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慈天宮輪祀體系與家族分布的關聯

第四章、 北埔重要家族之空間分布分析

第二節 、 慈天宮輪祀體系與家族分布的關聯

(一)吳學明對慈天宮祭祀圈的形成過程之階段性

根據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慈天宮祭祀圈的形成過程分為以下 階段:

1.較早墾闢地區形成小傳統的廟宇,這些廟宇集成數個獨立祭祀圈。

2.由於北埔是開墾中繼站、也是行政中心,加上觀音神格又遠高過其他廟宇,慈天 宮地位逐漸提高。

3.同治 3 年(1864)姜榮華倡設南興庄五角頭輪流慶讚中元,數小村為單位的小祭 祀圈逐漸融為一體,寶山西部開墾與金廣福較無關,且有閩籍移民,故沒有加入慈天宮 輪祀。

4.本區住民多來自九芎林,與新埔枋寮義民廟關係十分密切,光緒 3 年(1885)正 式加入義民廟輪祀系統。

(二)龍玉芬對慈天宮祭祀圈的歷史過程之分期

龍玉芬(2002)《北埔慈天宮之研究》,則將祭祀圈的歷史過程具體分為下列四期:

1.初創期,道光 15 年(1835):墾民進入北埔初期於山麓地帶建一小公厝,祭祀姜 家祖傳觀音,祭祀圈僅於北埔村一帶。

2.成長期,道光 16 年(1836)至同治 2 年(1863):經歷一次修建、兩次重建,確 立慈天宮於現今位址,祭祀圈包括北埔、南埔、寶山東半部以及七星村以外的峨眉地區。

3.高峰期,同治 3 年(1864)至光緒 11 年(1885):這時期南興庄五角頭開始輪流 慶讚中元,並重修慈天宮奠定今日規模,光緒 3 年加入枋寮義民廟中元祭。慈天宮祭祀 圈幾乎涵蓋整個金廣福地區。

4.沒落期,光緒 11 年(1885)至民國 80 年(1991):光緒 12 年(1886)金廣福裁 撤後,行政區屬於竹東的柯仔壢、小沙坑脫離,為第一次萎縮,昭和 3 年(1928)一度 振興,但光復之後,大家族逐漸凋零,慈天宮陷入第二次萎縮,寶山西部新城一帶脫離,

其他非北埔地區與慈天宮的關係也逐漸淡化。

表 4-6、慈天宮慶讚中元輪祀表

順序 家族公號 祭祀圈(目前行政區) 備註 1 姜義豐(北埔) 北埔 北埔、大湖、外坪村

姜義豐擔任兩輪爐主

2 南興、大林、南坑村

3 何合昌(寶山) 寶山 山湖、寶山、油田村 寶山西部沒有加入慈天宮輪

4 彭捷和(埔尾)、莊榮

基(南埔) 北埔 埔尾、水磜、南埔村 彭、莊兩家輪流,故每 12 年 輪一次

5 黃義和(峨嵋) 峨嵋 中盛、峨嵋、七星村、

石井村東半部 6 黃榮和(十二寮,今湖

光村)、曾協春(富興) 峨嵋 富興、湖光、石井村 的西半部

黃、曾兩家輪流,故每 12 年 輪一次

資料來源: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頁 115。

圖 4-3、慈天宮慶讚中元輪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吳育臻(2000),頁 116。

由以上發展階段可知,慈天宮的中元普渡輪祀體系建立於同治 3 年(1864),祭祀 活動發展最高峰的階段,共有五大角頭,總爐主為公號姜義豐,每年由 7 大家族輪流擔 任爐主,每 6 年一輪(表 4-6),以下將慶讚中元的輪祀現象,聚焦在北埔地區。

二、北埔慈天宮中元普渡輪祀體系空間劃分之探討

(一)各祭祀圈範圍的空間特性

根據《樹杞林志》記載:「七月十四日,北埔慈天宮慶讚中元,各莊輪流四調及散 調……。78

「調」是執行普渡祭祀時爐主以下的協辦單位,一個「調」負責一項工作的準備籌 畫79,廟方準備調單,由該年輪值爐主其所屬祭祀圈內的民眾領取,協助爐主籌備祭典 活動,換言之除了總爐主每年固定要負責一定金額之外80,值年爐主與其祭祀圈所屬之 民眾便要負擔其餘開銷。換言之,祭祀活動需依賴大家出錢出力才可完成,倘若信眾經 濟能力不足,恐影響祭祀活動的進行,故考量經濟條件來劃分祭祀圈範圍,可減輕信眾 負擔,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參與宗教活動,取得宗教領導權,

有助於提高社會地位,故擔任爐主應該 是每個大家族會爭取的,換言之,分配 各家族擔任爐主有助於彼此和諧,進而 促進合作關係,這也是一種祭祀活動的 整合力量,除了爐主之外,同一組的信 眾也必須同心協力,出錢出力才能順利 完成祭祀活動,故祭祀圈的劃分除了該 考慮經濟因素之外,也該顧慮各家族空 間分布,若能將關係良好、同宗或有其 他連帶關係的人群劃分在一起,相信動 員力量會更強。

觀察北埔祭祀圈的劃分,可以發現 一些現象:

1.北埔的自然環境北部佳而南部較 差,其中環境最好的地區集中在北部峨 眉溪河谷、河階區。即中心精華區,包 含北埔村、南興村、埔尾村東側、南埔

78 林百川、林學源(1898),《樹杞林志》,〈風俗考〉,頁 101。

79 龍玉芬(2009),《一座護隘廟宇的個案研究、以新竹北埔慈天宮為例》,頁 180。

80 姜義豐必須負擔穀 2000 臺斤。

村北側以及大林村北側等範圍,從各分組祭祀圈劃分來看,皆有一部份中心精華區搭配 外圍區(圖 4-3),中心精華區生產力較好,居民收入也較高,故這種劃分方式可使各分 組經濟條件較平均。

2.三組祭祀圈的爐主,姜、彭、莊三家族祖籍皆為惠州府陸豐縣,彭、莊兩家族原 鄉分別為榕江流域的五雲與上砂鎮,方言為海陸客話,而姜家原鄉為螺河流域大安鎮,

屬於閩客與過渡帶,能說海陸客話,但以閩語為主81。此外姜、彭兩家族皆來自於竹東 與芎林,也有新鄉的連結關係。此現象顯示這群惠州府籍,能通海陸客話的家族不但人 數較多,在拓墾過程扮演重要角色且也掌握慈天宮的祭祀活動。

3.三組祭祀圈中,兩組由總爐主姜家負責,範圍包含第一組北埔村、大湖村與外坪 村以及第二組南興村、大林村與南坑村。第三組範圍包含埔尾村、南埔村與水磜村,由 埔尾彭三貴家族以及南埔莊鳳生家族兩家輪流負責擔任爐主,彭家、莊家為本區望族,

擔任爐主實至名歸,但從兩家輪流的情況來看,顯然與姜家的經濟實力仍有一段落差。

但值得討論的是,埔尾、南埔各為彭、莊兩家族的世居地,但為何將水磜村與埔尾、南 埔劃分為同一個祭祀圈呢?

(二)水磜村與祭祀圈劃分之探討

若從家族分布與經濟條件來看,將水磜村與埔尾、南埔劃分為同一個祭祀圈與下列 現象有關:

1.水磜村與埔尾村相連,選擇此村,使祭祀圈範圍完整。

2.水磜村為彭姓一族勢力較強的地區,主要的彭姓家族包括麻布樹排慶萬、慶禮兄 弟、錫維、廷明以及面盆寮公號協春等派系。此外,莊姓家族在面盆寮有戊龍派下子孫,

因此要整合這三村,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3.水磜村的自然環境可說是精華區外,相對於北埔其他地區較優的,而西側的面盆 寮又比東側麻布樹排更好,面盆寮平均高度幾乎在 200 公尺以下(圖 4-4),河谷平原較 大,坡度百分比<10%面積僅次於精華區(圖 4-5),土壤大部分屬於黃棕色黃壤,河谷 地區有沙頁岩沖積土(圖 4-6);麻布樹排平均高度雖然與面盆寮差不多,但河谷較小、

坡度較陡、土壤以較貧瘠灰黃色崩積土為主。若面盆寮自然環境條件不差,居民自然有 較好經濟能力。

從同治 13 年(1874)年慈天宮改築捐款碑的紀錄來看(表 4-7),復興嘗屬於慈天 宮之神明會,捐銀 730 元最多,之後北埔各地區安全祀捐銀都在 50 元以下,值得注意 的是面盆寮庄安全祀的捐銀數超過水磜仔庄,雖然水磜仔庄安全祀祭祀圈範圍是否包含 面盆寮不得而知,但從其獨立成立一個安全祀,且提供不少捐助來看,足以顯示經濟能 力。

81 韋煙灶(2011),〈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新竹文獻》,第 42 期,頁 63。

圖 4-4、水磜村地形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內政部(2007)1:12000 地形圖。

圖 4-5、水磜村坡度分級圖

資料來源:利用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86),40 公尺解析度數值地形模型資料繪製。

圖 4-6、水磜村土壤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行政院農委會土壤 GIS 查詢系統(2007)重繪。

表 4-7、同治 13 年(1874)年慈天宮改築捐款碑的紀錄

名稱 祭祀圈範圍 捐銀數 備註

復興嘗 慈天宮 730 為支付慈天宮祭祀、日常用度等經費而成

立。

北埔庄安全祀 北埔村、南興村 28

為支付各庄秋收後酬謝神明的平安戲所 成立。

埔尾庄安全祀 埔尾村 28

面盆寮庄安全祀 水磜村面盆寮 40

水磜仔庄安全祀 水磜村 36

南埔庄安全祀 南埔村 48

資料來源: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227-229。

龍玉芬(2009),《一座護隘廟宇的個案研究、以新竹北埔慈天宮為例》,頁 160-163。

再看日治時期(昭和八年)的資料(表 4-8),水磜村水田比率占總土地面積 17.62%,

僅小於北埔、南埔以及小分林等接近中心精華區的地區,而生產總額 67116 圓雖小於北 埔、南埔,但超過小分林 13141 圓數倍,平均每戶生產額 340 圓也同樣僅次於北埔、南 埔,顯示水磜經濟條件確實不差(表 4-9)。

由以上可知,埔尾、南埔、水磜村成為姜家勢力以外的輪祀系統,應受到家族勢力 範圍的分布、與居民經濟能力的影響。這些條件分配得當,不但增進各家族和諧,更可 以凝聚向心力,充分發揮祭祀活動的整合功能,進而維持社會的穩定。

表 4-8、昭和八年(1933)北埔土地調查 單位:甲 段別

地目 北埔 南埔 水磜 大湖 小分林 南坑 大坪 合計 76.6193 140.1621 128.097 131.0487 50.4428 41.5232 100.4744 668.3675 62.9936 191.7952 335.96 350.765 68.6191 1103.495 416.1218 1629.749 建地 14.1992 8.3505 11.6251 10.8007 2.2303 4.0953 10.4319 2307.941 山林 57.3203 220.6222 234.0653 255.0849 71.2758 378.4792 1091.093 2307.941 原野 2.2953 1.906 4.5537 11.9516 1.8713 12.588 3.5235 39.6894 墳墓 0.8807 2.7152 1.701 0.726 2.5328 0.358 0.4435 9.4171 池沼 1.268 2.7152 10.5971 10.1836 1.1995 0.358 0.59 28.0812 祠廟 0.8639 0.147 0.0115 0.1957 0.358 1.5761 其他 0.2093 0.2887 0.5099 0.3482 0.3044 0.2566 0.0625 1.9796 合計 216.6496 568.7021 727.1206 770.9087 198.6717 1541.511 1622.741 6994.742 田比率(%) 35.37 24.65 17.62 17.00 25.39 2.69 6.19 9.56 畑比率(%) 29.08 33.73 46.20 45.50 34.54 71.59 25.64 23.30 田畑合計(%) 64.44 58.37 63.82 62.50 59.93 74.28 31.83 32.85 資料來源:島袋完義原著(1935)、宋建和譯(2006),《北埔鄉土誌》,頁 109。

表 4-9、昭和八年(1933)北埔生產調查資料 單位:圓 段別

區別 北埔 南埔 水磜 南坑 小分林 大湖 大坪 合計或平均 生產總額 328485 70307 67116 25362 13141 49273 55580 合計 609274 每戶平均

生產額 479 356 340 305 256 233 193 平均 351 每人平均

生產額 106 198 44 43 45 36 32 平均 61 戶數 579 198 192 85 45 200 284 合計 1583 人口 2940 1233 1408 571 312 1241 1615 合計 9320 資料來源:島袋完義原著(1935)、宋建和譯(2006),《北埔鄉土誌》,頁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