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在本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變項或名詞,為了讓這些名詞的意義更加 清楚明確,現將研究中重要的名詞與研究變項分別臚列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

本研究所指的國民小學教師是指屏東縣公立國民小學現任教師,包

括主任、組長、科任教師和級任教師。

二、溝通行為

本研究綜合了多位學者的對溝通的定義後,認為「溝通」是為了滿 足人生發展的需要,人們大腦意識和思維活動中的信息交流,以及人們 交往過程中,借助於共享的語言與非語言系統,在知識、觀點、感情、

願望、態度、觀念等方面進行傳遞、交換的社會行為過程。

三、校長溝通行為

基於上述對溝通行為的定義,校長可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透過發 佈指令、會議,以及與教師進行個別交談等方式進行溝通,在過程中讓

教師說出對學校的意見或者學校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鼓勵教師表達自己 的看法,無論是對學校,還是對校長,或者是對同事都可以說出自己的 看法。因此,本研究將校長的溝通行為具體分為四個層面進行探究:投 入情感、提供訊息、支持鼓勵與溝通氣氛,分別說明如下:

(一)投入情感

指校長能關心教師個人的日常生活, 瞭解教師的價值觀與感受, 並 主動瞭解教師對校務運作的看法,同時也樂意與教師分享其個人的興趣 及對學校問題的看法。

(二)提供訊息

指校長能清楚地透過各種途徑將學校訊息傳達給教師, 使教師能確 實瞭解正確的訊息,以掌握學校實際運作的方向。

(三)支持鼓勵

指校長能應用積極正面的態度來支持鼓勵教師, 並能依據教師們各 自的專長與能力,協助擬定教育專業發展目標,促使教師在教育專業上 的有效發展。

(四)溝通氣氛

指校長與教師在平時互動上,雙方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回應、並且 期待經由溝通的行為與歷程,建立接納及共識,達到一個良好氣氛。

在操作性定義上,本研究是指受試對象在「校長溝通行為問卷」中 各分層面的得分高低,得分愈高者,代表國小教師知覺校長在該分層面 的溝通行為表現愈佳;反之,得分愈低者,則代表國小教師知覺校長在 該分層面的溝通行為表現愈不理想。

四、公共關係

在對於公共關係的定義上,不同的學者的看法和定義都各有不同之 處,本研究採用鄧月英(2009)對於公共關係的解釋:公共關係是指社會 組織為了塑造組織形象,有計劃、有目的,積極而持久地運用各種傳播 溝通的手段,加強組織與公眾之間的相互了解和雙向溝通,以達到社會 組織與公眾之間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和促進組織自身的和諧發展。依此定 義,進一步將學校公共關係具體分為擬訂計畫、溝通渠道、公眾支持與 推銷方法四個層面,說明如下:

(一)擬定計畫

指學校 有次序 地進 行公共 關係計 畫 ,並且 符合學 校發展 目標 及需 求。包含學校公共關係的目標、管理、訂定長期計畫、計畫與決策、輿 論調查、推展能力、政策擬定、實施過程。

(二)溝通渠道

溝通渠道是學校推展之具體行動,確實運用公關媒介及方法,才能 將訊息有效傳遞。學校應該善用各種管道,如會議記錄、書面文件、公 佈欄及網站,將學校各種活動訊息傳播給內、外部公眾,使公眾能瞭解 學校運作情形。

(三)公眾支持

學校擬定各項計畫或決策時,應鼓勵公眾參與及意見表達,並讓公 眾知道何種時機參與學校活動,進而對學校產生支持與認同。學校與公 眾間的支持合作包含了資源分享、參與彼此活動、進行社區服務等。

(四)推銷方法

為了增進學校推行公共關係實施成效,學校推展工作需藉由推銷的 方式才能瞭解目的是否達成,並進行檢討修正後,做為未來推展學校公

共關係的重要參考。包含計畫評估、結果回饋、評估校正、整體檢討。

在操作性定義上,本研究是指受試對象在「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 問卷」中各分層面的得分高低,得分愈高者,代表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公 共關係在該分層面的溝通行為表現愈佳;反之,得分愈低者,則代表國 小教師知覺在該分層面的學校公共關係表現愈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