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Copied!
3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 景 美 博士.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 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Th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olution-Focused Group Guidance on Cessation among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研 究 生:黃秀媚 撰 中 華 民 國 一一 年 六 月.

(2) 誌. 謝. 終於到了要寫誌謝的的時候了,因為代表著論文的完成,但是卻 比寫論文難,千頭萬緒,要感謝許多學習之路相伴的貴人。 在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的日子,充實又豐富,感謝黃松元老師 的關心與提攜,讓學生有笨鳥慢飛的機會,感謝陳政友老師的用心與 栽培,學生感懷難忘,呂昌明老師的殷殷教導與關懷,學生備感窩心, 林世華老師百忙中指導學生,學生銘感在心,張德聰老師耐心的解說, 殷切的指導,由衷溫暖與感恩,曾端真老師於忙碌的課務外,尚需指 導學生,讓學生倍感溫馨,盛文鴦老師於繁忙的公務中,指導學生, 親切與和藹的態度讓學生如沐春風,更感謝三所參與研究的高職協助 老師與教官,謝謝提供寶貴的資源及經驗。 感謝景美老師的一路陪伴,細心指導,由於自己的執著,常常想 將論文做一些拓展,然而因為見識有限,能力有限,常常遇到大小石 頭,承蒙老師不嫌學生駑鈍,一再的花心思指導,常常一談就是晚上 十點以後,不僅耗費心力,更耗費體力,老師的言教與身教,更讓學 生不敢有所怠忽,努力的完成學業,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思慮精密, 研究方向的引導,論文寫作的提醒,學生謹致上最深的謝意。 感謝福安國中前任吳順來校長與現任施俞旭校長的鼓勵與栽培, ii.

(3) 感謝陳洋興主任的包容與協助,感謝福安國中的同仁,讓秀媚的論文 能順利進行與完成。感謝外子的包容與照顧,感謝家中哥哥與妹妹的 懂事與乖巧,謝謝你們! 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欣喜在學習路上有許多貴人提攜與教導, 讓秀媚的學習路上不寂寞而備感溫馨,也因為有你們,才有今日的秀 媚,再一次感謝所有關心秀媚的師長、同事、朋友及家人,在此與大 家分享畢業的喜悅,感謝你們!. 秀媚謹誌 2012.06.. iii.

(4)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對高職學生戒菸成效之研究— 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 學生:黃秀媚. 指導教授:李景美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研發一套應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焦點解決取向的青 少年戒菸團體輔導方案,並探討對高職吸菸學生的戒菸成效。研究方 法採不相等準實驗設計,以立意取樣有意願配合實驗計畫的臺北市私 立高級職業學校兩所,分為實驗組(10 人)與校內(10 人) 、校外(13 人)對照組三組。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介入的團體方案,包括十 二節課(每節 50 分鐘)六個單元。實驗研究期間三組(實驗組、校內 對照組及校外對照組)分別進行三次測量(前、後及兩個月追蹤測), 以評估團體輔導方案介入成效,並於團體結束之後六個月,以電話訪 談方式追蹤,以回溯式方式追蹤研究對象於團體結束後一、三、六個 月的吸菸狀態。本研究以克-瓦二氏單因子變異數法、重複量數變異數 分析法、配對 t 檢定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戒菸團體輔導介入後,可顯著影響實驗組不吸菸意願與自訂戒菸 目標。 二、本研究經團體輔導介入後,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的戒菸知識、戒. iv.

(5) 菸自我效能與計畫行為理論各變項。 三、戒菸團體輔導介入後,未能顯著影響實驗組的減菸率、點戒菸率 、每日最大吸菸量及尼古丁依賴程度。 四、實驗組成員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包括自我約束、重要他人的影 響、環境因素與想吸菸時採行替代吸菸的行為。 五、實驗組於戒菸團體輔導後,具有的團體療效因子包括團體支持、 團體學習、團體樂觀、幫助他人的機會、及團體賦能等五項。 本研究提出吸菸學生戒菸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兩個面向的建議, 戒菸教育實務部分的建議包括強化吸菸學生的戒菸知識、對戒菸的正 向態度、與不吸菸同儕的互動內涵、知覺行為控制與自我效能、及戒 菸行為意圖與不吸菸意願,以及塑造支持戒菸的環境氛圍、強化團體 輔導研究設計等。未來研究建議包含擴大研究對象的選擇、運用不同 理論研發團體輔導方案、強化戒菸成效的指標、改良研究工具、運用 多元資源、進行城鄉介入成效的比較、及延長追蹤時間等。 關鍵詞:成效、戒菸、計畫行為理論、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學 生. v.

(6) Th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Solution-Focused Group Guidance on Cessation among the Smoking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Hsiu-Mei Huang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velop a feasible cessation group guidance program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program intervention among the smoking student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The study adopt the unequal quasi-experiment, with two privat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being purposely selected. The subjects included an experimental group (10 students), an in-school control group (10 students), and an out-school group (13 students). The group guidance program was design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and Solution-Focused Group Guidance by the researcher. The program consisted of six units which included twelve fifty-minutes sessions. The control group didn’t participate in any group guidance. The three groups filled out three-wave questionnaires that included pretest, post test, and post post-tes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group guidance. In addition, the smoking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telephone six vi.

(7) months later to explore retrospectively their smoking status within one, three and six month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Kruskal-Wallis H test,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paired t test and contents analyze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group guidance interven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nonsmoking willingness and cessation goal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The group guidance intervention could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of cessation and the variable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 The group guidance intervention couldn’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amount of daily smoking, the rates of reducing smoking, the rates of cessation smoking, and the nicotine dependence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 The strategies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embers used to reduce smoking included self-restraint, the influence of important othe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alternative behaviors. 5. After group guidance, the therapeutic factors of solution-focused group guidance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luded group support,. vii.

(8) group learning, group optimism, opportunity to help others, and group empowerment. The study provid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practices, it is suggested that cessation program should assist the smoking students to enhance cessation knowledge, promote positive cessation attitudes, improve their interaction with non-smoking peers, reinforc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cessation self-efficacy, enhance intention of cessation, and elevate nonsmoking willingness. In addition, schools should promote group guidance and develop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o help students stop smoking. Future study may involve different age-group smoking students, apply different theories to develop the program of group guidance, strengthen the physical indicators of cessation effects, improve the research tools, use various resources, compare the effec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programs, and extend the time for tracking cessation.. Key words: Effects, Cessa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Solution-Focused, Students, Group Guidance, Students. viii.

(9) 目. 錄. 書名頁 誌謝-----------------------------------------------------------------------------------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i 表目次----------------------------------------------------------------------------xi 圖目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8 第四節 研究假設----------------------------------------------------------------9 第五節 名詞定義---------------------------------------------------------------11 第六節 研究限制---------------------------------------------------------------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戒菸行為與自我效能------------------------------17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27 第三節 焦點解決與團體輔導------------------------------------------------34 第四節 戒菸介入相關研究---------------------------------------------------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81 第一節 研究架構---------------------------------------------------------------81 第二節 研究設計---------------------------------------------------------------81 第三節 研究對象---------------------------------------------------------------84 第四節 戒菸團體輔導介入方案---------------------------------------------84 第五節 研究工具---------------------------------------------------------------97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118 第七節 資料分析-------------------------------------------------------------1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131 第一節 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資料之分布與比較----------------------131 第二節 三組成效評估變項之分布與比較-------------------------------139 第三節 實驗組團體輔導介入的結果-------------------------------------183 第四節 結果摘要-------------------------------------------------------------213. ix.

(10) 第五章 討論---------------------------------------------------------------------219 第一節 三組背景變項的比較---------------------------------------------219 第二節 三組戒菸知識與戒菸自我效能的比較------------------------220 第三節 三組計畫行為理論變項的比較---------------------------------223 第四節 三組減菸與戒菸行為的比較------------------------------------228 第五節 實驗組自我評價與團體療效因子------------------------------236 第六章 重要發現、結論與建議-----------------------------------------------243 第一節 重要發現-----------------------------------------------------------243 第二節 結論-----------------------------------------------------------------246 第三節 建議-----------------------------------------------------------------248 參考文獻--------------------------------------------------------------------------257 中文部份---------------------------------------------------------------------257 英文部分---------------------------------------------------------------------267 附錄 一 團體表單----------------------------------------------------------------------285 二 團體方案----------------------------------------------------------------------297 三 團體帶領者資歷簡介-------------------------------------------------------324 四 團體提供資料----------------------------------------------------------------325 五 專家效度名單----------------------------------------------------------------339 六 預試問卷----------------------------------------------------------------------340 七 正式問卷----------------------------------------------------------------------347 八 三組戒菸知識得分分佈情形----------------------------------------------357 九 三組計畫行為理論變項填答結果----------------------------------------363 十 團體療效因子分類表-------------------------------------------------------372. x.

(11) 表 目 次 表 2-1-1 戒菸行為相關研究----------------------------------------------------25 表 2-1-2 戒菸自我效能相關研究----------------------------------------------28 表 2-2-1 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相關研究-------------------------------------35 表 2-3-1 焦點解決取向的問句-------------------------------------------------42 表 2-3-2 焦點解決團體輔導相關研究----------------------------------------50 表 2-3-3 團體療效因子相關研究----------------------------------------------60 表 2-4-1 戒菸介入相關研究----------------------------------------------------65 表 2-4-2 有效的戒菸策略比較表-----------------------------------------------72 表 3-2-1 本研究之準實驗研究設計--------------------------------------------83 表 3-4-1 團體輔導各次單元目標-----------------------------------------------94 表 3-4-2 焦點解決問句於戒菸議題上的運用及示範問句----------------98 表 3-5-1 預試問卷的信度分析表---------------------------------------------106 表 3-5-2 正式問卷的信度分析表---------------------------------------------109 表 3-6-1 研究步驟與時程甘梯圖---------------------------------------------119 表 3-6-2 團體輔導進行時間表------------------------------------------------123 表 3-7-1 各變項統計分析方法-------------------------------------------------126 表 3-7-2 團體療效因子分類表-------------------------------------------------128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背景變項填答結果與比較----------------------140. xi.

(12) 表 4-2-1 三組戒菸知識前測填答分佈情形---------------------------------145 表 4-2-2 三組戒菸知識得分分布與比較情形-------------------------------147 表 4-2-3 三組戒菸自我效能前測之答題分布、平均數與標準差--------150 表 4-2-4 三組戒菸自我效能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之比較 (以組別分析)-------------------------------------------------------150 表 4-2-5 計畫行為理論變項前測之填答結果-----------------------------155 表 4-2-6 三組成效評估變項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平均數 與標準差之分布與比較(以組別分析)---------------------------158 表 4-2-7 三組每日最大吸菸量及減菸率-------------------------------------178 表 4-2-8 三組尼古丁依賴程度得分表----------------------------------------181 表 4-2-9 實驗組與對照組點戒菸率-------------------------------------------183 表 4-3-1 不吸菸意願比較------------------------------------------------------185 表 4-3-2 成員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190 表 4-3-3 成員還需要什麼協助------------------------------------------------191 表 4-3-4 成員自訂目標的比較-------------------------------------------------191 表 4-3-5 個別成員於團體結束目標達成情形統整------------------------192 表 4-3-6 團體成員資料---------------------------------------------------------194 表 4-4-1 三組團體輔導介入成效的比較結果-------------------------------215. xii.

(13) 圖 目 次 圖 2-2-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29 圖 2-3-1 賦能的內涵-------------------------------------------------------------38 圖 2-3-2 以目標架構、例外架構及假設解決架構所形成的團體歷程 ----------------------------------------------------------------------------------41 圖 3-1-1 焦點解決取向戒菸團體輔導研究架構圖--------------------------82 圖 3-4-1 焦點解決團體輔導方案設計流程圖--------------------------------87 圖 3-6-1 研究步驟與流程圖----------------------------------------------------120 圖 4-2-1 三組戒菸知識曲線圖-------------------------------------------------147 圖 4-2-2 三組戒菸自我效能曲線圖-------------------------------------------151 圖 4-2-3 三組戒菸態度直接測量曲線圖-------------------------------------171 圖 4-2-4 三組戒菸態度間接測量曲線圖-------------------------------------171 圖 4-2-5 三組戒菸主觀規範直接測量曲線圖-------------------------------172 圖 4-2-6 三組戒菸主觀規範間接測量曲線圖-------------------------------172 圖 4-2-7 戒菸知覺行為控制直接測量曲線圖-------------------------------173 圖 4-2-8 戒菸知覺行為控制間接測量曲線圖-------------------------------173 圖 4-2-9 一個月戒菸行為意圖曲線圖----------------------------------------174 圖 4-2-10 六個月戒菸行為意圖曲線圖--------------------------------------174 圖 4-2-11 十二個月戒菸行為意圖曲線圖-----------------------------------175. xiii.

(14) 圖 4-2-12 三組每日最大吸菸量曲線圖--------------------------------------178 圖 4-2-13 三組減菸率曲線圖--------------------------------------------------179 圖 4-2-14 三組尼古丁依賴程度曲線圖--------------------------------------182 圖 4-2-15 三組點戒菸率曲線圖-----------------------------------------------183. xiv.

(15) 第一章 緒論 國內青少年吸菸問題在校園中常被認為是違規行為,為了青少年的 健康,不論是衛生單位或教育機構皆對吸菸行為努力防制或戒治,而 吸菸青少年是否也認為需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或是認為是衛生單位或 教育機構的問題?本研究將研發一套適合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團 體輔導教材,並瞭解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背景變項、戒菸知識、 戒菸態度、戒菸主觀規範、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戒菸自我效能、戒菸 行為意圖的現況,再了解經過團體治療之後,團體成員是否達到自訂 戒菸目標及提升不吸菸意願,而成員是如何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也 是本研究要了解的部份,成員在團體輔導後所產生的的團體療效因子 以及對團體輔導的感受、評價與建議是最後要了解的部份。.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節以目前青少年的吸菸問題日益嚴重、青少年戒菸情形、焦點 解決團體輔導的特色及運用焦點解決團體輔導的發想來說明研究的動 機。 壹、高職學生的吸菸問題日益嚴重 青少年在校園的吸菸問題每每困擾著學校學務處(訓導處)的工 作人員,進而購買一氧化碳檢測儀,以測量學生是否在校吸菸,目前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正在熱烈推動「無菸校園」議題,而校園中 1.

(16) 吸菸學生多數亦改變其吸菸場所及習慣,以避免被訓導處(學務處) 的老師發現,若被發現,將會以校規處理,但是吸菸學生是否從此不 再吸菸?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a)公佈 2011 年「青少年學生吸 菸行為調查」結果,高中職學生吸菸率為 14.7%,其中男生吸菸率為 20,3%,女生為 8.1%,與 2009 年比較發現,男生吸菸率為 19.6%,女 生吸菸率為 9.1%,與 2007 年比較發現,男生吸菸率為 19.3%,女生 為 9.1%,顯示 2011 年的高中職男生吸菸率略微上升 1%,而女生卻下 降 1%。 不同性別的青少年對吸菸行為的看法也有不同,男生認為吸菸是 「酷」及「受歡迎」的正向表現,且較易受同儕壓力影響 (Ganeshasundaram & Henley, 2008) 。青少年使用少量的菸品就容易成 癮,即使每天吸 1 至 2 支菸也可能出現尼古丁依賴現象,青少年年紀 愈小開始吸菸者,其成年後愈容易成為重度尼古丁依賴者(行政院衛 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a) 。 Colder 等(2001)研究發現,青少年約在 13 歲時快速增加吸菸的 行為,吸菸率在 15 歲以後成長速度就會慢下來。根據國際癌症組織研 究顯示,年紀越小開始吸菸,就越難戒除菸癮,而且越容易造成基因 病變,15 歲以下就開始吸菸的吸菸者,即使成長後戒菸,細胞中 DNA. 2.

(17) 的病變仍高達 164 種,得到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 5 倍,吸菸的青少 年成為酗酒者的機會是不吸菸者的 10 倍,嘗試毒品的機會比不吸菸者 高出 25 倍(引自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b) 。 對 232 位 18 歲以下吸菸青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他們期待與同年 齡想嘗試戒菸(65%)或已經戒菸(65%)的同儕談一談,也希望與 成人談談有關戒菸的策略(64%) (Patten, et al., 2003) ,顯示吸菸青少 年想要了解其他吸菸者的戒菸狀況及探索成功戒菸的方法。 各種戒菸方法的成效比較中,以群體行為諮詢戒菸療法來幫助戒 菸是有效的,接受群體行為諮詢戒菸療法者,其成功戒菸的可能性為 自行戒菸者的 2.04 倍,而經過個別行為諮詢戒菸療法的實驗組與對照 組比較的戒菸成功率 1.56 倍,但與群體行為戒菸治療比較並無顯著差 異(周正修等人,2008)。 對 1176 位國中一、二年級及高中職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發現, 有 9.5%的青少年有吸菸行為,有 4.8%的青少年有吸菸習慣,且男生 較女生對吸菸有較正向的態度(徐劭婷、張景然,2010) 。其他研究亦 顯示,結合心理與生理治療的戒菸支持團體是可有效降低吸菸者的吸 菸量,並增強其戒菸的動機(Huang, 2005)。. 貳、計畫行為理論有助於吸菸青少年戒菸行為探討. 3.

(18) 計畫行為理論為 Ajzen 及其同事(1991)依理性行動論的架構發 展出計畫行為理論,理性行動論加入知覺控制變項,稱之為計畫行為 理論,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TPB﹞))以三個 前提變項來分析行為的形成過程,其中行為決定於個人的行為意圖 (intention) ,行為意圖受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the behavior)與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等三者或其中部份的影響(Glanz, Rimer, & Lewis, 2002; Glanz, Rimer, & Viswanath, 2008) 。 計畫行為理論於先前研究多運用於於身體活動、規律運動、視力 保健、藥癮者戒毒意向、休閒活動的參與、求助、運動、消費等行為 意圖之預測,國內外也運用計畫行為理論於吸菸青少年的吸菸、戒菸、 拒菸、減菸、戒菸行為意圖等的戒菸行為意圖研究(蔡怡靜,2005; Droomers, Schrijvers, & Mackenbach, 2004;Moan, & Rise, ,2006; Norman, Conner, & Bell, 1999;Rise, Kovac, Kraft, & Moan, 2008) ,,本 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之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三個前提變 項,以個人認知、戒(減)菸行為與重要他人的看法為主而進行團體 輔導方案的規劃。 計畫行為理論的態度傾向認知部份,主觀規範傾向重要他人的影 響,知覺行為控制傾向個人自我控制部份,本研究以計畫行為理論的. 4.

(19) 三個前提變項設計團體方案,使吸菸青少年體認吸菸行為對身心的影 響,期使吸菸青少年能為自己做健康的決定。. 叁、焦點解決短期輔導有助於高職吸菸男生採行戒菸行為 焦點解決短期輔導於先前研究運用於害羞的國小及高中職學生、 親職關係、人際困擾、身體受虐兒童、糖尿病患、重鬱症負向思考、 經歷 921 地震的大學生、生涯規劃的成人、孕婦降低菸品使用量、吸 菸成癮及戒斷歷程的女性吸菸者等議題,可見焦點解決短期輔導可運 用於戒菸相關研究。 焦點解決短期輔導重視正向思考及未來導向,強調個體之所以產 生問題,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不當,而非具有病理性的因素,創造 一個不批評、不面質、不分析的支持性環境氣氛,以合作同盟的態度 邀請個案一起尋找有效的、有資源性的例外,讓問題不再是個問題, 以使個體有能力解決問題(許維素,2003)。 焦點解決團體輔導問話技巧包含一般化、增加可能性問句、重新 架構、改變問題型態、例外架構、奇蹟式問句、評量問句、外話問句、 關係問句、因應問句、正向譬喻故事、追蹤問句、讚美及家庭作業等 (洪莉竹,2009) 。 焦點解決團體輔導以認知取向為主,並以行為改變為果,正向思. 5.

(20) 考的目標、例外及假設架構讓個案能尋找出自己的潛能與資源,其中 關係問句討論重要他人對行為的關切,焦點解決團體輔導方法的特點 為輔導時間短,且能有效達到行為改變的效果(Sharry, 2001/2006)。 Huang(2005)的研究亦顯示,結合心理與生理治療的戒菸支持團 體是可有效降低吸菸者的吸菸量,並增強其戒菸的動機。徐劭婷與張 景然(2010)的研究建議針對已有吸菸習慣的學生開設戒菸團體或提 供心理諮詢或諮商的服務,對於已有吸菸習慣學生要戒菸並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需要專人長期的關懷與協助,提供心理支持以使吸菸學生 維持戒菸行為。 綜言之,吸菸青少年為了自己未來的健康而戒菸,為了不讓重要 的人失望而戒菸,為了不被處罰而戒菸,也擔心因為戒菸而影響其社 交人際交往,也擔心戒菸後體重會增加,許多的負向思考影響著吸菸 青少年做戒菸的決定,本研究運用計畫行為理論的態度、主觀規範、 知覺行為控制及行為意圖瞭解高職男性吸菸學生的減菸與戒菸狀態, 吸菸學生對戒菸持正向態度時較有戒菸意圖,吸菸學生越在意重要他 人對戒菸的態度、自我的控制能力越好則越有戒菸意圖,因此規劃團 體輔導方案時將其概念融入方案中。本研究亦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輔導 於吸菸青少年,期待吸菸青少年能正向思考,焦點解決團體輔導不只 是協助吸菸青少年對於菸品及吸菸行為的認識,更協助吸菸青少年於. 6.

(21) 決定戒菸時,能了解自我的內在力量與外在資源,以降低達到戒菸目 標的困難。 本研究採用此兩個理論,研究者認為計畫行為理論之態度傾向認 知的部份,與焦點解決的認知取向相似,主觀規範與焦點解決的關係 問句相似,知覺行為控制與焦點解決的重新建構與改變問題型態的問 句相似,因此嘗試結合此兩個理論規劃團體輔導方案。本研究考量研 究經費與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採用團體輔導的介入方式,對高級職業 學校吸菸男學生進行戒菸教育與輔導,進行吸菸同儕的團體輔導,提 升吸菸青少年未來戒菸的可能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臺北市兩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為研究對象,應 用計畫行為理論與焦點解決團體輔導兩項理論發展青少年戒菸團體輔 導方案,並探討戒菸輔導方案介入對吸菸學生減菸或戒菸的成效,研 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背景變項、戒菸知識、戒菸態度、 戒菸主觀規範、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戒菸自我效能、戒菸行為意 圖等變項的現況。 二、探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介入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戒菸. 7.

(22) 知識、戒菸自我效能的影響。 三、探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介入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戒菸 態度、戒菸主觀規範、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戒菸行為意圖的影響。 四、分析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介入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減菸 與戒菸行為的影響。 五、探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成員的自我評價(包括成員自訂目標、 不吸菸意願,及如何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與團體療效因子。 六、瞭解焦點解決取向團體成員對團體輔導的感受、評價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輔導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 學生的戒菸相關效果,故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背景變項現況為何? 二、探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介入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戒菸 知識、戒菸自我效能的影響為何? 三、探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介入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戒菸 態度、戒菸主觀規範、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戒菸行為意圖的影響 為何? 四、分析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介入對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減菸 與戒菸行為的影響為何? 8.

(23) 五、探討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成員的自我評價(包括成員自訂目標、 不吸菸意願,及如何做到最低吸菸量的方法)為何? 六、瞭解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成員的團體療效因子為何? 七、瞭解焦點解決取向團體成員對團體輔導的感受、評價與建議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依研究問題提出研究假設如下,將以 α=0.05 的虛無假設考 驗之。 一、接受「團體輔導」介入之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戒菸知識」、 「戒菸自我效能」的前測、後測與兩個月追蹤測分數與對照組有 顯著差異。 1-1 三組於「戒菸知識」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之差 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1-2 三組於「戒菸自我效能」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 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二、接受「團體輔導」介入之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戒菸態度」、 「戒菸主觀規範」 、「戒菸知覺行為控制」、 「戒菸行為意圖」有顯 著影響。 2-1 三組於「戒菸態度」直接測量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 9.

(24) 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2 三組於「戒菸態度」間接測量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 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3 三組於「戒菸主觀規範」直接測量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 月追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4 三組於「戒菸主觀規範」間接測量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 月追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5 三組於「戒菸知覺行為控制」直接測量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 兩個月追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6 三組於「戒菸知覺行為控制」間接測量分量表分數於前測、後測及 兩個月追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7 三組於「一個月戒菸行為意圖」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 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8 三組於「六個月戒菸行為意圖」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 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2-9 三組於「十二個月戒菸行為意圖」分數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 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三、接受「團體輔導」介入之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的減菸與戒菸行. 10.

(25) 為有顯著影響。 3-1 三組於「每日最大吸菸量」於前測、後測及一、二、三、六個月追 蹤測之差異,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3-2 三組於「減菸率」於後測及一、二、三、六個月追蹤測之差異,會 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3-3 三組於「尼古丁依賴程度」於前測、後測及兩個月追蹤測之差異, 會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3-4 三組於「戒菸率」於後測及一、二、三、六個月追蹤測之差異,會 因「團體輔導」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四、接受「團體輔導」實驗組成員的自我評價(包括成員自訂目標、 不吸菸意願)情形為何? 4-1 實驗組於「團體輔導」介入後的不吸菸意願,會因「團體輔導」介 入與否而有不同。 4-2 實驗組於「團體輔導」介入後的自訂目標評價,會因「團體輔導」 介入與否而有不同。. 第五節 名詞定義 一、 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本研究中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是指臺 北市兩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曾經在校內或校外因吸菸問題被訓 11.

(26) 導處或學務處發現的吸菸學生。 二、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方案:本研究團體輔導方案內容設計以計 畫行為理論的三個前提變項(態度、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 為經,以焦點解決的正向精神為緯(包含尊重、接納的態度經營 團體,以目標、例外架設解決架構來設計團體進行的活動) 。共 分六次團體,每次以兩節課為單元,共十二節課。其團體目標為 提升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減菸或戒菸的行為意圖,與促使高級 職業學校吸菸學生採取減菸與戒菸的行為。 三、 戒菸知識:本研究的戒菸知識是指受試者在戒菸知識量表的得分 情況,共包含30個題項,其內容包括菸對健康的影響、戒斷症狀、 戒菸輔助用品、拒菸與戒菸方法、戒斷症狀的處理五項分類。 四、 戒菸自我效能: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自我效能量表上的得分 結果,是指個人評估自己能在各種容易吸菸的危險情境下,控制 自己不吸菸的信心程度。 五、 戒菸態度:戒菸態度是指個人對戒菸行動所抱持的態度,分直接 與間接測量。 (一)直接測量: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態度直接測量量表得分結 果。 (二)間接測量:本研究是指戒菸行為信念與戒菸行為結果得分相乘 積,戒菸行為信念是指個人判斷戒菸產生各種正、負向結果的可 12.

(27) 能性,戒菸行為結果是指個人對各種正、負向戒菸結果的主觀評 價。 六、 戒菸主觀規範:戒菸主觀規範是指個人知覺到重要他人對自己是 否應採取戒菸行動的規範、及該規範帶給個人的壓力感受,分直 接與間接測量。 (一)直接測量: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主觀規範的直接測量量表 得分結果。 (二)間接測量:本研究是指戒菸規範信念與戒菸遵從動機得分相乘 積,戒菸規範信念是指個人經驗到重要他人所採取戒菸規範,戒 菸遵從動機是指個人願意順從重要他人戒菸規範的動機。 七、 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戒菸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人察覺到控制自己 不要吸菸或採取戒菸行動的難易知覺,分直接與間接測量。 (一)直接測量:本研究是指受試者於戒菸知覺行為控制直接測量量 表得分結果。 (二)間接測量:本研究是指戒菸控制信念與戒菸知覺力量機得分相 乘積,戒菸控制信念是指個人曾經在各種容易吸菸的危險情境下 吸菸的經驗,戒菸知覺力量是指個人在容易吸菸的危險情境下, 控制自己不吸菸的難易程度。 八、 戒菸行為意圖:指個人在未來採取戒菸行動的動機,包含未來在. 13.

(28) 一個月、六個月及十二個月的採行戒菸行動的可能性。 九、 減菸行為:個人實際採取減菸行動後,每日最大吸菸量及減少吸 菸量的比率。 (一)每日最大吸菸量:本研究是指吸菸學生每日最高吸菸支數。 (二)減菸率:本研究是指吸菸學生在前後次測量之間減少菸量的比 率,減菸率乃引用魏米秀和呂昌明(1995)減菸率測量,減菸率計算 方式是原吸菸量與再測吸菸量的差值,除以原吸菸量,若個人減菸成 功,原吸菸量減去再測吸菸量的差值必大於或等「0」,題目為每日最 高吸菸量。 十、 .戒菸行為指標:戒菸行為指標是指高級職業學校吸菸學生由規律 吸菸轉變為不吸菸的行為,包括尼古丁依賴指數及戒菸率。 (一)尼古丁依賴程度:本研究是指吸菸學生所填寫的「尼古丁依賴 測試表」(Fagerström Tolerance Questionnaire (FTQ) ( Fagerström & Schneider,1989)的得分,題目包括起床後多久吸第一根菸、戒菸 場所是否覺得難以忍受、哪支菸是你最難放棄的、你一天最多吸幾支 菸、起床後幾小時內是你一天中吸最多支菸的時候、生病時你仍吸菸 嗎等六題,總分0~5分為低度依賴,6~7分為中度依賴,8~11分為重度 依賴。 (二)戒菸率:自陳戒菸率包括後測點戒菸率、一個月點戒菸率、兩. 14.

(29) 個月點戒菸率、三個月點戒菸率及六個月點戒菸率。本研究詢問吸菸 學生最近七天(一週)內沒有吸菸的人數,以目前七天內沒有吸菸的 人數為分子,並與接受測驗的人數為分母,兩數相除的結果為戒菸率。 十一、 自訂戒菸目標達成情形:本研究自訂戒菸目標達成情形是指每 次團體進行結束前由團體成員填寫上週自訂戒菸目標達成之量 尺分數,由 0 分(完全未達到目標)至10分(完全達到目標)。 十二、 不吸菸意願:本研究是指團體成員於團體進行中所填寫的不吸 菸意願表的得分情形,由 0 分完全無意願到10分完全有意願。 十三、 團體療效因子:團體療效因子主要是探討團體的處理或介入策 略,對團體成員所造成的效果,本研究以 Sarry(2001)所提出 的焦點解決團體的治療性因子為主,並對應 Yalom(1995)提出 之十一項團體治療性因子,內容如下: (一)團體支持:普遍性、團體凝聚力、情緒宣洩。 (二)團體學習:訊息提供、人際學習、發展社會技巧、行為模仿及 早期家庭經驗的矯正性重現。 (三)團體樂觀:灌輸希望。 (四)幫助他人的機會:利他行為。 (五)團體賦能:發展團體集體與外在世界連結認定的行動。. 15.

(30)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一、本研究因人力、經費及時間的限制,僅就臺北市某私立高級職業 學校學生進行研究,因此無法推論其他地區高級職業學校或其他 特定的學生族群。 二、本研究受限於研究對象的性別,故結果無法推論於女性吸菸學生。 三、本研究以自填問卷蒐集資料,故無法推論本研究工具以外的相關 吸菸與戒菸狀態。 四、本研究團體輔導介入時間為學校聯課活動及週會時間,課程進行 時易受外在環境因素及校內對照組干擾,研究對象因社團活動或 個人因素而終止團體輔導課程,造成研究樣本的流失。 五、本研究以團體輔導介入為主,團體結束後追蹤到六個月的減菸或 戒菸成效,無法瞭解研究對象長期減菸與戒菸的影響。 六、因本研究的團體輔導時間有限,無法深入了解吸菸學生於戒菸的 心路歷程。.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青少年多數因對菸懷著好奇的態度而嘗試吸菸,吸菸者多認為吸 菸可增進社交及放鬆情緒,且對菸品的看法多為正向態度,然而青少 年在戒菸方面最感困難的是目前有吸菸的友伴及遞菸行為,讓他們難 以拒絕吸菸的邀請(Dijk, de Nooijer, Heinrich, & de Vries, 2007) 。本章 分為青少年吸菸、戒菸行為與自我效能、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焦點 解決與團體輔導、戒菸介入相關研究四個部份,分述於後。. 第一節 青少年吸菸、戒菸行為與自我效能 本節重點為探討青少年吸菸行為、戒菸的相關研究、戒菸自我效 能相關研究三部份說明,分述如下: 壹、 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的現況 高中職男生吸菸率於 2005 年為 21.09%,2007 年為 19.3%,2009 年為 19.6%,2011 年為 20.3%,有上升的趨勢。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 010)歷年調查發現,高中職學生吸 菸盛行率 2005 年為 15.2%,男生吸菸率為 21.09%,女生為 8.54%, 2007 年為 14.8%,男生吸菸率為 19.3%,女生為 9.1%,2009 年高中 職學生吸菸盛行率為 14.8%,男生為 19.6%,女生為 9.1%,2011 年高 中職學生吸菸率為 14.7%,其中男生吸菸率為 20.3%,女生為 8.1%。. 17.

(32) 整體高中職學生吸菸率有下降的趨勢,其原因可能為行政院衛生 署國民健康局努力宣導菸害防制法、增加菸品健康捐、推動各級學校 戒菸教育、無菸校園、無菸社區等策略而產生的成效。 以新北市某公立高職進行調查發現該校吸菸率為 10.4%,吸菸學 生中,其中男生佔 91.1%(游育苓,1999) 。李景美、張鳳琴、賴香如、 李碧霞與陳雯昭(2002)針對新北市高職學生進行三年縱貫性研究發 現,高職一年級時,吸菸盛行率為 18.6%,二年級時,吸菸盛行率為 20.8%,三年級時,吸菸盛行率為 22.1%,年級越高吸菸盛行率也越高。 陳秀娟(2002)針對桃園地區四所高中職(兩所高中及兩所高職) 1101 位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其吸菸盛行率為 18.4%,男生吸菸率為 30.0%,女生吸菸率為 8.0%。邱鈺雯(2005)於高雄市四所(一所高 中及三所高職)113 位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率調查發現,男生吸菸率為 15.1%,女生為 1%。Lin、Tzeng、Lu 與 Hsu(2008)於屏東縣的調查 發現,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率為 15.5%。 Bruce 等(1999)針對美國馬里蘭學區的七所中學學生進行問卷調 查發現,一個月內吸菸盛行率為 10.4%。美國疾病管制局針對中學及高 中青少年使用菸品調查(National Youth Tobacco Survey, ﹝NYTS﹞) 發現,2009 年美國高中生有使用任何菸品者為 23.9%,有吸菸者其盛 行率為 17.2%,高中生由 2000 年至 2009 年的吸菸率由 28.0%降至 17.2. 18.

(33) %,美國政府的努力為推動整合性的菸品控制計畫,採用多元有效的 菸害防制計畫,包括媒體宣導、提高菸品價格、訂定無菸政策、訂定 校園及社區相關活動(U.S. Center for Diseases Control & Prevention, ﹝U.S. CDC﹞, 2011)。 由國內外研究發現,近年高中職吸菸盛行率呈現略為下降的趨 勢,而於美國的調查亦發現,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盛行率也有下降的趨 勢。. 貳、戒菸行為相關研究 一、戒菸動機 於高雄市就三所高職及一所高中的研究顯示,高中職生有固定吸 菸行為者佔 7.9%,其中男生佔 15.1%,而高中職吸菸學生中,有戒菸 意願者佔 15.1%(邱鈺雯,2005)。 研究 290 名平均年齡 13.3 歲吸菸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影響戒菸意 圖最強的因素是菸品對健康的影響(Friestad & Rise, 1998)。對 232 位 18 歲以下青少年研究發現,吸菸者的戒菸意圖低於非吸菸者,吸菸者 認為有效的社會支持、青少年知覺有效的戒菸方法,及有效的戒菸策 略可以協助增強其戒菸意圖(Patten, et al., 2003)。 一項以 25 位 13-18 歲吸菸青少年的戒菸服務需求研究發現,青少 年戒菸時多會遇到困難,並期待來自朋友及家庭的支持 (McDonald, 19.

(34) Rothwell, & Moore, 2007)。有關 17 歲荷蘭青少年的焦點團體質性研究 發現,對吸菸者來說,菸是社交與放鬆的物品,而吸菸者想戒菸的動 機為菸品價格經濟與健康因素,但戒菸最困難的是有吸菸的朋友會遞 菸,尤其當熬夜與有壓力時會更想吸菸(Dijk, de Nooijer, Heinrich, & de Vries, 2007)。青少年的戒菸原因包括吸菸的短期效應(身體健康問 題) 、社會的不支持氛圍、長期的關注點以罹患慢性病為主(Myers & MacPherson, 2008) 。 一項使用 2003 年美國的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資料庫資料進 行分析,結果發現 2033 名平均 16.3 歲的高中生中,有 63.5%的吸菸者 曾經有嘗試戒菸的意圖,而其中在未來一年想戒菸者中只有 10%戒菸 成功;而與嘗試戒菸行為有相關的因素有憂鬱的情緒及參與運動的程 度,而打架、高危險性性行為與物質濫用則會降低戒菸的可能性 (Abrantes, et al., 2009) 。 青少年於戒菸歷程中所面臨最困難的部份是同儕友伴的吸菸邀 約,讓想戒菸的青少年很難拒絕,尤其是情緒較低落的青少年,如果 無法處理其低落的情緒,多半會嘗試吸菸,提供社會支持,以健康為 由可以讓吸菸青少年覺察到戒菸對自己的意義,並且有意識的進行戒 菸行動。. 20.

(35) 二、戒菸者的心理支持 進行青少年戒菸計畫時,須考慮心理壓抑及加強社會支持,讓學 生可以因應與調適壓力(Sally, et al., 1996) 。林奕彤與丘周萍(2009) 以深度訪談方式研究一名吸菸的 18 歲專科學生的戒菸行為發現,其戒 菸之路是充滿壓力的,其吸菸行為除了是因為好奇心之外,其中更隱 藏了家庭壓力、學習挫折、長期不被家人及師長信任的壓力,而導致 青少年以吸菸行為來尋找自我的存在價值及獲得同儕的認同,但於其 戒菸歷程中,雖然其學業及行為均有改善,但仍不獲家人與師長的信 任與認同,顯示戒菸期間的身心壓力對青少年而言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一項針對戒菸成功者與失敗者進行深度訪談的研究發現,自我效 能、環境、戒菸的過程、習慣、戒菸者的態度、說服戒菸者的方式、 重要他人的意見等對其戒菸成敗有影響(劉琦,2005) ,研究發現,成 功戒菸者具有較佳的心理健康狀態(Hemmingsson, Kriebel, Tynelius, Rasmussen, & Lundberg, 2007)。 綜上所述,目前吸菸行為對青少年而言,在學校或家庭多少會造 成其生活上的一些困擾,提供關懷、不批判、情緒支持的同理心,對 有意願戒菸的青少年的重要關鍵是建立其戒菸自信心,協助有意願戒 菸的青少年建立自我調適的能力,提升其自尊,進而能成功的達到戒 菸的目標。. 21.

(36) 三、戒斷症狀 (一)尼古丁依賴程度 國內研究發現經課程式戒菸教育介入後,可降低吸菸學生的尼古 丁依賴值(方美蘭,2005;李淑卿、郭鐘隆,2005;林宜蕙,2004; 張明惠,2004;葉純瑜,2008;廖容瑜,2011) 。在以 121 人 9-12 年級 吸菸學生的電腦化青少年戒菸計畫課程(Computerized Adolescent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CASCP﹞)介入研究發現,CASCP 課程 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尼古丁依賴程度比較達顯著水準(Fritz, Gore, Hardin, & Bram, 2008)。 針對 349 名 14-19 歲高中吸菸學生每週一小時,共 10 個單元以學 校為本位的戒菸教育介入計畫中,分為學校層次與學生層次,學校層 次包括是否為低收入戶、敎育計畫的介入時間、團體的人數,學生層 次包括教育介入結果、吸菸習慣、吸菸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吸菸期 待、吸菸的態度、壓力、戒菸的信心),介入計畫為美國肺部協會 (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ALA﹞)的 Not On Tobacco(NOT, 10 節戒菸課程)戒菸計畫,研究發現於課堂時間提供教育介入,尼古 丁依賴程度與課程的參與度有正相關,有高的戒菸動機與低壓力者戒 菸成功率高(Turner, Mermelstein, Berhaum, & Veldhuis, 2004) 。在 1547 名 14-18 歲吸菸青少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尼古丁依賴程度與戒菸的意圖. 22.

(37) 有負向關係(Kleinian, 2008) 。 尼古丁的依賴程度會影響吸菸青少年的戒菸意願,尤其依賴程度 越高者,戒菸意願越低,若能於吸菸青少年的尼古丁依賴程度較低時, 即提高其戒菸意圖,並採取戒菸行動,並可減輕於戒菸歷程中因戒斷 症狀引起的不舒服。 (二)渴菸 研究發現,渴菸(tobacco craving)的戒斷症狀與復吸(relapse, 回復規律吸菸)有正向相關,而每天的吸菸支數與渴菸有很強的正向 關係(Bagot, Heishman, & Moolchan, 2007) 。 渴菸的感覺對想戒菸的青少年是一個很不舒服的經驗,尤其是於 戒菸時,那種對菸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會讓吸菸青少年的情緒不穩 定,甚至會情緒崩潰。 (三)每日吸菸量 對於平均年齡 16.5 歲吸菸青少年的研究中,以四週觀察為介入方 式,戒斷症狀與復吸(relapse,恢復規律吸菸)並無明顯的關係,但男 生吸菸者在觀察期間一直有戒斷症狀的不舒服情形存在,而每天吸菸 支數平均為 13.9 支菸者,於觀察期間吸菸量的比較發現並未達顯著差 異,顯示每日吸菸量對於戒菸意圖或行為的影響不大(Smith, Cavallo, McFetridge, Liss, & Krishman-Sarin, 2008)。. 23.

(38) 吸菸青少年的每日吸菸量雖然與復吸沒有顯著關係,但其生理或 心理對菸品的渴求是存在的,尤其是有菸癮的吸菸青少年,打哈欠、 流鼻水、或全身怪怪的很不舒服的感覺,會讓有身心依賴的吸菸青少 年非常不舒服,故而由每日吸菸量來評估其上癮的程度。 (四)社會期待 一項以 110 名平均年齡 15.93 歲青少年的調查研究發現,社會期待 吸菸青少年參戒菸課程後即可戒菸,但是與事實不符,實際上戒菸課 程尚需教導吸菸學生如何處理社會環境的期待與同儕壓力,並提供父 母有關戒菸的資源與資訊,且需支持父母對吸菸學生的戒菸期待 (Riedel, Robinson, Klesges, & McLain-Allen, 2002) 。 以 Young in Norway Longitudinal Study 資料庫中,追蹤 1501 名 13 年的資料分析發現,尼古丁依賴程度與焦慮、沮喪及企圖自殺的想法 有關,心理健康程度可降低尼古丁依賴程度(Willy & Tilmann, 2009) (戒菸行為相關研究見表 2-1-1) 。 綜上所述,學校或社區辦理戒菸班,課程目標為讓吸菸者戒菸, 在學校中,參加戒菸班的學生也是另一種被標籤的方式,社會大眾期 待參加吸菸者戒菸班之後,就不會再吸菸,並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 然而吸菸者立即停止吸菸所引起的身心不舒服感覺,如果無法克服, 會被認為戒菸失敗,始有意願吸菸者對於戒菸灰心,而無法持續維持. 24.

(39) 戒菸行為。 表 2-1-1. 戒菸行為相關研究 年代 2005. 研究者 邱鈺雯. 研究對象 113 位高中職學生. 研究結果 高中職生有固定吸菸行為者佔 7.9%,其中男生佔 15.1%,而 高中職吸菸學生中,有戒菸意願者佔 15.1%。. 2009. 林奕彤、 丘周萍. 一位 18 歲吸菸專科 生. 1998. Friestad & Rise, Riedel, Robinson, Klesges, & McLain-A llen, Patten, et al.,. 290 位平均年齡 13.3 歲吸菸青少年 110 位平均年齡 15.93 歲青少年. 吸菸行為除了是因為好奇心之外,其中更隱藏了家庭壓力、 學習挫折、長期不被家人及師長信任的壓力,而導致青少年 以吸菸行為來尋找自我的存在價值及獲得同儕的認同。 影響戒菸意圖最強的因素是菸品對健康的影響. 2004. Turner, Mermelste in, Berhaum, & Veldhuis,. 349 位 14-19 歲高中 吸菸學生. 2007. McDonald , Rothwell, & Moore, Dijk, de Nooijer, Heinrich, & de Vries,. 25 位 13-18 歲吸菸 青少年 15-17 歲荷蘭青少 年 101 位. 焦點團體質性研究發現,對吸菸者來說,菸是社交與放鬆的 物品,而吸菸者想戒菸的動機為菸品價格經濟與健康因素, 但戒菸最困難的是有吸菸的朋友會遞菸,尤其當熬夜與有壓 力時會更想吸菸. Bagot, Heishman, & Moolchan, Myers & MacPhers on, Fritz, Gore, Hardin, & Bram,. 34 位平均 14.9 歲. 渴菸(tobacco craving)的戒斷症狀與復吸(relapse,回復規 律吸菸)有正向相關,而每天的吸菸支數與渴菸有很強的正 向關係. 109 位高中生. 青少年的戒菸原因包括吸菸的短期效應(身體健康問題) 、社 會的不支持氛圍、長期的關注點以罹患慢性病為主. 121 人 9-12 年級吸 菸學生. 電腦化青少年戒菸計畫課程(Computerized Adolescent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CASCP﹞)介入研究發現, CASCP 課程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尼古丁依賴程度比較達 顯著水準. 2002. 2003. 2007. 2007. 2008. 2008. 232 位 18 歲以下青 少年. 社會期待吸菸青少年參戒菸課程後即可戒菸. 吸菸者的戒菸意圖低於非吸菸者,吸菸者認為有效的社會支 持、青少年知覺有效的戒菸方法,及有效的戒菸策略可以協 助增強其戒菸意圖 1.每週一小時,共 10 個單元,介入計畫為美國肺部協會 (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ALA﹞)的 Not On Tobacco (NOT)戒菸計畫, 2.以學校為本位的戒菸教育介入計畫中,分為學校層次與學生 層次,學校層次包括是否為低收入戶、敎育計畫的介入時間、 團體的人數,學生層次包括教育介入結果、吸菸習慣、吸菸 環境、心理社會因素(吸菸期待、吸菸的態度、壓力、戒菸 的信心), 3.研究發現於課堂時間提供教育介入,尼古丁依賴程度與課程 的參與度有正相關,有高的戒菸動機與低壓力者戒菸成功率 高 青少年戒菸時多會遇到困難,並期待來自朋友及家庭的支持. (續下頁) 25.

(40) 表 2-1-1. 戒菸行為相關研究(續) 年代 2008. 研究者 Smith, Cavallo, McFetridg e, Liss, & KrishmanSarin,. 研究對象 54 位平均年齡 16.5 歲吸菸青少年. 研究結果 以四週觀察為介入方式,戒斷症狀與復吸(relapse,恢復規律 吸菸)並無明顯的關係,但男生吸菸者在觀察期間一直有戒 斷症狀的不舒服情形存在,而每天吸菸支數平均為 13.9 支 菸,觀察期間吸菸量的比較發現並未達顯著差異,顯示每日 吸菸量對於戒菸意圖或行為的影響不大. 2008. Kleinian,. 尼古丁依賴程度與戒菸的意圖兩者有負向關係. 2009. Abrantes, et al.,. 1547 位 14-18 歲吸 菸青少年 2033 位平均 16.3 歲 的高中生中,. 2009. Willy & Tilmann,. 以 Young in Norway Longitudinal Study 資料庫 追蹤 1501 人 13 年. 有 63.5%的吸菸者有嘗試戒菸的意圖,而其中在未來一年想 戒菸者中只有 10%戒菸成功;與嘗試戒菸行為有相關的因素 有憂鬱的情緒及參與運動的程度,而打架、高危險性性行為 與物質濫用則會降低戒菸的可能性 尼古丁依賴程度與焦慮、沮喪及企圖自殺的想法有關,心理 健康程度可降低尼古丁依賴程度. 叁、戒菸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戒菸自我效能可影響吸菸青少年是否採行戒菸行動的重要因素, 而對於此議題的研究也發現,戒菸自我效能可增強吸菸青少年成功戒 菸的信心。 一項對 300 位高職男生的研究發現,71%曾經戒菸至少一次,55.1 %曾經使用戒菸輔助用品,在控制尼古丁依賴的變項後發現,戒菸自 我效能是影響戒菸動機的重要變項(Ham & Lee, 2007) 。以 296 位提供 戒菸諮商健康照護者的調查研究發現,知識、動機與信心可加強戒菸 的能力與企圖,但低自我效能的吸菸者其具有較高的戒菸困難(Fagan, 2007)。 對於平均年齡 14 歲 1335 名吸菸青少年的長期研究發現,戒菸自 26.

(41) 我效能於第一次施測時與六個月戒菸行為意圖無關,但於六個月後的 追蹤研究發現,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的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關係(Dijk, Reubsaet, de Nooijer, & Vries, 2007)。 以 54 篇有關自我效能的後設分析研究發現,吸菸青少年決定在未 來不吸菸者的戒菸自我效能高於決定仍要吸菸者的 0.21 單位標準差, 戒菸之後的追蹤發現,能持續戒菸行為者其戒菸自我效能高於仍吸菸 者 0.47 單位標準差,顯示戒菸自我效能於探討戒菸的歷程中是具有重 要角色(Gwaltney, Metrik, Shiffman, & Kahler, 2009) 。較低的戒菸自我 效能會增加再吸(lapse,一次偶發吸菸)與復吸(relapse,恢復規律 吸菸)的機會(van Zundert, Ferguson, & Shiffman, 2010) (戒菸自我效 能相關研究見表 2-1-2) 。 綜言之,戒菸自我效能與戒菸行為意圖有正相關,較低的自我效 能使吸菸青少年難以拒絕同儕的吸菸邀約,也很難下定決心戒菸,更 不用說採取戒菸行動,因此在吸菸青少年的戒菸課程中,強化其戒菸 自我效能是很重要的。. 第二節 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 本節以計畫行為理論的內容與限制、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相關研 究說明,內容分述如下:. 27.

(42) 表 2-1-2. 戒菸自我效能相關研究 年代 2007. 研究者 Ham & Lee,. 研究對象 300 位高職男生. 2007. Fagan,. 2007. Dijk, Reubsaet, de Nooijer, & Vries, Gwaltney, Metrik, Shiffman, & Kahler,. 以 296 位提供戒菸諮 商健康照護者 平均年齡 14 歲 1335 人吸菸青少年. 2009. 2010. van Zundert, Ferguson, & Shiffman,. 以 54 篇自我效能的 後設分析. 149 位 15-19 歲吸菸 青少年. 研究結果 71%曾經戒菸至少一次,55.1%曾經使用戒菸輔助用品,在 控制尼古丁依賴的變項後發現,戒菸自我效能是影響戒菸動 機的重要變項 知識、動機與信心可加強戒菸的能力與企圖,但低自我效能 的吸菸者其具有較高的戒菸困難。 對於的長期研究發現,戒菸自我效能於第一次施測時與六個 月戒菸行為意圖無關,但於六個月後的追蹤研究發現,戒菸 自我效能與戒菸的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關係 吸菸青少年決定在未來不吸菸者的戒菸自我效能高於決定 仍要吸菸者的 0.21 單位標準差,戒菸之後的追蹤發現,能持 續戒菸行為者其戒菸自我效能高於仍吸菸者 0.47 單位標準 差,顯示戒菸自我效能於探討戒菸的歷程中是具有重要角色 較低的戒菸自我效能會增加再吸(lapse,一次偶發吸菸)與 復吸(relapse,恢復規律吸菸)的機會. 壹、計畫行為理論的內容與限制 一、計畫行為理論內容 理性行動論(theory of reason action, ﹝TRA﹞)與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s, ﹝TPB﹞)是由個體的動機性因素而來, 是指對執行某個特殊行為的決定動機性因素(Glanz, Rimer, & Lewis, 2002; Glans, Rimer, & Viswanath, 2008) 。理性行動論由 Fishbein(1967) 發展出來,其內容將態度、意圖及行為做一個比較好的聯結,其架構 如圖 2-2-1 的虛線框內的變項,理性行動論的假設是人們是有理性的, 且大部分行為是在意志控制之下所表現在外的行為,即個體知覺到行 為是自己有意志的控制(Glanz, Rimer, & Lewis, 2002; Glans, Rimer, & 28.

(43) Viswanath, 2008;Montaño & Kasprzyk, 2008) ,於是 Ajzen 及其同事 (1991)依理性行動論的架構發展出計畫行為理論(圖 2-2-1) ,加入 知覺控制變項,稱之為計畫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TPB)以三個前 提變項來分析行為的形成過程,其中行為決定於個人的行為意圖. 間接測量. 直接測量. 理性行動論. 行為信念 態度 行為結果評價. 外在變項 1.人口學變項 2.對目標的態度. 規範信念 主觀規範. 3.人格特質 4.其他個別差異. 行為意圖. 遵從動機. 變項 控制信念 知覺控制 知覺力量. 圖 2-2-1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Glanz, K., Rimer, B. K., & Viswanath, K. (2008).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th ed.). San Francisco, CA: John Wiley & Sons.. (intention) ,行為意圖受態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concerning the behavior)與知覺(行為)控制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PBC)等三者或其中部份的影響(周文 欽、劉嘉年、翁嘉英、陳秀蓉和洪福建,2006;許孟祥,1997;Ajzen, 29. 行為.

(44) 1985, 1991, 2010;Glanz, Rimer, & Lewis, 2002; Glanz, Rimer, & Viswanath, 2008) 。 態度中的行為信念以行為結果評價來加權,有關執行某個行為的 結果或歸因的個人的信念,如果個人對行為有很強的正向的信念價 值,則對執行行為會有正向態度。主觀規範中的規範信念是指個人同 不同意執行特殊的行為,可由遵從重要他人的意願來加權。知覺行為 控制可由控制信念來影響行為意圖,控制信念為執行行為時的促進或 障礙因素,可由知覺力量來加權(Glanz, Rimer, & Lewis, 2002; Glanz, Rimer, & Viswanath, 2008) 。 在一份描述性規範的後設分析中發現,控制有關計畫行為理論的 變項後,發現描述性規範可強化變異的歸因,並可增加對行為意圖5% 的變異解釋量,而其中較年輕者與有健康危害行為者可說明描述性規 範與行為意圖的相關(Rivis & Sheeran, 2003) 。 二、計畫行為理論的限制 計畫行為理論雖然可以預測戒菸行為意圖與行為,但計畫行為理 論仍有其限制,首先是此理論雖可以預測行為意圖及行為,但不一定 可以解釋行為的改變,第二為不提供行為的細節說明及特殊行為改變 的輔導,第三為不考慮個別因素、文化因素及人口學變項對行為塑造 的影響,第四為計畫行為理論雖可預測行為,但此行為不一定會發生,. 30.

(45) 第五為計畫行為理論重視理性思考,不重視非理性思考(Sharma & Kanekar, 2007;Sharma & Romas, 2012)。 計畫行為理論預測行為意圖或行為時,需多再加強對於行為改變 的描述,並須再思考個體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以使行為意圖與 實際行為的預測更準確。. 貳、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相關研究 一、國中、高中職學生戒菸的相關研究 對美國 17287 名高中生的調查發現,有 4593 名在過去 30 天有吸 過菸,而其父母是否同意其吸菸的態度會影響其戒菸的意圖,不管父 母自己是否吸菸,吸菸高中生會在意父母意見者,於過去 6 個月的時 間中,曾經嘗試戒過菸(Castrucci & Gerlach, 2005) 。 以 945 名美國的高中生研究發現,菸量較少者其戒菸意圖越強, 越希望盡快戒菸(Turner, Veldhuis, & Mermelstein, 2005) 。計畫行為理 論的研究中,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兩個變項可預測非裔美國人、波多 黎各人及非白人的西班牙人的青少女之吸菸意圖(Hanson, 2005) 。 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同儕、兄弟姐妹及父母吸菸狀況與父母是 否限制觀看有吸菸畫面的影片是吸菸行為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而對 吸菸者的認同及對吸菸的正向期待是吸菸行為意圖預測的重要中介變. 31.

(46) 項,因此對吸菸的正向期待成為吸菸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Tickle, Hull, Sargent, & Dalton, 2006) 。 計畫行為理論可以預測青少年降低吸菸量及其後數年的吸菸行 為,群體認同、群體規範及行動計畫也是預測變項,一項以 145 位 13-14 歲的吸菸者研究發現,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可影響減菸意圖,其 變異解釋量為 28%,過去行為及戒菸知覺行為控制的交互作用可解釋 一年後行為的變異解釋量為 35%(Moan & Rise, 2006)。 以國中、高中及高職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計畫行為理論可以 有效說明青少年吸菸意圖與吸菸行為,朋友吸菸情形與過去吸菸行為 可顯著增加對吸菸行為的預測力,青少年吸菸意圖易受同性別長輩的 影響,因此鼓勵家長不吸菸或戒菸具有減緩青少年吸菸行為的意義(徐 劭婷、張景然,2010) 。 綜言之,青少年的父母、兄弟姊妹及朋友對其吸菸的態度、過去 吸菸行為、吸菸量、社會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等變項,可影響吸菸青 少年的吸菸或戒菸態度、意圖與行為,因此在努力使吸菸青少年戒菸 的同時,也需要運用青少年周邊的人力與環境資源,以達事半功倍的 效果。 二、專科學生戒菸的相關研究 國內一項對專科學生研究發現,戒菸行為(減菸量)可被戒菸行. 32.

(47) 為意圖、知覺行為控制及戒菸經驗所預測,戒菸態度、主觀規範與知 覺行為控制對工專夜間部吸菸男生(共 175 位)的戒菸行為意圖的解 釋變異量為 11.7%,使用菸品的改變量可被結果評價和規範信念所影 響,戒菸行為意圖可被結果評價、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所解釋(魏米 秀、呂昌明,1995)。 李杰炫(2000)的研究發現,專科吸菸學生(五專五個年級共 193 人,二專一、二年級共 142 人)的戒菸行為意圖的影響因素包括每天 的吸菸量、戒菸的自我效能、菸害常識、戒菸價值觀、戒菸經驗、重 要他人對吸菸的態度與吸菸情形,結果發現,知覺行為控制、戒菸態 度、吸菸狀況、過去戒菸經驗、自覺行為控制與過去戒菸經驗的交互 作用、戒菸態度與主觀規範的交互作用、戒菸態度與自覺行為控制的 交互作用、及戒菸態度與吸菸狀況的交互作用對戒菸意圖有顯著預測 能力,變異量解釋力為 36%。不同吸菸量的樣本在戒菸意向、戒菸行 為上有顯著差異,其中每天吸 5 支菸以下的研究對象,戒菸意圖較高, 有較多的戒菸行為。 以平均年齡 24.6 歲、菸齡 8 年的大學生 103 人為對象的研究發現, 對戒菸的情感性態度、描述性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過去行為四個變 項可以解釋 46%戒菸行為意圖變異量。戒菸意圖、每日吸菸量與行動 計畫可以預測戒菸行為(Rise, Kovac, Kraft, & Moan, 2008)。. 33.

(48) 一項以 203 位 16-18 歲專科學校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戒菸態 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與戒菸意圖呈正相關,三個變項可說明 戒菸行為意圖 11.7%的變異解釋量,戒菸行為信念、行為評價的乘積 與戒菸態度為負相關,規範信念、遵從動機乘積和與主觀規範呈正相 關,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乘積和與知覺行為控制為負相關(王郁雯, 2010)(計劃型為理論與戒菸相關研究見表 2-2-1) 。 由以上研究發現,吸菸專科生的戒菸態度、戒菸主觀規範、戒菸 知覺行為控制的直接測量,行為信念、行為的評價、規範信念、遵從 動機、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等間接測量的變項可以解釋戒菸行為意圖 的變異量,顯示計畫行為理論可以預測吸菸青少年的戒菸意圖. 第三節 焦點解決與團體輔導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對於酒精及物 質濫用者而言是一項有效的輔導方式,可以改變信念,以正向的語言 對談,則行為會跟著改變,且改變是自然發生的,並相信改變會持續 發生(McCollum, Trepper, & Smock, 2003) ,而焦點解決團體治療對於 物質濫用者可以有效提升其治療的效果(Smock, et al., 2008) 。焦點解 決短期治療是短期治療學派之一,是一種認知性的短期心理治療,被 廣泛運用於青少年行為及危機事件等問題之處理(吳武典、洪有義、. 34.

(49) 張德聰,2011) 。本節即以焦點解決短期輔導(包括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發展、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問句形式、焦點解決團體輔導、焦點解決團 表 2-2-1. 計畫行為理論與戒菸相關研究 年代 1995. 研究者 魏米秀、呂 昌明. 研究對象 工專夜間部吸 菸男生 175 位. 2000. 李杰炫. 專科吸菸學生 (五專五個年 級共 193 人,二 專一、二年級共 142 人). 2010. 徐劭婷、張 景然. 2010. 王郁雯. 以國中、高中及 高職學生為對 象 203 位 16-18 歲 專科學校學生. 2005. Castrucci & Gerlach,. 17287 人美國高 中生. 2005. Turner, Veldhuis, & Mermelstein, Hanson,. 945 人的高中生. 2005. 430 位青少女 (141 非裔美 人,146 位波多 黎各人,143 非 西班牙白人) 4969 位 5-8 年級. 2006. Tickle, Hull, Sargent, & Dalton,. 2006. Moan & Rise,. 145 位 13-14 歲 的吸菸者. 2008. Rise, Kovac, Kraft, & Moan. 平均年齡 24.6 歲、菸齡 8 年 大學生 103 人. 研究結果 1.戒菸行為可被戒菸行為意圖、知覺行為控制及戒菸經驗所預測, 2.戒菸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可有效解釋戒菸行為意圖, 3.使用菸品的改變量可被結果評價和規範信念所影響 4.戒菸行為意圖可被結果評價、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所解釋 1.知覺行為控制、戒菸態度、吸菸狀況、過去戒菸經驗、自覺行為控 制與過去戒菸經驗的交互作用、戒菸態度與主觀規範的交互作用、 戒菸態度與自覺行為控制的交互作用、及戒菸態度與吸菸狀況的交 互作用對戒菸意圖有顯著預測能力,變異量解釋力為 36% 2.不同原吸菸量的樣本在戒菸意向、戒菸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3.其中每天吸 5 根香菸以下的研究對象,戒菸意圖較高,有較多的戒 菸行為。 1.朋友吸菸情形與過去吸菸行為可顯著增加對吸菸行為的預測力 2.青少年吸菸意圖受同性別長輩的影響,因此鼓勵家長不吸菸或戒菸 具有減緩青少年吸菸行為的意義 1.戒菸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與戒菸意圖呈正相關,三個變 項可解釋戒菸行為意圖 11.7%的變異量 2.戒菸行為信念、行為評價的乘積與戒菸態度為負相關 3.規範信念、遵從動機乘積和與主觀規範呈正相關 4.控制信念、知覺力量的乘積和與知覺行為控制為負相關 1.4593 人在過去三十天有吸過菸 2.父母是否同意其吸菸的態度會影響其戒菸的意圖, 3.不管父母自己是否吸菸,吸菸高中生會在意父母意見者,於過去六 個月的時間中,曾經嘗試戒過菸 研究發現,菸量較少者其戒菸意圖越強,越希望盡快戒菸。 態度與知覺行為控制兩個變項可預測非裔美國人、波多黎各人及非白 人的西班牙人的青少女之吸菸意圖。. 1.同儕、兄弟姐妹及父母吸菸狀況與父母是否限制觀看有吸菸畫面的 影片是吸菸行為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 2.而對吸菸者的認同及對吸菸的正向期待是吸菸行為意圖預測的重 要中介變項,對吸菸的正向期待成為吸菸意圖的重要預測變項。 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可影響減菸意圖,其變異解釋量為 28%, 過去行為及戒菸知覺行為控制的交互作用可解釋一年後行為的變 異解釋量為 35%。 1.對戒菸的情感性態度、描述性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過去行為四個 變項可以解釋 46%戒菸行為意圖變異量 2.戒菸意圖、每日吸菸量與行動計畫可以預測戒菸行為. 35.

(50) 體輔導相關研究)與團體療效(團體療效因子、團體療效因子相關研 究)兩部分說明,其內容分述如下:. 壹、焦點解決短期輔導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於 1995 年逐漸由美國發展出來,之後焦點解決 短期治療的學者發展出焦點解決團體治療的模式,而後有學者及運用 焦點解決團體治療進行團體輔導,並探討對於團體成員的影響。 一、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發展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是由 de Shazer(1995)和 Berg(2002)在美國短期家庭治療中心所發展出來, 且受到 Milton Ericson、MRI(心理研究機構,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短期諮商觀念、Gregory Bateson 的系統觀,及後現代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onism)等影響,重視個體的經驗與觀點,強調語言 的意義與重要性(許維素,2003)。 許維素(2002,2003)認為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是一種賦能 (empowerment)導向的治療取向,Zimmerman(1995)將賦能歷程視 為個體發展之過程,包括一個人如何相信自己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具 備影響環境的能力(個人內在要素) ,了解環境系統如何運作(互動間 的要素) ,及投入於影響環境的行為(行為要素) 。. 36.

(51) 許維素(2003)認為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是基於假定人們有能力和 可以被信任,並使用它們的資源去創造比較好的解決和較為肯定的生 命(life-affirming)故事。焦點解決短期治療被廣泛接受之處在於簡潔, 一般大約 5 次聚會就可以顯露期待的結果(Corey, 2008/2009)。 Zimmerman(1995)將賦能歷程視為個體發展與熟練賦能的三大 要素之過程,包括一個人如何相信自己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具備影響 環境的能力(個人內在要素),了解環境系統如何運作(互動間的要 素) ,及投入於影響環境的行為(行為的要素) (引自許維素,2003) (如 圖 2-3-1 賦能的內涵) 。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中心哲學觀包含三個基本規則: (一) 如果沒有問題就不用改變,由個案努力找出看待自己問題的 觀點,由個案來決定諮商目標。 (二) 一但知道做什麼有效,就多做一點,和個案確認成功之處, 以做為指派個案的作業。 (三) 假如沒有用的話,就不要重蹈覆轍,做點不一樣的事,再次 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以獲得不一樣的結果(Sklare, 2005/2006)。.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基本精神如下:. 37.

(52) 賦能. 互動間的要素. 行為的要素.  敏銳的覺察  了解系統與個 人的因果機 制  技能的發展  將技能轉化類 推到生活層 面.  社區的參與  機構的參與  因應的行為. 個人的內在要素  特定領域知覺 到的可控制 性  特定領域方面 的自我效能  有想去控制的 動機  知覺的能力. 圖 2-3-1 賦能的內涵 資料來源:許維素(2003)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之應用。初版。臺北:天 馬。p239。. (一) 意義與經驗是交互建構的:個案以問題解決為焦點,感受自 己的力量,開始行動。 (二) 經驗描述與行動選擇是交互建構的:嘗試不同的行動方法, 達到改變對問題的詮釋。 (三) 正向思考的益處:以正向且目標朝向未來的積極觀點,使個 案澄清自己的期待,改變思考的方向,尋找可以著力的部份。 (四) 沒有一件事是永遠相同的:改變是持續發生的,尋找問題改 變的時刻。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