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彭慶萬、慶禮派下祖堂

第五章、 結論

照片 4- 3、彭慶萬、慶禮派下祖堂

註:位於麻布樹排(水磜村 3 鄰)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先後順序,大湖一帶大約為咸豐 8 年(1858)年,而麻布樹排為咸豐 10 年(1860)73, 故此三派系先居於大湖村,而後再擴張至鄰近的麻布樹排。筆者曾於麻布樹排訪談顯祥 派下 22 世彭勝雄老師,其家族即由大湖遷入,顯示遷移順序應該無誤。

照片 4-1、彭協春祖堂五雲居 照片 4-2、彭朝祥妻林氏之墓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同樣情況,彭戊龍派下多居於大林村 與外坪村,大林村於咸豐元年(1850)開 墾,外坪村較晚直到光緒 7 年(1881)才 開發74、由於時間相隔甚久,戊龍派下子孫 先居於大林村而後至外坪該沒問題。至於 彭七賢家族 18 世才進入本區,相較其他家 族大多 16 世左右,故由此推論入墾時間較 晚,很有可能已至咸豐或同治年間,當時 中心精華區已達飽和,僅能到外圍地區發 展,世居於南坑村。

再看彭作仁先生於《先祖延年公壹仟 歲冥誕紀念大會特刊》中對北埔彭姓宗會

所描述的文章,其中提到北埔彭姓家族各派系分布範圍(表 4-3),與上述統計結果相似,

除了北埔市街有較多不同派別的彭姓家族混雜外,各家族之間有一定的分布範圍。雖然 隨著拓墾腳步,較有能力家族會擴張至其他地區,但原本世居根據地不會變動,家族人 數也較多,因此呈現一定的空間區隔(圖 4-1)。

73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184、185。

74 同上。

表 4-3、各行政村彭姓派系分布

行政村 派系 備註

北埔、南埔村 春長、榮鳳、舉英、悅賢、

朝富、德龍

1.舉英派下子孫彭鳴鐘由關西遷入 2.彭德龍由竹東遷入

埔尾村 聖祥、仍忠、德山、道英 15 世彭德山初居鹹菜甕,子彭修元移居北埔

南埔村 維尚

水磜村 業祥、顯祥、協春、慶萬、

啟遠

大湖村 廷明、世華、俞烈、慶萬 14 世彭俞烈渡臺,19 世彭成港由寶山移居北埔 大林、南坑、外

坪村

戊龍、七賢、欽玉

資料來源:整理自彭作仁(2009),〈北埔彭姓宗親會〉《先祖延年公壹仟歲冥誕紀念大會特刊》,頁 202。

圖 4-1、北埔彭姓家族各派系分布與遷移順序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表 3-1 至 3-15。

三、祭祖活動與彭姓家族的整合

各家族的空間區隔性,加上對開臺祖的祭祀活動,展現血緣關係的連結,這並非顯 示各家族之間有明顯隔閡,因為在家族之間還有跨派系的祭祀活動來進行整合,如祭祀 嘗會。

表 4-4 是大正 12 年(1923)繼志嘗會資料,共分繼、往、開、來四組,分別於不 同年份擔任值年,以往字號組為例共有慶萬、協春、聖祥、仍忠、戊龍、欽玉、俞烈等 7 個派系參加。統合了北埔彭姓各派系,此外祭祀會嘗之上還有規模更大的全臺性祭祖。

表 4-4、繼志嘗往字號會員及家族派系

臺帳號 入會姓名 現時派下代表人 家族派系 入會時住所 所屬行政區

29 春秀 州芳 慶萬 麻布樹排

30 錦秀 永奎 慶萬 麻布樹排 水磜村

31 記福 永瑞 慶萬 麻布樹排

35 承寅 慶發 協春 橫窩

28 雲凌 水龍 埔心橋頭

埔尾村

40 錦科 聖祥 埔心

41 戊生 聖祥 埔心

32 修元 埔尾

33 阿戌 埔尾

34 阿金 仍忠 埔尾

36 捷相 仍忠 埔尾

37 進寶 仍忠 埔尾

38 金龍 埔尾

52 阿萬 南埔

南埔村

53 錦雙 南埔

51 安然 大河底

42 阿妹 俞烈 烟寮坪崁下 大湖村

39 旺才 燥樹排 橫山鄉

44 新興 戊龍 大份林

大林村

45 新潤 大份林

46 新月 戊龍 大份林

47 新和 戊龍 大份林

48 雲清 戊龍 大份林

49 丙生 欽玉 大份林

50 五生 大份林

43 阿標 石子林

資料來源: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242、243。

莊吳玉圖(2008),《彭氏大宗譜》。 註:家族派系比對整理自彭氏大宗譜。

彭氏大宗祠 整合整個北埔

的彭姓家族 嘗會祭祖 整合北埔內數

個彭姓家族 渡臺祖祭祖 各家族分布有 不同勢力範圍

圖 4-2、北埔彭氏的三層祭祖儀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廖經庭(2007),頁 81。

依照《彭氏大宗譜》〈臺灣彭氏大宗祠記〉一文的內容,光緒 4 年(1878)彭修元、

彭德全、彭榮光、彭澄康為籌建經理,籌畫興建宗祠。彭瑞鳳在〈臺灣北埔彭氏宗祠記〉

中也記載此事,光緒 4 年(1878),上述四位彭氏宗親發起募捐,在北埔創立宗祠,名 曰光裕祠,於光緒 5 年(1879)完工,以開粵始遠祖彭延年為祭祀認定的對象75。此外

《彭氏大宗譜》〈彭家祠由來〉一文又記載,光緒 9 年(1883)雲端公、剛烈公、裕謙 公76、振揚公倡議創建祖祠於埔尾村 309 號,於光緒 11 年(1885)完工。從這個資料來 看,興建宗祠時間前後不一,但主要籌畫者卻有血緣的連帶關係,彭裕謙即為彭修元長 子,父子兩人不但都在宗祠創建上盡一份心力且大正 4 年(1915)彭裕謙更為改築宗祠 發起人。彭德全很有可能為彭慶萬派下 18 世曾孫,其父親即為彭振揚,至於彭雲端與 彭剛烈為彭俞烈派下 16 世、17 世子孫,也為父子關係。由以上所知,對於宗祠興建時 間雖然無法確定,但可以肯定是光緒初年,且主要籌畫者包含彭修元家族、慶萬、俞烈 等派系子孫,且多為父子關係。

光緒初年北埔的開墾早已進入成熟階段,各家族派系發展也到達一定程度,透過幾 個活躍家族穿針引線,即使真正的血緣關係並不緊密,以同姓做依據,奉遠祖彭延年為 共同祭祀對象,建立彭姓大宗祠。這種更高層級的祭祀組織統合了北埔彭姓,到了日治 時期,更擴張到其他地區,由彭姓大宗祠各項祭祖活動所屬的各嘗會來看,除了金廣福 大隘之外,加上竹東共有 11 個、此外還包括其他桃竹苗地區共 5 個,全臺性祭祖大公 嘗 1 個。從數量上來看,雖然仍以北埔鄰近地區為多,但範圍已擴張到北部諸多縣市。

第三章討論到北埔居民的地緣與方 言屬性,樣本分布沒有明顯的空間規律,

但從血緣性的劃分來看,人數最多的彭姓 家族,依不同的渡臺祖,各派系自卻有空 間分布上的區隔,且有渡臺祖祭祀活動,

甚至成立祭祀公業(如彭協春),或參加 其他祭祀嘗會,甚至於發展成更大祭祖範 圍的彭姓大宗祠。雖然彭姓大宗祠於清末 並無接受其他地區的祭祖嘗會,但整合北 埔內部各嘗會是勿庸置疑。這種祭祖模式 由小而大,由親至疏,是一種三層祭祖儀 式77,也就是渡臺祖祭祖、嘗會祭祖以及

彭氏大宗祠。透過這些祭祀活動,將開粵始祖彭延年派下的彭姓宗親整合在一起。

75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241。

76 宗譜本文紀載為裕識公有誤,該為裕謙,即北埔地區著名秀才彭裕謙。

77 廖經庭(200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臺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頁 81。

除了祖先祭祀之外,家族的分布也影響其他社會活動,如神明祭祀,以下以慈天宮 慶讚中元的輪祀體系為例,進一步討論。

表 4-5、彭氏大宗祠所屬嘗會

祭祖日期 祭祖單位 區域 創始人 備註

正月初 2 竹東、北埔

族人

正月初 2 延年紀念館 中和

正月第二個星期日、正 月 22 日、2 月 19 日、4 月 8 日、9 月 9 日

大公嘗 全臺 蘭康、成金、松壽、東梅

春分日 春分嘗 北埔、寶山 東生

3 月 17 日 仁祖嘗 北埔 榮開、永欽、瑞鳳、蘭康

6 月 12 日 樂豐公嘗 北埔 春漢 彭祖得

道日

8 月 2 日 丁子會 苗栗

8 月 3 日 繼志嘗 北埔 蘭康、榮興、春漢、錫芳

8 月 6 日 追遠嘗 峨嵋 蘭和、德財

8 月 10 日 里仁嘗 竹東 雙旺

8 月 18 日 崇本嘗 新屋、觀音、楊

梅、湖口、新豐 成金、阿講、輝煌、武殿 秋祭

8 月 26 日 始祖嘗 苗栗 松壽等 7 人

10 月 11 日 光裕嘗 關西 熖才、阿啖

10 月 15、17、28 日 丕承嘗 新埔 東梅、阿火

10 月 18 日 維尚公嘗 竹東 塘萼、裕生

11 月 8 日 隆本嘗 寶山 南星、永欽

11 月 18 日 好古嘗 竹東 天來、錦珠、正德、江波

冬節日 東泉公嘗

大蒸嘗 北埔 裕濂

資料來源:莊吳玉圖(2008):《彭氏大宗譜》,頁 20、21。

廖經庭(200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臺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頁 65。

第二節 慈天宮輪祀體系與家族分布的關聯 一、慈天宮慶讚中元輪祀系統

(一)吳學明對慈天宮祭祀圈的形成過程之階段性

根據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慈天宮祭祀圈的形成過程分為以下 階段:

1.較早墾闢地區形成小傳統的廟宇,這些廟宇集成數個獨立祭祀圈。

2.由於北埔是開墾中繼站、也是行政中心,加上觀音神格又遠高過其他廟宇,慈天 宮地位逐漸提高。

3.同治 3 年(1864)姜榮華倡設南興庄五角頭輪流慶讚中元,數小村為單位的小祭 祀圈逐漸融為一體,寶山西部開墾與金廣福較無關,且有閩籍移民,故沒有加入慈天宮 輪祀。

4.本區住民多來自九芎林,與新埔枋寮義民廟關係十分密切,光緒 3 年(1885)正 式加入義民廟輪祀系統。

(二)龍玉芬對慈天宮祭祀圈的歷史過程之分期

龍玉芬(2002)《北埔慈天宮之研究》,則將祭祀圈的歷史過程具體分為下列四期:

1.初創期,道光 15 年(1835):墾民進入北埔初期於山麓地帶建一小公厝,祭祀姜 家祖傳觀音,祭祀圈僅於北埔村一帶。

2.成長期,道光 16 年(1836)至同治 2 年(1863):經歷一次修建、兩次重建,確 立慈天宮於現今位址,祭祀圈包括北埔、南埔、寶山東半部以及七星村以外的峨眉地區。

3.高峰期,同治 3 年(1864)至光緒 11 年(1885):這時期南興庄五角頭開始輪流 慶讚中元,並重修慈天宮奠定今日規模,光緒 3 年加入枋寮義民廟中元祭。慈天宮祭祀 圈幾乎涵蓋整個金廣福地區。

4.沒落期,光緒 11 年(1885)至民國 80 年(1991):光緒 12 年(1886)金廣福裁 撤後,行政區屬於竹東的柯仔壢、小沙坑脫離,為第一次萎縮,昭和 3 年(1928)一度 振興,但光復之後,大家族逐漸凋零,慈天宮陷入第二次萎縮,寶山西部新城一帶脫離,

其他非北埔地區與慈天宮的關係也逐漸淡化。

表 4-6、慈天宮慶讚中元輪祀表

順序 家族公號 祭祀圈(目前行政區) 備註 1 姜義豐(北埔) 北埔 北埔、大湖、外坪村

姜義豐擔任兩輪爐主

2 南興、大林、南坑村

3 何合昌(寶山) 寶山 山湖、寶山、油田村 寶山西部沒有加入慈天宮輪

4 彭捷和(埔尾)、莊榮

基(南埔) 北埔 埔尾、水磜、南埔村 彭、莊兩家輪流,故每 12 年

基(南埔) 北埔 埔尾、水磜、南埔村 彭、莊兩家輪流,故每 1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