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族群與家族原鄉空間分布

第二章、 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分布與遷移

第一節、 族群與家族原鄉空間分布

嘉慶初年以後,閩籍竹塹商家經過一段時間經營,已累積一定的財富,多餘的資金 促成投資土地的動機。一般而言,土地除了可以保值,還可以控制商品生產並擴張商家 的社會空間網絡23,竹塹商家購買土地有下列兩項特徵24

1.雖有承買大租權的案例,但大多以小租為主,承買土地後招佃代耕。

2.投資地點大部分位於中港溪至鳳山崎之間的地區,尤其是鳳山溪與頭前溪中、下 游河谷平原和沖積平原。

故竹塹商家以不在地的小租業主身分坐收豐厚的利潤,且小租權分布以中、下游平 原為主,顯示投資土地是常態,但經營隘墾區的情況卻不同,不但成本高,風險也較高,

且距離竹塹城遙遠。

對此,吳學明(2000)提出類似觀點。金廣福合作的三方,彼此動機不同,官方重 點在竹塹城的安全,竹塹商家為資金尋找出口,對耕地較感興趣的是粵籍墾民。對於竹 塹商家而言,是在官方的勸進下參與山林土地的經營,處於被動狀態,故動機不強,此 外還有其他原因:

1.閩籍商人大多以竹塹城為活動範圍,獲得金廣福土地後,勢必將土地租出,但招 攬閩人入山為佃並不容易,只能將土地交與粵人,此情況降低經營意願。

2.投資金廣福對閩籍商家成千上百的租權而言,利潤並不高,沒有經濟誘惑力。

第一點,身為閩人,入山林之境,對於生活環境掌握較低,也害怕粵人勢力。至於 第二點可解釋在拓墾初期,為何閩籍未捐足預定股份,且捐股取得土地後,亦會轉賣拋 售,再投資其他土地的意願也不高,故中期常有撤資(抽退股底)或拒絕增資(加派)

之事,至同治年間,粵籍墾民逐漸掌握多數的土地與墾權25

從土地買賣契約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同治 2 年(1863)鄭養麟與黃阿番轉賣峨嵋 轉溝水九芎坪土地時,契約上載明原因為「近在山僻,離城迢遠難以管理。」(表 2-3)。

同治 8 年(1669)、12 年(1873)公號鄭吉利26,有販賣土地給金廣福墾首姜家族人的 紀錄。這些也可印證部分以上論述。

故閩籍勢力隨著對土地經營的衰退,慢慢退出舞臺,當土地為粵籍所掌握時,北埔 逐漸變成以粵東移民為主的地區,但究竟是粵東何處的移民呢?

23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灣研究叢刊》。臺北:聯經出版社,頁 262-268。

24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頁206

25 吳學明(2000),《金廣福隘墾研究(上)》,頁 73、85。

26 根據鄭渭川等(1961)《鄭氏族譜》記載,浯江派鄭氏家族祖籍為褔建漳州府漳浦縣,明末清初一世祖 鄭懷仁移居金門,生子鄭世輝,世輝生五子分別為國周、國漢、國晉、國唐、國慶為日後五大房。鄭國 周於乾隆 25 年(1760)渡海來臺,四弟鄭國唐、五弟鄭國慶於乾隆 40 年(1775)渡海來臺。公號鄭吉 利為鄭用鈺派下家號,而鄭恆利為鄭崇和派下家號。鄭用鈺與鄭崇和皆為四房國唐派下,用鈺為國唐長 子崇聰之子(族譜名文哺),崇和為國唐四子,進士鄭用錫(族譜名文衍)為崇和次子。

表 2-3、清代北埔閩籍家族販賣土地資料

根據本研究樣本統計的結果(表 2-5),北埔原鄉祖籍分布於粵東,以惠州府最多,

佔總數 53.9%;嘉應州次之,佔 33.3%;潮州府第三,佔 11.6%。此結果與日治時期的 調查資料相似,唯比例有所不同。在空間分布上,惠州移民則集中在兩個地區:

1.今揭陽市揭西縣五雲、上砂兩鎮以及汕尾市陸河縣東坑、水唇兩鎮,屬於榕江流 域上游地區

2.今汕尾市陸豐縣大安鎮、陸河縣新田、河口、螺溪等鎮,屬於螺河流域。此兩區 域加起來的範圍,大約與明代以後的陸豐縣「吉康都27」的範圍吻合。

至於嘉應州移民範圍較小,大部分集中在今梅州市蕉嶺縣,梅江支流石窟河的中、

上游,其他則位於今五華縣琴江流域。故整體而言空間分布集中在三個流域,即螺河、

榕江與韓江上游梅江的支流石窟河。

表 2-5、世居家族樣本原鄉祖籍分布

27 粵東縣級之下的非正式地方行政區中,位階最高者為都,如舊屬惠州府陸豐縣分為吉康、方角與石帆 等三都。都之下設圖或堡;市集之地稱為墟,鄉村則稱為鄉、約。鄉、約之下可包括若干社(自然村), 吉康都的範圍大致包括今陸河縣,以及揭西縣上砂、五雲等鎮。

世居家族 祖籍地(以現今 行政區表示)

北埔世 居地

世居家族 祖籍地(以現今 行政區表示)

北埔世 居地 01 彭(公號協春) 揭西縣 五雲鎮 水磜村 33 彭(欽玉派下) 陸河縣 東坑鎮 大林村 02 彭(慶萬、慶禮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水磜村 34 翁(木生派下) 陸河縣 螺溪鎮 南埔村

03

彭(聖祥、業祥、顯

祥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水磜村 35 葉(道元派下) 陸河縣 螺溪鎮 外坪村 04 彭(公號協春) 揭西縣 五雲鎮 水磜村 36 溫(阿三派下) 陸河縣 新田鎮 南興村 05 彭(廷明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水磜村 37 古(承立派下) 陸河縣 新田鎮 大湖村 06 彭(公號協春) 揭西縣 五雲鎮 埔尾村 38 陳(元基派下) 陸河縣 新田鎮 埔尾村 07 彭(仍忠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埔尾村 39 朱(克宗派下) 陸河縣 河口鎮 南興村 08 彭(仍忠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北埔村 40 余(仁寶派下) 陸河縣 水唇鎮 南興村

09

彭(聖祥、業祥、顯

祥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北埔村 41 彭(舉英派下) 陸河縣 東坑鎮 北埔村 10 彭(榮鳳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北埔村 42 林(協公派下) 五華縣 橫陂鎮 水磜村 11 彭(阿生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南埔村 43 陳(聲陽派下) 五華縣 雙華鎮 水磜村 12 彭(仍忠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南埔村 44 鍾(祥開派下) 五華縣 龍村鎮 水磜村 13 彭(有珍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大林村 45 楊(鑽紳派下) 五華縣 水寨鎮 南坑村

14

彭(仍忠派下勉芝

房) 揭西縣 五雲鎮 大林村 46 湯(裕堯派下開昇

房) 蕉嶺縣 藍坊鎮 大林村

15 彭(戊龍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大林村 47 鍾(捷元派下) 蕉嶺縣 廣福鎮 外坪村 16 彭(戊龍派下) 揭西縣 五雲鎮 外坪村 48 黃(秀福派下) 蕉嶺縣 蕉城鎮 北埔村

表 2-6、北埔世居家族樣本原鄉祖籍各行政區分布比例

圖 2-1、研究區原鄉移民來源分布與行政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葉雁玲(2008),《廣東省地圖冊》,頁 9。

註:閩客過渡區的寬度約為弱界線兩側 5 公里,共 10 公里寬,饒平與漳州閩客交錯區的範圍較大,可達 15 公里。

綜合上述,北埔在歷史開發過程中,居民祖籍由原來的閩粵兩地,漸漸變成單一的 粵東地區,其中以惠州府籍比例最高,嘉應州籍第二,次方言系統以海陸客話比例最高,

四縣客話第二,而目前以海陸客話為主。就空間分布而言,原鄉祖籍有集中的現象,分 布在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與嘉應州鎮平縣兩個地區,分屬於三條河流的流域。

以下探討這些原鄉移民的遷移情況,以祖籍分布地為遷移起點,再討論遷移的原因 與路線,藉此形塑族群與家族空間分布的形成過程。

圖 2-2、北埔鄉世居家族的原鄉所對應的流域區分布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葉雁玲(2008),《廣東省地圖冊》,頁 9。

第二節、族群與家族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