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因人力、時間限制,研究對象僅限於三位在台 日籍學生,研究結果能否推論至樣本以外的對象,尚待討論。

二、本研究由於時間上的限制,未能對研究對象作長期觀察,研究對象的 閱讀情形是否會受到不同時段的精神狀態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討論。

三、本研究於主題、內容上,僅止於三位日籍學生華語閱讀情形之呈現,

並未涉及教學或其他因素影響,研究結果是否可推論至教學上,仍有 待討論。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期刊

王瓊珠(2002)。國小一年級疑似閱讀障礙兒童之觀察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學報,33,327-344。

吳宗立(1996)。閱讀理解教學的後設認知策略。研習資訊,13(1),33–

37。

李家同(2005,1 月 15 日)。救語文能力 大量閱讀是妙方。聯合報,A15 版。

信世昌(1997)。華語文教之「領域」思考。華文世界,84,17–24。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6(2),

1-11。

柯華葳、張郁雯(1999)。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 年刊,46(2),85–100。

許淑玫(2003)。談閱讀理解的基模理論。國教輔導,42(5),11858–11863。

陳李綢(1990)。近代後設認知理論的發展與研究趨勢。資優教育季刊,

37,9–12。

陳秋蘭(1994)。母語閱讀語外語閱讀之文獻探討。東海學報,35,127–

147。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教育文粹,21,10–

19。

曾月紅(1998)。從兩大學派探討全語文教學理論。教育研究資訊,6(1),

76-90。

游自達(1997):基模探源。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簡訊,18,4。

劉偉瑩(2005,3 月 15 日)。向全球行銷華語,教育部擴大行動。國語日

報,1 版。

鄭春蕓、邱美虹(1994)。閱讀理解的推論型式與研究方法。嘉義師院學 報,8,287-312。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

16,385-412。

藤淑芬(2004)。經濟浪潮下的中文熱-兩岸競逐華語教學市場。光華(中 英文國內版),29(4),32–39。

二、書籍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林清山(譯)(1997)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台北:遠流。

信世昌(2001)。華語文閱讀策略之教程發展與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柯華葳(2004)。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研究與實務。台北:遠流。

洪月女(譯)(1998)。K. Goodman 著。談閱讀(On reading)。台北:心理。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主譯)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 清田(譯)(2004)。R. C. Bogd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

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嘉義:濤石文化。

鄭麗玉(199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三、學位論文

吳金花(1997)。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杜雯華(2000)。美籍學生中文閱讀過程的策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珍蒂(1994)。英語閱讀錯誤分析:透視臺灣 EFL 學生之閱讀過程。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般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筠惠(2002)。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畫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 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貴鳴(2001)。閱讀背後之故事:洞悉大學推薦生與大學非推薦生閱讀 過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般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芳菁(2002)。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輔助教學計劃。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連啟舜(2001)。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鄒美雲(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中、英文閱讀之研究-以誤讀分析(miscue analysis)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南。

謝瑜苓(2002)。外籍兒童中文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四、其他

洪月女(2002,12月)。閱讀的理論。發表於台北市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 之「多元語文教學及學術交流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台北。

胡志偉、顏乃欣(1991-1992)。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 年代研究的回顧 與展望。曾志朗編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77-124。

嘉義: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徐明珠(2004)。從認知基模發展談幼整合政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 基金會研究報告(093–005)。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411-H-003-004)。台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龔鵬程(2001)。華語師資培訓班課程講義。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語文教育 中心,未出版,宜蘭。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5). A schema-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 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pp. 255-291). N Y: Longman.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of reading. In P. D.

Pearson(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353-394). New York:

Longman.

Bernhardt, E. B. (1991). Reading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hang, J. M., Hung, D. L., &Tzeng J. L. (1992). Miscue analysis of Chinese children’s reading behavior at the entry leve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1), 120-158.

Dansereau, D. F. (1985).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 In J.W. Segal, S.F.

Chipman, & R. Glaser (Eds), Thinking and learning skills: Relating learning to basic research (pp. 209-240). Hillsdale, NJ: Erlbaum.

Dole, J. A., Duffy, G. G.,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Eller, W. (1967). Reading and semantics. In M. L. King, B. D. Ellinger, & W.

Wolf (Eds.), Critical reading.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Forrest-Pressley, D. L., & Gillies, L. A. (1983). Children's flexible use of strategies during reading. In M. Pressley & J. R. Levin (Eds.), 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pp. 133-156). N Y:

Springer-Verlag.

Gagne, E. D.,Yekovich, C. W., & Yekovich , F.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Y: Longman.

Goodman, K. S. (1969). Analysis of oral reading miscue: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5, 9-30.

Goodman, K. S. (1973). Analysis of oral reading miscue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In Smith F. (Eds.), Psycholinguistics and Reading (pp.

158-176).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oodman, K. S. (1982a). A linguistic study of cues and miscues in reading. In F.

V. Gollasch (Ed.),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pp.115-120).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oodman, K. S. (1982b). Analysis of oral reading miscue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In F. V. Gollasch (Ed.),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pp.123 -132).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oodman, K. S. (1982c). Miscues. Windows on the reading process. In F. V.

Gollasch (Ed.),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

Goodman (pp.93-101).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oodman, Y. M. (1996). Revaluing readers while readers revalue themselves:

retrospective miscue analysis. The Reading Teacher, 49(8), 600-609.

Goodman, Y. M. (1997). Reading diagnosis-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The Reading Teacher, 50(7), 534-538.

Goodman, Y. M., &Burke, C. L. (1972). Reading miscue inventory: Manual procedure for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NY: 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

Inc.

Goodman, Y. M., &Marek, A. M. (1996). Retrospective miscue

analysis-revaluing readers and reading. Katonah, NY: 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 Inc.

Goodman, Y. M., Watson, D. J.,&Burke, C. L. (1987). Reading miscue inventory alternative procedures. N Y: 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 Inc.

Goodman, Y. M., Watson, D. J.,&Burke, C. L. (1996). Reading strategies:

Focus on comprehension (2nd Ed.). Katonah, NY: 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 Inc.

Hyde, A. A., & Bizar, M. (1989). Thinking in context :Teaching cognitive process across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NY: Longman.

LeCompte, M. D., Prissle, J., & Tesch, R.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N Y: Academic Press.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k,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3-32.

Pressley, M.,&Harris, K. R. (1990) What we really know about strategy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1), 31-34.

Pritchard, R. (1990).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schemata on reading processing strategie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5(4), 273-295.

Rumelhart, D. E. (1980).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

J.Spiro, B. C. Bruce, & W. 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33-5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附錄一 重述性訪談大綱

z 故事大概在說些什麼?

z 可以告訴我更多有關於您剛才提及的(某角色/某事件)?

z (某角色/某事件)之後,發生了什麼?

z 您認為某角色為何這麼做?(故事中的哪個情節讓您如此認為?)

z 您認為某事件為何發生?(故事中的哪個情節讓您如此認為?)

z 您可以用簡單幾句話說出這個故事主要在談論什麼嗎?

z 如果有人在故事最精彩處打斷您,關於故事結局您會提出什麼疑問?

z 當您在閱讀這個故事時,您會想到什麼問題?

z 您認為作者為什麼寫這個故事?

z 您認為作者是否曾嘗試想在故事中教導些什麼?

z 這個故事是否令您想起其他某個故事?理由?

z 這個故事是關於什麼問題?

z 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

z 告訴我故事中您還沒提到的其他角色?

z 形容某角色故事最初時與最後時的模樣?

(以下針對讀者有興趣的部分提問,例如:)

z 故事中是否有那個部分讓您感覺,快樂、悲傷?

z 是否覺得有哪個部分有趣?

z 是否覺得有哪個部分奇怪、不符合常理或可怕?

z 是否有哪個部分讓您覺得不必然如此或不簡單?

z 告訴我哪個部分讓您想笑、哭或生氣等等?

(鼓勵讀者做評論)

z 您喜歡這個故事嗎?理由?

z 故事中是否有哪個情節會讓您想改變(例如結局)?如何改?

z 您認為某角色是否正確,當他…. (某事件)?

(讀者文化上的認知)

z 故事中是否有哪個部分對您而言毫無意義?

z 是否有哪個角色的動作、言語令你想起某個您認識的人?是哪些動 作、言語?

z 您認為故事中是否有哪些特殊的場景?

(閱讀事件的問題)

z 關於本故事,您有任何想問我的事嗎?

z 是否有哪些概念、想法、句子或字彙困擾您?

z 為什麼您離開這個困擾您的字彙?

z 您說(某個代替字、錯字或非字),您覺得它是什麼意思?

z 您以前曾聽過這個字嗎?

z 這個字的意思是您之前就了解的嗎?還是讀了本故事後才學到的?

z 故事中最簡單和最難的部分為何?說明。

z 記得您提到(某角色/某事件)時,使用了一個(非字),您可以解釋 一下嗎?

z 您是否在故事開頭就理解了本故事?

z 是否有任何讓您無法理解的時候?指出並說明這些時候?

z 是否有任何讓您覺得奇怪的時候?何時?

z 故事的圖片會幫助您或干擾您的理解?如何幫助或干擾?

附錄二 回顧性訪談大綱

一、此miscue 有意義嗎?有道理嗎?還是它只是聽起來像中文?

二、a這個字是有被改正過的嗎?

b它應該被改正嗎?

三、此miscue 看起來像文章中的原字或詞嗎?

四、此miscue 聽起來像文章中的原字或詞嗎?

五、你覺得你為何會犯此miscue 呢?

六、此miscue 是否影響你對文章的理解?

七、承六,你為何這麼認為?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附錄三 華語文能力測驗範例--閱讀理解部分

(資料來源: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http://www.mtc.ntnu.edu.tw/indexc.html)

【初級】

第一部分 單句

這一部份是讀一個句子,根據這個句子的意思回答問題。例題如下:

6. 「我們有的想去游泳,有的想去打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A) 我們都想去游泳。

(B) 我們都不想去游泳。

(C) 我們不都想去游泳。

(D)我們想去游泳,再去打球。

正確的答案是(C)。請在答案紙上第六題的 C 下方塗黑。寫法如下:

6. A B C D AB D AB CD AB CD AB CD 第二部分 材料

這一部份是根據每一大題提供的材料內容,回答 1-2 個問題。例題如 下:

(十)廣告(Advertisement)

7. 一隻半烤鴨賣多少錢?

(A) 160 元 (B) 300 元 (C) 450 元 (D) 460 元

正確的答案是(D)。請在答案紙上第七題的 D 下方塗黑。寫法如下:

7. A B C D AB D AB CD AB CD AB CD

【中級】

【高級】

第一部分 單句

這一部份是讀一個句子,根據這個句子的意思回答問題。例題如下:

6. 「日本政府對美國這項決定表示遺憾,但認為不至於影響兩國外交關

6. 「日本政府對美國這項決定表示遺憾,但認為不至於影響兩國外交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