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以下針對本研究所應用的特定名詞加以解釋說明。

一、 社會科學學科

本研究利用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TSSCI) 對社會科學期刊之學科 分類進行分析,TSSCI 分成有八大類,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

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因人類學、法律學此二類學科其所收錄的 文獻較屬於論述性文獻,不符合本研究根據其段落格式的引用文獻進行分析,因 此本研究所述之社會科學係為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 學六種學科。

二、 引用文獻分析(citation analysis)

引用文獻分析法是書目計量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利用各種數學和統計學的方 法,並搭配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以學術期刊、文獻、作者等為 對象,進行引用和被引用現象的分析,以檢視數量特徵及內在關係與規律性。(註 14) 在分析來源文獻方面,包括分析其所引用的資料類型、主題領域、作者、

年代分佈等;另一方面則在於分析被引用文獻與來源文獻的相關性,描繪出知識 地圖。

引用文獻代表一篇文獻被另一篇文獻接收到資訊、指出某一文獻與另一文獻 之間有某種關係,引用文獻分析是書目計量學中研究此一關係的部份。(註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三、 引用文獻(citation)

當研究者在行文中引述、挪用、批判先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是為了增加 自身研究的說服力與權威性時,會以參考書目(References)、註腳(Footnotes)、註 釋(Notes)、互見參考(Cross References)等方式,來提及前人的文獻著作。資訊學 者將這種行為稱為“Citation”,亦即「引用文獻」或「引文」。(註16)

四、 引用類型

一般而言,註釋之功能有下列四項:(一)對於正文中所陳述之事實、論點、

或所引述之文句,說明所根據資料來源之權威性;(二)做為交互參照

(Cross-reference),指引讀者參照論文中其他有關部分;(三)當作者認為應該對正 文中所提到的資料或所討論的議題,做進一步的附帶說明、評論或衍伸,而又怕 在正文中提及會影響行文順暢,或是打斷讀者的思路時,就可以利用註釋來加以 闡釋;(四)作者對在其研究過程中,曾給予支援、協助或啟發之個人或團體,表 示感謝之意。(註17)

因此,註釋可以分為兩種,一為說明資料出處的參考文獻註(Reference notes),用以彰顯前述註釋之第一、二項功用;二為解釋內容的內容註(Content notes),用以滿足前述註釋之第三、四項功用。(註18) 參考文獻註為引用他人 的文獻出處,通常出現於文章的最後。內容註通常會附註於頁末,通常是針對內 文進行文字性的補充說明。

而從國內社會科學期刊文獻中發現,許多內容註中,有時會再度引用他人的 文獻,亦即另外增加參考文獻註,此現像稱為註中註,本研究亦加以探討。

本研究係針對此三種類型進行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五、 引用(citing)

指作者在自己作品中使用他人著作的參考過程。(註19)

六、 立意抽樣(purposive selection)

立意抽樣又稱為判斷抽樣,係根據研究者的專業知識及經驗,選出最能代表 母體的少數典型個體作樣本,如果選擇得當代表性就極高;反之則極低。質性研 究常採用此一方式抽樣,這也是一種主觀性極強的抽樣方式。(註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附註

註1、 M. H. MacRoberts and B. R. MacRoberts, “Another Test of the Normative Theory of Citing,” 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38:4

(1987):305.

註2、 P. L. K.Gross and E. M. Gross, “College Libraries and Chemical Education,”

Science 66(1927):385-389.

註3、 Eugene Garfield,Citation Indexing :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Philadelphia : ISI Press, 1979),16.

註4、 蔡明月,資訊計量學與文獻特性(臺北:國立編譯館,民 92 年),291。

註5、 Mengxiong Liu, “A Study of Citing Motivation of Chinese Scientist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1(1993):13. 13-23

註6、 Linda C. Smith, “Citation Analysis,” Library Trends 30:1(1981):83.

註7、 吳美錚、徐雅各,「如何撰寫英文期刊或研討會論文摘要」,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水產試驗所電子報 49 期,

<http://www.tfrin.gov.tw/friweb/frienews/enews0049/p1.html>,檢索日期 2011 年 5 月 31 日。

註8、 溫海英、陳耀華,「IMRAD 格式結構要素和結構式摘要的寫作分析」,錦 州醫學院學報 19 卷,5 期(1998):50-53。

註9、 朱榮智等,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8),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註10、紀寶成,「要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人民論壇 4 期(2002),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85/6056/604005.html>,檢索日期 2010 年 11 月 26 日。

註11、同註 9,頁 5。

註12、同註 6,頁 83。smith, “Citatio

註13、羅思嘉,「引用文獻分析與學術傳播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 66 期(民 90 年):73-85。

註14、邱均平,文獻計量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1988),289。

註15、L. Egghe , R. Rousseau, 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1990), 203-290.

註16、何光國,文獻計量學導論(臺北市:三民,民 83 年),179。

註17、Kate L. Turabian, A Manual for Writers of Term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6th 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118.

註18、謝寶煖,「學術論文之註釋與參考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6 卷 3 期(民國 89 年 3 月),17。

註19、Mengxiong Liu,“Citation Functions and Related Determinants : A Study of Chinese Physics Publications,”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1(1993):1.

註20、呂長民,行銷研究:研究方法與實例應用(臺北縣:前程企業管理有限公 司,民 90 年),315-3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