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題目為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之 研究,為使意義明確,避免混淆,茲界定說明相關重要名詞如下:

壹、第一代大學生(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

第一代大學生的身份有多種操作型定義,第一種是父母兩人都沒有取得大學 學位,第二種是學生本人是家庭裡第一位上大學的人,第三種是父母兩人都沒有 大學經驗,或是父母的最高學歷在高中以下(黃雅容,2008)。第二種定義是三 種定義中最嚴謹的一種,受到不少研究採用,在該定義下,除了父母沒有上大學 之外,學生若有兄姐,也必須是沒有上過大學。另外二種看起來有些相似,第一 種定義較第三種定義寛鬆,父母若是有上大學的經驗,即使最後沒有取得學士文 憑的學生,照第一種定義,仍算是第一代大學生,照第三種定義則不是。黃雅容

(2008)第一代大學生的研究因為高等教育資料庫九十四學年度大一學生問卷沒 有調查受訪者的兄弟姐妹的學歷,或是學生的父母是否曾經上過大學但是最後沒 有取得學士文憑,所以黃雅容(2008)研究採用第一種操作型定義來測量第一代 大學生的身份,且黃雅容(2008)的研究是將父母專科算為非第一代大學生。而 本研究因為要突顯父母大學學歷和父母專科學歷在文化資本上有差異,因而,本 研究所指的第一代大學生,係為94 學年度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大三學生,且父母 學歷是大學以下者,不包括父母學歷為專科者。

貳、非第一代大學生(non-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

即是父母其中之一有讀過大學以上的學生,大學包括公私立大學。本研究之 非第一代大學生,係為94 學年度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大三學生,且符合上述定義 者。

參、校園經驗(campus experience)

「校園」是為實現教育目的有意安排的環境,它提供的是學習與機會,以 便使個人內在潛能發榮滋長(葉紹國,2006)。「經驗」是指個體在生活活動中,

所經歷到的歷程,亦即經驗是活動的結果,經驗並不限於別人刻意地提供或教導

(張春興,2006)。本研究校園經驗相關理論包括: Astin的投入理論,學生投入 在學習過程中的時間和精力愈多,對教育的投入愈積極,他們的自我成就和對於 學習經驗的滿意度愈大;Tinto(1975,1993)交互影響理論中,學生在這些循環 系統中長期與學校、學術、人際系統互動,累積成學生校園投入經驗;Terenzini 等人(1996)在大學生衝擊模式中的也提及學生校園經驗,其內容包括修課經驗、

課外經驗與學術經驗。根據相關理論得知,舉凡學生在校園中所體驗到的每件事 務,都是校園經驗的一部分。

本研究所稱之校園經驗,是指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在校園中課業的投 入、參與社團活動、同儕關係、師生互動、平均每週工作時數、住宿狀況。其中 課業投入、參與社團活動、同儕關係、師生互動、平均每週工作時數以學生填答 程度來代表校園經驗,分數越多代表校園經驗越高,反之,分數越低則表示校園 經驗愈低,住宿狀況一題則是以以學生回答住家或住宿來當作校園經驗,住家的 學生校園經驗較低,住校或校園租屋的學生校園經驗較高。

肆、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

學習成果係指學生在學校中的所有學習結果,該結果是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 系統化教育的結果;該結果並非先天或自然的,是經由教育歷程所獲得的學習成 就與發展潛能;也是個人能力的總合,包含認知學習、情意表達、及社會生活觀 念與實踐能力等學習結果(黃世雄,2008)。美國ACPA與NASPA(2004)將高 等教育學生學習成果歸納為七類,說明如下:1.認知的複雜度、2.知識的獲得、統

整與應用、3.人性化/人文主義、4.公民責任、5.人際關係與自我瞭解的能力、6.

實踐的能力、7.持續就學與學業成就。綜合言之,ACPA與NASPA(2004)所提 出的七類學生學習成果,可以歸納出三大面向:認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與學業 成就。

本研究所指之學習成果,除一般所強調之學業成績外,尚包括屬於學生情感 層面的心理社會發展及認知方面的多元能力發展,其中學業成績為學生在學校前 一學期的平均學業成績,分數越高代表學業成績越高。心理社會發展與認知能力 發展各是兩個量表;心理社會發展包括:目標的發展、情緒管理的發展、成熟人 際關係的發展、能力的發展、從自主走向互賴、自我認同建立的六個分量表。多 元能力發展包括:人文社會、英語能力、數理資訊三個分量表。以上兩個量表都 是以總分計算,總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發展越高,反之,

分數越低則表示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發展越低。

伍、教育抱負(educational attainment)

教育抱負係指個人在追求成就或進步時,評估自己所能達到的目標水準,並 做為追求成就或進步時,評估自己所能達到目標水準,並做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 力,影響個人是否能有所成就,這可以表現在生活、升遷、賺錢或其他方面的成 就上(張春興,2006)。

本研究的教育抱負是指大學畢業後是否有繼續就讀碩士或博士的意願。依問 卷題目希望獲得的學位:1.碩士學位、2.博士學位、3.其他,3.其他設為排除項,

迴歸時設為碩士1,博士 2。以研究對象自行填答的狀況當作教育抱負的高低,

回答希望取得碩士學位的學生教育抱負較低,回答希望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教育 抱負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