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無法推演至國中、高中的學生學習狀況。

本研究屬於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亦參與課程之設計與教學,因此研究 者之主觀意識很難避免,為求研究之客觀,研究過程當中利用三角交叉檢測法

(triangulation)、不同焦點的觀察、多元之資料蒐集工具,以及與文獻理論之 參照比對,多方詮釋視覺文化理論融入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真實情況,以減 少研究者之主觀與迷失,確立研究之信度與效度。

由於時間、空間以及人力、物力等限制,無法保證完全網羅所有研究者教 學的所有一切情形。研究的結果也不適合做為其它相關研究的推論,僅限於參 考之用。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如下:

一、 視覺文化

趙惠玲(2004)將「視覺影像」視為視覺文化探索的「起點」,此一共通性 強調視覺影像為視覺文化研究的探索中心,但著眼點並非在影像的肌理表象,而 是以視覺影像為起始點向外連結,追索將將影像來源「視覺化」的個體及社會背 景脈絡。其二為,著重由視覺影像所引發的「視覺性」(visuality),認為視覺影 像有其自身的視覺影響力,透過不同的觀看方式呈現社會中的差異,但是視覺影 像的影響力取決於觀者的視覺性,因之,視覺文化不獨關心影像的產製背景,更 關切「觀者心態」(spectatorship)的探究。其三為,著重視覺性於日常生活中的 實踐,因之,視覺文化強調將視覺相關學門的範疇從精緻藝術擴增到日常影像,

將普羅大眾的影像文化與精緻藝術等量齊觀。

本研究的視覺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依附在各種媒體上的視覺呈現方式。根植於 每日的生活,它不只包含著各類的視覺藝術產品,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 一般、藝術及文化的各項實踐,特色在於融合了「藝術」、「文化」、「生活」三者

6

的概念。

二、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Kerry Freedman(2003)提出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方法方面,教學設計架構 流程包含大概念、關鍵概念及教學策略,同時強調個人與環境高度互動的教學方 法;注重數位科技的教學運用與數位環境的省思,並視學生創作為視覺文化一環,

鼓勵學生建立個人學習風格;教學評量則是一種創造與批判的學習歷程,主張採 取多樣性的團體評量法。課程設計應以跨領域、衝突、暗喻意義…等文化關聯為 取材原則; 課程發展則從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著手, 注重培養學生高層次詮釋能 力, 能從製作背景與觀賞背景解讀視覺文化與政治、社會、文化等背景相關, 其 不穩定與複雜性即藝術教育的重點。

本研究的所指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即Kerry Freedman提出在課程設計發展與 評量方式等融入視覺文化概念的藝術教育課程。

三、創造力

本研究所指的創造力(creativity),乃基爾福特(Guilford,1971)提出的創 造力,是指產生新奇事物、理念或成果的能力。

四 、創意態度

基爾福特(Guilford,1967)將創造力視為一種認知能力,而擴散性思考(包 括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則是研究創造力和評定創造力的要件。而 Campbell 則態度下了一個操作性的定義:「一個人的態度,是針對一套社會事 體而發的俱有一致性的反應群」(資料來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1989)。

本研究的創意態度是指李佳茵(2007)歸納專家學者意見所指的個人對『創 意』所抱持的一種持久性評價傾向,包含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三層面。包含學 習動機、敏覺、挑戰複雜、興趣廣泛、想像、求新突破、幽默、開放、容忍模糊、

獨立等六個向面;在「實行點子」部份包含自信、勇敢冒險、堅持毅力、熱情專

7

注等四個面向。

五、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顧名思義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 黃政傑,1999),

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的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 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整合了理論與實證的研究模式。

本研究所指的行動研究,是採螺旋式且強調問題的真實性與自然的教學情境 並於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邊收集資料、邊修正課程,隨時提供回饋,隨時導正教學 方向的研究模式,研究過程中的立即回饋與發展更是有利於教學活動的發展。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