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為文化資本的差異有先天的不平 等,可以從研究發現印證,第一代大學生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比較起來,在性別、

族群、家庭年收入、父母親工作類型等,第一代大學生都有比非第一代大學生不 利的現象,但是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達到社會公平流動,因此,期望能透過 校園經驗讓先天的不平等有機會弭平。根據研究發現,校園經驗中的參與社團活 動、同儕關係對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發展都有顯 著的解釋力。因此,對於第一代大學生校園經驗提供協助,可彌補其文化資本不 足,以下針對高等教育工作者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下列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 相關人員及機構之參考,期望能對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教育抱負、學習成果 有所幫助。

壹、對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茲針對高等教育工作者方面,提出有關工作的建議:

一、提供第一代大學生經濟補助

本研究在第一代與非第一代的個人背景現況發現,第一代大學生的家庭年 收入跟非第一代大學生比有比較差的現象,且家庭年收入變項無論是在心理社 會發展、多元能力發展對第一代大學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力,第一代大學生如果 因家庭經濟出現重大危機時,沒有足夠的經濟協助,將無法完成學業。第一代 大學生也可能因打工時數較長,對其在校期間的人際發展(例如參與社團活動 少)有阻礙。故針對有需要第一代大學生提供經濟協助,能增加學生接受教育 的機會及幫助其心裡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專院校應有相關的方案與措施,持 續關心有經濟困難的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狀況,促使其主動運用學校資源,達 到成功的學習與發展。政府有關單位應規劃經費,鼓勵大專院校提出專案計

劃,增進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意願。

二、加強第一代大學生課業投入

本研究在校園經驗對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學習成果的影響發現,第一代大學 生課業投入越高其多元能力發展的影響力比非第一代大學生大,因此,只要第 一代大學生在課業投入的程度比非第一代大學生多,第一代大學生多元能力發 展不見得會比非第一代大學生差,但由於第一代大學生面對高等教育的文化衝 擊不適應、經濟壓力導致打工時數過多或因經濟考慮選擇住家,這些不利條件 都會影響到第一代大學生課業投入的程度。因此,增進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適 應和課業協助是刻不容緩的事。參考美國的作法,美國大學的夏日橋樑計畫

(summer bridge)是一個針對高危機學生(少數族群、低收入等)的方案,主 要是希望高危機學生能增加就學率及升學率、降低輟學率,第一代大學生對校 園環境的知覺與期待不同於傳統學生,由於他們在學校時間少、也沒有時間參 與社團活動,如果在第一代大學生剛入學時設計一個新生訓練方案是可以連結 他們的家庭和過去的學習經驗,讓他們可以輕鬆接軌大學生活,且在新生訓練 時有學長姐給予第一代大學生校園適應上的指點,有效降低第一代大學生對於 高等教育的恐懼。而此方案之所以命名為夏日橋樑是因為大學入學都是在夏 天,如果在大學指考放榜之後,學校立即為第一代大學生舉辦夏日橋樑活動,

這樣第一代大學生可以不用在家緊張沒有人指導,第一代大學生可以透過學校 學長姐的帶領,以及學校環境認識融入大學生活。另外,美國針對第一代大學 生的課業落後問題,針對第一代大學生做補救教學的工作,且根據 Nunes 與 Cuccaro-Alamin 在 1998 研究調查發現就讀公立大學的第一代大學生需要補救 教學的需求比較低,但就讀私立大學和技職體系的第一代大學生有高比例需要 補救教學,台灣針對補救教學可參考美國做調查,統計需要補教教學的第一代 大學生多分布於哪些類型學校,之後再給予課業上的補教。

三、增加第一代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經驗

本研究結果發現,參與社團活動對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 展、多元能力發展都有正向影響。但是在教育抱負方面,第一代大學生的參與 社團活動對其教育抱負卻有負向影響。究其原因,台灣的社團缺乏學習功能,

雖然對人際關係培養與多元觀有助益,但是對於教育學術的幫助卻不高。因 此,各處、室單位是否能依照學生需求,協助社團規劃活動,並鼓勵學生參與,

促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習與發展;又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若在各種不同的 社團活動中,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激發其創新思維,學生自然可以獲的良好 發展。因此,加強社團學習的功能,是學校行政與教育人員可改進的方向。

四、建立第一代大學生緊密的師生關係

本研究結果發現,緊密的師生關係對於第一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和多元 能力發展都有很強的影響力。這可能原因是第一代大學生本身缺乏文化資本,因 而第一代大學生面對高等教育的文化衝突常常會不知所措。因此,藉由教師和學 生互動的愈頻繁且關係良好,教師能給予第一代大學生較高的文化資本,且幫助 第一代大學生瞭解高等教育的文化。所以加強第一代大學生與老師之間緊密的關 係,應鼓勵老師要經常肯定學生、適時獎勵學生,讓第一代大學生覺得自己不是 高等教育的邊緣人。

五、幫助不同住宿狀況的第一代大學生

從本研究結果發現,第一代大學生因為經濟考量多會選擇住家,但是住家 使其參與校園活動的時間受到限制,因此應正視通勤第一代大學生學習與人際 關係狀況,為通勤第一代大學生設計相關方案。但是研究結果也發現非第一代 大學生住學校宿舍雖然有利於其人際關係,但是台灣宿舍普遍缺乏學習性,因 此,住在學校的非第一代大學生有利其心理社會發展,但是卻不利其多元能力 發展與教育抱負,因而多營造住宿學生在住宿生活中能投入學術活動的機會,

以增強學生在學術上的投入,例如進行宿舍同儕學習團體方案,讓學生在宿舍

內形成讀書會,增加在學業研究的時間,或是安排學術專業教授入住,讓住宿 生透過非正式方式與教授們互動,讓學生無形之中增加其學術素養,有利其教 育抱負的提高。

六、高等教育多元文化的建構

因為高等教育擴張,所以學生來源越多元化,會形成學生之間的差異加大,

而校園多元文化的建立有助不同學生的來源,如果能讓學生自然融入高等教育文 化,當然會發展適應各種不同文化的能力,甚至可參考美國許多大學的作法,在 學務處中增設第一代大學生專屬的組織及單位,這些都是提升第一代大學生受 重視感,降低第一代大學生進入高等教育文化衝擊的方法。

七、鼓勵第一代大學生積極累積文化資本

根據陳素芬等人(2005)的研究發現,進入大學後,需積極累積文化資本 才有助於晉升另一文化階級。本研究也發現社經背景雖然對第一代大學生的學 習成果有很大影響,但是校園經驗對於第一代大學生還是有影響力,且第一代 大學生可以憑其個人成績對其教育抱負有顯著的預測力,因此個人家庭背景不 是決定學生累積文化資本的唯一途徑,進入大學可以作為第一代大學生提供知 識和社交關係的場域,讓第一代大學生獲得文化資源,甚而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貳、對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對象是高等教育資料庫九十四學年度大三學生,因此未來研究可以 針對不同年級的台灣第一代大學生專門設計問卷。且本研究以大學部之大學校 院第一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根據文獻選高等教育資料庫中相關之因素做為 個人變項之探討,建議未來之研究可針對第一代大學生的大學選擇過程、持續 就學、勞力市場的成就,進一步瞭解台灣的第一代大學生,或是可以針對研究

所的第一代大學生做研究。

二、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雖盡可能地把影響第一代大學生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的相關因素 列入研究探討,雖然本研究選取的變項無論是個人背景或校園經驗變項都能有 效的解釋「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發展」、「學業成績」,但是解釋量都不 高,這代表仍有其他因素在影響第一代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多元能力 發展」、「學業成績」。依據文獻探討,可發現其他可能影響大學校院第一代大 學生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的變項,如選擇科系的差異、家中排行的差異、居住 位置的差異…等等,建議未來研究可列入考量。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用量化研究方法,所得結果可作現象及統計之分析,以瞭解第一 代大學生的個人背景、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之概況,如欲更深入瞭 解現象背後之原因,或針對某特些現象提出具體的解釋,則建議可採質性研 究,利用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實地參與觀察等方式,廣泛收集資料,使研究 成果更能反映真實面貌。

四、就研究主題而言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大學校院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背景、校園經驗 對學習成果及教育抱負的影響,其中包含多種變項,包括不同性別、族群、父 母親工作類型、家庭年收入、學校類型、課業投入、參與社團活動等,然國內 對第一代大學生的相關研究相當貧乏,能夠與本研究對話的研究結論並不多,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大學校院第一代與非第一代大學生個人背景、校園經驗 對學習成果及教育抱負的影響,其中包含多種變項,包括不同性別、族群、父 母親工作類型、家庭年收入、學校類型、課業投入、參與社團活動等,然國內 對第一代大學生的相關研究相當貧乏,能夠與本研究對話的研究結論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