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問題形成、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形成、研究動機與目的

現今學者習慣將來自粵東者直接歸為客家,來自漳、泉者統稱福老,這與當時臺灣 一般社會認知並不同,移墾社會的人群主要是以在中國大陸的移出地來區分彼此,官方 最常見的記載為泉、漳、粵,而粵又分潮、惠。清領初期對渡臺粵民,雖均以潮、惠稱 之,但其中實存在語言與文化差異。

圖 1-1 為司徒尚紀(1993)所繪廣東省文化區圖,明確指出廣東由東向西分別為福 老、客家以及廣府文化區,其中三陽(揭揚、潮陽、海陽)等地區稱為「粵東福老文化 核心區」,而海豐、陸豐稱為「汕尾福老文化亞區」。

圖 1-1、廣東省文化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司徒尚紀(1993),《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頁 430。

從地方志與歷史文獻的紀載中,也可看出端倪,如周碩勳(1968 重修)《潮州府誌》

中所記載:「潮人言語侏離,多與閩同,固有其音而無其字,與詣郡之語每不相通……。

1」,劉業勤修(1974)《揭陽縣誌》中亦有類似紀載:「粵東各府聲音大約相近,惟潮郡 與閩之漳、泉同,揭潮屬邑也,一囿於俗,往往有其音而無其字,與諸郡之與每不相通……。

2」。由此可知,潮、惠沿海實屬粵東閩語區的福老文化亞區。

再看康熙 61 年(1722)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查台灣鳳山縣 屬之南路淡水,例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墾田居住。潮之潮陽、海陽、揭陽、饒 平數縣與漳、泉之人語言相通;而潮屬之鎮平、平遠、程鄉三縣則又有汀州之人自為守 望3,不與漳、泉之人同夥相雜。4

潮州府沿海幾個縣,如潮陽、海陽、揭陽,因為語言系統屬於閩南方言,反而與來 自福建的漳、泉人士互通聲氣,而潮州府內陸的幾個縣與閩西汀州府同屬於客家方言,

而相互聯絡,從「語言相通」可再一次證明潮、惠沿海的閩語特性,也可說明清初的群 體認同,除了祖籍的地緣關係之外,還有語言。

故粵人不等於客家人,也不一定說客語,由此說來,目前臺灣許多客家地區在討論 祖籍歸屬時,將粵等於客實屬謬誤,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種錯亂現象是如何產生?粵籍 認同,又是如何逐漸轉化為客籍認同?。林正慧(1997)5指出清代的「客子」、「客庄」

之稱,應為省籍差異使然,並非以語言為判定標準,由粵至閩屬臺灣墾殖,故稱其「客」。 羅烈師(2006)6對於臺灣客家之形成有詳細的論述:19 世紀中期,清代粵人認同的引 發,顯然與林爽文之變、義民信仰與閩粵學籍習習相關,所謂的「粵人」可以包含「非 客家」的廣東人,排除非粵籍的客家人,是純粹的地緣認同。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

原先他稱的客人,逐漸轉化為客人的自稱,於是粵籍與客籍逐漸混為一談。

故綜合上述,客家認同的過程為:粵籍或語言認同,而後粵籍認同,最後才是客家 認同。由此看來,許多來自於粵東的非客家人在認同的過程中已經變為客家人,施添福

(1998)7提出「什麼是客家?」,喚起此類問題的研究價值,並沿伸出三個相關問題:

(1)竹塹地區的徐家、林家、姜家是不是客家?(2)福老客原本是客家還是福老?(3)

三山國王是不是客家的鄉土神?

來自饒平的六家林家、來自陸豐的新豐徐家、北埔姜家,有沒有可能不是來自客家 文化區而是福老文化區?若是來自於兩種文化的邊界接觸帶,也就是福老與客家的混合 區,當地人究竟是操客家方言?閩南方言?還是雙語?

1 周碩勳重修,《潮州府誌》。高雄:高雄市潮汕同鄉會:1760 年原刊,頁 124。

2 劉業勤修,凌魚纂(1974),《揭陽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頁 885。

3 粵東於雍正 11 年(1733)始設直隸嘉應州,附郭程鄉、下轄鎮平、平遠、興寧、長樂共五縣。故於康 熙 61 年時仍稱潮屬。

4 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重修鳳山縣志》,頁 343。

5 林正慧(1997),《六堆客家語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社,頁 26。

6 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頁 272。

7 施添福(2000),《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 275-278。

此外,在臺灣有很多人被稱為福老客,最典型就是彰化平原一帶與嘉南平原 53 庄,

在這一帶不但有許多地名叫海豐、陸豐、饒平,在空間上更呈現泉人靠海、粵人居中、

漳人靠山的情況(如圖 1-2),他們會不會根本就是來自於福老文化區,福老方言就是他 們主要的語言?

圖 1-2、臺灣民族分布地圖

資料來源:不著撰人(1904),《台灣慣習記事》,4 卷 1 號目錄之後。

三山國王廟可以在很多傳統福老文化區被發現,宜蘭冬山以及新竹芎林的三山國王 廟與林家、姜家都有關係,如上述,林家、姜家是否是客家還是問題,所以三山國王是 客家的鄉土神嗎?

施氏所提出的問題,引發許多後續研究,但並無解決新竹林家、姜家等究竟是不是 客家的問題。韋煙灶、林雅婷(2008)利用閩、客地名分布以及語言腔調的比對,在福、

廣兩省劃分出閩語區、客語區以及閩客過渡帶三個分區(圖 1-3),此分區與語言學的研

究結果十分雷同。圖 1-4 是潘家懿、鄭守治關於粵東的方言分區而圖 1-5 是吳榕青所調 查的研究成果,從兩圖上方言區的分布來看,可以明顯區別粵東地區存在閩語區。

韋氏的研究,劃分粵東語言分區,不但解開部分施氏所提出的問題,也闡釋一個「閩、

客過渡帶」的概念。韋煙灶、林雅婷(2008)利用其研究成果檢視各地區家族原鄉祖籍 的語言特性。調查新竹地區新屋與新豐鄉,發現研究區內存在著一群能操閩客雙語的世 居家族,當地人稱「半福老客」,其祖籍在大陸原鄉正位於閩客過渡帶且在空間分布上 具有規律性。再進一步調查,推斷這群閩客雙語社群的閩南話屬漳州口音,由於新屋南 部蚵殼港與新豐周圍的閩籍移民,絕大多數是泉州裔,由此可推論,他們所說的閩南話,

不可能是在臺灣福老化的結果,這群潮惠、粵東閩客過渡帶的移民在大陸原鄉很可能已 經習得閩客雙語,甚至同時懂得閩、客的生活技能。

圖1-3、粵東地區閩、客語方言分區圖

資料來源:韋煙灶、林雅婷(2011)修改

註:原圖發表於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 及新豐的調查為例〉,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97年度臺北場)。本圖為2011年修改。

圖 1-4、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圖

資料來源:潘家懿、鄭守治(2010),〈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韋煙灶繪圖。

對於閩粵地區族群與語言的研究成果,使我們重新釐清一些問題:

1.清末來自於閩粵的移民之中,透過祖籍資料比對,能夠釐清先民閩客籍問題。

2.清末來臺的移民中,除閩、客方言社群之外,還存在一群位於閩客過渡帶,通閩、

客雙語的社群且其分布具有空間的規律性。

透過這兩個概念,引發本文的研究動機。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08年11月國片1895上映,描述北埔姜家後代的抗日行動,他們稱三位抗日首領徐 驤、吳湯興、姜紹祖(為北埔姜家後代)為客家三傑;大隘三鄉(北埔、寶山、峨嵋三 鄉)是新埔義民廟祭祀圈15聯庄之一,每年都舉辦盛大的客家文化活動,雖然清末大隘 三鄉為閩客合作的代表,如今幾乎已全然客家化,被視為同質性極高的客家地區。但是,

若我們利用上述的概念來探究金廣福墾首姜姓家族時,卻能發現有趣的現象。

照片 1-1、北埔姜家開臺祖姜 朝鳳三子姜勝韜墓誌

資料來源:2009/08/20 攝於新竹縣新 豐鄉鳳坑姜厝

圖1-5、粵東閩客方言區之分布圖

資料來源:吳榕青教授提供底圖,筆者改繪。

照片1-1是北埔姜家開臺祖姜朝鳳三子姜勝韜墓 園的墓誌,上頭記載姜氏先祖遷移過程:開粵始祖姜 世良原居住於漳州府龍溪縣江豆村,後遷至碣石衛,

並在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村(今廣東省汕尾市陸 豐市大安鎮艷墩村)置譜開基8

漳州龍溪縣屬於閩南語漳州話區,而大安墟為靠 近客家語區的福老(當地閩南人對自我族群的稱呼,

當地客家人稱他們為學老人)語區、碣石衛是閩語區,

如果姜姓先祖長期位於閩、客語的交界地帶,姜家來 臺開基祖姜朝鳳很可能具備閩、客雙語的能力,而北 埔姜家開臺後前幾代的祖先也可能存有此語言特性。

8 墓誌記載的遷移語意不清,應先至碣石衛,後至大安墟。

根據韋煙灶(2011)9藉由文獻呈現的歷史語言:陸豐大安的姜姓家族分家鬮書〈姜 阿妙兄弟同立分家鬮書〉以及〈新竹北埔姜家史料〉中出現許多閩客式用詞併用的情況。

2011年8月筆者實地探訪北埔姜家原鄉祖籍地,訪問姜姓在大陸的宗親10,確認當地姜姓 一族與客家人互動頻繁,且通閩、客雙語,更加深此現象的可靠性。

若金廣福的粵籍墾首姜家能通閩、客雙語,其他墾戶、佃戶、家族又是如何?此方 言屬性對北埔的歷史開發過程是否有影響?這是引發筆者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其二、北埔是一個隘墾區,面對安全威脅,開放性的人口成長,造成血緣與地緣關 係不穩定的浮動特性,過去研究多以金廣福的開發過程,客家文化、語言等作為探討主 題。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地理學常常著眼於空間分佈現象的討論,若能以較小的空間 尺度,釐清清末北埔族群與家族的原鄉祖籍分布,以及在北埔境內,不同族群、方言與 次方言社群、血緣性家族等的空間現象。對於北埔之於隘墾區的特性,又能提出何種不 同的解釋?許多疑問浮現出來,好奇心油然而生。

(二)研究目的

本文無意觸及閩客族群意識,客家認同的問題,而是依上述疑問,以金廣福拓墾中

本文無意觸及閩客族群意識,客家認同的問題,而是依上述疑問,以金廣福拓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