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本研究中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是指臺 北市兩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曾經在校內或校外因吸菸問題被訓

導處或學務處發現的吸菸學生。

二、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方案:本研究團體輔導方案內容設計以計 畫行為理論的三個前提變項(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

為經,以焦點解決的正向精神為緯(包含尊重、接納的態度經營 團體,以目標、例外架設解決架構來設計團體進行的活動)。共 分六次團體,每次以兩節課為單元,共十二節課。其團體目標為 提升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減菸或戒菸的行為意圖,與促使高級 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採取減菸與戒菸的行為。

三、 戒菸知識:本研究的戒菸知識是指受試者在戒菸知識量表的得分 情況,共包含30個題項,其內容包括菸對健康的影響、戒斷症狀、

戒菸輔助用品、拒菸與戒菸方法、戒斷症狀的處理五項分類。

四、 戒菸自我效能: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自我效能量表上的得分 結果,是指個人評估自己能在各種容易吸菸的危險情境下,控制 自己不吸菸的信心程度。

五、 戒菸態度:戒菸態度是指個人對戒菸行動所抱持的態度,分直接 與間接測量。

(一)直接測量: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態度直接測量量表得分結 果。

(二)間接測量:本研究是指戒菸行為信念與戒菸行為結果得分相乘 積,戒菸行為信念是指個人判斷戒菸產生各種正、負向結果的可

能性,戒菸行為結果是指個人對各種正、負向戒菸結果的主觀評 價。

六、 戒菸主觀規範:戒菸主觀規範是指個人知覺到重要他人對自己是 否應採取戒菸行動的規範、及該規範帶給個人的壓力感受,分直 接與間接測量。

(一)直接測量: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主觀規範的直接測量量表 得分結果。

(二)間接測量:本研究是指戒菸規範信念與戒菸遵從動機得分相乘 積,戒菸規範信念是指個人經驗到重要他人所採取戒菸規範,戒 菸遵從動機是指個人願意順從重要他人戒菸規範的動機。

七、 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人察覺到控制自己 不要吸菸或採取戒菸行動的難易知覺,分直接與間接測量。

(一)直接測量: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知覺行為控制直接測量量 表得分結果。

(二)間接測量:本研究是指戒菸控制信念與戒菸知覺力量機得分相 乘積,戒菸控制信念是指個人曾經在各種容易吸菸的危險情境下 吸菸的經驗,戒菸知覺力量是指個人在容易吸菸的危險情境下,

控制自己不吸菸的難易程度。

八、 戒菸行為意圖:指個人在未來採取戒菸行動的動機,包含未來在

一個月、六個月及十二個月的採行戒菸行動的可能性。

九、 減菸行為:個人實際採取減菸行動後,每日最大吸菸量及減少吸 菸量的比率。

(一)每日最大吸菸量:本研究是指吸菸學生每日最高吸菸支數。

(二)減菸率:本研究是指吸菸學生在前後次測量之間減少菸量的比 率,減菸率乃引用魏米秀和呂昌明(1995)減菸率測量,減菸率計算 方式是原吸菸量與再測吸菸量的差值,除以原吸菸量,若個人減菸成 功,原吸菸量減去再測吸菸量的差值必大於或等「0」,題目為每日最 高吸菸量。

十、 .戒菸行為指標:戒菸行為指標是指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由規律 吸菸轉變為不吸菸的行為,包括尼古丁依賴指數及戒菸率。

(一)尼古丁依賴程度:本研究是指吸菸學生所填寫的「尼古丁依賴 測試表」(Fagerström Tolerance Questionnaire (FTQ) ( Fagerström

& Schneider,1989)的得分,題目包括起床後多久吸第一根菸、戒菸 場所是否覺得難以忍受、哪支菸是你最難放棄的、你一天最多吸幾支 菸、起床後幾小時內是你一天中吸最多支菸的時候、生病時你仍吸菸 嗎等六題,總分0~5分為低度依賴,6~7分為中度依賴,8~11分為重度 依賴。

(二)戒菸率:自陳戒菸率包括後測點戒菸率、一個月點戒菸率、兩

個月點戒菸率、三個月點戒菸率及六個月點戒菸率。本研究詢問吸菸 學生最近七天(一週)內沒有吸菸的人數,以目前七天內沒有吸菸的 人數為分子,並與接受測驗的人數為分母,兩數相除的結果為戒菸率。

十一、 自訂戒菸目標達成情形:本研究自訂戒菸目標達成情形是指每 次團體進行結束前由團體成員填寫上週自訂戒菸目標達成之量 尺分數,由 0 分(完全未達到目標)至10分(完全達到目標)。

十二、 不吸菸意願:本研究是指團體成員於團體進行中所填寫的不吸 菸意願表的得分情形,由 0 分完全無意願到10分完全有意願。

十三、 團體療效因子:團體療效因子主要是探討團體的處理或介入策 略,對團體成員所造成的效果,本研究以 Sarry(2001)所提出 的焦點解決團體的治療性因子為主,並對應 Yalom(1995)提出 之十一項團體治療性因子,內容如下:

(一)團體支持:普遍性、團體凝聚力、情緒宣洩。

(二)團體學習:訊息提供、人際學習、發展社會技巧、行為模仿及 早期家庭經驗的矯正性重現。

(三)團體樂觀:灌輸希望。

(四)幫助他人的機會:利他行為。

(五)團體賦能:發展團體集體與外在世界連結認定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