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873年哲學家史賓賽指出組織是一有機體,稱其為已然組合的系 統或社會。學者張潤書將組織分別以靜態、動態、生態和心態等四個 層面探討,靜態意義從結構觀點組織由不同部分集合而成,組織目的 與人員權責做適當的分配;動態意義從組織內人員互動關係看組織是 一群人為完成工作做一致性的行動;從心理層面意義看,組織內部成 員對權責的認識、情感交流及思想溝通形成一種集體意識。

組織需具備如大腦的功能,要能有思考與即時能控制行動的能 力,面對組織外部與內部環境變化與自我需求,能適時協調肢體回應 環境與做必要性操控。

二、 壓力管理

壓力也可視為一種偵測器,用以測試一個人的能力,戴國良(2004) 從企業觀點出發論述壓力管理,分兩方面一為針對壓力源造成本身問 題加以分析處理;二為針對情緒、行為及生理三方面反應加以紓解。

孫本初(2008)將壓力管理的定義為對組織而言是可載舟亦可覆 舟,壓力管理分兩個層面一為個人而言是善用時間管理技巧,其二為 組織應就工作重新設計發展保健計畫,在維護組織績效之餘兼顧組織 員工身心健康。

三、 新公共服務(New Public Service,NPS)

2003 年 Janet v. Denhardt &Robert B. Denhardt有感於2001年美國 911事件中,警消與醫療人員的英勇表現,分別從公共服務的靈魂、公 共服務的力量與公民價值等角度強調公共行政的精神、價值。倡導新

13

公共服務,其理論基礎包含「民主的公民資格理論」、 「社群與公民 社會的模型」、「組織的人本主義與新公共行政」及「後現代公共行政」

等;建構理論核心有二:促進公共服務的尊嚴與價值與重新肯定民主、

公民權合公共利益的價值觀,作為公共行政的卓越價值觀。

吳瓊恩(2002)認為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出現,為一種動態的調和模 式。主張綜合全觀以系統思考與辯證途徑,重新審慎其主要意義。新 公共服務強調的是人際關係網絡,牽涉到組織內外多面向的社會關 係,因此強調社會資本的累積,建立人際間的信賴感,有助於公民參 與,並建立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培養長期的專業規範與合作信任。

新公共服務重點在改變公務服務「人力」服務態度,如何創新服 務及滿足服務者需求其核心價值。

四、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公共管理興起於 1970~1980;政府於施政中,將科學管理理念、功 能、組織、手段運用於公共事務。新公共管理(盛行於西方國家的一 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以現代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主張公 共事務運用企業管理方法和市場競爭機制,重視公共服務的產出;強 化服務顧客為導向,企圖將官僚、權威式的作風轉換成有效率的、回 應性的新治理典範。理論盛行之鑰在於政府追求利益,公務業務委外 除可樽節成本更可提升服務效率,隨著行政業務增列採購、驗收,公 務員擔任品管與守門員角色。

具體行動有新政府運動、政府再造、民營化、企業型政府、公私 部門合作。在人資管理強調公務員的響應力和政治敏感性,管理項目 包括在人員錄用、任期、工資及其他人事,行政執行上實行更加靈活、

富有成效的管理。簡併部會、統一事權、明確分工,也就是說,將各

14

部會有類似事權但分散管轄之業務予以簡併統一。於管理面有效團隊 應具備明確的組織願景,破除「以不變應萬變」官衙舊思維,建立組 織員額、績效評鑑制度,控制不當膨脹,並確認組織內部單位調整的 彈性。組織追求生存,在新公共管理概念下所有對人的服務都是「事」

執行工具為公務員,服務效能以績效為標準呈現。

整體而言,從解脫君王統治走向民主自由之路,國家管理制度創建經

典理論,從傳統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的視野層次(如 表一)實證轉軌歷程,更顯新公共服務內在結構與理論價值。

新公共服務立論基礎在於全球民主趨勢,傾向公民參與社會治 理;在新共服務領航下公共政策過程包括四要素:問題、解決方案、

參與者以及決擇機會。因此,總體政策開放為收社會民主化之效,積 極培養公民社會素養,為培養經驗值以敏於覺察政治問題流及政策窗 操作熟捻度,為國家公務服務範疇的層次與標的。

表一、「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之視野遞移

資料來源:參考Denhardt 與Denhardt(2003:28-29)、孫本初、吳瓊恩修訂而成 (2005)。

綜合專家學者於新公共服務立論基礎,深感國家政策不應排除公 民參與政策規劃與執行的知識教育與參與權力;民主素養培育在敏於

15

16

覺察公共問題灶因,從參與行政過程中孕育;新公共服務精神在政府、

非營利組織公共服務人員與服務需求者共構服務網絡,非集中在某一 群體為全民做決策。

組織總體效率重要課題在風險控制,管理規範以課責及倫理為其 內涵綱要;「評分」靠感覺深恐組織內推出代罪羔羊的模式,較難以為 標準的測量工具用在固定或不固定的人群。不可忽視的是在新古典經 濟學假設「人有理性選擇」,研究者做另一假設「人有自生能力的假 設」。面臨組織變革,組織與公務員應深刻體認內外各項變遷,封閉性 系統已無法因應或有效掌握服務脈動,更應體認在實現公共利益過程 中,洞察公務員的角色扮演與展現應有作為。

從文獻探討過程中有感新公共管理有如管渠,讓社會制度化、效 率化;新公共服務建立公民參與知識與路徑讓服務普及化,增權民主 意識落實公民社會時代來臨。

五、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設置大陸委員會協助兩岸日益頻繁的政治、經貿衝突,銜 接外交部處理國際事務角色與功能。

兩岸關係歷史沿革(如表二),兩岸關係一致性認同,大陸軍事部 署主要針對台灣問題;兩岸積極尋求有利的理解和信任;我國自經蔣 經國時代將台灣推向民主化,讓兩邊在國際有顯明的差異,再者李登 輝時代接棒,以虛探時踩紅線,提出結束動員戡亂時期並舉行政府對 政府的談判。最後陳水扁制定公投制度將兩岸問題,推向全民意志(何 大明 譯,2007)。3在美國力圖穩定美中台三邊關係,對台灣施壓進行 談判,要求兩岸進行高峰會談。我國從三不通憲政,啟動開辦兩岸事

3 Andrew J.Nathan 著,何大明 譯,2007。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台北市 巨流圖書。p.86~95。

務專責業務,設置陸委會為國家窗口,代表我國進行兩岸會談全面開 放等讓利條例簽訂。

表二、行政院大陸委會沿革

1991.1.18-立法院通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組織條例」28 日由總統明令公布施行。

1.30-陸委會正式成立,成為行政院統籌處理大陸事務的法定機關。

2.19-陸委會許可「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設立。

3.14-行政院院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成為大陸政策最高指導原則。

7.2-中共對外經濟貿易部發言人提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交往的五項原則

-直接雙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樣、長期穩定、重義守約。

12.16-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於北京正式成立。

12.17-中共國務院發布「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

2010.1.13-海峽交流基金獲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對兩岸第五次制度性協商議題的

正式授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將進入第一次正式協商。

12.30-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賴幸媛主任委員在立法院答詢指出,「九二共識」是

為擱置兩岸主權爭議,透過制度化協商為人民解決問題。「九二共識」

就是「一中各表」,我方認為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至於對岸所認 為的一中我們不會同意。根據憲法,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 互不隸屬是現狀,兩岸有主權的爭議也是事實,所以雙方就擱置現在無 法處理和解決的爭議,透過制度化協商解決交流衍生的問題。

資料匯整自:行政院陸委會 http://www.mac.gov.tw/2011/6/10

關係轉軌,從 ECFA 貿易協定簽署,兩國戰術博弈歷程,雙方體視 經濟為前提的迫切性;從政治觀點試算利益,透過媒體渲染影響可從 中提升支持度與知名度。

舉例~海基會與海協會於 100 年 6 月 21 日,針對陸客自由行完成 傳真換文,陸客自由行將在 22 日生效。拉起航空業、觀光產業及其週 邊產業連動錢潮熱線。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助兩國互動,終究行政程序

17

回到公務行政的制度面;由此陸委會「隔簾聽政」回應以海基會「懸

我國對大陸政策之工作體系與運作圖(如圖一),由總統與國家安 全會議提供大政方針與諮詢研究,交由行政院決策大陸政策之決策與 大陸工作的推動;行政院決策後的工作,交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與行 政院其他各部會來進行決策規劃與執行,陸委會職掌統籌(全盤性)

大陸政策的研究、規劃、審議、協調與部份執行。協調民間團體「財 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的執行,海基會接受政府委託辦理有關兩岸 民間交流涉及公權力的事務性、技術性服務事項。

因此,本研究以陸委會相關單位公務員為對象,組織內、外系統 相關人員,面對中美台三角關係的迅速移動與中國崛起的威脅,背負 一系列上司、同事、下屬、公民、家庭等深度期望;工作組織文化與 家庭系統制度,兩者集合要求對個體扮演「多重角色」且能調和職場 與家庭需求與時間平衡。從中試想公務員進入陸委會體系組織,最理

因此,本研究以陸委會相關單位公務員為對象,組織內、外系統 相關人員,面對中美台三角關係的迅速移動與中國崛起的威脅,背負 一系列上司、同事、下屬、公民、家庭等深度期望;工作組織文化與 家庭系統制度,兩者集合要求對個體扮演「多重角色」且能調和職場 與家庭需求與時間平衡。從中試想公務員進入陸委會體系組織,最理