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邁入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科技進步及全球化的競爭,國內政治與社 會環境急遽的變遷,使得教育日趨多元而開放,傳統的教育制度規範也 產生了重大的變革。而教育是個不斷追求進步的歷程,21世紀的來臨更 是個從權力走向對話的時代,新時代裡的領袖須融合多元,化解衝突;

化解衝突則需要溝通與說服,即試著找出雙方都同意的解決方式。因為 教育是維繫國家總體競爭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徑,而學校教育是各種教 育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國家的任何教育政策及措施,均有賴學校教育來 執行。處在這開放多元的世代中,學校教育亦受此影響而產生重大的變 革,校長身為一校之長,為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校長如何運用有效的溝 通行為與學校教師之間做好事前充分的溝通協調工作,引導教師齊心協 力,以期發揮最大的教學效能,是當今校長必須重視的一項重要課題。

Robbins曾 指 出 溝通 有 控制 、 激勵 、表 達 情 緒及 提 供 資訊 等 四大 功 能,顯示溝通除控制成員的行為外, 更重要的功能在於透過正向溝通行 為激勵成員工作動機(李茂興譯, 2001),以提昇其工作滿足感,促進其 工作投入意願。學校校長及教師是推動學校教育工作的關鍵人物,校長 身為學校的領導者,也是教育政策的主要推動者, 而教師則是學校教學

工作推動的主要執行者, 其教育理念與工作投入程度也深深的影響教育

重要的資源。因此,如何重建良善的學校與社區關係,增進社區與學校 之合作,彼此互相支援,是未來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由此可知,學校 必須同時做好校內與校外公關,才能因應社會變遷,爭取相關資源,以 提升教育品質,亦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綜 上 所 述 , 校 長的 溝 通 行為 模 式不但 關 係 著學 校 教育 品 質 能否 提 昇、學校組織運作是否順暢及學校效能是否得以彰顯, 也關係到學校組 織氣氛好壞與成員的工作滿意度、工作士氣及工作投入的程度。另外,

校長應具備正確的公共關係理念,才能身先士卒帶領學校團隊,提高教 育品質,爭取社區認同,及如何同時兼重學校內部、外部公共關係的推 展與維繫,亦將進一步衝擊學校教育的因素轉化為提升學校教育成效的 助力,以達成教育目標,這些都是當前國民小學校長需要思索的重要課 題。本研究將以屏東縣國小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為主題,對兩 者的相關係進行探討,期盼研究結果可作為屏東縣國小校長和教師工作 上的一個參考。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的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知覺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 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國小校長溝通行為與學校公共關係的相關性。

四、分析國小校長溝通行為對學校公共關係的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