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理論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理論及相關研究

為了瞭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意義,首先探討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意義,

其次探討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相關理論,最後介紹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 相關實證研究。

壹、 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意義

「教育抱負」是指個人在追求成就或進步時,評估自己所能達到的目標水準,

並做為追求成就或進步時,評估自己所能達到目標水準,並做為追求成就的內在 動力,影響個人是否能有所成就(張春興,2006),這可以表現在生活、升遷、

賺錢或其他方面的成就上。在60 和 70 年代抱負研究的文獻上,Pascarella (1984)

提到研究者趨向於使用實證的方法,而非從理論上來加以討論。本研究主要是從 文化資本理論的角度來探討第一代大學生的教育抱負,以理論來討論第一代大學 生的教育抱負。

根據國外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發現都支 持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教育抱負有差異,相關研究有:Warburton、Bugarin 與Nunez (2001)發現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學生有持續就學率 15%的差距,第 一代大學生為73%,非第一代大學生為 88%,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學生在持續 就學率和畢業率有差距,國外針對此現象做了不少研究,其中用質性研究在描述 第一代大學生大學經驗的研究有Lara(1992)、Rendon(1992)、Rodriguez(1982)

而量化的研究有Attinasi(1989)、Billson 和 Terry(1982)、Richardson 和 Skinner

(1992)、Terenzini 等(1996)。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差距表示父 母的教育程度對學生選讀學校有直接的影響,而排除了第一代大學生本身高學術

成就和能力的影響,也因為弱勢學生常常選讀名望比較不高的學校,因此上大學 所帶來的效益並不總是如我們期待的那麼公平(Hans-Vaughn, 2004)。過外在探 究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差異的原因,常歸結於文化資本的差異,

下一段將介紹文化資本理論:

貳、 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的相關理論

一、文化資本

Bourdieu(1977,1986)的作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架構來分析父母的教育程 度對於孩童的高等教育投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Bourdieu 的觀點中,社會流 動的動力來自於文化資本理論,這理論幫助解釋個人在學歷追求過程中的自我 抉擇。而Bourdieu 是用經濟學的術語「資本」(capital)來闡釋日常生活中的 社會現實。在社會階級結構中,Bourdieu 用文化資本來測量對於宰制文化(高 等教育文化)所認定的品味、性情、消費模式認同的傾向。

文化資本本身不帶有價值,而是被用來追求具有社會價值的目的和資源,

像是地位、收入和影響力。和社會與經濟資本比起來,文化資本被視為一種象 徵性的資源,讓個人可以用來投資,而企圖達成向上流動。在一個階級結構中,

個人擁有的文化資本數量隨著階級位置而有差異,且文化資本有代代相傳的特 性,因此個人所擁有的文化資本數量來自於其家庭。如果不是出身於宰制文化

(高等教育文化)環境,個人必須追求額外的文化資本才可能成功。而額外文 化資本的投資可能發生於個人進入高等教育系統之前,這些投資可能早在高中 時期就開始了,而在擁有相同社會和文化資源時,文化資本的投資差異可能就 造成不同的收穫。學生會自我選擇到不同的策略途徑,扮演一種成功取向的作 用。

DiMaggio 和 Mohr(1985)曾批判傳統以收入、工作類型及學歷等市場位

置所劃分的階級並無法精確地反應社會所存在的階級或預測其子女的學業成 就。真正的階級團體(status group)會營造他們特有的文化品味。在高階的階 級團體(status group)裡,其文化品味可能因較有助其子女的認知學習且與學 校所獎勵或偏好的文化相仿,因而有較好的學業表現。DiMaggio 和 Mohr 發現 此文化資本對美國大學生的影響並未因進入大學而減緩。大學生在畢業後一般 有較好的工作及收入,以傳統對社經地位(SES)的定義,可望進入高社經地 位的社群。然而,如同Lamont and Lareau (1988)所聲稱,文化資本是制度 化的,也就是涵蓋一套共享的高地位文化標誌(high-status cultural signals),例 如行為、品味、態度,以作為社會和文化的排他性(De Graaf, & Kraaykamp, 2000)。倘若低文化資本的學生未在上大學後積極累積文化資本,則終究無法 進入優勢的階級團體(status group)(引自陳素芬、簡郁芳、許瓊慧,2005:13)。

換句話說,第一代大學生進入大學並不是真的擁有優勢,還要積極累積自己的 文化資本,例如:參與學術性社團、與教授關係良好等,透過這些活動第一代大 學生才能晉升到高等教育文化的脈絡,減少第一代大學生本身因文化不利所造 成的文化衝突。

二、第一代大學生文化資本的累積

在討論到第一代大學生時,很重要的就是第一代大學生出身環境中的其他 成員會將個人追求學歷的企圖視為一種對於原生文化的拒絕(London, 1996)。

這種緊張關係會使得學生感受到一種社會壓力,打擊其超越其家庭或朋友的抱 負(Harker, 1990;London, 1996)。這種緊張關係也會影響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 環境中的客觀環境和社會條件,包括學術文化裡包含的宰制文化(Walpole, 1998)。

McDonough(1997)的研究指出中、高階級的家庭灌輸他們小孩文化資本 的知識,這些知識讓家庭裡的經濟資本概念更為完整,研究者以Bourdieu 的框 架去解釋為何社會階級對學生結果有重大的影響,和討論包含復學及大學選擇

等多種結果的文化資本應用。Bourdieu 的理論在第一代大學生身上發現,第一 代大學生要跨越兩種不同文化,Bourdieu 的文化資本就提供一個有利的框架來 了解不同教育水準的父母如何投資下一代的高等教育。

文化資本也許能解釋為什麼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有較低的抱負。受過 較多教育的父母會讓小孩較早就接受社會化的洗禮,目的是要他們及早對未來 的職業生涯做準備。來自中、高階級的學生對於高中畢業後的選擇很有概念,

所以他們不只要念大學,而且還想進入更高等的教育機構中深造,這種概念有 助於他們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家庭收入或是社經背景都是影響第一代大學生文 化資本的架構。因為在大學就學的過程,文化資本被界定為大學校園環境的知 識和價值(Bourdieu, 1977, 1986;McDonough, 1997)。

Pascarella 等人(2004)用文化和社會資本的觀點來解釋第一代大學生。文 化資本的本質是說明屬於自己所屬的社會階層中與生俱來的權利。第一代大學 生在高等教育的不利情況展現在文化資本的不足,London(1992)為了試圖了 解第一代大學生和他們的經驗,他置身在第一代大學生經歷文化挑戰的脈絡當 中。因此研究者 Long(2003)就用質化研究去貼近七位第一代大學生的真實 生活,研究發現:他們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的不足,造成他們比較成熟、獨立、

應變能力強。其中一位研究對象表達「我學習越多自己想要的事物,我成長得 越快」。另一位參與研究者表示看見同學是被父母在背後推動、刺激、不斷嘮 叨及不時為子女爭取利益,這些同學父母的行為讓她有一點痛苦,因為她凡是 都要自己完成。這樣的心情其他六位第一代大學生都有相同感受,且在其他第 一代大學生特徵的研究中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再加上這七位研究參與者都 是來自不同國家前往美國就學,因此都遭遇的還有可怕的文化衝擊甚至是衝突 及歧視。

三、第一代大學生與教育抱負

Bourdieu(1977,1984)的文化資本可以成為一種工具或手段,來轉換成其 他階層面向的地位取得,例如教育、職業等。就教育而言,上階層的學生由於 家庭環境的長期薰陶,較熟習學校老師所喜愛或追求的上層文化品味,使老師 產生良好的印象,而有較好的師生互動,在學習上獲得較多關心、較高的期望,

老師打成績時也容易給他們高分,而有助於學業成績,甚至進一步的教育、職 業取得。

從上述可知,文化資本的概念影響學生教育抱負的追求,Nunez 與

Cuccaro-Alamin(1998)發現第一代大學生中不參與學士計畫的比例為 88%,

而非第一代大學生中不參與學士計畫的比例為43%;第一代大學生高中畢業後 並非直接升大學的佔了46%,而非第一代大學生高中畢業後並非直接升大學的 佔了19%。Hurley(2002)針對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學生研究所學位選擇比較 做了九年的追蹤研究,觀察學生是否會在畢業九年後繼續升學的行為,研究發 現影響第一代和非第一代大學生碩士學位取得的因素:研究方法在使用邏輯斯 迴歸的預測下,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在畢業九年後進入研究所就讀的發生率

(odds)為 24%(p<.01)顯著少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不只國外的研究發現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有差異。國內的研 究也有類似發現。彭森明(2005)以父親教育背景來看,父親教育程度較高的 學生上一般公立大學的比率要比父親教育程度低的學生高。父親教育程度在國 小及國中的大一學生只有9-10%進一般公立大學,而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學及研 究所的大一學生卻有30-40%進一般公立大學,相差在 20-30%以上。相對地,

父親為國小教育程度的學生上私立技職學院的比率,比父親為研究所教育程度 的學生高很多(31%比 7%),顯示不同家庭背景學生的教育機會有高度差異。

台灣黃雅容(2008)的研究也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因為和其他學生繼承的文 化資本不同,第一代大學生追求穩定富裕、平凡、幸福的人生,較少去思考要 如何改善小我以外的社區和社會,享受興趣的精神生活不是他們的目標。

台灣黃雅容(2008)的研究也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因為和其他學生繼承的文 化資本不同,第一代大學生追求穩定富裕、平凡、幸福的人生,較少去思考要 如何改善小我以外的社區和社會,享受興趣的精神生活不是他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