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大學生學習成果理論及相關研究

為了瞭解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的意義,首先探討大學生學習成果的意義與 重要性,其次探討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理論,最後介紹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 實證研究。

壹、大學生學習成果的意義與重要性

「學習成果」是學生在學校中的所有學習結果,是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系統 化教育的結果;該結果並非先天或自然的,是經由教育歷程所獲得的學習成就與 發展潛能;也是個人能力的總合,包含認知學習、情意表達、及社會生活觀念與 實踐能力等學習結果(黃世雄,2008)。因為高等教育擴張的關係,進入大學的 學生人數增加,也越來越多元化,知識也不再是稀有的或固定的商品,學習不再 是被動的接受教學的自然產物,或是學生簡單的吸收在講課與書本上呈現的教 材,學習的新觀念認為,學習是學生發展與學習的重要整合,它反映出學生是具 有多元面向與獨特個人背景,可能會以多種不同的方式當作是學習的過程與內容

(ACPA & NASPA, 2004)。根據ACPA與NASPA(2004)發表「重新思考學習:

從整體校園了解學生經驗」的文章中,將高等教育學生學習成果歸納為七類,說 明如下﹕

一、認知的複雜度:包括批判性思考、反思式思考、有效的解釋、智力的適應、

情感/認知的統整、自我認同/認知的統整。

二、知識的獲得、統整與應用:包括瞭解某個領域的知識、連結不同領域的知識 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追求終身學習、職業的選擇、科技技術的能力。

三、人性化/人文主義:包括瞭解及欣賞人的差異、文化能力、社會責任。

四、公民責任﹕包括公民責任感、對公共生活的承諾與有效的領導等。

五、人際關係與自我瞭解的能力:包括真實的自我評估與自我瞭解、個人的特

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互相依賴、合作、與不同於自己的他人一起工作的 能力。

六、實踐的能力:包括有效的溝通、管理個人事務的能力、經濟上的自我充足 及職業能力、管理個人健康、時間優先順序的實行、過有目標且滿意的生 活。

七、持續就學與學業成就:規劃大學生活以達到學術及個人的成功、引導學術目 標的成功(含學位的取得)。

綜合言之,ACPA與NASPA(2004)所提出的七類學生學習成果,可以歸 納出三大面向:認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與學業成就。根據高等教育資料庫選取 接近的題目,所以本研究根據選取之後的面向分為: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發 展、學業表現三大面向,將此三大面向定義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成果。下一段將 針對本研究涵蓋的學習成果範圍,一一介紹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理論:

貳、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理論

根據學者研究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理論,整理出以下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理 論基礎,茲陳述如下:

一、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在許多心理社會發展論中,Chickering的理論是特別研究大學階段(18-23 歲)發展的理論,其理論基礎建立於1959-1965年間,Chickering以縱貫式實 證研究美國13 所文理學院學生的結果(Thomas&Chickering, 1984),他的理 論最先發表於1969年的代表性著作「教育與自我認同」(Education and Identity)

一書,其中提出心理社會發展七向度理論來說明學生在大學發展的具體內容及 順序。他使用向度(vector)來代替階段(stage),因為他認為向度比階段更 含有方向及量的意義,但方向代表的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呈螺旋發展,到1993

年Chickering與Reisser 一起工作期間,加入新的研究發現以修正他的理論,在 其修訂版中,不但維持原有基本的假設,更包含其他學生發展理論(黃玉,

2000)。

Chickering與Reisser(1993)新修訂的七個心理社會發展向度:

能力感的發展(Developing competence),情緒管理的發展(Managing

emotions)。從自主走向互賴(Moving through autonomy toward interdependence)

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Developing matu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自我認 同的建立(Establishing identity),目標的發展(Developing purpose)及整合的 發展(Developing integrity)(黃玉,2000)。

Terenzini等人(1996)的研究發現在國外研究雖然對於第一代學生中學後 期的學術準備和轉變有相當地認識,但是對於他們的大學經驗或認知與心理發 展確知甚少。

國外文獻對第一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研究的很少,而國內對大學生心 理社會發展的研究以僑生、不同性取向、原住民與漢人學生等多元族群為研究 對象的發現,但是台灣對於第一代大學心理社會的研究至今尚無,因此,藉由 本研究希望可以多了解台灣第一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狀態。

二、多元能力發展相關概念

根據彭森明(2006)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將口語 表達、領導、人際(溝通、合作)、語文表達(含寫作文筆)、藝術、英語閱 讀、英語聽說、數理邏輯、電腦資訊能力分析九題歸納為自評的多元能力發展。

同樣根據以此九題項命名「多元能力發展」的研究還有張雪梅等人(2006)

依據上述的概念,運用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問卷資料,研究用六個指標:

校園支持、課程有關之教學品質、師生互動、合作學習、主動學習、同儕關係 對於學生成果指標(多元能力與心理社會發展)的解釋力。

黃世雄(2008)研究技職大學生的校園人際投入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所

採用的資料,是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所進行問卷調查之資料為主,包括所 調查「你前一學期的學業總平均成績」、「評估自我心理社會發展」及「評估自 我能力」的資料,其中評估自我能力也是以彭森明(2006)定義的自評多元能力 發展。

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本研究襲用過去用法,將從高等教育資料庫選取的題項 名稱命名為「多元能力發展」。

Terenzini等人(1996)的研究引發對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的關注,但是 她們的研究只針對兩年或四年學制中的第一年,而只注重認知方面的影響,同 時也把兩年制和四年制的學生放在一起討論。研究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完成的 學分數較少、較少修習人文和藝術方面的課程、平均的工作時數較長而唸書的 時間較短、較不可能參與績優計畫、而在閱讀理解方面所獲得的比較少。

Pascarella、Wolniak、Pieson 與 Terenzini(2003)的研究是兩年的縱貫研究,

專注於分析五所社區學院中第一代大學生的經驗(修習學分數、平均讀書時 間、科學課程節數、數學課程、科學課程、藝術人文課程、大學分數、電腦使 用、打工時數、參與社團情況)和成果(科學認知、寫作技巧、多元挑戰、理 解力、學術投入、高等認知、學位計畫)。這一份研究特別著重兩個目的:1.

測量第一代學生和其他學生之間在大學學術和非學術面向上的絕對差異;2.測 量第一代學生和其他學生在兩年大學經驗後,在認知、社會心理和成就取得面 向上的差異。針對以下項目作出標準化的測量:科學理性、寫作技巧、對於多 元性和挑戰所抱持的開放心態、自我瞭解的學習、自我控制的內在軌跡、對於 高階認知活動的偏好、以及教育學位的計畫。研究發現:1.把第一代大學生拿 來和其他所有的大學生來比較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第一代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 差異性出現在和父母雙方都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學生的比較上。2.第一代大學生 和父母其中之一有大學學歷的學生,在自然科學、自我理解、追求更高認知工 作的項目上的表現並無差異;但是父母其中之一有大學學歷的學生在可在開放 性項目(如演講、表演)取得較佳成績;第一代大學生則在寫作技巧、自我軌

跡和教育計畫上有較佳表現。

由上述國外文獻發現第一代大學生的多元能力發展中的數理、科學能力與 非第一代大學生沒有顯著差異,至於人文社會等部分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 則有顯著的差異。因台灣對於第一代大學生多元能力的研究至今尚無,因此,

藉由國外文獻的基礎,透過本研究希望可以多了解台灣第一代大學生的多元能 力發展狀態。

三、成績表現

第一代大學生很少用中學時期來做升大學的準備,因此大多數人並沒有在 學術上做準備以追求大學學歷(Horn & Nunez, 2000;Terenzini et al., 1996)。

和其他同學比起來,第一代大學生的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和高中成績都是比較 低,且第一代大學生對於學術成就比較沒有信心(Riehl, 1994)。

父母的教育程度被視為預測學生教育成就的最有效因素。然而,在考量到 成績的時候,Billson 與 Terry(1982)、Terenzini 等人(2004)發現第一代大學 生的成績普遍較低。

雖然過去學者多是支持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學業成就有差異,但是 也有學者發現是沒有差異,Inman與Mayes(1999)發現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學生 之間沒有什麼差異,Pascarella、Wolniak、Pieson與Terenzini(2003)第一代大 學生雖然在大學經驗上處於劣勢,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會獲得較差的大學成就。

國外文獻發現第一代大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有顯著低於非第一代大學生 的現象,但也有學者發現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學業成績表現無差異的現 象。台灣到目前為止,黃雅容(2008)以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學測成績 做比較發現,第一代大學生的成績確實有比較低的現象,因此,藉由國外文獻 的基礎,透過本研究希望可以多了解台灣第一代大學生的學業成績的表現。

参、大學生個人背景、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相關研究

因國外針對第一代大學生心理社會的研究缺乏,且國內也尚無第一代大學生 學習成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是以多位學者觀察一般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實 證研究整理出以下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希望可以跟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成果發現

因國外針對第一代大學生心理社會的研究缺乏,且國內也尚無第一代大學生 學習成果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是以多位學者觀察一般大學生學習成果的相關實 證研究整理出以下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希望可以跟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成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