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 DBAE 藝術教育思潮的時代,我們將藝術教育的視野著重在精緻藝術。

Featherstone (1991)認為,「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關注的是當代社會日常生活中充斥快速流通的符號與影像」。因此,Duncum

(1999)認為,每天生活的審美經驗常常比精緻藝術,更能夠塑造我們的自我認 同感以及觀看世界的方式。由此可知,視覺文化與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以視 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應該採取更廣泛的審美教育範圍。

為達成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目的,本節分為課程內容與方法兩部份,先探討 課程的特質、類型與模式,再探討課程設計的原則、概念與重點。

16

一、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內容:

(一)課程的特質

學者 Slattery(1995)主張「課程即自傳」,其內容應聚焦於自身的議題;學者 Jackson(1968)主張課程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包含教室內、外及潛在課程。

因此,課程計畫可以變更,也可能超出教師預期。

Freedman(1999)認為當代的課程不再只是白紙黑字和紙上作業,它包含了 從知識變成資訊的轉化,以及資訊本身的結構與傳播,還有學生對知識的再造與 評價。這種對課程的重新理解,可以視為一項教育的美學復甦的範例。課程可以 衍生多種知識,它是學生與多元的人物、影像及文字之間的互動,並透過創造力,

將多重意義的特質與曖昧拼貼的資訊交織在一起。

課程是不斷轉變與交互作用的過程,無法以制式的目標或計劃加以預定,它 反映出個人與群體的文化,並在進行過程中不時碰撞出意外的火花。與過去的觀 點最為不同的是,課程不再是教師的獨白,學生參與也是課程設計的一環,而這 樣的情形則更有助於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

(二)課程的類型

Freedman(2003a)認為課程不限於單一形式,不同的視覺文化題材適用不同 的課程類型,也可能幾種類型混合使用,一份完整的課程計畫應該包含多種課程 類型,以給予學生各方面的支持與力量。她舉出以下四種課程設計的類型:

1 . 循序課程(sequential curriculum)-按照順序性建構知識的計畫。

表2-1 循序課程的三種型態

課程型態 意義 適用內容舉例

線性課程 每次增添新訊息以累積先前內容 繪畫技巧的訓練 積木式課程 逐步提升課程內容的份量與概念 特殊畫風的理解 螺旋型課程 兼顧內容複雜度與技術熟練度 藝術連結自我概念

( Freedman, 2003a)

17

而在循序課程的三種形態中,Freedman 認為螺旋型最適用於視覺文化的藝 術教學。

2 . 互動課程(interactive curriculum)-連結學生校外藝術學習經驗的溝通課程。

例如: 學生在課堂提出有關色情的問題, 便使課程延伸出對性別刻板印象議題 的探討。互動課程是由學生所貢獻的, 它創造了教室外的延伸學習文化, 包含 對當代議題的討論, 或學生回家觀賞電視、電影的連結, 通過生活經驗豐富了 學生的藝術學習。

3 . 事件經驗(event experiences)-紀念性事件的經驗學習。例如: 觀賞表演、

欣賞影片、參觀博物館、與駐校藝術家合作、參訪藝術拍賣會、參訪電視台導播 室……等,可提供師生共同回憶與討論,且有別於學生單調的學校生活,激起他 們的興趣。但必須將學生在事件中所得到的藝術學習,與正在進行的藝術課程緊 密相連。

4 . 科際整合課程(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藝術原本就是跨學科的,Freedman 指出過去學者擔心科際整合會使藝術教育淪為犧牲品, 但在視覺文化重視藝術 與社會脈絡關聯的前提下, 應該思考的是何時、何地及如何進行課程統整。

(三)視覺文化教學概念

Freedman(2003a)認為課程的發展應該從關鍵概念著手,而不是從活動或技 術層面,大部分學生接受藝術教育並非為了成為專業藝術家。課程應著重在找出 視覺文化的概念和技術,並以螺旋型的課程形態漸次增加與提升複雜性的反思。

自視覺文化的觀念被引進台灣之後,才開始有少部份學者或教師嘗試以「大 概念」(big idea)及「關鍵概念」(key concept)為發展主軸的課程設計(教育部,

2003)。

Freedman(2003a)強調現在的課程必須探討的對象,是來自各個不同的社會 文化立場、互動影響以及機構團體。在教導視覺文化的過程中,通常只要對舊的 藝術教學模式再予概念化,就能找出最佳教學方法。根據互動的認知、科技經驗、

18

建構式批判……等前述視覺文化教學基礎。

(四)教學設計與方法 1. 教學設計的架構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的架構包含以下三個部份:

(1)大概念(big idea)

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找出師生共同關心的大議題(即大概念),如:藝術與 環保、藝術與大眾媒體……等,議題的選取方式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考量他們 的興趣和經驗,並與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面向連結。大概念是整個教學設 計的核心,一份教學設計可以探討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大概念,從核心輻射出跨領 域與跨學科的知識與教學面向,可能將整個學期的課程都含括在內,以利學生進 行科際整合的學習。

(2)關鍵概念(key concept)

關鍵概念是將大概念分析之後的子概念,每個關鍵概念代表不同向度的教學 切面,也決定了教學設計的單元結構。大概念之下的每個關鍵概念必須彼此相關,

具有串連與統整的關係,Freedman 通常會要求教師們設計四個單元(unit)搭配 四個關鍵概念。

(3)教學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教學流程的第三步驟是發展適當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每一單元當中運用適當 的策略與活動,慢慢引導學生了解關鍵概念,每一單元的教學策略都有不同特性,

第一單元主要建立對大概念的基礎認識,第二單元鼓勵學生向外探索,第三單元 整合所學的知識與技術,第四單元則安排學生進行自我創作。隨著教學活動的進 行,教師帶領學生逐步組合關鍵概念,最後達成對於大概念的整體理解。

茲將 Freedman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架構的大概念、關鍵概念、教學策略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之關係與流程圖整理如下圖:

19

圖 2-2 Freedman 視覺文化教學設計架構與流程圖(引自歐秋媛,2007)

2. 互動式的教學法

Freedman(2003a)特別強調教學的互動機制,透過互動能使學生體察與探索 上述的連結與關係。

(1)探究教學法(inquiry-based methods of instruction)

探究教學法提高了附屬於舊資訊之下的新資訊數量,從而增強新知識的持續 性。其層次可分為:直觀、口語描述眼見之影像、從影像中解釋主題之時空背景、

影像背後的意涵、影像與當時社會與文化環境的關係等。

(2)合作學習法(cooperative learning)

使學生了解社會性的互動經驗如何經由創造意義與作品而建構出知識。同時 強調「社群學習」(learning community),同儕之間的溝通、互動與合作是強化知 識與藝術信念的必經過程。

(3)主題式課程(thematic courses)

在課程中,學生尋找個人有興趣的議題,加以分析與研究,然後透過認知挪

20

用(cognitive appropriation)的形式轉換資訊為可用的事物,再從視覺的角度發展 創作的議題。創作的目的在探索或解釋一個或多個學生自訂的議題,他們的作品 是結合回憶、影像及意義概念的視覺整合展現。

(4)批判思考教學(critiqucal thinking)

批判思考教學的目的在訓練學生思辨的能力,透過討論、辯論、角色扮演等 活動,讓學生從多面向去看待一件事情。同時,學生也要自我學習研究與表達的 能力,使理念能夠確切地傳遞出去。

3. 數位科技的運用

可以將學生時常接觸的大眾媒體融入教學,如:線上遊戲等;也可以運用科 技媒體進行教學,如:電腦影像處理、網際網路等。但不能只注意視覺技術的技 術層面,如操作電腦軟體或製作電影,而導致課程喪失學生生活中重要的影像觀 點。

4. 學生創作的引導

Freedman(2003b)「在視覺文化的課堂裡,你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培養他們 自己的創意。…並非日復一日地對孩子們講述相同的課程…而是要讓他們找到個 人智慧開發途徑。」

重新看待學生創作的意義,改善過去視創作為精熟媒材的過程,提升學生創 作在視覺文化中的地位,鼓勵學生透過創作尋找屬於自己的學習風格,許多學生 在自發的創作中透過後現代的錯置( juxtapositions)和連結手法,開始探索自我 的概念。

視覺文化教學是重視學生藝術創作的,目的在幫助學生以視覺符號來探索與 建構自我,展現意義,並反思社會文化的議題。

(五)評量方式

由於傳統的測驗方式無法測量出想像力、批判思考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Freedman(2003b)舉出以下具體的評量方法:

21

1.傳統的評量(traditional critique)-

(1)由教師以評價作品或提出爭議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討論。

(2)問題以課程目標為依據, 並著重於作品的品質判斷、改善建議及相互比 較上。

此評量方式有效地連結資訊, 並直接結合課程目標。

2.學生提問(student questioning)-

(1)每位學生替自己的作品選擇一個號碼並告知全班。

(2)每位學生準備幾個有關自己作品的問題向全班發問。

(3)台下觀賞的同學也可以問創作者問題。

此學生導向的評量形式,是以學生對自己作品認為重要的部份,來吸引大家進行 評量。

3.個別對談(individual dialogue)-

(1)每位學生攜帶某一時期的日誌或素描簿。

(2)每位學生與老師一對一討論作品的內容和當時創作的時間。

(3)在小組評量時,學生和老師可以提出剛才的對話,帶動全體成長。

此評量過程當中,學生能學習專注的態度、人際的溝通及思考的歷程,並和老師 變得越來越親近。

4.小組評量(small group critique)-

(1)學生彼此合作評量, 不會只仰賴老師的專業知識。

(1)學生彼此合作評量, 不會只仰賴老師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