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彭姓家族的空間分布與整合

第四章、 北埔重要家族之空間分布分析

第一節 、 彭姓家族的空間分布與整合

姜姓一族在北埔的開墾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但土地眾多、財力雄厚,也 掌握了金廣福的實質領導權力,但幾代發展下來卻人丁單薄,受人數影響,在空間分布 上較難展現出特色,故本段落以彭姓家族為主要討論對象。

一、彭姓家族血緣與地緣性探討

彭姓一族是北埔人數最多的家族,其原鄉祖籍大多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五雲洞

(今揭陽市揭西縣五雲鎮)與惠州府陸豐縣東坑鄉(今汕尾市陸河縣東坑鎮),根據田 野調查與訪談67的結果,彭姓家族均源自江西吉安的彭延年後代,族人南下途中先抵揭 陽市68而後往榕江上游到達本區,全鎮絕大多數居民姓彭69,隨著人口繁衍再遷移擴散,

有鄰近地區的彭姓大多發源於此的說法。故五雲鎮可謂粵東彭姓的大本營之一。至於榕 江更上游的東坑鎮,居民也以彭姓為主,占總數 78.8%(表 2-10),同樣由五雲鎮遷入。

根據《彭氏大宗譜》記載,陸豐開基祖為開粵始祖延年公派下第 9 世彭受章,生於 元朝武宗至大 4 年 5 月 14 日,為嘉應州長樂縣(今梅州市五華縣)梅林祖益盛公之長 子,世居梅林鮮魚坑,死後葬於惠州府永安縣(今河源市紫金縣)秋溪口,娶何氏為妻,

共生六子,其中長子漢卿、四子漢用與五子漢銘受何氏囑咐,輾轉播遷經揭陽霖田都等 地,定居於惠州府陸豐縣五雲洞70,傳十幾世後陸續渡海來臺,可分為數個派系(表 4-1):

這些派系以彭受章四子漢用派下為多,且大部分祖籍為五雲鎮大盛嶺(今鵬嶺村),渡 臺大多是 16 世左右,彭協春、彭維錫、彭慶禮等派系皆為兄弟親戚一同渡臺,由此來 看,這些彭姓移民在血緣、原鄉地緣、渡臺時間上多有些雷同。第二章談到家族遷移過 程,若有鄰里親戚帶領,能夠降低渡臺的不安全感,降低非現金成本,由此看來,五雲 彭姓家族該符合此現象。

根據《彭姓大宗譜》〈通訊錄〉(表 4-2),可以知道目前彭姓家族的分布概況,雖然 此數據無法還原清末確實情況,但仍可作為竹東與北埔彭姓關聯性的參考,由族譜資料 可知,由竹東遷入北埔的仍忠派下,在北埔可找到 11 筆資料,而竹東有 3 筆,此外除 了七賢、戊龍、法行、欽玉派系之外,其他或多或少,在兩地都可以找到後代蹤跡。這 顯示北埔彭姓在臺灣也有一定程度的在地地緣關係。

67 訪談揭西縣五雲鎮彭明泉先生、五雲鎮彭氏宗祠管理人彭穩當先生。

68 揭陽市榕城區梅雲鎮浦口村現有彭延年祠堂。

69 冷劍波,《清代陸豐客家人遷臺初探》 第六屆客家學術研討會-六堆客家聚落的形成與海峽兩岸的交流,

11/25。屏東:美和科技大學客家社區研究中心,頁 3。

70 莊吳玉圖(2008),《彭氏大宗譜》,頁 129。

表 4-1、北埔彭姓各派系資料

表 4-2、彭氏大宗譜通訊錄於北埔與竹東的資料數

照片 4-3、彭慶萬、慶禮派下祖堂

註:位於麻布樹排(水磜村 3 鄰)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先後順序,大湖一帶大約為咸豐 8 年(1858)年,而麻布樹排為咸豐 10 年(1860)73, 故此三派系先居於大湖村,而後再擴張至鄰近的麻布樹排。筆者曾於麻布樹排訪談顯祥 派下 22 世彭勝雄老師,其家族即由大湖遷入,顯示遷移順序應該無誤。

照片 4-1、彭協春祖堂五雲居 照片 4-2、彭朝祥妻林氏之墓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資料來源:2010 年 8 月拍攝

同樣情況,彭戊龍派下多居於大林村 與外坪村,大林村於咸豐元年(1850)開 墾,外坪村較晚直到光緒 7 年(1881)才 開發74、由於時間相隔甚久,戊龍派下子孫 先居於大林村而後至外坪該沒問題。至於 彭七賢家族 18 世才進入本區,相較其他家 族大多 16 世左右,故由此推論入墾時間較 晚,很有可能已至咸豐或同治年間,當時 中心精華區已達飽和,僅能到外圍地區發 展,世居於南坑村。

再看彭作仁先生於《先祖延年公壹仟 歲冥誕紀念大會特刊》中對北埔彭姓宗會

所描述的文章,其中提到北埔彭姓家族各派系分布範圍(表 4-3),與上述統計結果相似,

除了北埔市街有較多不同派別的彭姓家族混雜外,各家族之間有一定的分布範圍。雖然 隨著拓墾腳步,較有能力家族會擴張至其他地區,但原本世居根據地不會變動,家族人 數也較多,因此呈現一定的空間區隔(圖 4-1)。

73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184、185。

74 同上。

表 4-3、各行政村彭姓派系分布

行政村 派系 備註

北埔、南埔村 春長、榮鳳、舉英、悅賢、

朝富、德龍

1.舉英派下子孫彭鳴鐘由關西遷入 2.彭德龍由竹東遷入

埔尾村 聖祥、仍忠、德山、道英 15 世彭德山初居鹹菜甕,子彭修元移居北埔

南埔村 維尚

水磜村 業祥、顯祥、協春、慶萬、

啟遠

大湖村 廷明、世華、俞烈、慶萬 14 世彭俞烈渡臺,19 世彭成港由寶山移居北埔 大林、南坑、外

坪村

戊龍、七賢、欽玉

資料來源:整理自彭作仁(2009),〈北埔彭姓宗親會〉《先祖延年公壹仟歲冥誕紀念大會特刊》,頁 202。

圖 4-1、北埔彭姓家族各派系分布與遷移順序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附表 3-1 至 3-15。

三、祭祖活動與彭姓家族的整合

各家族的空間區隔性,加上對開臺祖的祭祀活動,展現血緣關係的連結,這並非顯 示各家族之間有明顯隔閡,因為在家族之間還有跨派系的祭祀活動來進行整合,如祭祀 嘗會。

表 4-4 是大正 12 年(1923)繼志嘗會資料,共分繼、往、開、來四組,分別於不 同年份擔任值年,以往字號組為例共有慶萬、協春、聖祥、仍忠、戊龍、欽玉、俞烈等 7 個派系參加。統合了北埔彭姓各派系,此外祭祀會嘗之上還有規模更大的全臺性祭祖。

表 4-4、繼志嘗往字號會員及家族派系

臺帳號 入會姓名 現時派下代表人 家族派系 入會時住所 所屬行政區

29 春秀 州芳 慶萬 麻布樹排

30 錦秀 永奎 慶萬 麻布樹排 水磜村

31 記福 永瑞 慶萬 麻布樹排

35 承寅 慶發 協春 橫窩

28 雲凌 水龍 埔心橋頭

埔尾村

40 錦科 聖祥 埔心

41 戊生 聖祥 埔心

32 修元 埔尾

33 阿戌 埔尾

34 阿金 仍忠 埔尾

36 捷相 仍忠 埔尾

37 進寶 仍忠 埔尾

38 金龍 埔尾

52 阿萬 南埔

南埔村

53 錦雙 南埔

51 安然 大河底

42 阿妹 俞烈 烟寮坪崁下 大湖村

39 旺才 燥樹排 橫山鄉

44 新興 戊龍 大份林

大林村

45 新潤 大份林

46 新月 戊龍 大份林

47 新和 戊龍 大份林

48 雲清 戊龍 大份林

49 丙生 欽玉 大份林

50 五生 大份林

43 阿標 石子林

資料來源: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242、243。

莊吳玉圖(2008),《彭氏大宗譜》。 註:家族派系比對整理自彭氏大宗譜。

彭氏大宗祠 整合整個北埔

的彭姓家族 嘗會祭祖 整合北埔內數

個彭姓家族 渡臺祖祭祖 各家族分布有 不同勢力範圍

圖 4-2、北埔彭氏的三層祭祖儀式

資料來源:修改自廖經庭(2007),頁 81。

依照《彭氏大宗譜》〈臺灣彭氏大宗祠記〉一文的內容,光緒 4 年(1878)彭修元、

彭德全、彭榮光、彭澄康為籌建經理,籌畫興建宗祠。彭瑞鳳在〈臺灣北埔彭氏宗祠記〉

中也記載此事,光緒 4 年(1878),上述四位彭氏宗親發起募捐,在北埔創立宗祠,名 曰光裕祠,於光緒 5 年(1879)完工,以開粵始遠祖彭延年為祭祀認定的對象75。此外

《彭氏大宗譜》〈彭家祠由來〉一文又記載,光緒 9 年(1883)雲端公、剛烈公、裕謙 公76、振揚公倡議創建祖祠於埔尾村 309 號,於光緒 11 年(1885)完工。從這個資料來 看,興建宗祠時間前後不一,但主要籌畫者卻有血緣的連帶關係,彭裕謙即為彭修元長 子,父子兩人不但都在宗祠創建上盡一份心力且大正 4 年(1915)彭裕謙更為改築宗祠 發起人。彭德全很有可能為彭慶萬派下 18 世曾孫,其父親即為彭振揚,至於彭雲端與 彭剛烈為彭俞烈派下 16 世、17 世子孫,也為父子關係。由以上所知,對於宗祠興建時 間雖然無法確定,但可以肯定是光緒初年,且主要籌畫者包含彭修元家族、慶萬、俞烈 等派系子孫,且多為父子關係。

光緒初年北埔的開墾早已進入成熟階段,各家族派系發展也到達一定程度,透過幾 個活躍家族穿針引線,即使真正的血緣關係並不緊密,以同姓做依據,奉遠祖彭延年為 共同祭祀對象,建立彭姓大宗祠。這種更高層級的祭祀組織統合了北埔彭姓,到了日治 時期,更擴張到其他地區,由彭姓大宗祠各項祭祖活動所屬的各嘗會來看,除了金廣福 大隘之外,加上竹東共有 11 個、此外還包括其他桃竹苗地區共 5 個,全臺性祭祖大公 嘗 1 個。從數量上來看,雖然仍以北埔鄰近地區為多,但範圍已擴張到北部諸多縣市。

第三章討論到北埔居民的地緣與方 言屬性,樣本分布沒有明顯的空間規律,

但從血緣性的劃分來看,人數最多的彭姓 家族,依不同的渡臺祖,各派系自卻有空 間分布上的區隔,且有渡臺祖祭祀活動,

甚至成立祭祀公業(如彭協春),或參加 其他祭祀嘗會,甚至於發展成更大祭祖範 圍的彭姓大宗祠。雖然彭姓大宗祠於清末 並無接受其他地區的祭祖嘗會,但整合北 埔內部各嘗會是勿庸置疑。這種祭祖模式 由小而大,由親至疏,是一種三層祭祖儀 式77,也就是渡臺祖祭祖、嘗會祭祖以及

彭氏大宗祠。透過這些祭祀活動,將開粵始祖彭延年派下的彭姓宗親整合在一起。

75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頁 241。

76 宗譜本文紀載為裕識公有誤,該為裕謙,即北埔地區著名秀才彭裕謙。

77 廖經庭(2007),《家族記憶與族群邊界:以臺灣彭姓祭祖儀式為例》。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頁 81。

除了祖先祭祀之外,家族的分布也影響其他社會活動,如神明祭祀,以下以慈天宮 慶讚中元的輪祀體系為例,進一步討論。

表 4-5、彭氏大宗祠所屬嘗會

祭祖日期 祭祖單位 區域 創始人 備註

正月初 2 竹東、北埔

族人

正月初 2 延年紀念館 中和

正月初 2 延年紀念館 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