一起合作。Carron(1982)指出凝聚力為群體內成員間的緊密結合,因此凝聚力可. er. io. 以視為團體中關鍵的影響變數,不論在工作滿意度、心理健康層面或工作群組表現上都. al. n. iv n C 如何和社會團體綁在一起,而心理學角度則著重在個人依附於團體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hengchi U. 有正面回應。而不同領域也有不同的凝聚力觀點和定義(表 2-8),如社會學多著重在個人. 不管何者,「凝聚力可以視為團體成員傾向留在團體內的一種概念性指標」(Carron, Widmeyer, & Brawley, 1985 ; 游佳萍、陳妍伶,2006 ; McLeod & Von Treuer, 2013)。 表 2-8 凝聚力原理與研究範例 定義. 作者. 凝聚力組成. 測量方式. 團隊內成員緊密結合 在一起的一個動態過 程,通常能反映出團 體在追求組織目標和. De Backer et al., (2011). 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和任務凝聚 力(Task cohesion). 團隊凝聚力量表 (Group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 GEQ): 任務凝聚力三項目量 表與三項目社會凝聚. 28.

(43) 定義. 作者. 目的的過程中,如何 透過凝聚力的過程達 到追求團體目標及滿 足成員之間的情感需 求 。(Carron et al., 1985).. 凝聚力組成. 力量表 Loughead, Patterson, & Carron (2008). 團隊整合(Group integration)、團體 吸引力(Attraction to the group)、任 務凝聚力、社會凝聚 力. 身體活動團體量表 (The Physical Activity Group Questionnaire) (Estabrooks & Carron, 2000). Marcos, Miguel, Oliva, &Calvo(2010). 任務凝聚力和社會凝 聚力. 修訂後的多向度運動 凝聚力量表 ( Multidimensional Sport Cohesion Instrument) (Yukelson et al., 1984). 政 治 大. Crino and Djokvucic (2010). 團隊鼓勵參與的程 度、病患參與團體的 程度、團隊被認為合 適的程度。. 凝聚力量表(Cohesion Questionnair)e (Ogrodniczuk, Piper, & Joyce, 2006; Piper et al., 1983). 團隊整合、團體吸引 力、任務凝聚力、社 會凝聚力。. GEQ (Carron et al., 1985). ‧. Nat. sit. er. n. al. y. Aoyagi, Cox, & McGuire, (2008). io. 團體中個人和其他成 員一起工作時的相互 關係程度。. 學. ‧ 國. 立 使成員保持在團隊裡 的力量。(Festinger, 1950).. 測量方式. i n U. v. 共同致力於團隊任務 和彼此間的吸引力與 喜愛程度。. Hausknecht, Trevor, & Howard (2009). 任務凝聚力、團體吸 引力. GEQ (Carron et al., 1985).. 將團體鏈接為一整個 整體。. May et al. (2008). 任務凝聚力、社會凝 聚力. GEQ (Carron et al., 1985).. 團體成員共享目標和 一起團結達成目標的 程度。. Shiue, Chiu, & Chang (2010).. 任務成分、情感成分 (emotional components). 修正自 Warkentin, Sayeed, & Hightower (1997)三項目。. 群組的緊密結合程 度。. Salisbury, Parent, & Chin (2008). 歸屬感(Sense of belonging)和士氣 (Morale). 源自凝聚力量表的六 個項目 (Bollen & Hoyle, 1990; Chin et al., 1999). Ch. engchi.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啄木鳥醫生看看四周,馬上明白了小樹哭的原因。小樹又

她說:「來過了,給媽媽打了一針……她現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花兒為甚麼這樣紅?還需要用物理學原理來解釋。太陽光經過三稜鏡或

星期天早上,媽媽跟我和姐姐說:「今天是美美百貨公司的

培養美感和欣賞、創作能力 開放學習材料,重視經典閱讀 加強品德情意教育

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eanne Chall)1983 年曾以六個階段描述兒童學習 閱讀的歷程,這六個階段又可分成兩大部份,分別是: 「學習如何讀」(learn to read ),「透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