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末北埔族群、家族分布之空間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末北埔族群、家族分布之空間意涵"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十二屆教學碩士論文. 清末北埔族群、家族分布之空間意涵. 指導教授:韋煙灶 研究生:陳嘉旻. 中華民國一 O 二年四月 I.

(2) II.

(3) VI.

(4) 謝辭 記得大學二年級的暑假,在因緣際會之下,與當時的室友李科旻同學,開始跟隨韋 煙灶老師,前後約一年多的時間,當時韋老師的研究取向主要在地下水資源方面,每次 外出進行田野調查或採樣,過程都伴隨著許多教學或實地觀察,內容不僅是自然地理, 也包含許多人文地理的相關概念,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景觀,老師總能滔滔不絕,在冷 氣不太涼的車內或有黃牛休憩的田埂旁說上一整天。那一段愉快的相處時間,不但學習 到許多地理專業知識,也讓我慢慢了解什麼是地理,更感受到一位老師認真的研究與教 學態度。從此我的大學生活產生了重要的轉折。 到了 2009 年 8 月底,我已經在台南任教數年,許久沒有與韋老師聯絡,暑假期間 與李科旻相約一同前去拜訪,誰知原本一場敘舊的聚會,卻在老師澎湃的學術熱忱下, 又變成一次田野考察,過程中老師不斷談到目前的研究方向與內容,逐漸了解以後,越 發覺得有趣,於是替原本打算進修的想法,找到了動力與研究議題。論文撰寫期間,韋 老師一路細心教導,並提供許多資料,即使分隔南北兩地,也常常利用網路通訊,不厭 其煩的為我釐清許多問題,修改內容,最後完成論文。從大學以來一直到碩士班,真心 感謝老師的指導。 此外,同樣為教學碩士班的李科旻同學,是我研究上最重要的夥伴,由於住家與研 究區分隔兩地,為了收集田野資料,往往借宿他家,包吃包住還提供交通工具。若有什 麼心得想法或研究資料,他總是無私的與我分享。嚴謹而力求完美的態度,不斷刺激我, 在論文撰寫期間,成為我的心靈導師與精神領袖,由衷的感謝你。 感謝在中國大陸田調過程中給予協助或指導的諸位老師與學長姐、學弟妹;在數次 論文發表以及在系上課程中給予修改意見的諸位老師;在論文完成的學位考試時,感謝 徐勝一老師、吳學明老師,以及吳育臻老師等口試委員鉅細靡遺地針對論文不足之處給 予許多寶貴意見,增強論文的完整性與嚴謹度。 感謝研究區內親切熱心的居民,提供祖譜並耐心的接受訪談;感謝韋老師、雅婷 學妹、展曄學長、科旻同學以及研究室的學弟妹等,幫忙收集祖譜,整理資料。還有至 倫與世達學弟,我們一起完成作業、熬夜、聊天歡笑,以及教碩班的同學,大家互相幫 忙、打氣鼓勵,這兩年多的時間,很謝謝你們的照顧。 最後要感謝我聰明美麗的老婆,在我忙碌之餘,一人扛起所有事情,周旋在兩個磨 人精之間,還要容忍老是煩躁不堪的老公。感謝老媽、老爸還有老哥,你們是我永遠的 避風港,只要我需要幫助,總是第一時間不避風雨、不分晝夜地協助我。完成碩士學位 後,期許自己在教學崗位上,能貢獻給學生更多的東西,盡力做好教職工作,加油! 嘉旻 2013 年 5 月. VII.

(5) VIII.

(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 論文名稱:清末北埔族群、家族分布之空間意涵 The Significanc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Major Clans in Bepui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韋煙灶 研究生:陳嘉旻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七萬餘字,共分五章九節,並以五百餘字扼要說明. 摘要 透過釐清末北埔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地與空間分布,發現族群與家族在輾 轉遷徙過程中,仍具有地緣性的關聯,原鄉祖籍集中於惠州府陸豐縣,佔總數 53.9%,比例最高,第二為嘉應州鎮平縣,佔總數 19.2%。而從二次移民的資 料來看,來自竹東與芎林也佔一定比例,這種現象也表現在移民的方言屬性上, 以海陸客家話比例最高,佔總數 48%。受到相關自然與人文因素影響,在峨眉 溪的河谷精華區,自然環境佳,人口、聚落集中,各籍移民混雜的現象最明顯, 精華區以外漸趨單純,以勢力較大的惠州府籍移民為主。 北埔人數最多的彭姓一族,依不同開台祖至少可分為 12 個的派系,而各 派系族人的世居地有空間區隔的現象。但從開台祖祭祖、跨派系的祭祀嘗會, 到規模最大的彭氏大宗祠,由小而大的祭祖活動不斷整合彭姓一族,加強彼此 的連結。此外也影響到祭祀活動,如慈天宮慶讚中元的輪祀體系,從祭祀圈範 圍與爐主的身分來看,劃分方式考慮到各家族勢力分布,以及各祭祀圈的經濟 生產條件,在兩者的交互作用下,得到一個合理的空間劃分,有助於祭祀活動 的推行。 北埔是一個位於沿山地帶的隘墾區,由研究成果可知,透過地緣的連結、 血緣與祭祀活動的整合,適度維持該區的社會穩定,有助於金廣福拓墾的成 功。 關鍵詞:族群、客家、北埔、空間、祖籍、金廣福. I.

(7) II.

(8) Abstract Through clarifying the native Beipu clans’ ancestral homeland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 I personally discovered a significance in the spatial movement of the ethnic groups and major clans. Originally, the popul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homeland. After immigrating to Taiwan, they were dispersed everywhere. Then, they gathered again in commercial areas in Beipu and finally expanded to its peripheral area. On the process of immigration, most of the settlers, whose original homeland were from Lufeng county, Huizhou, made up for 53.9 percent of the total. The second came to Jiaying Zhou Zhen County, which accounted for 19.2 percent of the total. In addition, the immigrants from Zhudong and Cyonglin also came in great numbers. For this reason, 48 percent of the immigrants spoke the dialects of Hakka, which only had a slight difference based on where they lived. Affected by the better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living, various kinds of settler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Emei River Valley. Outside the Emei River Valley, the situation became simpler and the settlers of Lufeng county, Huizhou, were the dominant majority. The largest number of Beipu family surnamed Pe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12 fac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ounding ancestors. The places where they lived had the phenomenon of space segments. Even though the Peng family probably didn’t live close to each other, they had an intimate and strong bond because of various worshipping activities, from founding fathers’ worshipping ancestors, crossing-faction ancestral worship festivals to the temple of the immortal Peng’s ancestors on a large scale. In addition, the clan distribution had a crucial effect on the festival. For example, Tsz temple, a temple in Beipu, celebrated Zhongyuan festival in a taking-turn worship system. From the worshipping sphere to the identity of the one taking charge of the worshipping activities, they separated the Chiang family and non-Chiang family, who were also the leading force in Beipu; meanwhile, this system took the economic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religious spher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bove two factors, the religious spere had a reasonable spatial division,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worshipping activities. Beipu is a narrow zone along the mountain reclamation. If we appropriately lower the flo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area through the geopolitical links, blood relation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festivals, they all together lead to the success of Chin Kuang Fu. Keywords: ethnic groups ,Hakka, Beipu, space, origin, Chin Kuang Fu. III.

(9) IV.

(10) 目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問題形成、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觀點………………………………………………………7 第三節、 名詞定義、研究步驟、方法與限制…………………………………………14 第二章、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分布與遷移………………………………………………19 第一節、 族群與家族原鄉空間分布…………………………………………………19 第二節、 族群與家族的遷移………………………………………………………26 第三章、北埔自然地理環境與歷史開發過程對世居家族空間分布影響之分析………40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與世居家族空間分布之關聯性探討………………………41 第二節、 歷史開發過程中世居家族空間分布特性之討論…………………………52 第四章、北埔重要家族之空間分布分析…………………………………………………59 第一節 、彭姓家族的空間分布與整合………………………………………………59 第二節 、慈天宮輪祀體系與家族分布的關聯………………………………………66 第五章、結論………………………………………………………………………………73 引用文獻……………………………………………………………………………………75 附表 1…………………………………………………………………………………………81 附表 2…………………………………………………………………………………………91 附表 3 ………………………………………………………………………………………99 附表 4 ………………………………………………………………………………………105. V.

(11) 圖次 圖 1-1、廣東省文化區圖………………………………………………………………………1 圖 1-2、台灣民族分布地圖……………………………………………………………………3 圖1-3、粵東地區閩、客語方言分區圖………………………………………………………4 圖 1-4、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圖………………………………………………5 圖1-5、粵東閩客方言區之分布圖…………………………………………………………6 圖 1-6、隘墾區區域特色………………………………………………………………………8 圖 1-7、金廣福地區的拓墾特色………………………………………………………………8 圖 1-8、聚落型態影響因素…………………………………………………………………10 圖 1-9、研究觀點圖 …………………………………………………………………………13 圖 1-10、研究流程圖…………………………………………………………………………17 圖 2-1、研究區原鄉移民來源分布與行政區圖……………………………………………25 圖 2-2、研究區原鄉移民來源分布與流域分布圖…………………………………………26 圖 2-3、多年平均雨帶由南而北位移圖……………………………………………………29 圖 2-4、1951-1970 廣州 5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平均雨量變化曲線…………………………29 圖 2-5、北埔原鄉移民私渡路線圖…………………………………………………………33 圖 2-6、清代北埔移民來源圖………………………………………………………………35 圖 2-7、北埔移民遷移路線圖(1)……………………………………………………………37 圖 2-8、北埔移民遷移路線圖(2)……………………………………………………………37 圖 2-9、新竹縣頭前溪北岸及鳳山溪之世居家族的祖籍分佈示意圖……………………39 圖 2-10、新竹縣頭前溪北岸及鳳山溪之客家話口音取向分佈現況示意圖………………39 圖 3-1、北埔世居家族樣本分布圖…………………………………………………………40 圖 3-2、北埔自然環境分區圖………………………………………………………………41 圖 3-3、北埔世居家族分布與地形圖………………………………………………………44 圖 3-4、北埔世居家族分布與坡度圖………………………………………………………45 圖 3-5、北埔世居家族分布與土壤分布圖…………………………………………………46 圖 3-6、不同原鄉祖籍世居家族樣本分布圖………………………………………………48 圖 3-7、惠州府籍世居家族分布……………………………………………………………49 圖 3-8、潮州、汀洲府籍世居家族分布………………………………………………………49 圖 3-9、嘉應州籍世居家族分布……………………………………………………………50 圖 3-10、嘉應州鎮平縣籍世居家族分布……………………………………………………50 圖 3-11、螺河流域世居家族分布……………………………………………………………50 圖 3-12、不同方言屬性世居家族分布………………………………………………………50 圖 3-13、位於閩客過度帶的世居家族分布…………………………………………………51 VI.

(12) 圖 3-14、二次移民的世居家族分布…………………………………………………………51 圖 3-15、北埔地區家族擴散發展示意圖……………………………………………………52 圖 3-16、清代姜、彭兩家族持有土地分布圖…………………………………………… 56 圖 4-1、北埔彭姓家族各派系分布與遷移順序圖…………………………………………63 圖 4-2、北埔彭氏的三層祭祖儀式…………………………………………………………65 圖 4-3、慈天宮慶讚中元輪祀圖…………………………………………………………… 68 圖 4-4、水磜村地形圖………………………………………………………………………70 圖 4-5、水磜村坡度分級圖…………………………………………………………………70 圖 4-6、水磜村土壤分布圖…………………………………………………………………70 圖 5-1、本研究結論示意圖…………………………………………………………………74. VII.

(13) 表次 表 1-1 、北埔鄉各村主要姓氏表……………………………………………………………15 表 2-1、日治時期北埔庄各籍人口統計資料 ………………………………………………19 表 2-2、日治時期北埔庄各籍戶數統計資料 ………………………………………………19 表 2-3、清代北埔閩籍家族販賣土地資料…………………………………………………21 表 2-4、1928 年北埔庄鄰近地區居民籍貫別………………………………………………21 表 2-5、世居家族樣本原鄉祖籍分布………………………………………………………22 表 2-6、北埔世居宗族樣本原鄉祖籍各行政區分布比例…………………………………24 表 2-7、北埔世居家族樣本次方言比例……………………………………………………24 表 2-8、1988 年蕉嶺縣各鄉鎮耕地與山地面積統計………………………………………27 表 2-9、清代嘉應州氣候類型災害(1895 年以前)………………………………………28 表 2-10、陸河縣姓氏分布情況(前九名,2005 年 8 月 10 日填報)……………………31 表 2-11、粵東移民遷臺原因…………………………………………………………………31 表 2-12、北埔二次移民遷移路線……………………………………………………………36 表 3-1、北埔自然環境分區特徵……………………………………………………………42 表 3-2、北埔土壤性質………………………………………………………………………43 表 3-3、作物適宜土壤酸鹼度(pH)的範圍…………………………………………………43 表 3-4、北埔重要埤圳表……………………………………………………………………47 表 3-5、中心精華區與其他地區世居宗族原鄉祖籍分布比較……………………………49 表 3-6、中心精華區與外圍區世居家族次方言類型比較…………………………………51 表 3-7、北埔合股墾號各股股份……………………………………………………………54 表 3-8、道光 15 年至光緒 21 年北埔地區土地契約相關資料……………………………55 表 3-9、昭和 8 年(1933)北埔農業自耕與佃耕戶數量…………………………………57 表 4-1、北埔彭姓各派系資料………………………………………………………………60 表 4-2、彭氏大宗譜通訊錄於北埔與竹東的資料數………………………………………61 表 4-3、各行政村彭姓派系分布……………………………………………………………63 表 4-4、繼志嘗往字號會員及家族派系……………………………………………………64 表 4-5、彭氏大宗祠所屬嘗會………………………………………………………………66 表 4-6、慈天宮慶讚中元輪祀表……………………………………………………………67 表 4-7、同治 13 年(1874)年慈天宮改築捐款碑的紀錄……………………………………71 表 4-8、昭和八年(1933)北埔土地調查……………………………………………………71 表 4-9、昭和八年(1933)北埔生產調查資料 ………………………………………………72. VIII.

(14) 照片次 照片 1-1、北埔姜家開臺祖姜朝鳳三子姜勝韜墓誌…………………………………………6 照片 1-2、水磜仔伯公廟樂捐芳名前半部…………………………………………………15 照片 1-3、水磜仔伯公廟樂捐芳名後半部…………………………………………………15 照片 1-4、南埔官氏族譜……………………………………………………………………16 照片 1-5、南埔翁木生祖塔…………………………………………………………………16 照片 1-6、揭西縣五雲鎮街道………………………………………………………………16 照片 1-7、五雲鎮彭氏宗祠…………………………………………………………………16 照片 1-8、彭氏宗祠祠誌……………………………………………………………………16 照片 4-1、彭協春祖堂五雲居………………………………………………………………62 照片 4-2、彭朝祥妻林氏之墓………………………………………………………………62 照片 4-3、彭慶萬、慶禮派下祖堂……………………………………………………………62. IX.

(15) X.

(1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形成、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問題的形成 現今學者習慣將來自粵東者直接歸為客家,來自漳、泉者統稱福老,這與當時臺灣 一般社會認知並不同,移墾社會的人群主要是以在中國大陸的移出地來區分彼此,官方 最常見的記載為泉、漳、粵,而粵又分潮、惠。清領初期對渡臺粵民,雖均以潮、惠稱 之,但其中實存在語言與文化差異。 圖 1-1 為司徒尚紀(1993)所繪廣東省文化區圖,明確指出廣東由東向西分別為福 老、客家以及廣府文化區,其中三陽(揭揚、潮陽、海陽)等地區稱為「粵東福老文化 核心區」,而海豐、陸豐稱為「汕尾福老文化亞區」。. 圖 1-1、廣東省文化區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司徒尚紀(1993) , 《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頁 430。. 1.

(17) 從地方志與歷史文獻的紀載中,也可看出端倪,如周碩勳(1968 重修) 《潮州府誌》 中所記載: 「潮人言語侏離,多與閩同,固有其音而無其字,與詣郡之語每不相通……。 1. 」,劉業勤修(1974) 《揭陽縣誌》中亦有類似紀載:「粵東各府聲音大約相近,惟潮郡. 與閩之漳、泉同,揭潮屬邑也,一囿於俗,往往有其音而無其字,與諸郡之與每不相通……。 2. 」。由此可知,潮、惠沿海實屬粵東閩語區的福老文化亞區。 再看康熙 61 年(1722)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查台灣鳳山縣. 屬之南路淡水,例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墾田居住。潮之潮陽、海陽、揭陽、饒 平數縣與漳、泉之人語言相通;而潮屬之鎮平、平遠、程鄉三縣則又有汀州之人自為守 望3,不與漳、泉之人同夥相雜。4」 潮州府沿海幾個縣,如潮陽、海陽、揭陽,因為語言系統屬於閩南方言,反而與來 自福建的漳、泉人士互通聲氣,而潮州府內陸的幾個縣與閩西汀州府同屬於客家方言, 而相互聯絡,從「語言相通」可再一次證明潮、惠沿海的閩語特性,也可說明清初的群 體認同,除了祖籍的地緣關係之外,還有語言。 故粵人不等於客家人,也不一定說客語,由此說來,目前臺灣許多客家地區在討論 祖籍歸屬時,將粵等於客實屬謬誤,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種錯亂現象是如何產生?粵籍 認同,又是如何逐漸轉化為客籍認同?。林正慧(1997)5指出清代的「客子」 、 「客庄」 之稱,應為省籍差異使然,並非以語言為判定標準,由粵至閩屬臺灣墾殖,故稱其「客」。 羅烈師(2006)6對於臺灣客家之形成有詳細的論述:19 世紀中期,清代粵人認同的引 發,顯然與林爽文之變、義民信仰與閩粵學籍習習相關,所謂的「粵人」可以包含「非 客家」的廣東人,排除非粵籍的客家人,是純粹的地緣認同。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 原先他稱的客人,逐漸轉化為客人的自稱,於是粵籍與客籍逐漸混為一談。 故綜合上述,客家認同的過程為:粵籍或語言認同,而後粵籍認同,最後才是客家 認同。由此看來,許多來自於粵東的非客家人在認同的過程中已經變為客家人,施添福 (1998)7提出「什麼是客家?」,喚起此類問題的研究價值,並沿伸出三個相關問題: (1)竹塹地區的徐家、林家、姜家是不是客家?(2)福老客原本是客家還是福老?(3) 三山國王是不是客家的鄉土神? 來自饒平的六家林家、來自陸豐的新豐徐家、北埔姜家,有沒有可能不是來自客家 文化區而是福老文化區?若是來自於兩種文化的邊界接觸帶,也就是福老與客家的混合 區,當地人究竟是操客家方言?閩南方言?還是雙語? 1 2 3. 4 5 6 7. 周碩勳重修, 《潮州府誌》。高雄:高雄市潮汕同鄉會:1760 年原刊,頁 124。 劉業勤修,凌魚纂(1974) , 《揭陽縣誌》 。臺北:成文出版社,頁 885。 粵東於雍正 11 年(1733)始設直隸嘉應州,附郭程鄉、下轄鎮平、平遠、興寧、長樂共五縣。故於康 熙 61 年時仍稱潮屬。 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 《重修鳳山縣志》 ,頁 343。 林正慧(1997) , 《六堆客家語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社,頁 26。 羅烈師(2006) , 《臺灣客家之形成》 。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頁 272。 施添福(2000) ,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 275-278。 2.

(18) 此外,在臺灣有很多人被稱為福老客,最典型就是彰化平原一帶與嘉南平原 53 庄, 在這一帶不但有許多地名叫海豐、陸豐、饒平,在空間上更呈現泉人靠海、粵人居中、 漳人靠山的情況(如圖 1-2) ,他們會不會根本就是來自於福老文化區,福老方言就是他 們主要的語言?. 圖 1-2、臺灣民族分布地圖 資料來源:不著撰人(1904) ,《台灣慣習記事》,4 卷 1 號目錄之後。. 三山國王廟可以在很多傳統福老文化區被發現,宜蘭冬山以及新竹芎林的三山國王 廟與林家、姜家都有關係,如上述,林家、姜家是否是客家還是問題,所以三山國王是 客家的鄉土神嗎? 施氏所提出的問題,引發許多後續研究,但並無解決新竹林家、姜家等究竟是不是 客家的問題。韋煙灶、林雅婷(2008)利用閩、客地名分布以及語言腔調的比對,在福、 廣兩省劃分出閩語區、客語區以及閩客過渡帶三個分區(圖 1-3) ,此分區與語言學的研 3.

(19) 究結果十分雷同。圖 1-4 是潘家懿、鄭守治關於粵東的方言分區而圖 1-5 是吳榕青所調 查的研究成果,從兩圖上方言區的分布來看,可以明顯區別粵東地區存在閩語區。 韋氏的研究,劃分粵東語言分區,不但解開部分施氏所提出的問題,也闡釋一個 「閩、 客過渡帶」的概念。韋煙灶、林雅婷(2008)利用其研究成果檢視各地區家族原鄉祖籍 的語言特性。調查新竹地區新屋與新豐鄉,發現研究區內存在著一群能操閩客雙語的世 居家族,當地人稱「半福老客」,其祖籍在大陸原鄉正位於閩客過渡帶且在空間分布上 具有規律性。再進一步調查,推斷這群閩客雙語社群的閩南話屬漳州口音,由於新屋南 部蚵殼港與新豐周圍的閩籍移民,絕大多數是泉州裔,由此可推論,他們所說的閩南話, 不可能是在臺灣福老化的結果,這群潮惠、粵東閩客過渡帶的移民在大陸原鄉很可能已 經習得閩客雙語,甚至同時懂得閩、客的生活技能。. 圖1-3、粵東地區閩、客語方言分區圖 資料來源:韋煙灶、林雅婷(2011)修改 註:原圖發表於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 及新豐的調查為例〉,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97年度臺北場) 。本圖為2011年修改。. 4.

(20) 圖 1-4、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圖 資料來源:潘家懿、鄭守治(2010) , 〈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韋煙灶繪圖。. 對於閩粵地區族群與語言的研究成果,使我們重新釐清一些問題: 1.清末來自於閩粵的移民之中,透過祖籍資料比對,能夠釐清先民閩客籍問題。 2.清末來臺的移民中,除閩、客方言社群之外,還存在一群位於閩客過渡帶,通閩、 客雙語的社群且其分布具有空間的規律性。 透過這兩個概念,引發本文的研究動機。.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2008年11月國片1895上映,描述北埔姜家後代的抗日行動,他們稱三位抗日首領徐 驤、吳湯興、姜紹祖(為北埔姜家後代)為客家三傑;大隘三鄉(北埔、寶山、峨嵋三 鄉)是新埔義民廟祭祀圈15聯庄之一,每年都舉辦盛大的客家文化活動,雖然清末大隘 三鄉為閩客合作的代表,如今幾乎已全然客家化,被視為同質性極高的客家地區。但是, 若我們利用上述的概念來探究金廣福墾首姜姓家族時,卻能發現有趣的現象。. 5.

(21) 圖1-5、粵東閩客方言區之分布圖 資料來源:吳榕青教授提供底圖,筆者改繪。. 照片1-1是北埔姜家開臺祖姜朝鳳三子姜勝韜墓 園的墓誌,上頭記載姜氏先祖遷移過程:開粵始祖姜 世良原居住於漳州府龍溪縣江豆村,後遷至碣石衛, 並在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村(今廣東省汕尾市陸 豐市大安鎮艷墩村)置譜開基8。 漳州龍溪縣屬於閩南語漳州話區,而大安墟為靠 近客家語區的福老(當地閩南人對自我族群的稱呼, 當地客家人稱他們為學老人)語區、碣石衛是閩語區, 如果姜姓先祖長期位於閩、客語的交界地帶,姜家來 臺開基祖姜朝鳳很可能具備閩、客雙語的能力,而北 埔姜家開臺後前幾代的祖先也可能存有此語言特性。 8. 墓誌記載的遷移語意不清,應先至碣石衛,後至大安墟。 6. 照片 1-1、北埔姜家開臺祖姜 朝鳳三子姜勝韜墓誌 資料來源:2009/08/20 攝於新竹縣新 豐鄉鳳坑姜厝.

(22) 根據韋煙灶(2011)9藉由文獻呈現的歷史語言:陸豐大安的姜姓家族分家鬮書〈姜 阿妙兄弟同立分家鬮書〉以及〈新竹北埔姜家史料〉中出現許多閩客式用詞併用的情況。 2011年8月筆者實地探訪北埔姜家原鄉祖籍地,訪問姜姓在大陸的宗親10,確認當地姜姓 一族與客家人互動頻繁,且通閩、客雙語,更加深此現象的可靠性。 若金廣福的粵籍墾首姜家能通閩、客雙語,其他墾戶、佃戶、家族又是如何?此方 言屬性對北埔的歷史開發過程是否有影響?這是引發筆者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其二、北埔是一個隘墾區,面對安全威脅,開放性的人口成長,造成血緣與地緣關 係不穩定的浮動特性,過去研究多以金廣福的開發過程,客家文化、語言等作為探討主 題。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地理學常常著眼於空間分佈現象的討論,若能以較小的空間 尺度,釐清清末北埔族群與家族的原鄉祖籍分布,以及在北埔境內,不同族群、方言與 次方言社群、血緣性家族等的空間現象。對於北埔之於隘墾區的特性,又能提出何種不 同的解釋?許多疑問浮現出來,好奇心油然而生。 (二)研究目的 本文無意觸及閩客族群意識,客家認同的問題,而是依上述疑問,以金廣福拓墾中 心─北埔(今新竹縣北埔鄉)做為研究區,在「隘墾區」的特色之下,釐清族群與家族 的「空間分布」與「移動擴散」的現象,再透過各種互動關係,討論其成因與影響,故 本文的研究目的為: 1.釐清清末北埔地區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分布。 2.釐清清末北埔地區世居家族分布、遷移或擴散的過程。 3.藉由「人地」、「血緣」、「原鄉地緣」、「新鄉在地地緣」、「產業活動」、「祭祀圈」 等互動關係,探討清末北埔地區族群與家族分布、遷移以及擴散的地理空間意涵。.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觀點 一、文獻回顧 (一)對於核心問題形成方面 施添福(1998) 〈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一文所提出什麼是客家? 是本文問題的起源。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的形成》提供客家認同的歷史過程,有 助於釐清問題;韋煙灶與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 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以及(2010)〈臺灣西北部沿海地區的居民語言與祖 籍分布的空間關係〉提供研究方法、理論架構、議題分析的概念,是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9 10. 韋煙灶(2011) , 〈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新竹文獻》,第 42 期,頁 63。 訪談大安鎮艷墩村老鄉姜雙及其兄長。艷墩村靠近螺河,有渡口稱為「三角渡」 ,過去可行船到上游河 田鎮(今陸河縣河田鎮) ,附近城鎮行船也匯經於此(如大安鎮上游位於西邊的西南鎮) ,此外河流上游 與對岸西南鎮為客語區。 7.

(23) 以上內容參閱第一節問題的形成,在此不再贅述。 (二)金廣福拓墾組織與聚落型態方面 施添福(1990)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所區 分三個人文地理區,漢墾區、保留區、隘墾區,各有不同區域特色。金廣福無疑是標準 的隘墾區,是一個無特殊血緣與地緣特色的浮動社會。施氏所提供的分區概念,能夠釐 清許多拓墾過程所呈現的現象,在思考與討論問題時,提供重要的框架,也是區別研究 範圍的重要依據。. 圖 1-6、隘墾區區域特色 資料來源:整理自施添福(1990)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 圖 1-7、金廣福地區的拓墾特色 資料來源:整理自吳學明(2000) 《金廣福墾隘研究-上》 。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8.

(24) 吳學明(2000)的《金廣福墾隘研究》論述十分詳細,對於北埔姜家史料的發掘與 整理分析,可說是大隘地區研究的濫觴。在拓墾方面的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包括隘墾 組織、資金來源與應用、墾區土地的開拓以及漢人社會的發展,除了漢人社會的發展之 外,整理剩下三個部分的主要概念,可繪成圖 1-7 的系統圖。 吳學明的研究可歸納出幾個結論: 1.金廣福成立,官方目的是整治番害、閩籍墾戶的目的是替資金尋找投資管道,粵 籍墾戶則對土地經營有高度企圖心。資金來源包括開墾期初期閩粵股伙捐股或加派,小 租戶承墾土地給出的埔底銀,以及開墾成功以後所繳納的各項大租、小租、水租等,至 於支出包含金廣福公館內開銷與隘防,由於隘防最為重要,故為最大資金支出。 2.開墾方式包含捐資、承墾以及抱隘三種,捐資墾戶多為自耕農及不在地地主,故 招攬佃農坐收小租;承墾土地的墾戶由於土地較小,常於別處擔任佃農,而形成部分自 有,部分為佃的半佃農;抱隘者皆為粵籍墾戶,除了開墾土地外,也必須負責隘防,故 有向金廣福繳租的義務,但同時也向金廣福收取隘糧與隘餉。 3.山區番害危險且自然環境較差,開墾時間晚,後續開發主要與樟腦有關,當樟腦 開採殆盡,山區的重要性僅剩守隘,土地生產利潤並不高。 4.透過土地兼併,閩粵合作開墾的金廣福的地區,土地卻逐漸集中在少數粵級墾戶 手中,換言之,土地、經濟逐漸為粵籍墾戶掌握,閩籍勢力淡出。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時間點銜接上吳學明的研究, 對日治時期與光復後當地人文現象的發展也提出許多論述: 1.人口、聚落與產業 遲至道光 15 年(1984),金廣福墾號成立,北埔開始拓墾而形成聚落。日治時期, 受到都市化的影響,人口有移出現象,尤其是樟腦產區。戰後,農業一度發達,但隨著 工業發展,本區人口由邊陲聚落流動至核心聚落,再由核心聚落移動至較大核心,形成 邊陲聚落縮小而核心聚落不增不減的現象。 產業以農業為主,清代以腦、藤吸引墾民,日治時期盛產茶葉,戰後有稻米、洋菇、 茶葉、綠竹。工業以食品加工為主,規模小,手工加成為農村破產後的一項現金收入來 源。 2.購物、祭祀與通婚圈 祭祀圈主要以慈天宮為主,同治 3 年(1864) ,慈天宮中元普渡將三鄉整合起來, 光緒 3 年(1877)以大隘聯庄之名,正式加入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的 15 聯庄之一。至於 平安戲的祭祀活動,由於人口流失,大部分僅維持謝平安的儀式,少數祭祀圈趨於瓦解。 北埔購物圈以本地為主,偶爾到竹東;峨嵋東半部往竹東,西半部往頭份;寶山鄉 大部分屬於新竹市的商圈,東南角往竹東,西南角往頭份。至於內部通婚圈早期受慈天 宮普渡祭祀圈的影響,晚期則否,自 30 年代治 70 年代通婚範圍日益擴大,以新竹、桃 園、苗栗為主,與購物圈相當一致。 9.

(25) 綜合祭祀、通婚與購物圈,可知北埔鄉是一個具社區性的完整地域社會,包含市集 中心、宗教中心,其餘兩鄉則缺乏此種特色。以上兩套著作,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文獻參 考來源。 在聚落型態方面,臺灣北部多散村而南部多集村,影響因素包含自然環境,如水源、 地形,以及開墾組織、開墾機制等。施添福認為拓墾時墾佃農都必須「自備工本」,使 的零星的散佃,就近居住在墾地旁,成為散村的基礎,為了維持集約的稻作生產,必須 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勞力,將厝宅安置於墾地旁,有助於此,因而持續保持散村型態。隨 著經營集約化、勞動力增加與農業商品化,贌耕制逐漸普及,為了讓佃農有棲身之所, 無論是種稻、種茶所興建宅厝或工寮,都有助於普及或延續散村型態11。. 圖 1-8、聚落型態影響因素 資料來源:施添福(2001) ,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頁 216。. 北部峨眉溪的河谷河階地面積較大,形成人口聚集的集村。其他山地丘陵區則為散 村型態。山地丘陵河谷地面積相對較小,地形較為崎嶇,受自然條件限制,灌溉設施在 山地丘陵區並不發達,水田比例不高,只能引山泉開發旱田,收入不高,也沒有集約農 業對勞力與時間的需求,理論上,居民無需就近照顧田地,但這仍不影響散村型態的形 成。 北埔開發時,佃農也需自備工本、築埤鑿圳等12,若是以抱隘的方式取得土地墾權, 除了經營土地外,還要負責地方治安,必須在山區各防守地點定居13。在河谷平坦處, 基於安全需要,或為開採樟腦,仍有許多住家在此定居,這些聚落有的 3、4 戶人家, 稍多則為 7、8 戶,分散在山間,便形成由幾戶人家的小集村組成的大散村14。 此外,吳憶雯(1988)〈新竹峨眉地區的拓墾與社會發展(1834-1911)〉提供峨眉 地區歷史開發過程的詳細資料;梁宇元(1987)〈清末北埔聚落構成之研究,一個客家居 住型態之探討〉 從建築角度分析北埔地區聚落型態;龍玉芬(2002) 〈北埔慈天宮之研究〉,. 對北埔地區信仰中心慈天宮有詳細介紹;吳聲淼(2009)〈隘墾區伯公研究:以新竹縣 11 12 13 14. 施添福(2001) ,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頁 171-216。 吳學明(2000) , 《金廣福墾隘研究(上)》 ,頁 146-147。 同上,頁 131。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新竹:新竹縣文化局,頁 46-47。 10.

(26) 北埔地區為例〉詳細介紹北埔鄉各自然村伯公興建的時間、原因、所扮演的角色等等。 龍玉芬與吳聲淼的兩篇著作分別討論祭祀圈範圍較大的慈天宮與範圍較小的伯公,綜合 兩篇研究成果,可一窺神明祭祀活動的樣貌。 (三)對於族群與家族分布與擴散方面 施添福(1987) 《清代在臺灣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 ,說明了移墾族群受 到原鄉生活技術的影響,客籍移民對上游河谷坡地,充滿強烈企圖心,因此由平原往沿 山地帶移動。羅烈師(2006) 《臺灣客家的形成》把這種模式更精確描述為「河流模式」, 由下游往上游遷移。 金廣福大隘拓墾時間較晚,有許多二次移民的現象,此乃本區特色之一,根據吳學 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所整理的金廣福墾區住民遷徙的資料,進入金廣福有三 種遷移路徑: 1.跟著姜家自九芎林、樹杞林進入大隘地區; 2.沿客雅溪或中港溪從下游而上; 3.從其他地區或以其他形式遷入。 此三種方式基本吻合上述概念,此外第一種路徑有許多來自惠州府陸豐縣,與墾首 有著地緣性的關聯。 吳學明的研究更進一步利用《金廣福墾號簿》,勾勒出拓墾進展順序。進入北埔之 前,寶山地區舊隘線以內已有零星拓墾,進入北埔後,外來移民沿客雅溪進入寶山,並 以北埔為中心呈放射狀的方式在 20 年內墾完北埔較大河谷平原,進入峨嵋後,沿中港 溪往上游以及下游拓墾。50 年後,進入 300 公尺以上山區,1884 年以前,金廣福幾乎 拓墾殆盡。透過吳學明的資料,可以獲得拓墾遷移路線的大致架構,對於未來討論各族 群、家族的遷移與擴散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四)對於族群關係與互動方面 金廣福的成功,族群和諧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實移墾社會並不以競爭或衝突為 唯一特色,拓墾初期土地資源豐富,人群常傾向於合作,中期由於土地與水源不足造成 衝突,包括分籍、家族、同業械鬥等。1860年代之後,在地化社會的成熟,反而家族械 鬥次數較多,這與陳其南(1987)《臺灣傳統中的中國社會》一書所揭示的「土著化」 概念類似,故清末「分籍械鬥」不能與「閩客對立」畫上等號,只有利益衝突的問題, 沒有永遠對立的族群。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指出,金廣福拓墾的三個角色,官府、閩籍、 客籍彼此目的不同,各取所需,有助於合作關係的建立。客籍資金不足但積極開墾土地, 閩籍在官府號召下以投資為主,無意管理田產,官方則希望隘墾成功,平息東南山區的 番害,是故後期土地大多為客籍所兼併。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提供閩客族群在商業貿 11.

(27) 易關係。透過土地經營與租佃制度,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彼此之間有承貝業、納租、納糧 的關係存在,另一方面也使彼此互相熟識,緊密地聯繫彼此關係,形成一個人際網路, 有利於商人經營商業與土地,更易控制出口商品,彼此之間也可以進行資金融通,甚至 於揭開進入邊區拓墾的契機,或是形成利益共同體。此論述更能強化吳學明的論點。 施添福(1989) 〈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庄的設立與演變〉以萃豐庄為例,說 明墾區庄的有無、領導階層和諧及領導者強而有力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姜家勿庸置疑是 很有能力的領導者,拓墾防番也極為成功,符合施氏的論點。 若以閩客雙語社群的觀點來看,韋煙灶、林雅婷(2008) 〈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 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提出其他解釋,墾首姜秀鑾能操閩 客雙語,周旋其中,左右逢源,與閩籍墾首或佃戶合作應較一般客家族群容易且更能化 解衝突。 (五)其他的背景知識方面 1.早期方志 如黃旺成主修(1957)《新竹縣志》;林百川(1898)《樹杞林志》;陳朝龍(1892) 《新竹縣采訪冊》 ;島袋完義原著(1935) 、宋建和譯(2006) , 《北埔鄉土誌》 ;周碩勳重 修(1968)《潮州府誌》;劉業勤修,凌魚纂(1974)《揭陽縣誌》等。提供研究區與原 鄉重要的資料與歷史線索。 2.客家研究方面 羅烈師(2006) 《臺灣客家的形成》討論客家認同的歷史過程;王東(1998) 《客家 學導論》 、徐正光等(2007) 《臺灣客家研究概論》 、賴澤涵、傅寶玉等(2006) 《義民信 仰與客家社會》等著作提供相關客家理論,對於之前鮮少涉略客家研究的筆者,是一窺 究竟的絕佳途徑。 3.語言研究方面 張光宇(1996)的《閩客方言史稿》提供閩客方言的分類詳細論述;洪惟仁等(2008) 〈新竹地區的語言分佈〉提供新竹縣市語言分布的概況;洪惟仁(1995)從新屋大牛欄 葉姓語音調查發現,該地葉姓的口音帶有明顯的漳系成分,而確定是操漳州口音;韋煙 灶與曹治中(2008)、韋煙灶與林雅婷(2008)從現有的世居家族祖籍及閩南語口音比 對,發現新屋及新豐均存在「閩客雙語族群」 ;潘家懿與鄭守治(2010) 〈粵東閩南語的 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在比對原鄉祖籍與語言分區時提供很大的幫助。. 二、研究觀點 (一)空間分析 空間分析是指探究一種或一系列地表現象的空間分布變化,這種變化有意義且具特 性,包含靜態的集中、分散與動態的擴散、移動等現象。如人口、聚落、交通、物產等 12.

(28) 現象的分布特色與型態。地理學的空間分析,先要確定一個研究範圍。範圍可大可小, 小至一個村落、鄉鎮,大則一縣、一國或整個地球。範圍之內,各部分的地表景觀現象 分布為何?造成此分布現象的原因為何?透過不同空間的比較,分析有哪些差異?如何 改變這些類型,使其分布能更具效率?由於這些事物、景觀現象的空間分布表面雖各不 相關,但卻互相作用,這種水平(橫)的聯繫,便是空間分析的特性15。 (二)人地觀點 人地傳統中所謂的「人-地關係」指的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或稱為生態 傳統。早期的人地傳統視人類的一切活動和自然界的各種作用力為兩種不同的領域,然 後再去探究這兩種獨立,但具有外在關連的整體如何互相影響。而當生態學的概念引入 地理學後,生態學的理論架構不把「人類」和「環境」作硬性區分,而是把人類活動、 生物作用、自然營力統合在同一分析的架構之內,人與環境互相影響,是一種「垂直」 的因果關係16。 (三)科際整合的研究方式 要解答本研究的問題,必須整合地理、方言、歷史、民俗、建築、社會學等學科的 學科知識與研究方法,將這些學科所獲得的調查成果再加以整合,以人地關係的方法論 整合成因果相關的統一概念,這種科際整合的方式以宏觀的角度來發現區域結構特徵。 本文前半部主要利用空間分析的方式呈現族群、家族分布與移動特徵,然後運用人 地觀點、人口遷移理論來解釋分布、遷移的原因與互動關係,最後輔以科技整合的方法, 塑造人文地理的特色(圖 1-8)。. 圖 1-9、研究觀點示意圖. 15 16. 王洪文,《地理思想》。臺北:明文書局,頁 363-372。 同上,頁 314-333。 13.

(29) 第三節 名詞定義、研究步驟、方法與限制 一、名詞定義 (一)自然村17 地名階層最底層「正式地名」,以日治時期行政區小字為基礎,現存仍沿用地名。 此外村廟或土地公廟祭祀圈與其所冠聚落名相吻合者,或聚落名以主要姓氏來命名者, 像是蚵間村的「吳厝」、社子村的「呂屋」,可視為自然村。 傳統的聚落型態,同姓家族大多有聚居的現象,因此聚落名便以聚落的大姓冠以閩 南人、客家人稱呼房舍的用詞「厝」、「屋」來稱呼。這一類的地名可視為自然村。 (二)世居家族 包含受訪者三代定居本聚落的家族。或已定居本地已經超過 120 年。此外不管是否 為二次移民,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其中之一,皆定義為世居家族。 (三)族群、社群 本研究所定義的閩南、客家族群是以世居家族的祖籍地的「歷史方言」來界定。由於閩、 客兩大方言底下又細分許多音系,對於個別音系團體或小群體則以「社群」稱呼,如閩 南話漳州音系社群(簡稱漳州閩社群)或閩、客雙語社群。 (四)閩、客雙語社群 廣東潮、惠地區是閩、客交界的地帶,今福建龍岩市、漳州市所轄之南靖、平和、 雲霄、詔安四縣為閩南話、閩西客家話與粵東客家話的交界地帶。在方言的交界地帶往 往因為兩種不同方言的居民互相交流而習得對方語言。因此清代移民渡臺前就已經存在 具備閩、客兩種語言能力的族群,這些移民在渡臺之初,很可能延續大陸原鄉的語言能 力。透過耆老訪談、辨別方言口音與大陸原鄉實地調查,可以再進一步確認其雙語能力。 故本研究定義的閩、客雙語社群指: 1.祖籍地為閩西南漳、汀兩府、粵東潮、惠兩府或其它府、州閩、客過渡區的移民。 2.雙語能力源自大陸原鄉,渡臺之後才習得雙語的家族不在此討論範圍。 (五)原鄉地緣、新鄉在地地緣 原鄉地緣指移民在大陸原鄉的祖籍地所產生的地緣關係。新鄉在地地緣指二次移民在移 入北埔前,在臺灣的居住地產生的地緣關係,若不是二次移民,則沒有此現象。 (六)中心精華區、外圍區 對於北埔北部自然條件較佳的峨眉溪河谷河階地稱為中心精華區,中心精華區以外 的其他地區稱外圍區。. 二、 研究步驟與方法 17. 韋煙灶(2005):〈地名調查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第一屆地名學術 研討會論文》。臺北:內政部,71-100。 14.

(30) (一)確認研究區自然村與世居家族 透過臺灣堡圖,以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小字為基礎,再比對底層地名、訪問當地居民 以及配合土地公廟進行劃分。 以各自然村為最小空間單元進行家族的抽樣調查。世居家族久居當地,具有一定聲 望,通常人丁興旺或鄰里皆知,透過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記載到 1946 年底)、村廟、 土地公廟捐款記錄,或電話簿,從出現頻率最多的姓氏開始著手調查。此外久居當地且 人丁興旺的家族通常會興建宗祠,調查各地宗祠也能頗有收穫。由上述方式先縮小受訪 者的範圍,在確定受訪者三代定居本地或定居本地已經超過 120 年後。可確認為世居家 族。. 照片 1-2、水磜仔伯公廟樂捐芳名前半部. 照片 1-3、水磜仔伯公廟樂捐芳名後半部.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資料來源:同左. 表 1-1 北埔鄉各村主要姓氏表 村名. 北埔. 南興. 埔尾. 水磜. 大湖. 大林. 南埔. 南坑. 外坪. 姓氏數. 51. 63. 73. 35. 28. 42. 25. 28. 28. 總戶數. 295. 350. 699. 171. 113. 167. 76. 95. 98. 最大姓氏. 彭. 陳. 陳. 彭. 彭. 彭. 莊. 黃. 楊. 第 2 大姓氏. 黃. 彭. 彭. 陳. 陳. 陳. 陳. 彭. 陳. 第 3 大姓氏. 姜. 劉. 黃. 林. 劉. 劉. 翁. 陳. 彭. 第 4 大姓氏. 陳. 邱. 林. 莊. 黃張. 范. 李. 羅. 劉. 第 5 大姓氏. 范. 范. 劉. 張. 林. 姜. 彭. 徐. 詹. 40.68. 37.71. 45.64. 60.23. 56.64. 49.1. 52.63. 48.42. 55.1. 前 5 大姓佔總 戶數百分比. 資料來源:整理自北埔鄉公所北埔電話簿(2006). 15.

(31) 照片 1-4、南埔官氏族譜. 照片 1-5、南埔翁木生祖塔.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資料來源:同左. (二)調查各世居家族各項資料並劃分其原鄉方言區屬性 廣泛的收集族譜、宗祠、墓碑、墓誌、村廟沿革等世居家族祖籍與遷移資料。其此 次訪談家族成員,了解家族先祖是否能說閩、客雙語並釐清其次方言系統。然後利用韋 煙灶、林雅婷(2011)閩客地名對照表、粵東閩、客語方言分區圖以及閩西及閩南閩、 客語方言分區圖為基礎,可區分世居家族的方言屬性。為修正或確定研究區樣本的方言 特性以及閩客過渡帶範圍,再赴大陸原鄉田野調查,於並對原鄉地理環境做初步的了 解。. 照片 1-6、揭西縣五雲鎮街道. 照片 1-7、五雲鎮彭氏宗祠. 照片 1-8、彭氏宗祠祠誌. 資料來源:2011/8/22 拍攝。. 資料來源:同左。. 資料來源:同左. (三)分析不同地緣與方言屬性的族群、社群與家族空間分布的成因與影響 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包含自然與人文因素,由於研究區範圍不大,氣候現象並無太 大差異,而地形方面,除了參考相關論文與研究報告,也可利用數值地形模型(Digital 16.

(32) Terrain Model)進行地形、坡度等分析;土壤方面,行政院農委會土壤調查報告提供詳細 的土壤特性與分布,再配合土壤 GIS 查詢系統,確認其空間分布,以了解北埔各區自然 環境差異。此外,查閱相關研究論文、歷史文獻與土地契約等,釐清開墾組織、機制以 及空間變化過程,討論人文現象對族群、社群與家族空間分布的影響。 土地契約的內容,如土地位置,轉賣原因等,有助於了解家族分布與流動現象。臺 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中的資料,大多會紀錄土地番號,由於現在臺灣的地籍系統 是沿用日治時期的作法,因此要追溯每筆交易土地的正確位置,可以透過當代的地籍資 料來間接獲得,由於現在地籍資料都已經數位化,建立成資料庫以及地理資訊系統18, 可以直接在網路上查閱且獲取到土地座標。當土地經過分割、整併,或重測時,以目前 的資料便無法查詢到契約中記載的土地番號,尤其是經過重測後,變化更大,這時就必 須再查詢各縣市的新舊地號對照表19,當然如果要回朔最正確的土地位置或前後的時空 變化,還可以對照「160 磅地籍藍曬圖20」。 至於家族的方面,可比對族譜中對各派系、家族記載的資料,包括家族遷移過程及 分布狀態,若記載為「世居地」,可視為其家族分布位置,此外,在沒有改建或遷移的 情況下,家族宗祠所在地常常也是該族的世居地,透過訪談族中耆老,便可確認。根據 以上論述,本研究的流程如下圖所示:. 確 認 研 究 區 自 然 村. 確 認 為 世 居 家 族. 調 查 世 居 家 族 祖 籍 、 遷 移 、. 語 言 等 資 料. 劃 分 世 居 家 族 方 言 分 區. 赴 大 陸 原 鄉 田 野 調 查. 分 析 不 同 地 緣 與 方 言 屬 性. 的 族 群 、 社 群 空 間 分 布 的. 成 因 與 影 響. 探 與 討 影 彭 響 姓 家 族 的 空 間 分 布. 圖 1-10、研究流程圖. 三、 研究限制之討論 1.隘墾區較為動盪與不穩定,族群與各方言社群分布較缺乏空間的規律性,恐難以 尋出一定脈絡。 18. 地籍圖資網路便民系統 http://easymap.land.moi.gov.tw/K02Web/K02Land.jsp。 新竹縣地政處新技舊地建號查詢 http://www.hsinchu.gov.tw/landweb/online/bnum1/default.asp。 20 政府於民國 42 年實施耕者有其田相關土地政策時,為掌握臺灣地籍狀況,將由地籍正圖描繪得之地籍 藍曬底圖,以 160 磅圖紙曬製成藍曬圖,稱之為「160 磅地籍藍曬圖」 ,在曬製之後就未曾複丈訂正,因 此圖面上的地籍資訊,保留日治時期臺灣地籍基本狀態。不過本研究重點只在於土地的空間分布,土地 是否經過分割,或實際涵蓋的確切範圍並不重要,故沒有對照藍曬圖的必要。 19. 17.

(33) 2.本區家族有許多二次移民,地緣關係有原鄉與定居臺灣後產生的在地地緣,一般 而言,在地地緣的影響應該較大,但事實上很難區別。尤其在地地緣需要居住多少時間 才能產生難有定論,故兩者之間的影響無法比較,僅能就研究中所獲得的資料來解釋。 3.本區自新竹地區經濟發展程度提升以後,為人口移出區,許多聚落僅存老一輩居 住,甚至有些聚落已經消失,較難還原當時居民的祖籍資料,對於世居家族的調查,會 有樣本數不足的問題,故要獲取樣本可能必須從他地,或查閱日治時代的戶口調查簿、 其他古文獻資料等方式來解決。 4.在訪談上筆者不懂客語,與老人家溝通可能會有一些狀況,必要時雇請客家籍友 人或大學部同學協助翻譯。. 18.

(34) 第二章 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分布與遷移 第一節 族群與家族原鄉空間分布 一、日治時期研究區居民之閩、粵祖籍結構 清代北埔地區為閩、粵籍人士共同開發,但隨著拓墾成功以後,閩人勢力卻漸漸減 少,轉為一個粵人為主的社會,從日治時期的人口資料來看,1901 年廣東籍人口 5997 人,佔總人口 89.64%21,1905 年廣東籍22為 96.4%,比例升高,以後 30 年間都維持在 95%以上,清末以後閩人勢力再沒有發展。要解釋此現象,可先從閩籍竹塹商家投資土 地的過程談起。 表 2-1、日治時期北埔庄各籍人口統計資料. 單位:人. 各族群人數. 年代. 佔總人口比例(%). 熟番男. 熟番女. 福建男. 福建女. 廣東男. 廣東女. 熟番. 福建人. 廣東人. 1905. 5. 14. 417. 331. 10406. 9650. 0.09. 3.60. 96.40. 1915. 0. 3. 64. 53. 4233. 4250. 0.03. 1.36. 98.64. 1920. 1. 3. 72. 53. 4056. 4172. 0.05. 1.50. 98.46. 1925. 5. 5. 46. 41. 4310. 4411. 0.11. 0.98. 99.01. 1930. 0. 0. 58. 52. 4491. 4582. 0.00. 1.19. 98.35. 1935. 0. 0. 48. 42. 4564. 4645. 0.00. 0.96. 98.59.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1908、1918)《第一、二次臺灣臨時戶口調查結果表》, 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1924、1927、1933、 1937)《第一至四次臺灣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表 2-2、日治時期北埔庄各籍戶數統計資料 內 年代. 地. 單位:戶. 本島人. 朝. 廣東 人. 其他 漢人. 熟番 人. 生番 人. 鮮. 人. 福建 人. 1923. 22. 21. 1453. 0. 3. 1933. 12. 10. 1543. 0. 14. 外國人. 佔總人口比例(%). 支那人 以外. 合計. 人. 支那 人. 0. 0. 4. 0. 0. 0. 4. 0. 福建人. 廣東人. 1500. 1.40. 96.87. 1583. 0.63. 97.47. 資料來源:新竹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3),《新竹州第一統計書》。 島袋完義原著(1935) 、宋建和譯(2006) , 《北埔鄉土誌》 ,頁 109。 21. 〈臺灣發達ニ關スル沿革調查ノ件〉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 35 年(1902),第 781 冊,文號 1、 第 8 門戶籍人事、第 27 卷,第 4 類雜,頁 57-59。由許淑娟副教授提供。 22 根據明治 38 年(1905) 《臨時臺灣漢譯戶口調查記述報文》第二章種族的內容,日治時期把潮、惠二 府之移民稱客人、粵族,即廣東住民;泉、漳二府之移民稱閩族,即福建住民。以地緣而不以語言劃分, 雖然北埔地區客化是普遍現象,但因本段落是依日治時期統計資料來論述,故以粵籍而不以客籍,避免 混淆潮、惠地區的閩語移民。 19.

(35) 嘉慶初年以後,閩籍竹塹商家經過一段時間經營,已累積一定的財富,多餘的資金 促成投資土地的動機。一般而言,土地除了可以保值,還可以控制商品生產並擴張商家 的社會空間網絡23,竹塹商家購買土地有下列兩項特徵24: 1.雖有承買大租權的案例,但大多以小租為主,承買土地後招佃代耕。 2.投資地點大部分位於中港溪至鳳山崎之間的地區,尤其是鳳山溪與頭前溪中、下 游河谷平原和沖積平原。 故竹塹商家以不在地的小租業主身分坐收豐厚的利潤,且小租權分布以中、下游平 原為主,顯示投資土地是常態,但經營隘墾區的情況卻不同,不但成本高,風險也較高, 且距離竹塹城遙遠。 對此,吳學明(2000)提出類似觀點。金廣福合作的三方,彼此動機不同,官方重 點在竹塹城的安全,竹塹商家為資金尋找出口,對耕地較感興趣的是粵籍墾民。對於竹 塹商家而言,是在官方的勸進下參與山林土地的經營,處於被動狀態,故動機不強,此 外還有其他原因: 1.閩籍商人大多以竹塹城為活動範圍,獲得金廣福土地後,勢必將土地租出,但招 攬閩人入山為佃並不容易,只能將土地交與粵人,此情況降低經營意願。 2.投資金廣福對閩籍商家成千上百的租權而言,利潤並不高,沒有經濟誘惑力。 第一點,身為閩人,入山林之境,對於生活環境掌握較低,也害怕粵人勢力。至於 第二點可解釋在拓墾初期,為何閩籍未捐足預定股份,且捐股取得土地後,亦會轉賣拋 售,再投資其他土地的意願也不高,故中期常有撤資(抽退股底)或拒絕增資(加派) 之事,至同治年間,粵籍墾民逐漸掌握多數的土地與墾權25。 從土地買賣契約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同治 2 年(1863)鄭養麟與黃阿番轉賣峨嵋 轉溝水九芎坪土地時,契約上載明原因為「近在山僻,離城迢遠難以管理。」 (表 2-3)。 同治 8 年(1669)、12 年(1873)公號鄭吉利26,有販賣土地給金廣福墾首姜家族人的 紀錄。這些也可印證部分以上論述。 故閩籍勢力隨著對土地經營的衰退,慢慢退出舞臺,當土地為粵籍所掌握時,北埔 逐漸變成以粵東移民為主的地區,但究竟是粵東何處的移民呢?. 23. 林玉茹(2000) ,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 ,《臺灣研究叢刊》 。臺北:聯經出版社,頁 262-268。 24 施添福(2001) ,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頁 206。 25 吳學明(2000) , 《金廣福隘墾研究(上) 》,頁 73、85。 26 根據鄭渭川等(1961) 《鄭氏族譜》記載,浯江派鄭氏家族祖籍為褔建漳州府漳浦縣,明末清初一世祖 鄭懷仁移居金門,生子鄭世輝,世輝生五子分別為國周、國漢、國晉、國唐、國慶為日後五大房。鄭國 周於乾隆 25 年(1760)渡海來臺,四弟鄭國唐、五弟鄭國慶於乾隆 40 年(1775)渡海來臺。公號鄭吉 利為鄭用鈺派下家號,而鄭恆利為鄭崇和派下家號。鄭用鈺與鄭崇和皆為四房國唐派下,用鈺為國唐長 子崇聰之子(族譜名文哺),崇和為國唐四子,進士鄭用錫(族譜名文衍)為崇和次子。 20.

(36) 表 2-3、清代北埔閩籍家族販賣土地資料 時間 緣由與買賣原因 土地位置 1.先前二人承買何長鑑係. 關係人. 資料來源. 賣方:1.黃阿番. 彭興業向金廣福給墾轉溝 同治 2 年 水九芎坪林地 2.近在山僻,離城迢遠難以. 峨嵋轉溝水. 2.鄭養麟(閩籍、. 九芎坪. 公號鄭吉利族人) 買方:黃德福. 管理. 臺灣總督府檔 案抄錄契約文 書. 賣方:公號鄭吉利(閩籍, 同治 8 年 12 月. 寶山新城南. 要銀別創. 畔庄角. 竹塹殷商). 鄭吉利號古契. 說合中人:鄭桐圃. 約文書研究. 買方:姜秀興 1.先年承父遺下買得錦和 同治 12 號、榮和號、許泉記、邱來 峨嵋中興庄 年 11 月 生等股內之業. 前崁下. 賣方:公號鄭吉利. 國立交通大學. 買方:姜榮華(粵籍、金 四溪計畫資料 廣福三代墾戶首) 庫. 2. 乏銀別創. 賣方:林恆陞(金廣福閩 吳學明(2000),. 光緒 15 林恆陞即林恆茂捐資湊股. 南埔水圳口. 年 4 月 金廣福股內應分管業. 籍股夥). 《金廣福隘墾研. 買方:姜紹祖. 究(上) 》 ,頁 139. 二、原鄉祖籍分布與方言屬性 根據日治時期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表 2-4),北埔居民籍貫以惠州府籍人數 最多,嘉應州次之,潮州府第三。同屬金廣福墾區的寶山、峨眉情況相同,惠州府籍人 數最多,嘉應州次之。與北埔移民相同、關係密切的竹東、芎林地區也有類似現象,竹 東惠州府籍人口共 9900 人占總數 76.7%,芎林雖然以潮州府居多,但惠州府籍人口 2,600 人,占總數 28%。此外此五個地區閩粵人口差距很大,粵籍人口比例都在 90%以上。 表 2-4、1928 年北埔庄鄰近地區居民籍貫別. 單位:百人. 居民籍貫別 街庄. 閩粵籍比例. 福建省. (%). 廣東省. 泉州 漳州 汀州 龍巖 福州 興化 永春 府. 府. 府. 州. 府. 府. 州. 北埔. 0. 0. 0. 0. 0. 0. 0. 寶山. 5. 0. 0. 0. 0. 0. 峨嵋. 0. 0. 2. 0. 0. 竹東. 0. 1. 0. 0. 芎林. 0. 0. 0. 0. 合計. 惠州 嘉應 潮州. 合計. 閩. 粵. 25. 88. 0.0. 100.0. 3. 3. 94. 5.1. 94.9. 33. 22. 8. 63. 3.1. 96.9. 1. 99. 30. 0. 129. 0.8. 99.2. 0. 26. 31. 36. 93. 0.0. 100.0. 府. 州. 府. 0. 34. 29. 0. 5. 88. 0. 0. 2. 0. 0. 0. 0. 0. 0.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1928) ,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ifferent spectral indices for large and small structures Several scintil- lation theories including the Phase Screen, Rytov, and Parabolic Equa- tion Method

臺中市別名「文化城」。清朝之前,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se are quite light states with masses in the 10 GeV to 20 GeV range and they have very small Yukawa couplings (implying that higgs to higgs pair chain decays are probable)..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rough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ddhism in the Song dynasty was within a “systemic society.” In response to a legitimation crisis, Tiantai Buddhism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