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和現況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和現況

本節旨在探討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和現況。首先說明學校公共關係 之意義、學校公共關係的對象及學校公共關係的目的,再者,探討學校 公共關係的推展與方法,最後,就學校公共關係之相關研究作深入探究。

一、學校公共關係的意義

我國教育改革在學校行政及課程教學方面,愈來愈重視家長及教師 的參與度,也就是希望整合各方的意見及力量,來形塑學校的發展與願 景。學校如果能利用公共關係,拉近學校師生與校外家長、社區的距離,

匯集學校、社區及大眾資源,將有助於促進學校的成長。

學校公共關係的意義,由於不同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因而有不同 的解釋方式,底下將各研究者的看法彙整如下:

Bagin與Gallagher(2001)教育的公共關係是教育組織與其公眾之間 進行有系統的、持續的、雙向的、以及真誠的溝通管理。

Kowalski(2004)學校公共關係是一演進的(evolving)社會科學和 領導歷程,利用多元媒介途徑來建立善意,提昇公眾對教育價值的態度,

增進學校與其生態系統的互動和雙向對等溝通,提供必要及有用的訊息 給公眾和成員,它是計畫與決策功能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黃振球(1990)認為就學校本身而言,為學校透過各種媒體及活動 向政府官員、民意代表、社會大眾及學生家長,做適當的報導與接觸,

使其對學校有良好印象,以期建立良好的關係進而獲得其支持。就政府 機關而言,公立學校屬於大眾,教育行政人員應了解公眾對學校的態度 與期望,公眾對學校有信心,學校要得到社會的支持。

謝文全(2000)認為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運用媒體溝通、服務及 其他活動方式,與社會民眾建立相互瞭解與良好關係的歷程,以獲得社 會民眾的支持與協助,並促使學校教育能符應社會的需要。」

黃瓊慧(2001)將學校公共關係界定為:「學校為了與特定的公眾

建立雙向交流,維持長期、持續性互助互利合作關係,所採取之建設性、

科學管理的歷程。」

劉維奪(2001)認為學校公共關係的操作型定義為:「學校經由校 內外公共關係的運作後,所呈現出可具體察覺之表現。」

林志成(2001)認為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運用各種資訊傳播方 式,透過校內外公關,形成學校、家庭與社會民眾雙向回饋、多向交流 的資訊網路;並使三者相互瞭解建立良好關係,且使學校塑造良好形象,

終獲社會民眾支持、信任與協助,而能有效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

林振中(2001)指出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本著教育目標,有計畫 且持續的運用各種傳播媒介,從事長期資源投入,以進行學校公共關係 的推展。」

綜合上述國內外相關研究論述可知,學校公共關係的範圍包括學校 內外公共關係兩部分: 內部公共關係:即建立學校內部的良好公共關 係,包括教師個人公關、學校處室公關及學校組織公關等三種。其對象 包括教職員工、學生公眾、校內行政人員等。外部公共關係:即在謀求 與公眾建立和諧關係,包括對社區、企業、政府官員及民意代表及大眾 傳播等。其對象包括學生家長、校友、社區人士、教育行政機關、政府 機構、新聞界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人民團體。

因此,研究者將學校公共關係定義如下:學校公共關係乃校長為了 促進學校發展,透過一種有計畫的、有系統的持續性活動,主要運用雙 向、有效的溝通協調方式,和校園內、外部形成一種互動的和諧關係,

目的在於追求公眾對於學校的支持與信任,以共同提升教育品質,達成 教育目標。

二、學校公共關係的對象與目的

(一)學校公共關係的對象

在探討學校公共關係目的前,要先對學校公共關係的對象做初步的

了解,以便順利推行學校公共關係,而所謂公共關係的對象,指的是與 公關主體利益相關並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個人、群體和組織的總和,也就 是公共關係傳播溝通的目標和對象。學校公共關係的推行,最重要的還 是要有對象的參與,才有機會達成教育目標,茲將不同學者的看法羅列 如下:

王洪鈞(1989)將學校公共關係的對象分為3類:

1. 教職員公眾;

2. 學生家長公眾;

3. 社區公眾。

郭明堂(1990)將學校公共關係分為內部與外部關係兩部:

1. 內部公共關係主要對象為教職員、學生、公眾、校內行政人員等;

2. 外部公共關係對象包括學生家長、校友、社區、教育行政上級或 同級機構、政府機構、有組織的人民團體。

謝文全(1993)則認為學校公共關係若以學校為主體,則其對象便 是學校以外的社會民眾;若以學校行政人員為主體,則其對象除社會大 眾外,尚包括校內其他成員,如行政人員、教師、職員、工友、學生等。

蔡文正(2007)參考相關文獻後,將學校公共關係對象綜合整理如下圖 2-2所示:

圖2-1 學校公共關係對象圖

Kinderd(1963)的理論如下:

1. 讓社會大眾民智的瞭解學校各方面運作的情形。

6. 實現民眾改革的需求及其他企圖,以促進社會的進步。

一、維持行政人員與學校成員間和諧的關係。

二、促進學校的進步與發展。

三、建立學校良好的形象及聲譽。

四、建立學校與校外有關機關及人員的良好關係。

三、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與方法

(一) 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

學校公 共關係 對於 一個學 校之發 展 至為重 要,若 無良 好 之公 共關 係,對學校將產生不少的負面影響,學校公共關係活動是一種有計畫性、

有系統的過程,具有連續、重疊及循環的特性。相關學者對學校公共關 係的推展亦提出不同看法:

楊如晶(1993)將學校公關的實施歸納為以下八項:

1. 應重視雙向溝通

2. 應公開坦誠以博得公眾信賴 3. 平時即應與公眾保持聯繫

4. 應讓公眾充分參與以獲得更多的支持 5. 應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

6. 用實際的績效來說服公眾願意支持 7. 全校成員皆應負起公關責任

8. 由內部公關做起再推及外部公關

林泊佑(1993)則就學校推展公共關係的原則列點如下:

1. 符合公共利益原則

2. 從學校內部公共關係做起 3. 雙向溝通原則

4. 全員公關原則 5. 誠信原則

6. 平時持續努力原則

7. 專業化原則 8. 創新原則

總的來說,各位學者都認為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不能只局限於學校 單方向的溝通,應該向有關的公眾積極開放,聽取不同的意見來達到雙 向的溝通。要發展學校公共關係不是校長的任務,是需要學校所有成員 一起努力的。所以,雙向溝通、全員公關、公眾支持在本研究中都是極 為重要的一環,也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學校公共關係的推展方法

謝文全(1993)認為辦好學校公共關係有五個方法:

1. 透過社區調查、登門訪問、鄉土教學、親師座談及參加社區活動 等方法,以了解並接觸社區。

2. 透過大眾傳播、出版學校刊物、發展學校手冊、利用師生聯絡簿、

設置諮詢專線、舉辦說明會或座談會及邀請社區人士參加學校活動等方 式,讓社區了解與接觸學校。

3. 透過開放學校場地、辦理社區文教活動、協助社區活動、提供諮 詢服務方式,為社區提供服務。

4. 學校應把教育辦好,自然能獲得社區的好感與信心。

5. 學校可運用社區資源,以提供教育的效果。

林明地(2004)歸納推動教育公共關係時,有以下的描述:

1. 瞭解內、外部公眾的需求與期望;

2. 訂定教育系統的整體公共關係目標與政策;

3. 適度引入行銷的概念與實際;

4. 建立並落實有系統的雙向溝通機制;

5. 營造學校特色;

6. 做好危機處理;

7. 助長內部公共關係,提振成員士氣,辦好教育工作;

8. 評鑑公共關係成效,隨時改善之。

黃瓊慧(2002)提出的實施公共關係步驟有以下四點:

1. 建立民意調查、溝通之管道;

2. 進行合宜之計劃與決策;

3. 選擇適當的傳播和行動管道;

4. 作活動後的評估與校正。

綜合上述學者的理論,本研究認為推展學校公共關係可歸納如下:

1. 訂立清晰的公共關係目標,讓全校教職員均知道此目標和知道怎 樣去推行。

2. 擬定公共關係的發展計劃,計劃內容應全校教職員齊參與,集思 廣益,才能發揮團隊精神。

3. 建立宣傳機制,讓學校的計劃發展成為可行的活動時,用文字、

語言、電子傳媒或者不同的活動來宣傳有關計劃,引起公眾的注目,從 而讓學校和公眾建立良好的關係,有助推展學校公共關係。

四、綜合討論

綜合以上國內外有關學校公共關係的相關討論得知,學校公共關係 相關之研究包含計畫決策、溝通傳播、支持參與、評估回饋、實施歷程、

人員任用、資源運用、公關目標、內外部公眾、內外部公關、輿論調查、

行政支援、服務滿意等多層面,其中計畫決策、溝通傳播、評估回饋為 推展學校公共關係重要運作程序,而溝通傳播與評估回饋需透過公眾的 支持參與來達成。因此,本研究參酌上述各層面的分析整理,將學校公 共關係的層面歸納為「擬訂計畫」、「溝通渠道」、「公眾支持」及「推 銷方法」等四層面來做為學校公共關係的行為層面,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擬定計畫

指學校 有次序 地進 行公共 關係計 畫 ,並且 符合學 校發展 目標 及需 求。包含學校公共關係的目標、管理、訂定長期計畫、計畫與決策、輿

論調查、推展能力、政策擬定、實施過程。

(二)溝通渠道

溝通渠道是學校推展之具體行動,確實運用公關媒介及方法,才能 將訊息有效傳遞。學校應該善用各種管道,如會議記錄、書面文件、公 佈欄及網站,將學校各種活動訊息傳播給內、外部公眾,使公眾能瞭解 學校運作情形。

(三)公眾支持

學校擬定各項計畫或決策時,應鼓勵公眾參與及意見表達,並讓公

學校擬定各項計畫或決策時,應鼓勵公眾參與及意見表達,並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