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名詞定義、研究步驟、方法與限制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名詞定義、研究步驟、方法與限制

(一)自然村

17

地名階層最底層「正式地名」,以日治時期行政區小字為基礎,現存仍沿用地名。

此外村廟或土地公廟祭祀圈與其所冠聚落名相吻合者,或聚落名以主要姓氏來命名者,

像是蚵間村的「吳厝」、社子村的「呂屋」,可視為自然村。

傳統的聚落型態,同姓家族大多有聚居的現象,因此聚落名便以聚落的大姓冠以閩 南人、客家人稱呼房舍的用詞「厝」、「屋」來稱呼。這一類的地名可視為自然村。

(二)世居家族

包含受訪者三代定居本聚落的家族。或已定居本地已經超過 120 年。此外不管是否 為二次移民,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其中之一,皆定義為世居家族。

(三)族群、社群

本研究所定義的閩南、客家族群是以世居家族的祖籍地的「歷史方言」來界定。由於閩、

客兩大方言底下又細分許多音系,對於個別音系團體或小群體則以「社群」稱呼,如閩 南話漳州音系社群(簡稱漳州閩社群)或閩、客雙語社群。

(四)閩、客雙語社群

廣東潮、惠地區是閩、客交界的地帶,今福建龍岩市、漳州市所轄之南靖、平和、

雲霄、詔安四縣為閩南話、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的交界地帶。在方言的交界地帶往 往因為兩種不同方言的居民互相交流而習得對方語言。因此清代移民渡臺前就已經存在 具備閩、客兩種語言能力的族群,這些移民在渡臺之初,很可能延續大陸原鄉的語言能 力。透過耆老訪談、辨別方言口音與大陸原鄉實地調查,可以再進一步確認其雙語能力。

故本研究定義的閩、客雙語社群指:

1.祖籍地為閩西南漳、汀兩府、粵東潮、惠兩府或其它府、州閩、客過渡區的移民。

2.雙語能力源自大陸原鄉,渡臺之後才習得雙語的家族不在此討論範圍。

(五)原鄉地緣、新鄉在地地緣

原鄉地緣指移民在大陸原鄉的祖籍地所產生的地緣關係。新鄉在地地緣指二次移民在移 入北埔前,在臺灣的居住地產生的地緣關係,若不是二次移民,則沒有此現象。

(六)中心精華區、外圍區

對於北埔北部自然條件較佳的峨眉溪河谷河階地稱為中心精華區,中心精華區以外 的其他地區稱外圍區。

二、 研究步驟與方法

17 韋煙灶(2005):〈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第一屆地名學術 研討會論文》。臺北:內政部,71-100。

(一)確認研究區自然村與世居家族

透過臺灣堡圖,以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小字為基礎,再比對底層地名、訪問當地居民 以及配合土地公廟進行劃分。

以各自然村為最小空間單元進行家族的抽樣調查。世居家族久居當地,具有一定聲 望,通常人丁興旺或鄰里皆知,透過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記載到 1946 年底)、村廟、

土地公廟捐款記錄,或電話簿,從出現頻率最多的姓氏開始著手調查。此外久居當地且 人丁興旺的家族通常會興建宗祠,調查各地宗祠也能頗有收穫。由上述方式先縮小受訪 者的範圍,在確定受訪者三代定居本地或定居本地已經超過 120 年後。可確認為世居家 族。

照片 1-2、水磜仔伯公廟樂捐芳名前半部 照片 1-3、水磜仔伯公廟樂捐芳名後半部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資料來源:同左

表 1-1 北埔鄉各村主要姓氏表

村名 北埔 南興 埔尾 水磜 大湖 大林 南埔 南坑 外坪 姓氏數 51 63 73 35 28 42 25 28 28 總戶數 295 350 699 171 113 167 76 95 98

最大姓氏

第 2 大姓氏

第 3 大姓氏

第 4 大姓氏 黃張

第 5 大姓氏

前 5 大姓佔總

戶數百分比 40.68 37.71 45.64 60.23 56.64 49.1 52.63 48.42 55.1 資料來源:整理自北埔鄉公所北埔電話簿(2006)

照片 1-4、南埔官氏族譜 照片 1-5、南埔翁木生祖塔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資料來源:同左

(二)調查各世居家族各項資料並劃分其原鄉方言區屬性

廣泛的收集族譜、宗祠、墓碑、墓誌、村廟沿革等世居家族祖籍與遷移資料。其此 次訪談家族成員,了解家族先祖是否能說閩、客雙語並釐清其次方言系統。然後利用韋 煙灶、林雅婷(2011)閩客地名對照表、粵東閩、客語方言分區圖以及閩西及閩南閩、

客語方言分區圖為基礎,可區分世居家族的方言屬性。為修正或確定研究區樣本的方言 特性以及閩客過渡帶範圍,再赴大陸原鄉田野調查,於並對原鄉地理環境做初步的了 解。

照片 1-6、揭西縣五雲鎮街道 照片 1-7、五雲鎮彭氏宗祠 照片 1-8、彭氏宗祠祠誌

資料來源:2011/8/22 拍攝。 資料來源:同左。 資料來源:同左

(三)分析不同地緣與方言屬性的族群、社群與家族空間分布的成因與影響

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包含自然與人文因素,由於研究區範圍不大,氣候現象並無太 大差異,而地形方面,除了參考相關論文與研究報告,也可利用數值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進行地形、坡度等分析;土壤方面,行政院農委會土壤調查報告提供詳細

18 地籍圖資網路便民系統 http://easymap.land.moi.gov.tw/K02Web/K02Land.jsp。

19 新竹縣地政處新技舊地建號查詢 http://www.hsinchu.gov.tw/landweb/online/bnum1/default.asp。

20 政府於民國 42 年實施耕者有其田相關土地政策時,為掌握臺灣地籍狀況,將由地籍正圖描繪得之地籍

2.本區家族有許多二次移民,地緣關係有原鄉與定居臺灣後產生的在地地緣,一般 而言,在地地緣的影響應該較大,但事實上很難區別。尤其在地地緣需要居住多少時間 才能產生難有定論,故兩者之間的影響無法比較,僅能就研究中所獲得的資料來解釋。

3.本區自新竹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提升以後,為人口移出區,許多聚落僅存老一輩居 住,甚至有些聚落已經消失,較難還原當時居民的祖籍資料,對於世居家族的調查,會 有樣本數不足的問題,故要獲取樣本可能必須從他地,或查閱日治時代的戶口調查簿、

其他古文獻資料等方式來解決。

4.在訪談上筆者不懂客語,與老人家溝通可能會有一些狀況,必要時雇請客家籍友 人或大學部同學協助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