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語閱讀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華語閱讀相關研究

本節所要探討的是國內華語文研究裡,針對華語閱讀的相關文獻。由 於目前國內從事華語閱讀的研究仍不算多,在所蒐集資料中,以信世昌

(2001)所出版的《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最為完備且有系 統,因此研究者嘗試以信世昌(2001)的研究為主,其他資料為輔,將資 料彙整作論述。再者,由於本研究是針對台灣地區華語閱讀所作的相關研 究,因此中國大陸「對外漢語」相關研究並不適用,且其研究品質多參差 不齊,所以以下文獻探討多以國內研究為主。

壹、華語閱讀策略

信世昌(2001)將華語文的學習策略分為三類:中文特殊策略、跨語 言的共通策略、跨領域的策略。中文特殊策略是指對於閱讀華語文的漢 字、詞彙、文句、段落、與篇章等層面的記憶、認知與補償策略,是基於 中文的特性所使用的特殊策略,如漢字部件策略,只適用於漢字而不適用 於其他語言。跨語言的共通策略指學習任何語言都能互通的策略。例如學 習華語閱讀的後設認知策略、情意策略、及交際策略等等,這些策略項目 有助於語文學習,但都不直接與某個語文相關,因此可適用於各種語文的 學習。跨領域策略指各個領域都適用的策略,不只是學習語文,學習其他 知識都可採用,例如發問策略。實際與華語閱讀學習相關的應集中於中文 特殊策略和跨語言的共通策略兩類。

信世昌(2001)還針對華語閱讀策略的分類與採集進行研究,結果整 理出將近五十個策略運用方式,共歸納為八類,研究者歸納整理,如下表 2-2 所示:基於漢語特性分為「漢字學習策略」和「詞彙學習策略」兩類;

再根據學者 Rebecca L. Oxford 的六大語言學習策略分類為:直接策略(「記 憶策略」、「認知策略」、「彌補策略」)與間接策略(「後設認知策略」、「情 意策略」、「社交策略」)。

表 2-2 華語學生所使用的中文學習策略

表 2-2 華語學生所使用的中文學習策略(續)

文章中,字、詞等較小單位的解碼策略。該研究者以有聲思考方式探討美 籍學生在中文閱讀策略上的運用情形,結果顯示是否達到閱讀理解的關鍵 因素,在於中文程度與閱讀策略運用的得當與否。一般以英語為母語人士 在閱讀中文時,學生普遍能夠運用「後設認知」的監控策略幫助理解,雖 在全面性閱讀策略使用中,以「解釋內容」、「辨識內容」為主,但大部 分的策略使用,卻集中在區域性策略上的「辨識字詞」與「翻譯」作為主 要使用策略。可見語言書寫系統的差異,對母語為英語的學生而言,辨認 中文的字詞仍然是一大負擔。

另外,信世昌(2001)也就華語閱讀策略教學實驗課程研究結果,指 出東、西方學生閱讀策略使用的差異性:

(一)日本學生對於篇章的策略較為肯定,但其他國籍學生則覺得詞語 句的策略較實用。

(二)即使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的口語、聽力及寫作表現差不多的 東、西方學生,東方學生仍舊在閱讀方面更具有理解力。

(三)漢字策略方面,日本學生對從小即接受漢字教育,因此對以部首、

部件等策略學習漢字,並無太深感受。

參、日本學生與西方學生的閱讀表現比較

葉德明、陳純音(1998)研究日本學生與西方學生在華語閱讀表現與 策略之運用,調查了 30 位日本籍學生以及 30 位美國籍學生,並以 20 位台 灣學生作為對比,獲得了許多有趣的比較結果。研究者將閱讀表現的結果 自行彙整成表 2-3,其分析如下:

表 2-3 日本學生與西方學生的閱讀表現比較

母語的干擾情形不明顯;日本學生對於讀物印排方式之習慣,與我們本國 人相近,而有趣的是,喜歡直式排列的西方學生人數比竟然多於日本學 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錄音測驗的反應研究中,日本學生的自信程度 明顯比西方學生低,儘管他們在許多方面呈現的結果都比西方學生優秀,

但卻缺乏信心。此一現象似乎與民族性相關,日本學生較含蓄保守,除非 非常有信心或把握才會說有信心,而西方學生則比較直率,覺得有信心就 說有信心。

肆、小結

目的語閱讀程度越高的人,運用屬於「知識導向」閱讀因素的能力越 好(Bernhardt,1991)。儘管從閱讀表現與閱讀策略來看,日本學生由於 擁有漢字基礎的優勢,各方面幾乎都呈現較西方學生優越的結果,然而中 文程度與閱讀策略運用的得當與否,才是閱讀理解之關鍵。華語閱讀策略 在共通的原則下,可配合「漢字學習策略」、「詞彙學習策略」、「記憶策略」、

「認知策略」、「彌補策略」、「後設認知策略」、「情意策略」和「社交策略」

之間交互使用的。若是能善用這些閱讀策略,西方學生一樣能達到高層次 的閱讀理解。

第三節 閱讀差異分析相關理論

本節旨在藉由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的相關文獻探究,幫助讀者瞭解閱讀 差異分析的發展、目的以及研究精神之所在,並於第二部分整理閱讀差異 分析運用於中文閱讀之相關文獻,以作為本研究設計與分析時的參考依 據。

壹、閱讀差異分析

一、閱讀差異(reading miscue)

從心理語言學的觀點,閱讀其實並不是一個精確的過程,「沒有任何 一個讀者,在閱讀未曾讀過的文章時,不會發生錯誤(errors)」(K. Goodman,

1973);Y. Goodman 和 Burke(1972)也指出,讀者多少都會有偏離(deviate)

文本的情形發生,而這些偏離會因讀者閱讀時,對理解困難所產生的中 斷,而再度受到評估。因此,K. Goodman(1973)認為透過閱讀差異的分 析,能讓我們更了解讀者是如何成為一個意義建構者,而非單字解碼者。

曾月紅(1998)認為 K. Goodman 於 1967 年時提出以「miscue(閱讀差 異,或稱異讀)」來取代「error(錯誤)」的觀點,因為在教育上,「error」

通常帶有負面和否定的暗示意涵,而且認為「error」這個名詞似乎已認定 讀者缺乏某種知識或不專心,但事實上當讀者唸「錯」時,他的用心程度、

使用的知識和唸「對」時並無差別,不管是否產生「錯誤」,認知的過程 是相同的。所以為了避免負面含意的字眼「error(錯誤)」,K. Goodman 改 用「miscue(差異)」來替代。

K. Goodman 認為讀者口語閱讀時的反應有兩種:一種是觀察到的反應

(OR,observed response)、另一種是預期的反應(ER,expected response)。

閱讀差異被定義為口語閱讀時,觀察到的反應(OR)與預期反應(ER)

上的差別(K. Goodman, 1982c)。藉由比較讀者的閱讀差異和對文本的預期 反應,反映出讀者使用的線索、策略,和它們對建構意義上的影響(Goodman, 1969)。K. Goodman 相信閱讀差異並不是隨機的,而是作者的思想語言與 讀者的思想語言間的一種交流標誌(Goodman, 1982c):

一個閱讀差異如同一個閱讀過程的視窗(a window on the reading process),讀者在閱讀時,沒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當讀者試圖要透 過文本去建構意義時,他的預期反應和閱讀差異皆會產生,如果我們 可以了解其閱讀差異和預期反應的相關性,我們也可以開始了解讀者 是如何使用閱讀過程。(Goodman, 1982c: 94)

閱讀差異並不是隨機發生的結果,而是閱讀過程的產物,它反映了讀者探

究和理解文章意義的程度,透過閱讀差異分析,研究者可以洞察讀者閱讀 理解的過程,以及了解讀者意義建構的心理語言過程(Goodman, 1973)。

二、閱讀差異分析(Reading Miscue Analysis)

「閱讀差異分析」是 K. Goodman 於 1969 年提出的閱讀檢測方式,藉 由分析讀者閱讀過程的差異型態,來探討讀者的閱讀能力與技巧,以提供 教學者在教學上之參考(Y. Goodman, Watson&Burke, 1987)。

K. Goodman 認為閱讀過程是一種心理語言的猜測遊戲,強調整個語言 系統各個環節(字形字音、語法、語義)的相互影響(Goodman,1982c)。

字形字音線索系統(grapho-phonemic cueing system)是反映觀察反應和預期 反應的視覺相似度,以及處理聲音特徵的關聯性;語法線索系統(syntactic cueing system)是呈現閱讀差異在文法上的可被接受程度;語義線索系統

(semantic cueing system)則是決定閱讀差異是否會造成文本意思的改變

(張貴鳴,2001)。讀者在理解過程中的偏離,反映出他們如何利用這三種 線索系統去建立文本意義,進而達到閱讀理解,這三種語言線索也被視為 讀者建構文本意義的資訊來源(林珍蒂,1994)。

K. Goodman 在 1963 年以「閱讀差異分析」作為研究工具,針對小一、

二、三的學生實施了口語閱讀描述性的研究,1964 年發表了閱讀差異分析 研究的第一份公開報告,研究結果證實了他的假設(Goodman,1982a),

他曾指出閱讀差異分析的三項優點(K. Goodman, 1969):

(一)研究者可以藉由預期反應和觀察反應的比對來研究閱讀的自然過 程。他們可以闡明讀者閱讀差異的產生之處,以及導致的因素為何。

(二)可以診斷個別學生的口語閱讀缺點,強調高品質閱讀差異的效果,

以及精確地指出特殊的閱讀問題。

(三)能幫助老師或研究者區分產生閱讀問題的困難為何,是由於文法過 於複雜?還是對閱讀材料的概念度不足?進而為個別學生設計合 適的閱讀計畫與策略。

另外,Y. Goodman 等人(1987)也認為,「閱讀差異分析」帶給老師和研 究者於閱讀上的作用至少有三項:

(一)證明讀者綜合使用策略和先備知識。

(二)它提供了更多關於讀者的擅長之處和弱點的細節資訊,以及閱讀問 題。

(三)我們能再次評估閱讀策略使用上的適當性。

三、閱讀差異分析模式(Reading Miscue Inventory,簡稱 RMI)

在 K. Goodman1963 年的研究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結果,就是發展出

「Goodman 閱讀差異分類表(Goodman Taxonomy of Reading Miscue)」作為 衡量的依據(Goodman, 1982b)。然而此複雜的分類表只適用於某些少數研 究對象的深入研究,因此 Y. Goodman 和 Burke 根據 K. Goodman 的「閱讀 差異分類表」稍作修改,在 1972 設計了 RMI,將「閱讀差異分析」帶入真

「Goodman 閱讀差異分類表(Goodman Taxonomy of Reading Miscue)」作為 衡量的依據(Goodman, 1982b)。然而此複雜的分類表只適用於某些少數研 究對象的深入研究,因此 Y. Goodman 和 Burke 根據 K. Goodman 的「閱讀 差異分類表」稍作修改,在 1972 設計了 RMI,將「閱讀差異分析」帶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