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意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T國民小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意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彰化縣T國民小學為例—"

Copied!
1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

創意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

--以彰化縣 T 國民小學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Attitude of Creativity by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on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指導教授:魏炎順 博士

研究生:張永龍 撰

(2)
(3)

II

謝 誌

這本論文的完成要感謝的人非常多,當然最感謝的就是指導教授魏炎順老 師,從身為研究生以來,是魏老師的課程與指導帶領我踏上了這一段學術之旅。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在老師不厭其煩與費心且精準的指導下,讓我從渾沌未明 慢慢走向清明之境,謝謝魏老師! 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葉忠達老師與黃嘉勝老師的鼓勵與建議,不僅詳細斟 酌論文內容而且提出許多極富建設性的意見,讓我論文的修改有更確實的方向, 謝謝葉老師與黃老師! 而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同校的老師,給予我許多教學方面的實用 建議與校務及課務上的幫忙與包涵;感謝校長的關心與叮嚀;也很感謝姊夫與姊 姊的真情相挺,讓我在充滿助力的環境中順利進行論文書寫。 最後,感謝母親與女友一路上的陪伴與關懷,家人朋友的精神是支持我進行 論文寫作的最大動力。學海無涯,願這一本小小的論文,能給予後進一些微薄的 參考與幫助。

永龍

謹誌 2010.7.7

(4)

III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意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

─以彰化縣 T 國民小學為例

研究生:張永龍 指導教授:魏炎順 博士

美術學系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瞭解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 影響的情形。首先,透過文獻分析發展出一套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融入 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教學方法及評量方式;接著,以研究者為實際教學 者,所任教的彰化縣T國小學生為正式教學對象,透過實施二個視覺文化藝術教 育教學單元活動;最後,再以創意態度量表評量學生接受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前後 的態度,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等方式比較分析學生對整個教學與學習過 程的反應與創意態度的傾向與成果表現。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具備與學生情感及日常生活有關的視覺文化主題,能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小組團體評量的實施有助於學生的多元思考。 三、視覺文化藝術課程的實施能提升學生之「學習動機」、「挑戰複雜」與「開 放」三項創意態度。 四、透過視覺文化藝術課程的實施生活化、開放性的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獨立 思考的能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建議,提供國小行政單位、國小教師及未來研究之 參考。 關鍵詞:視覺文化、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創意態度

(5)

IV

An Action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Attitude of Creativity by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on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on attitude creativity of the fifth graders’. The study tried to integrate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theorie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form a new mode of teaching total of the 15 fifth grades i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The study analyzed students’ reactions and attitude of the tendency of creative expression with the attitude scale, and record the resul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out by teaching two units of courses of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 Elementary School. The attitude scale test was implemen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s, then the data was analysi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uch as t-test, etc.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me of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related to students’ emotional and daily life lead to motivation.

2. The team assessment of the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diverse thinking ability.

3.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sual cultural art courses can enhance students three ideas of the attitude :"motivation", "complex challenges" and "open mind" .

4.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 with daily life courses and open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 independent ability to think.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uggestions for instructo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are presented.

(6)

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5

第二章 文 獻 探 討

… … … 9 第一節 視覺文化與視覺文化藝術的意涵 ………9 第二節 創意態度之評量 ……… 12 第三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與評量方式 ……… 15 第四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創意態度的關係 ………22 第五節 創造力影響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相關研究………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教學行動研究步驟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教學單元一「我的成長」 ………53 第二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教學單元二「我的寶貝」 ………66 第 三 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教學檢討 ……… 78 第四節 創意態度之前測與後測差異分析 ………82

(7)

VI

第 五章 結論 與建 議

… … … 9 1 第 一 節 結論 ……… 91 第 二 節 建議 ……… 93

參考文獻

………97 一 中文部分 ……… 97 二 英文部分 ……… 99

附 錄

附錄一之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正式量表(前測)...101 附錄一之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正式量表(後測)...104 附錄二之一 教案-我的成長 ………107 附錄二之二 學生創作作品(我的成長拼貼創作) ………113 附錄二之三 教案-我的寶貝 ………115 附錄二之四 學生創作作品(我的寶貝故事書) ………121 附錄 三 之一~五 學 習 單 ……… 123 附錄三之六~七 團 體 評量單 ……… 138 附錄四 日誌紀錄重點歸納………144 附錄五 省思記錄要點歸納 ………148 附錄六 教師評鑑重點歸納………150

(8)

VII

表 目 錄 與 圖 目 錄

表 目 錄 :

表 2-1 循序課程的三種型態 ………16 表 2-2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學者對藝術創作意義之看法………25 表 2-3 創意態度量表三個階段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關係………27 表 3-1 教學行動實施流程表………36 表 3-2 研究對象狀況表 ………40 表 3-3 「視覺文化與自我探索」單元教學目標 ………43 表 3-4 「視覺文化與自我探索」教學概念組織表 ………45 表 3-5 研究日程表 ………46 表 3-6 「創意態度量表」之常模信度分析………48 表 3-7 編碼代號與編碼物件意義說明表 ………51 表 3-8 待答問題及其引用資料種類對照表 ………51 表 4-1 「我的成長」單元教學目標、評量工具、分析方式 ………57 表 4-2 「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總表………57 表 4-3 「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一)………58 表 4-4 「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二)………59 表 4-5 「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判準類型歸納表(優點)………59 表 4-6 「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判準類型歸納表(缺點)………60 表 4-7 「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三)………61 表 4-8 「我的成長」學生團體評量分析表 ………62 表 4-9 「我的成長」學生學習成果評量分析表 ………62 表 4-10「我的成長」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四)………64 表 4-11「我的寶貝」單元教學目標、評量工具、分析方式 ………69 表 4-12 「我的寶貝」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總表………70

(9)

VIII 表 4 - 1 3 「 我 的 寶 貝 」 學 習 單 學 生 填 答 統 計 表 ( 一 ) … … … 7 1 表 4-14 「我的寶貝」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二)………72 表 4-15 「我的寶貝」學習單學生判準類型歸納表(喜愛)………73 表 4-16 「我的寶貝」學習單學生判準類型歸納表(不喜愛)………73 表 4-17 「我的寶貝」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三)………75 表 4-18 「我的寶貝」學生團體評量分析表 ………76 表 4-19 「我的寶貝」學習單學生填答統計表(四)………76 表 4-20 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分量及向度表 ………83 表 4-21 「視覺文化藝術教學創意態度」三分量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84 表 4-22 「視覺文化藝術教學創意態度」十四面向獨立樣本 T 檢定摘要表 85

圖 目 錄 :

圖 2-1 Freedman 視覺文化定義示意圖………12 圖 2-2 Freedman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架構與流程圖………19 圖 2-3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批判思考教學與右腦特質 ………23 圖 3-1 教學行動流程圖………38 圖 3-2 行動研究步驟 ……… 41 圖 4-1 受試組創意態度前後測平均數折線圖………86

(10)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及動機;第二節探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則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一、 研究背景 現今社會由於視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各式多元的資訊傳播速度一日千里,人 們不僅在生活型態與時空觀念上產生了極大改變,就連以往認知學習的慣性也被 徹底顛覆。在今日社會裡,「視覺」已經取代了「讀寫」,成為人類傳播資訊的最 主要媒介,「視覺文化」也成為社會表象的主要脈絡之一。在視覺文化的氛圍之 下,後現代藝術教育不再強調技法的熟練或媒材的認知,轉而重視生活周遭事物 與藝術教育的關連,以及對各式日常視覺影像的思考與解讀。趙惠玲(2004)認 為,由於視覺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在藝術教育的領域中,如何將視覺文化 與藝術課程融合成為研究人員所關注的主題。 而不同於以往的視覺經驗正衝擊著現代人的知覺,藝術教育也面臨了課程與 教學上的挑戰與衝擊。過去的藝術教育受限於「媒材/技法」以及精緻藝術的教 學模式,而未來的藝術教育則嘗試找尋解決之道,以因應社會環境之劇變。國內 外的藝術教育界受到「視覺文化」研究之影響,是故許多藝術教育工作者將研究 領域擴大到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研究。 然而,台灣的藝術教育政策長期與生活脫節,並且過度要求技巧取向而忽略 藝術內涵的探索。即便九年一貫新課程已於九十學年度正式起步,藝術與人文領 域提出「藝術要源於生活、融入生活」理念;但是,長久以來台灣猶在升學主義 掛帥之下,國內中小學的藝術教育仍然處於邊緣性而不被徹底落實,僅能淪為學 校教學觀摩成果的呈現及教師課堂上的點綴。因此,藝術教育的推展與實踐,需

(11)

2 回歸到我們所處的環境中;而身為一名藝術教師則須體察到時代的趨勢,從更寬 廣的教學視野出發,以連結師生共同的生活經驗為教材,才是符合二十一世紀的 藝術教育課程(林曼麗,2000;郭禎祥,2003)。 再者,近年來,全世界各個國家為了提昇國家競爭力,無不進行一系列的教 育改革,其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然成為世界各國教改所努力的共同目標。「創 造力」是目前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台灣在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及產 業技術升級的同時,具有創造力的國民乃是致勝的關鍵。 二、 研究動機 處理視覺文化相關議題與資訊發展的「左腦能力」在今天仍不可或缺,而創 新、同理心、玩樂、生命意義等「右腦特質」之激發亦同等重要。想了解並開發 右腦的創造力及整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藝術」,以達到全腦思維的完 整性(郭禎祥,2008)。而五光十色的媒體傳導已不經意地佔領了人們的視覺空 間,雖然豐富了人們的視覺經驗,卻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觀念,甚而干預 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藝術教育學者們體察到數位世界存在的現象,進而極 力推展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並且認定它是當今媒體亂象充斥下,藝術教師們 必需覺知與實踐的藝術教育新思潮。 王麗雁(2003)認為視覺文化藝術教育雖是流行於美國的話題,並不代表其 論述與實踐會適用於台灣及其他國家。而本土文化為在地獨特的經驗,課程設計 的理念雖然可以順應國際教育推展的潮流,但是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則須符合國 土民情才能確切的加以落實。因此,探討台灣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內涵,將思 考並且導入目前在地文化的一些特殊現象並且融入學生經驗、興趣及結合藝術學 科知識,如此才能協助學生連結自己文化經驗後,了解全球化下台灣社會文化的 變遷,進而建構對台灣的認識與自我角色的認同。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務教學已是當務之急,尤其在各個領域日 漸強調精英制度的今天,教師建立專業的形象已成為教改的重要訴求。因為教師

(12)

3 的專業成長對教育發展與革新具有深遠的影響,而成功的課程改革,更仰賴於教 師專業成長的紮根與蛻變。 時代在改變,教育的內容與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過去傳統的「填鴨式學習」 或「考試領導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只學習到死板、記憶性、且零碎的知識,卻 忽略了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思考啟發的相關議題,因此抹煞了不少學生的創造力, 在生活中遇到實際的問題時,卻顯出無法適應。近年來的教育,希望啟發孩子動 腦筋思考問題,具備創造思考的能力,而這樣的創造力是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條件,藝術與人文領域為創造力表現的大本營,身為此領域的教師更是應當 知曉創造力的意涵和進行教學時所應注意的事項,以求創造力能夠在藝術教育上 深耕與落實。根據研究顯示,兒童的智能發展,在十二歲以前最快,也最重要, 如果能善加利用,方法得當,將有助於兒童學習能力的增進(陳龍安,2002)。 在當代的美術與視覺藝術中,創造力大量激增,包括繪畫、雕塑、裝置、影 像、平面設計、建築、動畫等等,但視覺藝術課程在許多方面卻落後了,太多的 兒童和青少年欠缺適當的藝術教育(郭禎祥,2008)。因此,如何在時代潮流中, 同時探討台灣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內涵並找出視覺文化藝術教學中的創意元 素及發現提昇兒童創意態度之課程與方法,研究者認為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所以,研究者將進行關於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學童創意態度之間相關性的探討, 再實施以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概念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並引用創意態度量 表等,測量學生在實施教學後創意態度的呈現,藉以檢視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 小學童創意態度的影響,並提出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影響的情形, 主要研究目的有:

(13)

4 (一) 探討如何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融入國小高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的 教學內容及評量方式。 (二) 探討教師進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教學所遭遇的困難及尋求解決問題的 方式。 (三)探討學生對整個教學與學習過程的反應與創意態度的傾向與成果表現。 二、 待答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者擬提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國小高年級階段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有效教學內容為何? (二)「國小高年級階段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適合評量方式為何? (三) 教師所遭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教學的困難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為何? (四) 實施「國小高年級階段視覺文化藝術教學」學生的反應為何?創意態度的 傾向與成果表現為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彰化縣 T 國小五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行動教學時 間為2010 年2 月至6 月,應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教學方法, 教學部分為十週, 每週二節課。教材部分,以符合現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能力指標的對應 為設計範圍,且必須顧及研究對象的學習經驗及學校教學教材等因素。 該班五年級導師負責協同教學及擔任觀察者,教材設計與實施方式由研究 者規劃設計。因此,研究中與五年級導師共同討論進行的部份,將以研究者小 組稱之,而由研究者自行整理分析的部份,則以研究者稱之。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實施之結論與解釋,擬由高年級學童的學習與施測結果推論視覺文 化藝術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的影響狀況,僅限於國小高年級學童,

(14)

5 無法推演至國中、高中的學生學習狀況。 本研究屬於行動研究法,研究者本身亦參與課程之設計與教學,因此研究 者之主觀意識很難避免,為求研究之客觀,研究過程當中利用三角交叉檢測法 (triangulation)、不同焦點的觀察、多元之資料蒐集工具,以及與文獻理論之 參照比對,多方詮釋視覺文化理論融入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的真實情況,以減 少研究者之主觀與迷失,確立研究之信度與效度。 由於時間、空間以及人力、物力等限制,無法保證完全網羅所有研究者教 學的所有一切情形。研究的結果也不適合做為其它相關研究的推論,僅限於參 考之用。 第四節 名詞解釋 茲將本研究的重要名詞,加以界定如下: 一、 視覺文化 趙惠玲(2004)將「視覺影像」視為視覺文化探索的「起點」,此一共通性 強調視覺影像為視覺文化研究的探索中心,但著眼點並非在影像的肌理表象,而 是以視覺影像為起始點向外連結,追索將將影像來源「視覺化」的個體及社會背 景脈絡。其二為,著重由視覺影像所引發的「視覺性」(visuality),認為視覺影 像有其自身的視覺影響力,透過不同的觀看方式呈現社會中的差異,但是視覺影 像的影響力取決於觀者的視覺性,因之,視覺文化不獨關心影像的產製背景,更 關切「觀者心態」(spectatorship)的探究。其三為,著重視覺性於日常生活中的 實踐,因之,視覺文化強調將視覺相關學門的範疇從精緻藝術擴增到日常影像, 將普羅大眾的影像文化與精緻藝術等量齊觀。 本研究的視覺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依附在各種媒體上的視覺呈現方式。根植於 每日的生活,它不只包含著各類的視覺藝術產品,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 一般、藝術及文化的各項實踐,特色在於融合了「藝術」、「文化」、「生活」三者

(15)

6 的概念。 二、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Kerry Freedman(2003)提出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方法方面,教學設計架構 流程包含大概念、關鍵概念及教學策略,同時強調個人與環境高度互動的教學方 法;注重數位科技的教學運用與數位環境的省思,並視學生創作為視覺文化一環, 鼓勵學生建立個人學習風格;教學評量則是一種創造與批判的學習歷程,主張採 取多樣性的團體評量法。課程設計應以跨領域、衝突、暗喻意義…等文化關聯為 取材原則; 課程發展則從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著手, 注重培養學生高層次詮釋能 力, 能從製作背景與觀賞背景解讀視覺文化與政治、社會、文化等背景相關, 其 不穩定與複雜性即藝術教育的重點。 本研究的所指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即Kerry Freedman提出在課程設計發展與 評量方式等融入視覺文化概念的藝術教育課程。 三、創造力 本研究所指的創造力(creativity),乃基爾福特(Guilford,1971)提出的創 造力,是指產生新奇事物、理念或成果的能力。 四 、創意態度 基爾福特(Guilford,1967)將創造力視為一種認知能力,而擴散性思考(包 括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則是研究創造力和評定創造力的要件。而 Campbell 則態度下了一個操作性的定義:「一個人的態度,是針對一套社會事 體而發的俱有一致性的反應群」(資料來源: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1989)。 本研究的創意態度是指李佳茵(2007)歸納專家學者意見所指的個人對『創 意』所抱持的一種持久性評價傾向,包含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三層面。包含學 習動機、敏覺、挑戰複雜、興趣廣泛、想像、求新突破、幽默、開放、容忍模糊、 獨立等六個向面;在「實行點子」部份包含自信、勇敢冒險、堅持毅力、熱情專

(16)

7 注等四個面向。 五、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顧名思義就是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 黃政傑,1999), 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當中,根據自己的實務活動上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 進行研究,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策略方法,整合了理論與實證的研究模式。 本研究所指的行動研究,是採螺旋式且強調問題的真實性與自然的教學情境 並於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邊收集資料、邊修正課程,隨時提供回饋,隨時導正教學 方向的研究模式,研究過程中的立即回饋與發展更是有利於教學活動的發展。

(17)
(18)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相關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計分五節:第一節視覺文化與視覺 文化藝術的意涵;第二節創意態度之評量;第三節探討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 與評量方式;第四節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創意態度的關係;第五節創造力影響與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視覺文化與視覺文化藝術的意涵 本節主要將視覺文化的意涵根據國內外學者的定義加以陳述說明,第二個部 分再就視覺文化理論與藝術領域所結合的意涵加以介紹。 一、 視覺文化的意涵 Berger(1972)表示觀看先於文字;兒童在學說話之前,先學會觀看與辨識。 作為人初為人所最直接依賴的視覺所接觸之影像,是塑造我們信仰與價值觀的源 頭。因此「觀看」成為人類接觸世界之基本方式。以下分列呈現國內外學者對視 覺文化的定義: 1. 國內學者趙惠玲(2005)在「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一書中,歸納西方與台 灣學者對視覺文化的定義,提出三項共同特性: (1)以「視覺影像」為視覺文化探索的「起點」,向外連結追索影像來源「視 覺化」的個體及社會背景脈絡。 (2)著重視覺影像所引發的「視覺性」(visuality),透過不同的觀看方式呈 現社會差異,且更關切「觀者心態」(spectatorship)。 (3)著重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範疇從精緻藝術擴增到日常影像,並將普羅大 眾的影像文化與精緻藝術等量齊觀。

(19)

10 2. Freedman(2003a)強調視覺文化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並舉出以下四種跨界 情形: (1)打破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線。 (2)打破過去學生獲取知識之途徑的界線。 (3)打破文化與教育之間的界線。 (4)打破創作者與觀賞者之間、不同教育水平之間的界線。 這些跨界的現象,使視覺文化的範圍與定義不斷擴展變動。 因此 Freedman(2003b)提出以下視覺文化的定義:「視覺文化一詞真正就 是指視覺文化,它是多元文化、多元型態、跨文化、科際整合的。視覺文化是 社會性、政治性、經濟性同時也是個人化的,包含多樣性之現代和歷史型態的 連結。」由於藝術的定義已日漸模糊,種類趨向多元廣泛,視覺文化的形式界 線也隨之模糊,視覺文化教學則包含各種後現代的跨領域類型,挑戰現代主義 的知識觀點,擴展了教育的內涵。 3. 學者 Barnard(1998)則認為,視覺文化的「視覺」所指為一切可見物,除此 之外,這些「視覺」應該賦有「文化符碼」(cultural codes)。更明確一點來 說,Barnard(1998)在定義視覺文化的「視覺」為何時,他認為不單單是因 為這些事物是看得見的(visible),而是這些任何被人所生產或是創造的事物, 還必須具有文化意義,並且包含功能性、溝通性、或是審美的目的。簡而言 之,Barnard(1998)定義視覺文化為:「任何人所生產、詮釋或是創造的視 覺,應該被賦予功能性、溝通或審美的目的。」 4. Duncum(2000)以為視覺文化這個名詞由「視覺」與「文化」組合而成, 視覺文化意味著兩種意義,「視覺」指的是對於視覺產物(visualartefacts)的 關注,而視覺產物常常涉及符碼(codes)與知覺模式(sensory modes)。因 此,重要的是吾人如何詮釋視覺影像的意義。此外,Duncum(2000)認為, 「文化」所指為重視視覺產物包括如何生產、傳播與使用的情況。

(20)

11 5. Nicholas Mirzoeff(陳芸芸譯,1999)秉持同樣的觀點,認為視覺文化是新興 跨學門的領域之一,範圍涵蓋文化研究、族群研究等,跨越傳統學科的界限, 和人類日常生活產生互動。因此,現有的學院系統不完全適用研究視覺文化。 他提出視覺文化是「策略手法」而非「學科」,具有變動性的詮釋結構,重點 在個人和團體對於視覺媒介的反應,定義來自於它試圖提出的議題。日常生 活中,跨文化的視覺經驗就是視覺文化的領域,而其「文化」就是要尋找這 種持續性的跨文化變遷。 二、 視覺文化藝術的意涵 視覺影像是視覺文化教學的媒介,更大的重點在影像形成的背後因素。教師 帶領學生探討這些複雜因素時,須包含製作背景與觀賞背景等多元角度,省思當 中蘊含的社會、政治、性別、種族等面向。而整體視覺文化教學的進行,是跳脫 了過去對藝術學科的專業限定,拓展到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事物,是 橫跨了個人與社會、過去與現代、藝術與非藝術……等的統整學習。 Freedman(2003a)認為,我們現正處於後工業時代,藝術走入人類的生活, 不再與世隔絕。每天的日常生活透過視覺形象及表現形式呈現而出,便形成視覺 文化,視覺文化的內容包含了生活中的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錄影帶、電視、電 腦繪圖、玩具、廣告看版、漫畫、時裝……等文化產物。 正如 Freedman( 2003a, 14-15)對視覺文化藝術的定義之表示圖:

(21)

12 圖 2-1 Freedman 視覺文化定義示意圖(Freedman,2003a) 綜合而言,視覺文化的定義包含了藝術形式的擴展、藝術詮釋權的擴展、教 學與課程的擴展、以及其文化連結的擴展。視覺文化所關注的不只是視覺圖像, 更重要的是圖像背後的社會脈絡與意義。 Freedman(2000)因而指出:視覺藝 術已經成為形塑後現代的文化變遷、政治論述、社會互動及文化認同的基礎。 第二節 創意態度之評量 一、 態度的特質 態度(attitude)這個詞的意義有很廣泛的概念。以下就態度特質的看法,整 理國內外學者的看法: 1. 張春興(2000)指出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種 具有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此種傾向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去推測,但態度 的內涵卻並非單指外顯行為,一般咸認態度包含認知、情感、行動等三種成 分。由此可知態度除了外顯的行為外,尚包括「內在的表現」,而此內在的 表現則包含認知、情感等。張春興接著指出態度必有其對象,而此對象可為

(22)

13 具體的人、事、物, 也可為抽象的觀念或思想。而在本研究中,態度的對象 是指學習者對於「視覺文化藝術的學習」 這個活動所產生的一種思想與行為。 另外張春興覺得態度的形成與文化傳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有關, 一般相信態度是學得的人格特質,也就是說態度是個體後天與外在環境互動 後產生的人格反應。 2. 賈馥茗(2000)對於態度的定義。他說態度是指個人對四週環境的人、事、 物所秉持一種相當持久而一致的行為表現。由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態度主 要包括三種重要成分:1、認知的成分,是對事物的了解認識或信念,主要是 知識的、理性的層面;2、情感的成分,是對事物的情感,歡喜或愛惡的程度, 屬於情感的、感性的一面;3、行為的成分,表現於外顯行為的部分,屬於實 際的具體行動。 3.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指出 Thomas 與 Znaniecki 在《歐 洲與美國的波蘭農民》一書中曾經提到,態度是個人的心理歷程,決定個人 在社會中實際與潛在的反應。而 Krech 等人視態度為「針對社會事體而產生 的正負平價的持續性體系、情感性感覺、與贊否性行動的趨勢」。楊國樞、 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也指出 Fuson 解釋態度為,在一定情況下 的一定行為發生的機率,及表示 Campbell 為態度下了一個操作性的定義:「一 個人的態度,是針對一套社會事體而發的俱有一致性的反應群」。 二、 態度的測量方法 以下分就態度的測量方法,進行介紹: 1. 生理反應測量法: 生理反應包括「瞳孔反應」、「心跳反應」等。需要使用特殊儀器,無法用 於大量施測對象,受限於設備空間,無法獲得廣泛的運用(徐光國,1996)。 2. 行為觀察法: 從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來推論他的感覺和信念(莊鳴鳳,1998)。以外顯行為

(23)

14 觀測推論其內隱的態度,通常基於「行為係態度的具體表現」的假設和「行為 與態度應為一致」的前提。 3. 自陳法: 自陳式法是藉由紙筆測驗的方式讓受試者自我填答自己的態度。教育上的態 度研究多半是自陳法,藉由問題來引發受試者內在態度的表現。態度量表法通 常包括一系列關於某種事體或觀念的項目或敘述句,由受試者作出贊成與否或 類似形式的反應,藉以了解其態度的方向和程度(葛樹人,1991)。態度量表 法廣為態度研究者所運用,一般分為塞斯通式等距量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 戈特曼式累積量表和語義區分量表。自由反應法則是藉開放式的問題或未完成 的問題方式,請受試者依己見自由的反應或完成,透過此方式,研究者可將資 料加以分析、彙整而深刻地獲知受試者的態度(黃天中、洪英正,1992)。 本研究之「創意態度量表」需符合全台國小高年級之常模,經過分析比較, 擬採用將採用李佳茵(2007)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創意態度量表」,因此量表 採用李克特式總加量表編製簡單,適合用來進行大規模之施測及計分,且即使 採用少數項目,仍有可信度,特質為以等距量尺予以評分,缺點為難分辨其間 差異關係是否單位相等,但容易記分亦為其優點,採用五點量表,從非常符合 到非常不符合間有五個選項,供受試者選擇最接近自己現況的描述。 該量表定義之創意為一連串發現問題、產生點子、實行點子的問題解決過程, 過程中有勇敢冒險、自信、學習動機、獨立、求新突破、堅持毅力、敏覺、熱 情專注、興趣廣泛、想像、挑戰複雜、容忍糢糊、開放、幽默等個人特質。 三、 綜合歸納 以下就創意態度特性簡述如下: 1. 有特定對象物: 創意態度的對象物即創意,將創意的焦點放在思考與創造的歷程及個人特質層 面。

(24)

15 2. 具一致性及持久性: 未經其他刻意加強的學習經驗,在不同時間測量創意態度應具有相當一致性。 3. 由認知、情感、行為傾向所組成: 創意態度包含認知、情感、行為傾向三個層面。認知層面是指學生對創意相關 事物的看法或想法,其所抱持的是一種瞭解、知識與信念,不涉入主觀情感與情 緒,是理性的;情感層面是指學生對創意相關事物的情緒反應或評價,包括正向 的喜好或負向的厭惡;行為傾向層面是指學生對創意相關事物的行為傾向或反應 的準備狀態。 本研究中所聚焦的創意態度部分指的是學生在思考與創造的歷程及個人特 質層面的創意狀況,經過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後,在創意態度包含認知、情 感、行為傾向三個層面所呈現的變化結果。 第三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與評量方式 在 DBAE 藝術教育思潮的時代,我們將藝術教育的視野著重在精緻藝術。 Featherstone (1991)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關注的是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中充斥快速流通的符號與影像」。因此,Duncum (1999)認為,每天生活的審美經驗常常比精緻藝術,更能夠塑造我們的自我認 同感以及觀看世界的方式。由此可知,視覺文化與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視 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應該採取更廣泛的審美教育範圍。 為達成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目的,本節分為課程內容與方法兩部份,先探討 課程的特質、類型與模式,再探討課程設計的原則、概念與重點。

(25)

16 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 (一)課程的特質 學者 Slattery(1995)主張「課程即自傳」,其內容應聚焦於自身的議題;學者 Jackson(1968)主張課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包含教室內、外及潛在課程。 因此,課程計畫可以變更,也可能超出教師預期。 Freedman(1999)認為當代的課程不再只是白紙黑字和紙上作業,它包含了 從知識變成資訊的轉化,以及資訊本身的結構與傳播,還有學生對知識的再造與 評價。這種對課程的重新理解,可以視為一項教育的美學復甦的範例。課程可以 衍生多種知識,它是學生與多元的人物、影像及文字之間的互動,並透過創造力, 將多重意義的特質與曖昧拼貼的資訊交織在一起。 課程是不斷轉變與交互作用的過程,無法以制式的目標或計劃加以預定,它 反映出個人與群體的文化,並在進行過程中不時碰撞出意外的火花。與過去的觀 點最為不同的是,課程不再是教師的獨白,學生參與也是課程設計的一環,而這 樣的情形則更有助於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 (二)課程的類型 Freedman(2003a)認為課程不限於單一形式,不同的視覺文化題材適用不同 的課程類型,也可能幾種類型混合使用,一份完整的課程計畫應該包含多種課程 類型,以給予學生各方面的支持與力量。她舉出以下四種課程設計的類型: 1 . 循序課程(sequential curriculum)-按照順序性建構知識的計畫。 表2-1 循序課程的三種型態 課程型態 意義 適用內容舉例 線性課程 每次增添新訊息以累積先前內容 繪畫技巧的訓練 積木式課程 逐步提升課程內容的份量與概念 特殊畫風的理解 螺旋型課程 兼顧內容複雜度與技術熟練度 藝術連結自我概念 ( Freedman, 2003a)

(26)

17 而在循序課程的三種形態中,Freedman 認為螺旋型最適用於視覺文化的藝 術教學。 2 . 互動課程(interactive curriculum)-連結學生校外藝術學習經驗的溝通課程。 例如: 學生在課堂提出有關色情的問題, 便使課程延伸出對性別刻板印象議題 的探討。互動課程是由學生所貢獻的, 它創造了教室外的延伸學習文化, 包含 對當代議題的討論, 或學生回家觀賞電視、電影的連結, 通過生活經驗豐富了 學生的藝術學習。 3 . 事件經驗(event experiences)-紀念性事件的經驗學習。例如: 觀賞表演、 欣賞影片、參觀博物館、與駐校藝術家合作、參訪藝術拍賣會、參訪電視台導播 室……等,可提供師生共同回憶與討論,且有別於學生單調的學校生活,激起他 們的興趣。但必須將學生在事件中所得到的藝術學習,與正在進行的藝術課程緊 密相連。 4 . 科際整合課程(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藝術原本就是跨學科的,Freedman 指出過去學者擔心科際整合會使藝術教育淪為犧牲品, 但在視覺文化重視藝術 與社會脈絡關聯的前提下, 應該思考的是何時、何地及如何進行課程統整。 (三)視覺文化教學概念 Freedman(2003a)認為課程的發展應該從關鍵概念著手,而不是從活動或技 術層面,大部分學生接受藝術教育並非為了成為專業藝術家。課程應著重在找出 視覺文化的概念和技術,並以螺旋型的課程形態漸次增加與提升複雜性的反思。 自視覺文化的觀念被引進台灣之後,才開始有少部份學者或教師嘗試以「大

概念」(big idea)及「關鍵概念」(key concept)為發展主軸的課程設計(教育部,

2003)。

Freedman(2003a)強調現在的課程必須探討的對象,是來自各個不同的社會 文化立場、互動影響以及機構團體。在教導視覺文化的過程中,通常只要對舊的 藝術教學模式再予概念化,就能找出最佳教學方法。根據互動的認知、科技經驗、

(27)

18 建構式批判……等前述視覺文化教學基礎。 (四)教學設計與方法 1. 教學設計的架構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的架構包含以下三個部份: (1)大概念(big idea) 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找出師生共同關心的大議題(即大概念),如:藝術與 環保、藝術與大眾媒體……等,議題的選取方式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考量他們 的興趣和經驗,並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面向連結。大概念是整個教學設 計的核心,一份教學設計可以探討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大概念,從核心輻射出跨領 域與跨學科的知識與教學面向,可能將整個學期的課程都含括在內,以利學生進 行科際整合的學習。 (2)關鍵概念(key concept) 關鍵概念是將大概念分析之後的子概念,每個關鍵概念代表不同向度的教學 切面,也決定了教學設計的單元結構。大概念之下的每個關鍵概念必須彼此相關, 具有串連與統整的關係,Freedman 通常會要求教師們設計四個單元(unit)搭配 四個關鍵概念。 (3)教學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教學流程的第三步驟是發展適當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每一單元當中運用適當 的策略與活動,慢慢引導學生了解關鍵概念,每一單元的教學策略都有不同特性, 第一單元主要建立對大概念的基礎認識,第二單元鼓勵學生向外探索,第三單元 整合所學的知識與技術,第四單元則安排學生進行自我創作。隨著教學活動的進 行,教師帶領學生逐步組合關鍵概念,最後達成對於大概念的整體理解。 茲將 Freedman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架構的大概念、關鍵概念、教學策略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之關係與流程圖整理如下圖:

(28)

19

圖 2-2 Freedman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架構與流程圖(引自歐秋媛,2007)

2. 互動式的教學法

Freedman(2003a)特別強調教學的互動機制,透過互動能使學生體察與探索 上述的連結與關係。

(1)探究教學法(inquiry-based methods of instruction)

探究教學法提高了附屬於舊資訊之下的新資訊數量,從而增強新知識的持續 性。其層次可分為:直觀、口語描述眼見之影像、從影像中解釋主題之時空背景、 影像背後的意涵、影像與當時社會與文化環境的關係等。 (2)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learning) 使學生了解社會性的互動經驗如何經由創造意義與作品而建構出知識。同時 強調「社群學習」(learning community),同儕之間的溝通、互動與合作是強化知 識與藝術信念的必經過程。 (3)主題式課程(thematic courses) 在課程中,學生尋找個人有興趣的議題,加以分析與研究,然後透過認知挪

(29)

20 用(cognitive appropriation)的形式轉換資訊為可用的事物,再從視覺的角度發展 創作的議題。創作的目的在探索或解釋一個或多個學生自訂的議題,他們的作品 是結合回憶、影像及意義概念的視覺整合展現。 (4)批判思考教學(critiqucal thinking) 批判思考教學的目的在訓練學生思辨的能力,透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 活動,讓學生從多面向去看待一件事情。同時,學生也要自我學習研究與表達的 能力,使理念能夠確切地傳遞出去。 3. 數位科技的運用 可以將學生時常接觸的大眾媒體融入教學,如:線上遊戲等;也可以運用科 技媒體進行教學,如:電腦影像處理、網際網路等。但不能只注意視覺技術的技 術層面,如操作電腦軟體或製作電影,而導致課程喪失學生生活中重要的影像觀 點。 4. 學生創作的引導 Freedman(2003b)「在視覺文化的課堂裡,你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培養他們 自己的創意。…並非日復一日地對孩子們講述相同的課程…而是要讓他們找到個 人智慧開發途徑。」 重新看待學生創作的意義,改善過去視創作為精熟媒材的過程,提升學生創 作在視覺文化中的地位,鼓勵學生透過創作尋找屬於自己的學習風格,許多學生 在自發的創作中透過後現代的錯置( juxtapositions)和連結手法,開始探索自我 的概念。 視覺文化教學是重視學生藝術創作的,目的在幫助學生以視覺符號來探索與 建構自我,展現意義,並反思社會文化的議題。 (五)評量方式 由於傳統的測驗方式無法測量出想像力、批判思考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Freedman(2003b)舉出以下具體的評量方法:

(30)

21 1.傳統的評量(traditional critique)- (1)由教師以評價作品或提出爭議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討論。 (2)問題以課程目標為依據, 並著重於作品的品質判斷、改善建議及相互比 較上。 此評量方式有效地連結資訊, 並直接結合課程目標。 2.學生提問(student questioning)- (1)每位學生替自己的作品選擇一個號碼並告知全班。 (2)每位學生準備幾個有關自己作品的問題向全班發問。 (3)台下觀賞的同學也可以問創作者問題。 此學生導向的評量形式,是以學生對自己作品認為重要的部份,來吸引大家進行 評量。 3.個別對談(individual dialogue)- (1)每位學生攜帶某一時期的日誌或素描簿。 (2)每位學生與老師一對一討論作品的內容和當時創作的時間。 (3)在小組評量時,學生和老師可以提出剛才的對話,帶動全體成長。 此評量過程當中,學生能學習專注的態度、人際的溝通及思考的歷程,並和老師 變得越來越親近。

4.小組評量(small group critique)-

(1)學生彼此合作評量, 不會只仰賴老師的專業知識。 (2)學生在小組中共同評量每位組員的作品。 (3)各組向全班報告剛才小組評量的經過情形。 此評量形式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品質是可以辨別出來的,但必須經過意見紛歧的 複雜討論過程。 5.兩人一組(peer pairs)- (1)學生兩人一組共同創作或交換作品創作。

(31)

22 (2)學生就他們的創作進行討論,合作評量並做出改善建議。 (3)在評量進行當中及結束之後,還有延伸的討論以持續創作。 此評量形式幫助學生能更清晰的表達自己與他人的作品。 6. 角色扮演(role play)- (1)學生學習或研究藝術專業人員(如: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藝評家……等)、 有藝術家風格的門外漢、歷史趨勢或文化傳統所做出的評論。 (2)學生在模擬的情境(如:開放式畫廊、法院審訊或美術館新展覽) 中展示 自己的作品,其他學生則必須先蒐集資料, 然後根據自己的研究來鑑定作 品。 (3)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依角色觀點提出對作品的評論,如:一位獨特的藝術 家、一位藝評家或一位門外漢。此評量形式幫助學生看見藝術作品中歷史性 和文化性的關連。 本研究課程的取材,採自學生的生活常見影像及收藏的玩物兩項視覺文化產 物,用以探討視覺文化和自我探索之間的關係。課程發展乃參考 Freedman的視 覺文化概念範圍與程序表,建立本身的視覺文化教學概念組織。教學方法採取主 題式課程與探究教學法,包含數位科技的運用,另外考量國小學生對於動手製作 的偏好,兩個單元皆有設計個人創作的活動。評量方法則使用師生討論發表、學 生提問,及小組團體評量。 第四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創意態度的關係 本節將進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創意態度的關係之探討,首先將包含視覺文 化藝術教育理論與創造力連結的文獻進行介紹,再以創意態度歷程為對應階段, 配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進行整合。 一、 「創意時代」與「視覺文化」 郭禎祥 ( 2008 )表示當今時代趨勢的轉化已由講求邏輯、循序性與計算機效

(32)

23 能的資訊時代轉變為重視創新、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觀 念—創意時代,知識不再是唯一的力量,感性才是要加強的力量。資訊發展的「左 腦能力」在今天仍不可或缺,但創新、同理心、玩樂、生命意義等「右腦特質」 之激發亦同等重要。 瞭解並開發右腦的創造力及整合能力,正符合 Freedman(2003b)所提出的 視覺文化的教學方法中的批判思考教學(critiqucal thinking)之目的,其目的在訓 練學生思辨的能力,透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從多面向去看待 一件事情。同時,學生也要自我學習研究與表達的能力,使理念能夠確切地傳遞 出去。因之視覺文化藝術課程的實施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與思辨及表達的能力,即 創造思考的能力。 從多元的角度,具思辨及將理念整合表達的能力,正是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 批判思考教學(critiqucal thinking)方法與「右腦特質」相近的部份。郭禎祥 ( 2008 ) 也提到,想了解並開發右腦的創造力及整合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藝術」, 而達到全腦思維的完整性,因此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必須具備感性能力。如圖 2-3: 圖 2-3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批判思考教學與右腦特質(研究者自行整理)

(33)

24 Freedman(2003a)認為藝術教師負有重要責任,就是鼓勵學生理解視覺影像 與人類文化之間的複雜變動關係,批判與篩選他們所面對的複雜訊息,提升對世 界的思考,進而開創新的知識。 二、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藝術創作 學生創作的引導 Freedman(2003b)「在視覺文化的課堂裡,你所要做的就是 讓孩子培養他們自己的創意。…並非日復一日地對孩子們講述相同的課程…而是 要讓他們找到個人智慧開發途徑。」 重新看待學生創作的意義,改善過去視創作為精熟媒材的過程,提升學生創 作在視覺文化中的地位,鼓勵學生透過創作尋找屬於自己的學習風格。許多學生 在自發的創作中透過後現代的錯置( juxtapositions)和連結手法,開始探索自我 的概念。因此,視覺文化教學是重視學生藝術創作的,目的在幫助學生以視覺符 號來探索與建構自我,展現意義,並反思社會文化的議題。 藝術教師對藝術教學概念之反思必須從 DBAE 甚至創作取向的藝術教育思 潮與習慣中跳脫出來,在影像閱讀活動中以寬容的心去欣賞已高度滲透在學生日 常生活之中的廣告影像、漫畫、卡通、網際網路、電玩等視覺文化,開拓我們對 影像解讀的觀念、拓寬藝術教育的道路與教學元素。以電視廣告為例,其創作過 程不斷強化、複製、創造或再創作某些影像,使其不經意流露出社會之共同價值 觀,或 為某些社會現實作闡釋、定義(蕭湘文,1998),而如何運用影像判讀 教育讓學生正確瞭解閱讀影像,進而分析其潛在價值判斷及意識型態,做出選擇 與決定,才是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在現今社會所應扮演的角色之一。 視覺文化為藝術教育勾勒出的新面貌,仍在成形中,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視覺文化理論基礎廣博容納了批判教育學、統整課程設計理論、符號學、馬克思 主義、媒體識讀研究等領域之探討。在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融合之下,無論是針 對影像或是藝術創作,都應當教導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敏銳地覺察、分析生活 中的視覺影像。

(34)

25 表 2-2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學者對藝術創作意義之看法 學者 對藝術創作意義之看法 Duncum(2002) 藝術本來就與價值觀、信仰與態度相關,一個視覺文化 課程需要探討意識型態與美感價值相互運作的關係。 Sturken & Cartwright (2001) 觀看之道(practices of looking)不應是被動的消費行為, 積極主動的解讀有助於我們影響影像的意義,以及使用 影像豐盈我們每天的生活。 Tavin(2000) 學生能夠成為具有批判性的觀者,並能自己創造影像的 意義。 Wilson(2002) 藝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興趣、生活之間,創造有意義的 連接網絡,使學習成果成為具有互通性的網狀系統。 趙惠玲(2001) 視覺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反映或批評創作者身處的時 代,與社會產生互動。 劉豐榮(2001) 藝術教育善於探討價值、世界與文化的課題,並能透過 非語言的方式,對文化內涵提供真實的知覺。 (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2整理發現,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學者對於創作意義的賦予具有相當高 度的重視並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以發現與思辨視覺文化物現象作為出發點並結合 創作與批判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因此,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 學生在其中學習解讀日常生活之視覺文化物,並以懷疑、好奇的眼光解讀其意涵, 成為具有自主意識的生命創造者,更與創意態度的培養與提升具有密不可分的關 係。 三、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創意態度 李佳茵(2007)視創造態度為一種問題解決的歷程,創意態度量表將此歷程 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一)發現問題(二)產生點子(三)實行點子。以下為三

(35)

26 個歷程簡述: (一)「發現問題」階段 任務是找出真正的問題。創意者具有想出新點子的原料,這些原料包括:事 實、觀念、經驗、知識、感覺等,有了原料才能成為新構想的催化劑,這階段需 要有偵探和探險家的心態,積極主動的搜尋新知,受強烈好奇心驅使,常問有意 義的問題,願意虔敬的探詢未知的領域,注意不尋常的模式。適合此階段之人特 質有學習動機、敏覺、興趣廣泛、挑戰複雜等。 (二)「產生點子」階段 主要的任務是激發許多點子並產生最好的一個點子。此時創意者要有藝術家、 工程師和法官的心態,以藝術家的心態打破固有思維,利用豐富的想像力想像新 構想,才能把前一階段的原料轉換成各種構思,把事物重新排列,甚至要打破一 些規則,創立自己的新規則,以產生多樣新點子;工程師則能思考、規劃、設計, 接受五花八門的資訊,並以獨特的方式將它們合而為一,把各種構思綜合成較實 際的方案,使其能實際被應用;法官則需有一個批判、謹慎的心態,在判定各種 構思時,要保有最公正的態度,找出缺點、考慮時機,而且根據各種「證據」做 出最明智的決策,找出最佳的方案。因此適合此階段之個人特質為想像、求新突 破、幽默、開放、容忍模糊、獨立。 (三)「實行點子」階段 在本階段主要的任務就是將點子付諸行動。創意者要有製作人和戰士的心態, 製作人要有精力、毅力、細心、自律及人際能力,為了執行最佳構思,也必須樂 觀而且堅持。戰士必則須克服所有不利於這個點子的種種障礙和暫時性的挫折, 如果要讓點子成功,就必須有攻擊性,有勇氣去做任何能讓點子實現的事。畢竟, 異想天開的主意並沒有什麼好稀奇的,但是能夠將這些點子轉變為實際的東西就 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事(屈家信,1998)。不管是多麼好的創意,都必須將它 付諸實行才能顯現它的價值,此階段中重要的個人特質有自信、熱情專注、勇敢

(36)

27 冒險、堅持毅力。 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中,教師在每一單元當中運用適當的策略與 活動,慢慢引導學生了解關鍵概念,每一單元的教學策略都有不同特性,第一單 元主要建立對大概念的基礎認識,第二單元鼓勵學生向外探索,第三單元整合所 學的知識與技術,第四單元則安排學生進行自我創作。隨著教學活動的進行,教 師帶領學生逐步組合關鍵概念,最後達成對於大概念的整體理解。 李佳茵(2007)創意態度量表三個階段:(一)發現問題(二)產生點子(三) 實行點子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四單元:(一)主要建立對大概念的基 礎認識,(二)鼓勵學生向外探索(三)整合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四)安排學生 進行自我創作。兩者關係整理如下表: 表 2-3 創意態度量表三個階段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關係 項目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整合 李佳茵(2007)創 意態度歷程 三階段 (一) 發現 問題 (二)產生 點子 (三)實行 點子 視覺文化藝術教 育的教學策略 四單元 建立對 大概念 的基礎 認識 鼓勵學 生向外 探索 整合所學的 知識與技術 安排學生進 行自我創作 組合關鍵 概念 對大概念 的整體理 解 由表2-3以創意態度歷程為對應階段,配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進 行整合的對照關係可以發現,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策略對創意態度的影響有 著高度的相關。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我國現行的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視覺藝術教育 並不相悖。因此,第三章的研究方法便將以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中能 與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的能力指標相對應的部份,發展出二個單 元的課程教案,透過螺旋形的課程方式以藝術連結自我概念,互動式的教學法使

(37)

28 學生體察與探索上述的連結與關係,並使用團體評量提升學生思考批判及創意能 力。並以國小高年級創意態度量表施測,了解此課程對學童創意態度之影響為 何。 第五節 創造力影響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之相關研究 關於教學活動對創造力影響與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相關研究,分別在近二十 年與十年來不論國內或國外均有眾多的相關研究,而且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教育趨 勢,本節茲將所收集的資料從國內有關教學活動對創造力產生影響的研究與有關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研究來說明。 一、 國內有關教學活動對創造力影響的研究 國內有關教學活動對創造力影響的相關研究繁多,此就有些學者做過視覺藝 術類之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陳奐宇(2000) 「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 為比較」,研究者針對國小四、六年級學生240人,實施自編美勞創造思考教學 活動。結果發現比一般教學法更能增進學生在認知方面的創造力,不會因年級別 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效果。 (二)康光輝(2003) 「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以高雄市博愛 國小為例」,此研究旨在比較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經過九週的「陶塑創造思考教 學」訓練以及「審訂本一般美勞教學」後,其創造力進步的情形。 一、「陶塑創造思考教學」僅在訓練獨創力的創造性思考能力,比「審訂本一般 美勞教學」有效,其它向度包括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精密性、標題則

(38)

29 與「審訂本一般美勞教學」無異。 二、「陶塑創造思考教學」僅在提升學生冒險性的創造性人格特質,比「審訂本 一般美勞教學」有效,其它向度包括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則與「審訂本 一般美勞教學」無異。 三、「陶塑創造思考教學」在訓練學生作品展現的立體造形創造表現力,即獨特 性、精密性、開放性、意涵上,皆非常顯著優於「審訂本一般美勞教學」。 四、學生參與實驗教學的感受正向,收穫程度亦佳:參與「陶塑創造思考教學」 的多數實驗組學生,不論是在參與興趣、陶土創作能力、創造力概念的生活 應用、未來列入學校正式課程的看法、授課期間與長度、單元課程安排方式、 各教學單元收穫、未來參與相關課程的意願,以及對教師和同學上課態度等 向度上,皆持相當肯定的態度,而且各單元自評「有收穫」及「非常有收穫」 的收穫程度,從高至低排列依序為「應用」和「關係」(70.59﹪)、「轉 化」(64.7﹪)、「系統」與「單位」(61.77﹪)、「類別」(50﹪),顯 示學生對於九週十八節的「陶塑創造思考教學」十分喜愛,且收穫程度極佳。 (三)董淑慎(2007) 「美術鑑賞創造性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雲林縣鎮 西國小為例--」此研究旨在探討以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設計」 的美術鑑賞創造性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 此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實施美術鑑賞創造性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生創造能力。 二、透過美術鑑賞教學活動能讓學生認識更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創造潛能。 三、開放、活潑的談話空間,有助創造性格的表現及創造潛能的開發。 四、學生對於美術鑑賞創造性教學之實施抱持正向、積極接受的態度。 (四)劉建增 (2004) 「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準實驗研究

(39)

30 法進行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的教學,具體結論如下: 一、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教學模式的確能顯著提升學童認知及情意領域 的創造力。 二、在認知領域的創造力方面,除流暢力之外,接受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 模式的實驗組學童在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標題及整體表現上, 均顯著優於接受傳統視覺藝術教學模式的控制組學童。 三、在情意領域的創造力方面,接受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的實驗組學 童在冒險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及整體表現上,均顯著優於接受傳統 視覺藝術教學模式的控制組學童。 (五)黃旭陽(2004) 「資訊融入國中視覺藝術創造力教學的行動研究」主要在導入創造力教學法, 且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學步驟及教學策略獲得以下結論:學生在「認知創造 力」確實有明顯的進步,尤其「精密性」方面。但學生在「情意創造力」並沒有 明顯的變化,只有「挑戰力」有顯著的進步。 從國內教學活動對創造力與創意態度各研究內容觀之,各種教學方法與策略 以致於媒體應用在視覺藝術領域的課程對提升創造力及創意態度的研究相當可 觀,各研究結果雖不一致,也都能有正面的研究結果,不論年級別的差異,各種 教學方法與策略以致於媒體應用對學生大多可提升其學習意願與樂趣,激發學生 的好奇心、獨創力與精進力,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國內有關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研究 國內有關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相關研究較少,此就有些學者做過視覺藝術類 之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歐秋媛(2007) 「Kerry Freedman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與應用」研究結果與分析如下:

(40)

31 一、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意涵方面,視覺文化的定義是跨領域的, 與政治、社 會、文化等背景相關, 其不穩定與複雜性即藝術教育的重點。 二、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方面,Freedman 認為課程是不斷轉變與交互作 用的過程 ;課程設計應以跨領域、衝突、暗喻意義……等文化關聯為取材 原則; 課程發展則從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著手, 注重培養學生高層次詮釋能 力, 能從製作背景與觀賞背景解讀視覺文化。 三、 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方法方面,教學設計架構流程包含大概念、關鍵概 念及教學策略,同時強調個人與環境高度互動的教學方法;注重數位科技 的教學運用與數位環境的省思,並視學生創作為視覺文化一環,鼓勵學生 建立個人學習風格; 教學評量則是一種創造與批判的學習歷程,主張採取 多樣性的團體評量法。 (二)莊蕙菁(2003) 「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研究-以廣告影像為例」 結論如下所述: 一、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內容方面 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具有跨領域研究的特質,所選取的視覺影像應 具有文化意涵,並考量台灣視覺文化現象,以作為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範疇素 材之參考。 二、廣告應用於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理論依據 本研究所應用之廣告影像分析理論為:藝術批評之描述、分析、解釋、判斷 四階段;符號學之符號具有符號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等概念。而統整課程設計理論,則是參酌「主題式統整課程模式」以及「核 心問題之跨學科概念模式」二種統整課程模式,作為規劃本研究課程架構之 理論基礎。 (三)謝淑美(2005) 「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實施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之個案研究」結論如下:

(41)

32 一、VCAE課程的實施展現批判思考與關心社會的能力,同時能夠自審美活動, 體驗同儕對不同作品的創意與解讀,產生新舊知識的學習與交融。 二、從教學實施歷程產生的現象與結果分析,個案教師覺知到數位教學專業能力 的提升為當務之急,同時體認到未來教學模式的變革要符合時代需求,方能 為學生推開一扇解析世界的窗。個案教師從接觸 VCAE 概念到課程實施結束, 堪稱歷經了一場從自我懷疑到自我實現與認同的蛻變過程。 (四)于玉文(2008) 「視覺文化影像解讀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視 覺文化影像解讀教學結論可從三個面向歸納討論: 一、以視覺文化為核心的影像解讀課程探討。視覺文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影 像,可拉近學生與視覺藝術的距離,以生活中的影像,作為藝術教育課程教 學素材,教導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將學習與生活结合。 二、視覺文化影像解讀策略之探討。影像解讀是一連串以「前理解」去理解以再 創意義的過程,在有組織、有順序的學習過程中,較容易解讀視覺文化影像。 本研究參考文獻發展出「觀看、理解與再創」的視覺文化影像解讀策略,以 我看見、我知道、我想到引導學生做影像解讀。影像解讀無標準答案,可增 加觀者影像解讀信心以提升其影像解讀能力。 三、研究者的視覺文化教育專業成長。研究者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務密切配合, 在專業成長中自我覺察視覺文化涵養,並調整視覺文化藝術教師應有的認知 與態度,以增加藝術教育之專業成長,逐漸勾勒理想中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者 的理想圖像。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相關研究顯示影像已是台灣學生建構對外界的認 知時,無法逸脫的管道。視覺文化已然成為現代生活的表象,藝術教育工作 者必將學習如何對之進行解讀,思考如何將之援為藝術教育之理論與實務所 用。

(42)

33

因此研究者擬從現正方興未艾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論以行動研究的 角度探討對國小五年級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其教師於實際教學過程中實施 之可行性及對創意態度的影響進行探討。

(43)
(44)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目的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步驟,計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流程; 第二節研究對象;第三節教學行動研究步驟;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資料分析。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先採文獻回顧方式,就各學者對於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看法意見加以 歸納剖析,將理論實際運用於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進行教學,並於教學前後進行 創意態度量表的施測以便了解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與創意態度的關係。接著採行動 研究法,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由研究者實際教學,並加以錄音、錄 影、書面報告、口頭報告、及作品拍照,完整將教學流程及成果呈現與施測及資 料分析,並探討其可行性與修正。 本研究實際進行流程為先以文獻分析方式進行相關理論與教學研究的探討, 以作為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理念的編製基礎。有了以上的文獻資料為基礎後,開始 進行視覺文化藝術教學設計,並於開學初進行試探性的教學,探討實施教學的情 形,以針對教學設計部分作修正與改進,若於教學檢討中發現概念有不明確處, 則回到原先設定的概念,再作思考,並做一重新的調整,經教學評鑑與修正的歷 程,以作為進行正式的教學行動研究的參考。 接著正式教學實施時,於各單元教學後皆進行教學的檢討與修正,以做為下 一單元教學時的參考,於整個正式教學結束前後,將進行創意態度量表的施測, 包含前測與後測。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三角交叉檢測法(triangulation) 及不同焦點的觀察等各種方式並採用多樣之工具蒐集多元之資料,其中包含文獻 探討、教材設計、創意態度測驗、教師協同討論課程設計並反省教學、教學活動 錄影及問卷調查、師生討論、訪談等研究方式進行。研究者將根據所收集之資料 作一整理、歸納與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

(45)

36 因本研究的樣本數較少,且旨在於探究視覺藝術教育應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 理念的教學與創意態度的關係,並據以提出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對學童創意態度影 響的建議,故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於實際的教學情境中進行,研究進行的方式是 採螺旋式而非直線式的方式在進行,強調問題的真實性與自然的教學情境。且於 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邊收集資料、邊修正課程,隨時提供回饋,隨時導正教學的方 向,研究過程中的立即回饋與發展更是有利於教學活動的發展。研究者透過此教 學研究,增進自身因應教學情境問題的能力,提昇教學專業成長,結合理論與實 務,進行自我批判思考與反省。 此外,本研究採用的教材是二個單元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自編教材,這二個 單元的課程設計(皆區分為五個視覺藝術教學步驟)主要是用來從事密集的教學 行動研究,直到探索到較穩定的教學流程為目標。在第一階段行動研究單元教學 實施後,研究者對研究對象實施問卷調查,並且在第二階段行動研究單元教學實 施後進行訪談,當中並配合創意態度量表的前後測。以下為本研究的行動實施流 程表: 表 3-1 教學行動研究實施流程表 行動 計劃 視覺文化藝 術教學階段 單元教學活動 資料蒐集 教 學 行 動 研 究 第一階段 教學準備階段 創意態度前測 第一單元教學活動 教室觀察拍照 實施學習單填寫 學習單結果統計與分析 第二階段 第二單元教學活動 教室觀察拍照 實施學習單填寫 學習單結果統計與分析 創意態度後測

(46)

37 本研究將進行二個單元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自編教材教學活動,共分為二階 段,在第一階段行動研究單元教學實施前,研究者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創意態度量 表的施測,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教室觀察拍照、實施學習單填寫與學習單結果統計 與分析與修正,繼之實施第二階段的行動研究單元,同樣的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教 室觀察拍照、實施學習單填寫與學習單結果統計與分析與修正,並在第二階段行 動研究單元教學實施後進行創意態度量表的後測。 另外,下圖為本研究之教學行動流程圖:

(47)

38

數據

圖  2-2    Freedman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架構與流程圖(引自歐秋媛,2007)
圖 3-1  教學行動流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103 學年度第 2 學期 資源班(六)年級 數學 領域教學計畫(含期末課程檢核). 資料來源

3.師培生修習教育課程期間,學期成績不及 格學分達該學期修習學分數 1/2、操行成績 未達 80 分或記 2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另外,語文科高中的寫作活動也很多元化,題材亦很生活化,有助提高學生對創作 的興趣。 (高中語文寫作題目舉隅,見附件三 附件三 附件三。 附件三 。 。) 。 ) ) ).. 附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